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家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去黄疸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茵栀黄颗粒,同时还可以配合服用肠道益生菌进行辅助治疗。而且在口服药物的同时,还可以搭配蓝光照射的方式进行缓解,有利于促进黄疸的消除。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造成胆红素脑病等并发症。
黄疸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对宝宝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黄疸也分为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患者,在选择治疗方式的时候,也有所不同。很多孩子会出现吃母乳黄疸高的情况,那么吃母乳黄疸升高怎么办?这个问题就成了困扰很多人的问题。
?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
针对母乳性黄疸应坚持母乳喂养,而不是中断母乳,更不是改为奶粉喂养,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喂养方式,也是针对母乳性黄疸那最佳的处置方法。
?不要随意给宝宝喂药
往往诊断为黄疸后,医生或者有经验的人都会建议给宝宝喂葡萄糖水或者一些药物。但其实这些做法都有它的弊端,其实这些方法都是采取特殊手段让宝宝多排泄,不过多排泄也可以通过频繁喂奶实现的。
?严密观察宝宝大小便的颜色
宝宝黄疸期间,应该严密观察宝宝大小便的颜色,黄疸是一个过程,有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理性改变,通常母乳性黄疸宝宝小便偏黄,大便颜色正常为金黄色或者偏绿色。
?出现精神不振要引起注意
母乳性黄疸只是一种表现,也就不会影响宝宝的精神状况。但是如果在这其间宝宝出现了精神不振的情况,就要引起注意。
?暂时停止吃母乳
吃完母乳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暂时停止吃母乳,可以用奶粉暂时代替母乳。
导语: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持续至1-2个月的状况,与新生儿黄疸的症状相同,就是皮肤和眼白会泛黄,那么母乳喂养性黄疸怎么办呢?
母乳喂养性黄疸怎么办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持续至1-2个月的状况。与新生儿黄疸的症状相同,就是皮肤和眼白会泛黄。
如果黄疸现象持续2-3周还没消退的话,要到医院接受检查,确认宝宝是否为母乳性黄疸。爸妈可以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以测量宝宝血液中胆红素的量。注意,奶量以150ml/kg.d计算。暂停母乳期间,妈妈应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
如果胆红素有减少,那表示引起黄疸的原因可能是母乳,这个时候宝宝可以不需要做任何的治疗,爸妈可以喝平常一样为是,不要因为怕黄疸而停止哺喂母乳。黄疸症状较严重的宝宝可以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乳母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另外,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1、母乳所导致的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mol/l(10-30mg/dl)。如果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如果停止哺乳,在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来确诊母乳性黄疸,只能先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少见病进行逐一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
1、母乳中含有孕3?-20?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妈妈母乳中含有孕3?-20?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2、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黄疸患儿妈妈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虽然说母乳喂养对宝宝好,但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很多的情况下都会出现有皮肤偏黄还有眼白泛黄的母乳性黄疸情况,但是对于新手妈妈们来说,如果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还是会让她们感到不安和担心。那么,母乳性黄疸怎么办呢?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如果母乳性黄疸现象持续2-3周还没消退,建议可以到医院接受检查,确认宝宝是否为母乳性黄疸。新妈们也可以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以测量宝宝血液中胆红素的量。如果胆红素有减少,那表示引起黄疸的原因可能是母乳,这个时候宝宝可以不需要做任何的治疗,新妈们可以照平常一样喂养,不要因为怕黄疸而停止哺喂母乳。对于早发型母乳黄疸,主要是由于宝宝摄入母乳量不足而引起的,不需要停母乳,相反,应该增加喂养次数,同时妈妈也应学习正确的姿势和哺乳方法,以便于增加母乳喂养量,促进宝宝排便,加快胆红素的排泄,让宝宝快点退黄。
不过,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暂停母乳喂养的期间,妈妈应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以便确认是正常的黄疸情况后继续母乳喂养。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母乳性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都不会带来影响,所以新妈们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内缺乏一种促进胆红素代谢的酶所致,引起宝宝肠道内的胆红素不能够正常的排泄。由于宝宝肝肠循环的存在,胆红素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给宝宝改善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促进宝宝的肠蠕动,加速宝宝体内的胆红素的排出,对宝宝的母乳性黄疸的治疗有较好的作用。
母乳性黄疸会随着宝宝自身能够生成促进胆红素代谢的酶以后,宝宝的黄疸会会逐渐的消失,一般在宝宝出生后的三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全的消失。如果宝宝在三个月左右或超过三个月黄疸还没消失,建议家长带宝宝及时的到医院儿科进行治疗看,听从医生的医嘱,切不可私自给宝宝用药。宝宝由于出生数天水分摄入量不足,排便延迟等,就会使宝宝血清中的胆红素升高,就会出现黄疸。宝宝患有黄疸可以减少母乳喂养的频率也能够得到缓解。
母乳性黄疸是指有的全部由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母乳中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使小肠中重复吸收胆红素引起的黄疸。
?临床表现
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
?喂养方法
当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不需要赞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促进胆红素从大便中排出,有助于退黄。
?暂停母乳喂养
只有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如明显下降,确定为母乳性黄疸,仍可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不会对宝宝健康有影响。
????母乳喂养维持
暂停母乳的时间里,妈妈应该每天至少8次将母乳挤出,以维持泌乳量。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