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出生5天男婴睾丸被挤压

时间: 阅读:7458
出生5天男婴睾丸被挤压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六月雪

六月雪

2025-10-14 19:46:57

出生5天男婴睾丸被挤压要注意观察宝宝有无异常哭闹、睾丸是否存在红肿、发炎、淤青等不良症状,如果无异常情况,一般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有异常情况的发生,应该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给予对应治疗,以免诱发睾丸炎、睾丸异位等疾病。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芍药
    回复
    2024-03-12 01:01:59

  • 离亭燕
    回复
    2024-03-12 01:01:59

     新生儿出生前后除紧贴睾丸的鞘膜形成固有的鞘膜腔外,其余鞘膜均闭合,若闭合不全则形成鞘膜积液的症状,而鞘膜积液症状又是临床上新生儿阴囊部分最常见的疾患之一,那么 新生儿鞘膜积液怎么办

    新生儿鞘膜积液怎么办

     婴幼鞘膜积液一般不会引起并发症,而且1岁以内仍有自行闭合消退的可能。由于有相当多患儿的鞘膜积液可以自愈,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必急于做手术,可先随诊观察,在此间应特别注意防护,不要伤到孩子的睾丸,以减少肿大的鞘膜囊受到损伤的机会。

     婴幼儿睾丸鞘膜积液是由于腹鞘膜突在出生前后未能闭合而形成的一个鞘膜腔,它导致液体的积聚、扩张而形成梨形的腔囊。部分先天性鞘膜积液患者因鞘膜腔与腹膜腔有相通的管道而形成交通型的鞘膜积液,表现为液体能随体位的改变从鞘膜腔来回流动,临床常出现阴囊时大时小的变化。

     长期的慢性鞘膜积液因张力大而对睾丸的血供和温度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可能引起睾丸萎缩,如果积液严重,影响双侧睾丸,很可能影响孩子将来的生育能力。对于小儿鞘膜积液,应该早一点采用保守(非手术)疗法,进行彻底的治疗。

     因此,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是避免后遗症发生的关键。

    鞘膜积液主要类型

     1、睾丸鞘膜积液:最常见,鞘膜常无明显病变,但囊内充满液体,阴囊呈球形或梨形。婴儿时期约1.75%在刚出生时有睾丸鞘膜积液,1/4为双侧性,多数随小儿生长逐渐消退。

     2、先天型鞘膜积液:又称为交通性鞘膜积液,是由于精索部位鞘突在出生后仍未闭合,造成腹腔内液体与鞘膜囊内液体相通,鞘膜积液时大时小。如果鞘突与腹膜腔相通的孔道较多,即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

     3、精索鞘膜积液:积液局限在精索部位,常在阴囊上部即睾丸上方,也可在腹股沟管内,可为长卵圆形或棱形,和睾丸鞘膜及腹腔不相通。

     4、睾丸鞘膜积液可能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发生,也可与腹股沟疝同时存在,但两者并不相通,有时偶可见到睾丸、附睾部位局限的囊性鞘膜积液。

     先天性鞘膜积液在平卧时,挤压积液可以使之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鞘膜积液多数为单侧性。原发性睾丸鞘膜积液的阴囊皮肤正常,张力较大,可透光。如鞘膜张力不大,比较柔软,应想到可能为继发性鞘膜积液,应警惕睾丸、附睾存在病变,如结核、梅毒、炎性病变、肿瘤及丝虫病等。

    精彩推荐:

    新生儿大便次数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湿疹母乳保存时间新生儿体温宝宝便秘能吃猕猴桃吗治疗婴儿湿疹的药膏婴儿能玩毛绒玩具吗新生儿能用吸鼻器吗

  • 空青
    回复
    2024-03-12 01:01:59

    你好,您的情况可能是睾丸受到挤压损伤引起的炎症肿胀。睾丸疼痛不适可向大腿根部或下腹部放射,可有睾丸肿大,下坠感或触痛明显。
    指导意见:
    因为睾丸是男性最重要的性腺,因受伤、炎症不能及时治疗,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生育及性功能。建议您及时就医,可行彩超检查,进行针对性治疗,避免贻误病情。

  • 半夏
    回复
    2024-03-12 00:00:49

    隐睾系一侧或两侧睾丸未降入阴囊而停留于下降途中任何部位。在阴囊里找不到睾丸,就发生了隐睾症。这时可以通过B型超声仪检查,以提示隐睾所在部位及腹腔内有无隐睾。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解剖因素 ①在胚胎期,睾丸系带很短或缺如,不允许睾丸充分下降。②睾丸系膜与腹膜发生粘连,使睾丸无法向下。③睾丸的血管发育异常,弯曲或皱折,从上方牵拉而限制睾丸下降。④精索的血管或输精管太短。⑤睾丸体积过大,腹股沟管过紧或外环远端进入阴囊的口缺乏,则睾丸无法进入阴囊内。⑥阴囊发育异常,阴囊太小,容不下睾丸
    (2)内分泌因素 睾丸下降要有足够的动力,那就是要依靠母体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胎儿睾丸间质细胞产生雄激素,如①睾丸本身有缺陷时,对促性腺激素不产生下降反应而发生隐睾;②因睾丸下降发生在血液中促性腺激素浓度很高时,所以当母体促性腺激素匮乏,也会导致睾丸下降不全。

    (3) 遗传因素 有部分隐睾病人有明显家族史,故遗传因素也许是隐睾发生原因之一。或许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隐睾的发生,预计随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原因会一一明朗化,从而找出有效的防治方法,阻止这种疾病的发生。
    概述
    隐睾为先天性阴囊内没有睾丸,它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和睾丸缺如。在新生儿中大约有4~10%的男婴出生时睾丸未完全降至阴囊内,生后仍在继续下降,至1岁时隐睾发生率仅为1~2%,在成人约为0.4%。单侧隐睾较双侧多,约为5∶1。

    病因
    睾丸下降不全的原因有两种学说:1.内分泌因素:如果母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不足或睾丸本身有缺陷而对该激素不发生反应,常常引起双侧睾丸下降不全。2.机械因素:如精索血管过短、睾丸引带或腹股沟管发育不良、睾丸和腹膜后组织粘连、提睾肌变异等阻碍睾丸下降。这种情况常引起单侧睾丸下降不全。

    症状
    睾丸长期停留在不正常的位置可引起不良后果:
    1.睾丸萎缩: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内,生后2年内还只有轻度的组织改变,在2~5岁以后就会引起睾丸发育不全或萎缩。两侧隐睾可使90%的病人不育。
    2.恶性变:隐睾患者恶性变的危险较正常阴囊内睾丸大20~48倍;而腹腔内睾丸恶性变的危险较腹股沟睾丸大5倍。睾丸先天性缺陷以及睾丸处于不正常的位置、周围温度较高是隐睾发生恶性变的原因。
    3.易外伤:睾丸位于阴囊内,活动度较大,外伤的机会较小。位于腹股沟的睾丸,当腹肌收缩时腹股沟管也收缩,其中的睾丸即受到挤压。腹腔内睾丸也经常受腹压改变的挤压。
    4.睾丸扭转:隐睾之睾丸可能有睾丸引带、提睾肌附着异常或睾丸鞘膜的附着异常,易于发生睾丸扭转。
    5.其他:隐睾患者大约65%合并斜疝。
    6.空虚的阴囊可引起自卑感、精神苦闷、性情孤僻。

    检查
    隐睾患者常因阴囊空虚、内无睾丸来就诊。也有以“疝”为主诉而就诊者,或因双侧隐睾、婚后不育而来作检查的。诊断一般不困维。但对于摸不到睾丸的隐睾与睾丸缺如的鉴别应予重视,因为后者不需要手术。
    如果病人染色体为XY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升高,血清睾丸酮(T)降低,而且睾丸酮的水平对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刺激无反应,则为双侧睾丸缺如,不需要手术探查。
    对于单侧睾丸缺如术前难以确诊,激素试验是正常的。生殖腺静脉造影、腹腔镜检查、B超、CT扫描对诊断可能有帮助,必要时仍需手术探查。

    治疗
    (一)内分泌治疗:双侧隐睾可先试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应在3~5岁以前进行激素治疗,如果激素治疗无效,不宜继续应用或重复应用,应改为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对于单侧隐睾或用激素治疗无效的双侧隐睾均应手术治疗。
    1.手术时机:建议作睾丸固定的年龄越来越早。目前多认为在2岁以前作手术较好。对于低位隐睾亦可在6岁以前作手术。
    2.手术方法:经腹股沟斜切口,找到睾丸,充分游离精索和输精管,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双侧隐睾如果不能固定于阴囊内,应保留一个睾丸并尽可能将其放在皮下,以保留其内分泌功能。对于青春期以后的单侧隐睾,尤其是高位的、摸不到睾丸的隐睾,应作睾丸切除,以防止癌变。

    声明:能为您提供健康服务,我们感到非常荣幸。但这些内容仅供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就诊医生的指导。

    胎儿在生长过程中,睾丸自腹膜后腰部下降,在睾丸下降途中可停留在腹膜后、腹股沟管和阴囊入口处,约70%的隐睾在腹股沟管内,并多伴有腹股沟疝。多数发生在右侧,有10-20%为双侧。

    (1)临床衰现

    阴囊一侧或双侧较小,触诊时阴囊内无睾丸。部分病人的腹股沟区常可摸到睾丸。

    (2)治疗

    ①内分泌治疗:主要用于双侧隐

    睾,年龄在4岁左右。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iu,每2日肌注一次。2周为一疗程,必要时可重复1疗程。

    ②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单侧隐睾,年龄4-5岁为宜,手术行睾丸固定术,并同时修补腹股沟疝。

    ②隐睾切除术:对睾丸明显发育不良,因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而无法下移固定,或已有恶变可能者应行手术切除隐睾。

出生50天的宝宝咳嗽怎么办

出生第一天的宝宝吐奶正常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