宝宝考虑患有遗尿症的可能,而且原发性遗尿症的可能性大,就是控制排尿的功能发育迟缓导致的,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随着宝宝长大,症状是可以逐渐缓解的,所以不必太担心。只有极少数部分是需要药物治疗的,预后都比较好。
尿床即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入睡后还不能控制排尿,从而不自觉的尿床。习惯性遗尿会使孩子虚弱,影响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经常尿床还会给家庭带来烦恼。
指导意见:
如果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先治疗疾病。排除了疾病因素,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遗尿,可以通过耐心的教育,解释和劝慰来纠正。首先要帮助孩子了解遗尿症是暂时的功能失调,消除精神负担,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1、为避免孩子夜间熟睡后不易醒,白天应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中午最好安排一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2、晚饭菜中少放盐,少喝水,少喝汤。 3、睡觉前制止孩子过度兴奋,要孩子养成睡觉之前排空小便再上床的习惯。 4、父母要培养孩子自觉起床小便的习惯。入睡前提醒孩子自我默述“今晚x点起来小便”,父母还可以在孩子经常遗尿的钟点到来之前叫醒他,让他在清醒状态下小便。 5、训练孩子白天憋尿也可作为一种方法,每当出现尿意时主动控制暂不排尿,开始可推迟几分钟,逐渐延长时间。
尿床即遗尿症是指3岁以上的小儿入睡后还不能控制排尿从而不自觉的尿床习惯性遗尿会使孩子虚弱影响身体降和智力发育经常尿床还会给家庭带来烦恼
如果是疾病因素引起的先治疗疾病排除了疾病因素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遗尿可以通过耐心的教育解释和劝慰来纠正首先要帮助孩子了解遗尿症是暂时的功能失调消除精神负担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1、为避免孩子夜间熟睡后不易醒白天应注意不要过度疲劳中午最好安排一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2、晚饭菜中少放盐少喝水少喝汤 3、睡觉前制止孩子过度兴奋要孩子养成睡觉之前排空秀再上床的习惯 4、父母要培养孩子自觉起床秀的习惯入睡前提醒孩子自我默述今晚x点起来秀父母还可以在孩子经常遗尿的钟点到来之前叫醒他让他在清醒状态下秀 5、训练孩子白天憋尿也可作为一种方法每当出现尿意时主动控制暂不排尿开始可推迟几分钟逐渐延长时间
对于妈妈们来说,看到宝宝一天天进步,一天天独立,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但是往往还没得意多久,宝宝就会做出一些让你无法理解甚至不能接受的事情,比如拉裤子。
01 经过如厕训练后,为什么3岁的宝宝还经常拉裤子?
在很多妈妈看来,宝宝只要掌握了一项技能后,就会使用的越来越熟练,毕竟人是一直在进步和成长的,但是有些妈妈却发现,自己耗尽了心思,经过了无数次的耐心和努力之下,宝宝终于学会了自己如厕后,却随着年龄增长,反而倒退了,这让她们百思不得其解。
▼3岁宝宝因拉裤子被小朋友嘲笑
在幼儿园工作的闺蜜和我说起这样一件事:她们班上曾有个小男孩,聪明可爱,深受老师和小朋友的喜欢,但是有一段时期,他变得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甚至开始害羞起来。
有一次,班上突然有个女孩捂着鼻子大声说:?好臭啊。?然后其他小朋友也开始起哄,唯独那个小男孩低着头,红着脸,手足无措,很显然?臭味?是从他那边发出来的。
小朋友们有的找老师告状,有的看着他捂着嘴笑。闺蜜连忙带孩子去换衣服,并通知了孩子的妈妈,妈妈赶来后,一边扯着孩子走,一边骂道:?你是没长腿,还是没长嘴,大便不懂得上厕所吗?白长这么大了,你羞不羞???
从那之后,小男孩就变得特别胆小,再也不敢主动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可能有人会问,不就是拉个裤子嘛,至于吗?确实不至于,但可能孩子的妈妈至于,因为她们还不了解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倒退行为?。
02 宝宝的?倒退行为?有科学解释,别当?无知妈妈?!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提出: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是以性快感中心的变化而顺序发展的,共有五个阶段:
0-1岁:口欲期
1-3岁:肛欲期
3-6岁:性蕾期
6-12岁:潜伏期
12岁往后:生殖期
而无论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会有对不同事物的欲望和价值取向,若得到的满足太少,孩子的心理就会生发生问题,从而一直停滞在这一个阶段,不断的去寻找这个阶段的满足方式。
而1-3岁的孩子正处于肛欲期,因此他们会通过克制或者排除粪便而获得快感,这时候如果家长粗鲁的对待孩子,不但不会让孩子?得到教训?,反而有可能延长这样的行为,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形成?肛欲型?人格。
父母了解了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也明白了这是孩子发展的一个阶段,就可以真正从内心接纳和尊重孩子的发展。
03 进入?肛欲期?的孩子,会释放出哪些信号?
木木两岁半,之前只要想上厕所都会和大人说,但是现在却不说了,经常偷偷的就拉在了裤子里,有时候一天要换好几条裤子。
木木妈为此经常会提醒木木上厕所,或者带着他上厕所,可是到了厕所他却不拉,一提上裤子就拉了,甚至有时还会看到木木由于忍大小便而把脸憋的通红。耐心的教育过几次以后,木木偶尔快要拉的时候,会赶紧叫妈妈,但是当妈妈赶过去的时候,他已经拉在了裤子里。这让木木妈头疼不已。
木木的这些行为正是?肛欲期?的表现,具体概括为:
1、 在宝宝已经学会大小便要去厕所后,反复出现憋大小便的行为,并将大小便拉在裤子里;
2、 当宝宝憋大小便的时候会躲起来,比如窗帘后面,门后面;
3、 宝宝憋大小便的时候会面红耳赤,满身大汗,全身紧绷,双手握拳,四肢僵硬笔直;
4、 宝宝偶尔会将大小便解在地上,然后认真研究,甚至会用手抓;
5、 宝宝大小便的规律与以前不一样,有时2-3天大便一次,甚至憋更长时间。
其实,我们排便系统的形成是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分别是:
婴儿阶段(排便系统还没有发育好,不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
排尿反射阶段(1岁左右会通过尿道的刺激来获得排尿信号,形成排尿反射)
肛欲阶段(宝宝出现大小便倒退现象,这时候是构建孩子生理和心理的重要阶段)
排尿成熟阶段(3-6岁完成大小便控制系统的发展)
这四个阶段中,肛欲阶段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如果家长处理不好,对孩子的危害非常大。
04 人为破坏宝宝的?肛欲期?,危害是不可控的,家长要谨慎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时,都是完美主义,不允许宝宝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所以孩子的?肛欲期?经常被破坏,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1、 经常训斥打骂或忽视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太过于严厉,又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视而不见,长期如此,给孩子形成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又或者认为自己不被重视和关心,所以当他们心理承受到极限的时候,行为便会退步,从而出现?肛欲期?。
其实,这完全是孩子出于对自己的保护行为,因为在婴儿时期,在裤子里大小便,是不会被父母责骂和训斥的。
2、 强行给孩子把屎把尿
老一辈人几乎都是在给孩子打屎打尿中把孩子拉扯大的,因为那时候没有尿不湿,尿布也有限,所以他们会通过这样的方式防止孩子尿裤子。
而现如今由于年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大,通常都是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那自然而然会出现把屎把尿的行为,老人认为定时把尿,不但可以省一大笔尿不湿的钱,还可以训练孩子按时大小便的习惯,他们甚至以此来炫耀自己丰富的育儿经验。
其实,这样强行让宝宝大小便的行为,会影响孩子控制系统的发育,对宝宝有害而无一利。
3、 打断孩子的肛欲期行为
大多数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肛欲期行为的时候,会大声喝斥,并要求他上厕所大小便,或者看到孩子拉裤子后,故意说一些难听的话去刺激孩子。
家长要明白,哪怕只是你一个厌恶的表情,宝宝都可以觉察到,同时明白你的愤怒情绪,从而产生恐惧心理,慢慢形成自卑的性格,导致肛欲期行为更加严重,恶性循环。
05遵循这些原则,帮孩子顺利度过肛欲期
孩子进入肛欲期,是他们不能控制的,所以想要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就需要父母的帮助,如果父母做的不到位,很可能会延长肛欲期,有些孩子甚至好几年都一直陷入大小便拉在裤子里的尴尬和痛苦中。
父母应对孩子肛欲期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接纳并尊重孩子的肛欲期行为
当孩子出现憋大小便,甚至随地大小便的行为时,父母千万不要打断他,即使自己马上要面临一大堆家务,也要心平气和的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更不要把这件事当作新闻一样传播,在孩子面前讨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焦虑,
另外,当孩子已经拉了裤子,父母最好不要说废话,比如:?下次记住去卫生间大小便。?其实,孩子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去厕所排便,但是他们又不能控制自己去完成,当听到父母这样说时,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使肛欲期延长。
2、 不要把不规律排便当便秘治疗
当孩子改变上厕所的规律时,家长可能会判断为孩子陷入了便秘的困扰中,因此强行给孩子用开塞露,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感到害怕,而害怕的源头就是大便,进而对大便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他们会人为的控制自己不去排便,最终使孩子真正进入便秘阶段。
另外,父母千万不要为了缓解自认为的?便秘?,就给孩子吃中药,或者是过量的水果和蔬菜,这样会让孩子以为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让孩子对大便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3、 不要用言语羞辱孩子
比如文章开头的小男孩,他已经对自己的行为懊恼不已了,而见到最亲近的妈妈时,没有得到安慰和理解,反而火上浇油,让孩子陷入更深的自责和自卑中,不但不利于肛欲期的顺利度过,反而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变得胆怯、内向、自我怀疑和否定,从而影响一生。
4、 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减轻心理压力
孩子们追求安全感,因此会依赖父母,一旦进入新环境中,会恐惧不安,比如刚上幼儿园,对新环境和新朋友不熟悉,便会产生焦虑心理,父母一定要积极和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尽快融入到集体当中,消除心理问题,对肛欲期的孩子有很重要的作用。
肛欲期的宝宝是脆弱的,需要家长更用心的呵护和鼓励,因此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一步步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尴尬阶段。
充分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更少压力地去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背后的规律,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
懂得「筛选问题,明确主体,给足时间」,通过技能教养法让孩子拥有独立面对问题的信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无论父母的育儿理念多么先进,执行得如何完美,孩子依然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挑战父母。
比如男孩 5 岁了,还整天尿裤子,怎么办?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总是用拳头说话怎么 办?做作业总是东张西望?......
没有一个孩子的成长能一帆风顺,总是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问题时,有一类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上,遇到问题立刻出手解决,帮小孩搞定所有难题,铺平所有的路。这类家长被称为直升机家长,其实,这不是个褒义词,因为,你帮孩子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反而会带来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不会自己独立去解决问题。
孩子只有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才能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有学习能力、有担当的成年人。我们大人都知道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怎样教孩子「捕鱼」,也就是怎样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需要记住这一句话:筛选问题,明确主体,给足时间。
1、筛选问题
我们先来看怎么筛选问题。我们常常会看不惯孩子的很多地方,甚至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处处是问题,浑身是问题,从早到晚都在出问题。但是,研究告诉我们,一个阶段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守住自己唠叨的嘴,过度的操心,聚焦一个问题来解决,那么你会发现一个阶段解决一个问题的效率要比你同时唠叨很多问题,效率高多了。
那么怎么选择哪个问题应该是要重点解决的呢?我给你四个维度,帮你完成问题筛选:
第一个维度:问自己是实质问题吗?实质问题,就是一件事情发生,它的结果是由别人承担, 而不是孩子自己承担。这种问题是父母要出手来管的,如果家长不出手干涉, 孩子就变成了熊孩子。和实质问题相反的,就是后果是孩子来承担,而且孩子是可以承担的问题,那这种父母就不需要管。比如孩子走路不是慢慢走的,而是跑得很快,结果摔跤 了,他摔个一两回,一旦自己承受了这个后果,你发现他就会改变。
第二个维度: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意思是说,问题出现是因为孩子,还是其他因素。很多父母不能接受的问题,其实很可能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其他人的问题,甚至就是父母的问题。
比如一个孩子在外面特别乖巧,但是回到家就变得肆无忌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家像条龙,出去像条虫」。这个问题一般都不在孩子身上,背后很可能是照顾者对孩子保护得太好了,使得孩子没有能力应对外面的世界。所以问题可能出在都是照顾者身上,而不是孩子的问题,这个时候鼓励孩子要大胆就没什么用。
第三个维度是:随着成长会改变吗?
如果有些问题的确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孩子本身的心智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年纪大一点,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所以这些问题其实可以放一放,不用着急让孩子改掉。
比如很多父母在孩子四五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希望孩子能写好字,或者,一到夏天就着急给孩子进行如厕训练。这些其实在当下都是不需要解决的问题,父母们应该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情,理解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的不容易。
第四个维度,问自己是故意的问题吗?也就是看看问题是孩子在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还是故意造成的,如果是不是故意的,那这种问题,也不用管。比如,比如孩子的手部动作幅度比较大,啪一下把杯子打翻了,这个时 候,你要去告诉他手部动作的幅度不要那么大。你说很简单,觉得自己都告诉孩子怎么做了。可是这可能是孩子偶然发生的行为,他并没有意识到,让他改是改不掉的。
综合一下这四个维度,只有是实质性的问题,主要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而且不是无意的,随着年龄长大也不能改善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筛选完问题,我们就可以往下进行,明确解决问题的主体。
2、明确主体
我先来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孩子遇到问题,比如和同学闹别扭了,你会不会插手?你第一个反应肯定是,「还是让孩子自己解决比较好」。那如果这个问题孩子自己一直没有解决呢?你能忍住不插手吗?很多人回答这个问题估计就不那么确定了。
其实,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步要搞清楚的就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孩子,不是父母。
如果解决问题的主体是父母,那么对孩子来说,就失去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当再次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孩子还是做不到充满信心地自己解决问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父母就袖手旁观,完全让孩子自己来解决, 而是强调父母要谨慎出手,要给孩子留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父母在一旁倾听孩子的方案,让孩子有试错的空间,在一旁起到陪伴和偶尔搭个台的作用,并不是我们和孩子分析问题是什么,应该怎么做。
我儿子查理三年级时,有一天回到家哭着说自己被打了。他被揍了几拳,还被推搡在地。被这个孩子打不是第一次,以前也被打过,但是都不严重,这次显然是被打得太疼了,查理哭得很厉害。
我问查理两个问题:这个打人的孩子是只打你一个人,还是别人都打?他打你的时候,你身边的同学怎么说?查理回答:「这个孩子经常打人,谁都打,这次他打我的时候,大家都批评他,说他不对。」
通过这两个问题,我排除了查理被霸凌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是霸凌,孩子很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需要父母出面和学校沟通。这次是一般男孩子之间的身体冲突,是查理必须学会处理的。
于是我问查理:「你希望妈妈怎么帮你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查理回答:「你和我们老师说一下,我希望他明天向我赔礼道歉,并且我会告诉他,我不原谅他,因为打人是不被原谅的。」
我觉得这个要求很合理,于是给查理的老师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
第二天,查理的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打人的同学已经向查理赔礼道歉,结果出乎意料,查理马上表示原谅了那个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都是查理占主导,解决方案是他提出的,我作为家长只是负责配合。这就是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二步——明确主体。明确主体后,父母只需要多问问孩子:你希望我怎么做?你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尝试自己来回答这些问题,并去实践。
不过做到这一步,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太难,难的是,当一个问题拖了很久,我们能不能忍住不插手。
3、给足时间
比如,那个打人的孩子和查理是同桌,所以我老是担心这样的事反复发生,就问查理,需不需要帮他换位置。但查理拒绝了。理由是,如果他不愿意和打人的男孩坐的话,全班就没人愿意和他一起坐了。
虽然很难,但我还是牢记「谨慎出手」的原则,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体,所以最后还是选择了尊重孩子的决定。
不换座位,那个打人的孩子又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之后查理被打的情况还是经常出现。我发现查理回到家经常画画,在画里,他把自己画成了超人,在对着一个小个子的人或发脾气,或讲道理。我一看到这个就知道他在学校又被打了,被打以后没地方发泄,就只能回家画这样的画来发泄。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
我还是忍住没插手,但忍得有点辛苦,并且常常觉得有非常容易的方法去解决,没必要让孩子自己去冒这样的风险。身边的老人也给我压力,觉得我不管孩子,不是个尽职的好妈妈。
可是,我一直做这方面的研究,很清楚地知道,当我们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他需要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而且我们并不确定他是否真的能自己解决。但父母给出意见方案,如果孩子能够遵照执行,很快就能有效果或达到目标,这个前进的道路是直线往上的。如果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道路则是弯弯曲曲的,甚至他们经常走冤枉路,因为自己摸索的过程肯定慢于完全按照别人说的做。
所以这就是第三个重点,除了明确主体之外,如果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把这些问题的探索看作长期战,孩子在其中奋斗,父母在一旁给孩子提供能量支持和帮助孩子情绪调整就可以了。
父母不焦虑,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有信心,更少压力地去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背后的规律,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式。
在查理和同桌持续产生矛盾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查理自己在不断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带书到学校去分享给同桌,或者多带块橡皮去学校。
一个学期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好像解决了,因为查理不再画类似的画了,而且告诉我,那个孩子现在已经是他的兄弟了。
我对查理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吃惊。我是一个母亲,自家孩子遇到一个打人的孩子,我本能的、自私的想法是把打人的孩子和我的孩子隔离开,但是,我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想的,还想着帮助打人的孩子,想着如何和他做朋友。最后,查理也用自己的方式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把问题最终解决了。
给足时间的关键是父母要牢记:孩子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七次犯错的机会,请掰着手指头数,到孩子已经同样的错误犯了 7 次,或者孩子向你求助,再出手吧。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