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宝宝黄疸过后喝清肝利胆口服液可以吗

时间: 阅读:4926
宝宝黄疸过后喝清肝利胆口服液可以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5-10-15 19:15:39

宝宝黄疸痊愈以后,不需要采取其他药物的治疗,需要进行胆红素检查,确定是否需要继续口服药物,口服清肝利胆口服液,可以治疗黄疸,一定要通过检查以后才可以进行确定,不要盲目的口服药物,在没有确定是否有黄疸或者是需要口服药物的情况下,不能使用这种中成药,避免造成副作用。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离亭燕
    回复
    2024-03-28 16:16:46

  • 木槿
    回复
    2024-03-28 16:16:46

    1 母乳喂养不当的黄疸——退的效果明显

    刚出生的宝宝由于母乳喂养少或者喂养姿势不当引起的母乳黄疸,通过混合喂养,增加奶水的量,能够促进胎儿肠道对胆红素的排出,有效帮助黄疸的消退。

    2 吃母乳导致的黄疸——退的慢

    如果宝宝是因为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酐酶影响了胆红素的代谢,而引起的黄疸,那么妈妈通过混合喂养虽能达到黄疸消退的目的,但效果却不大明显。建议配合以下治疗母乳性黄疸退的快。

    3 母乳性黄疸不停母乳怎么治疗1、添加肠道益生菌

    比如妈咪爱、培菲康等,能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降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

    2、蓝光治疗

    其作用主要是使未结合胆红素光异构化,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从肝脏排出。也可选用具有降低血中胆红素,消退黄疸作用的中成药制剂,比如茵栀黄、清肝利胆口服液。

    3、思密达

    思密达与黏液糖蛋白结合有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不影响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可防止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并可吸附胆红素随粪便排出体外,加速胆红素的排出,达到退黄的目的。

    4、婴儿抚触

    给婴儿抚触、按摩、带其游泳可促进胎粪的排泄,其机制是当抚触宝宝全身皮肤时,信息会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释放,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泄。

    5、小儿推拿

    新生儿出现的母乳性黄疸,还可以通过配合小儿推拿来帮助其尽快消退,具体方法如下:

    平肝5分钟,推六腑10分钟,利小便5分钟。请参考下图操作。

    4 母乳性黄疸不停母乳能自己退吗

    一般2个月左右可消退。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到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但黄疸一般持续3—4周,需宝宝到第2个月才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这是因为宝宝喝下母乳后,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从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制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持续的情况。

  • 半夏
    回复
    2024-03-28 16:16:46

     妈妈们有时候会发现出生不久的孩子有面色发黄的情况,就会比较慌乱,这种情况就是新生儿黄疸,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有一种就是母乳性黄疸。这种情况就是婴儿在喂养母乳之后才出现黄疸的情况。那么,母乳性黄疸停母乳后退了反弹怎么办?母乳性黄疸停母乳后退了会反弹吗?

    母乳性黄疸停母乳后退了会反弹吗

     母乳性黄疸停母乳以后,黄疸消退以后会有反弹的现象,一般像这种母乳性黄疸,一般常见就是一个晚发性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出生以后一周左右出现,两周左右达到高峰期,如果持续喂母乳,黄疸可以持续四到十二周才能够消退,黄疸停母乳三天左右,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停母乳以后继续喂母乳,黄疸会有反弹的现象,但是一般程度会比前面低一些,如果是母乳性黄疸持续升高,达到干预治疗的标准,还是建议积极的治疗,像超过二十毫克每分升,是建议光疗退黄的,所以母乳性黄疸一般的宝宝情况是良好的,但是黄疸高还是要积极地干预。

     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引起黄疸持续不退。

     根据大多数母乳的停喂操作来看,一般患有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在停止喂母乳24—72小时后即会下降,若停喂母乳3天仍不明显降低者,说明宝宝得的不是母乳性黄疸;如果改配方奶3—5天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至原来水平的50%以上,可诊断为母乳性黄疸。通常妈妈们再喂母乳,黄疸不一定出现,如果出现,一般不会达到原有程度。

    母乳性黄疸停母乳后退了反弹怎么办

     1、不必急于再次停母乳

     很多妈妈发现宝宝是母乳性黄疸的,只要停喂母乳几天,宝宝的黄疸就会好很多,于是反复停喂,这样会导致宝宝肠胃不好,而且母乳性黄疸是否要停喂母乳,还需根据宝宝体内的胆红素决定,若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改配方奶喂养3天以上,直到胆红素降到安全范围再恢复母乳。

     2、少量多餐喂养

     勤喂奶有助于提高刚出生的宝宝体内的有益菌,促进肠蠕动和胆红素在粪便中排泄,减少生理性黄疸转变为病理性黄疸需要光疗的机会,降低胆红素水平。

     3、多晒太阳

     家长们可多带宝宝到外面晒晒太阳,照射外面的紫外线,能够尽快帮助宝宝降低黄疸,建议最佳晒太阳的时间是早上9:00—9:30,下午4:00—4:30,每次时间20分钟,这段时间太阳相对温和,不会伤害宝宝皮肤。

     4、添加肠道益生菌

     比如妈咪爱、培菲康等,能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可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降低血中未结合胆红素。

     5、蓝光治疗

     其作用主要是使未结合胆红素光异构化,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从肝脏排出。也可选用具有降低血中胆红素,消退黄疸作用的中成药制剂,比如茵栀黄、清肝利胆口服液。

     6、思密达

     思密达与黏液糖蛋白结合有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不影响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可防止胆红素在肠道内重吸收,并可吸附胆红素随粪便排出体外,加速胆红素的排出,达到退黄的目的。

     7、婴儿抚触

     给婴儿抚触、按摩、带其游泳可促进胎粪的排泄,其机制是当抚触宝宝全身皮肤时,信息会通过人体体表的触觉感受器及压力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的释放,增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以及婴儿吃奶次数,并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胆红素经肠道排泄。

  • 山亭柳
    回复
    2024-03-28 15:15:36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勇辉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约有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一周出现黄疸。轻度的黄疸属正常现象,5 7天可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最长可延迟到3 4周。那么, 新生儿黄疸有什么危害?

    但当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未结合的胆红素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急性胆红素脑病 。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嗜睡、尖声哭、吸吮差,而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激惹,发热,惊厥,严重者可致死亡。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胆红素脑病时通常缺乏典型症状,而表现为呼吸暂停、循环呼吸功能急剧恶化等,不易诊断。

    若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不加以干预或干预不及时,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的损害可发展为慢性、永久性的神经毒性及后遗症,称为 核黄疸 。包括 锥体外系运动障碍 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 眼球运动障碍 和牙釉质发育异常。

    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进行的大规模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高达收治患儿总数的4.8%。因此,新生儿黄疸,切勿疏忽大意。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理性因素

    新生儿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使得新生儿胆红素处于较高水平。总结有以下几点: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短,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且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的2倍。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与胆红素结合的量也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新生儿肝细胞内与胆红素结合的蛋白含量极微,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早产儿更为明显,造成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4、肠肝循环重吸收多

    新生儿肠蠕动性差,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而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酐酶活性相对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再通过肠道重吸收,导致肠-肝循环增加,血胆红素水平增高。

    二、病理性因素

    除新生儿特殊的生理性因素外,某些疾病也会引起胆红素升高,导致黄疸。根据病因可分为以下三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导致的溶血、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3、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肠道外营养所致的胆汁淤积、胆道闭锁等。

    三、母乳喂养性黄疸

    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3 5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肝肠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 12%。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处理主要包括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

    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窒息、显著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症)。对于胎龄 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一、光疗

    不同胎龄、不同日龄的新生儿有不同的光疗指征,另外还需考虑是否存在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出生胎龄35周以上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照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光疗参考标准(图2),或将TSB超过Bhutani曲线95百分位数作为光疗干预标准。出生体重 2500g的早产儿光疗标准亦应放宽,可以参考表1

    二、换血

    换血指征

    1、出生胎龄 35周以上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照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换血参考标准(图3),出生体重 2500g的早产儿换血标准可参考表1。在准备换血的同时先给予患儿强光疗4 6h,若TSB水平未下降甚至持续上升,或对于免疫性溶血患儿在光疗后TSB下降幅度未达到34 50μmol/L(2 3mg/dl)立即给予换血。

    2、严重溶血,出生时脐血胆红素 76μmol/L(4.5mg/dl),血红蛋白 110g/L,伴有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

    3、已有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者无论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换血标准,或TSB在准备换血期间已明显下降都应换血。

    三、西药制剂

    1、白蛋白

    可结合血浆中未结合的胆红素,使之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并加快胆红素转运,降低血浆未结合胆红素水平。

    适应证: 1、需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可考虑联合应用白蛋白,对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有一定帮助;2、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当血清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值,给予白蛋白输注,可结合游离胆红素,降低血中游离胆红素进入血脑屏障的风险,缩短光疗时间。

    2、苯巴比妥

    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较低,苯巴比妥具有诱导酶活性的作用而增强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使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并且苯巴比妥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Na+-K+-ATP酶活性,增强胆酸的合成,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排泄。

    适应证: 1、有高胆红素血症家族史的新生儿,根据新生儿黄疸高峰多在4 6天出现,且苯巴比妥在口服2 3天后才明显发挥作用的特点,建议出生后24h 3d给药;2、苯巴比妥可增加胆小管的胆汁流量,可用于新生儿溶血症、G-6-PD缺陷症、继发胆汁黏稠的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辅助治疗。

    3、微生态制剂

    益生菌可通过参与胆汁代谢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促进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加速肠道内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并可降低粪便黏度,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肠道中的胆红素排出。

    适应证: 新生儿黄疸考虑光疗即可开始口服辅助治疗,特别是采用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

    4、丙种球蛋白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使用丙种球蛋白可封闭网状内皮系统的Fc受体,减少吞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破坏。

    适应证: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如果加强光疗后血清或血浆胆红素仍然继续上升,或在换血疗法阈值的34 50μmol/L(2 3mg/dl)之内,则推荐给予丙种球蛋白。

    四、中药制剂

    中医称新生儿黄疸为“胎黄”,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明黄、舌质红、苔黄,中药主要有茵栀黄和清肝利胆口服液。

    茵栀黄口服液

    作为传统的中药茵栀黄方剂,在亚洲地区作为新生儿黄疸的防治用药已有几个世纪,疗效显著。与退黄有关的成分是茵陈,主要适用于大便较秘结、肝胆湿热且热更重的新生儿黄疸。研究显示,对胆红素水平达到或超过 Bhutani 曲线低危区和中低危区分界水平(即第40百分位线)但尚未达到光疗干预标准的患儿,单独使用茵栀黄口服液(5mL/次,2次/天,用药5天)治疗,可提高不需光疗的概率或降低光疗的概率。

    清肝利胆口服液

    清肝利胆口服液主要适用于纳差、大便较溏烂等消化道症状明显、肝胆湿热且湿重的新生儿黄疸。清肝利胆口服液能促进黄疸的减退,但临床研究证据级别为低质量。

    有研究发现,清肝利胆口服液可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加速其分解和排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常规用药。

    小结

    黄疸是新生儿早期常见现象,适度的胆红素水平有一定抗氧化作用,对机体是有益的,但过高的胆红素可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害。目前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2 3天就随母亲返回家中,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不足,又缺乏监测血清胆红素的条件,若出现严重的黄疸,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导致胆红素脑病。因此,家长应密切留意婴儿皮肤黄染程度,及一般表现,及早发现异常,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2] 《新生儿黄疸规范化用药指导专家建议》专家编写组.新生儿黄疸规范化用药指导专家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7):105-110

    [3]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1-120

新生儿黄疸20降低到14能出院吗?

刚出生的婴儿护理肚脐用碘伏好还是酒精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