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确认新生儿疝气,需要根据新生儿所出现的症状进行确认。在长了疝气后可能会表现为吃奶状态不佳、精神不佳、身体乏力等,可能还会伴随着无法正常排便、排气等。
如果出现了疝气,可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对症治疗。如果病情的程度比较的轻微可以通过手法复位进行治疗。
婴儿疝气是小儿外科疾病中很常见的,一般是在婴儿时期就会发生的疾病,那么,如何判断婴儿疝气?专家表示,婴儿疝气通常是在孩子的腹部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危害。
如何判断婴儿疝气?专家表示,婴儿小肠疝气通常在婴儿时期出现。婴儿咳嗽和哭闹的时候,特别明显。婴儿小肠疝气形成的原因是腹壁发展后期剩下的闭锁比较差,还没有关闭好。这种疝气,黑人和低体重早产儿有较高的发生率。
婴儿疝气主要长在小肚子就是下腹部处、大腿根或者肚脐,这些部位出现鼓包,在平躺或者休息时会消失,脐疝必须用手回纳。在幼儿平卧安静时肿物可消失;随着腹内压力的继承增高,肿物可下降到阴囊里。这时假如能解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并让患儿平卧,或轻轻地将肿物往腹腔方向推送,肿物则可通过睾丸下降时的那条通道返回到腹腔,肿物消失,这种情况称为可复性疝气。
婴儿疝气假如肿物不能返纳腹腔,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若长时间肠管不能回纳,则有可能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等严峻并发症。
婴儿疝气严重吗?婴儿疝气不及时治疗造成器官缺血性坏死,就会对患者的生育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最后如果婴儿小肠疝气没有及时治疗,造成嵌顿、绞窄、肠坏死等危险的情况,除了必须承担手术的风险和伤害外,也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判断宝宝是否患有疝气,第一点可从肉眼上去观察。疝气在小孩咳嗽哭闹或者憋气用力的时候就会变大;白天跑跳的时候也会有小变大但无明显的疼痛症候,晚上睡下它会缩小,用手弄弄又会变的不明显。判断宝宝是否患有疝气,第二点可从宝宝的身体反应上去观察。在小孩哭闹、运动、便后腹部下面会鼓起腹痛加剧并出现呕吐、腹胀、排便停止等情况。脐部可复性肿块是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尤其在婴儿啼哭时更为明显,一般无其他症状。由于婴儿腹壁及疝环均较柔软,嵌顿甚为罕见。当婴幼儿啼哭时,父母及医师应注意观察其腹股沟区有无肿块突起。如果发现有肿块突起,则在婴幼儿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观察该肿块是否消失。如果有上述肿块突出和消失现象,则可初步确定腹股沟疝的存在。婴幼儿腹股沟疝的疝块开始时较小,随着年龄的增加,疝块会逐渐增大,向腹股沟管部移动,最终可能下降至阴囊内,对小儿生理及心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当发现宝宝患有疝气时,第一时间应前往专业的疝气医院去做检查,并展开治疗方案。
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形成脐疝。
婴儿脐疝的症状
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主要表现在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
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可有冲击感。
脐部有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即可诊断。
婴儿脐疝的发病原因
1、发病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
2、发病机制
脐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是胎儿的脐带所在处。脐静脉在脐的最上部,穿过腹壁,向内移行至镰状韧带下缘。出生后近脐部的一段脐静脉成为肝圆韧带。胎儿时的两支脐动脉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间,在脐两侧偏下部进入脐带,出生后退化成纤维性索条,被称为脐外侧韧带。
胎儿的脐尿管位于下腹部的中线、腹壁与腹膜间,出生后退化成为脐中韧带。出生时脐带被结扎剪断,断面瘢痕形成。以上诸韧带间被疏松结缔组织充填,成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脐环包绕脐周,较坚韧,是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
初生时脐环较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收缩,最终消失。脐环较大时,诸韧带间的空隙增大,腹腔内脏带着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形成脐疝。
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儿及大脑性痴呆症患儿,脐周围的组织发育欠佳或较松弛,脐环较大,脐环的收缩及闭合较迟缓,是这类小儿好发脐疝的解剖因素。
婴儿脐疝怎么办
正常情况下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婴幼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1、非手术疗法 一般无需任何处理。对个别爱哭闹,屡发嵌顿者可试用。
(1)压迫法:用适当长度的9—10cm宽的松紧带,缝制成圆圈状,令婴儿平卧,还纳脐疝,将棉球(同疝大小)或半个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疝部,以松紧圈固定之即可。
(2)胶布粘贴法:可将稍大于脐环的硬币、扣子或圆木片用纱布包好,压在脐环上,然后用宽胶布固定。胶布宽5cm,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操作时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使疝囊呈空虚状态,避免疝内容物膨出,便于脐孔的闭合。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个月,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每次粘贴时要使脐孔缩小,使之逐渐愈合。
2、手术疗法 婴幼儿正常发育时,脐疝能很快消失,仅有个别病例需手术治疗,因此不应急于手术。
适应证: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手术:疝较大脐孔直径在2cm以上;经1年的保守治疗没有治愈,年龄在2岁以上;已经嵌顿,内脏与疝囊有粘连;脐部疼痛,推测有大网膜粘连者。
脐疝在新生儿阶段相当常见,通常是因为肚脐下的筋膜层及腹直肌尚未完全生长密合,当宝宝腹部用力、咳嗽或哭闹时,导致肠子脱出将肚脐往外顶,便会造成脐疝。本文将深入探究脐疝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疾病。
?新生儿常见
新生儿脐疝气的发生率约为15%,其次是成年女性(特别是孕妇或生过孩子的妈妈)比较常见。
?3大明显症状
脐疝的3大明显症状:1、宝宝哭闹时,肚脐部位会更加凸肿明显。2、脐疝大小不一,但很少有直径超过2.5公分的,轻轻一压可将凸出的肚脐推回腹腔内。3、大多数脐疝宝宝并不会有高烧、红肿及疼痛不舒服。
?无需特别治疗
大部分脐疝会自然痊愈,无需特别治疗。一般来说,脐疝不会痛也不危险,若疝气脐裂孔小于1公分,即使不做任何处理也会自行闭合,大部分脐疝在3岁以前都会自行消失。
?手术治疗
除非小孩有以下情况,就可能需要在6岁前动手术:1、疝气很大超过2公分以上,而且到了4岁还没有开始缩小。2、疝气鼓起处生红肿、变黑等发炎现象,代表肠子可能被腹直肌给卡死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