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湿疹是可以服四君子汤的,因为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是茯苓、甘草、白术等,有很好的健脾除湿功效,可以去除体内湿热,缓解湿疹。
建议在给孩子服用此药时,要先咨询专业的中医药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在服药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四君子汤有什么作用
四君子汤为补益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
【方剂名】四君子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g)甘草炙(6g)各等分。
【方歌】四君补气基础方,食少无力大便溏,人参白术茯苓草,益气健脾功效强。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15g),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作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本方证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脾虚化源不足,脏腑组织器官失养,则面色萎白,语声低微;脾主肌肉,脾胃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皆为气虚之象。治宜补益脾胃之气,以复其运化受纳之功。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为君药。脾喜燥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故用甘苦温的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为臣药。茯苓渗湿健脾,为佐药。炙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配伍特点】温而不燥,补而不峻。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后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色萎白,食少气短,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此外,亦可用于乙型肝炎、冠心病、妊娠胎动不安、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等辨证属脾胃气虚者。
【加减化裁】若呕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烦渴,加黄芪;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婴儿湿疹的症状
湿疹是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俗称“胎毒”,也有的叫胎癣或奶癣。多发于生后不久到两岁的孩子。婴儿湿疹常见于1-3个月的婴儿,6个月后逐渐减轻,1岁后能够自愈。
湿疹初起时湿疹主要集中在面部,随着病情加深,逐渐蔓延至颈、四肢甚至全身。
最初表现为宝宝的两颊发痒,皮肤发红,继而出现较密集的小米粒样皮疹,即红色丘疹或疱疹,后融成片,水疱破后流黄色渗出液,水干后结黄痂,对称性分布。
发于头皮者,多糜烂流水,结黄色厚痂,头发粘集成束。发于面部者,多为淡红色斑,上覆细薄鳞屑或痂皮。湿疹反复不愈还可见到皮肤粗糙、增厚。
湿疹多见于头面部及颈背、四肢,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常于夜晚温热环境时加剧。由于奇痒,宝宝常烦躁不安,夜间啼哭,影响食欲、睡眠和身体发育。
婴儿湿疹的原因
1、饮食
因母亲在怀孕或喂奶期间,吃大葱、生姜、生蒜、辣椒或油腻的食物太多了,体内积存了热毒传给了孩子。
2、遗传
小儿湿疹的发生与孩子的体质有密切的关系。有这种体质的,叫先天性过敏体质,大部分是父母传给他的。有过敏性疾病家庭史的宝宝容易患湿疹。
3、喂养
孩子的喂养也是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吃母奶的孩子发生湿疹少,而吃牛奶、代乳粉的孩子发生湿疹的就比较多。食物中的蛋白质是引起宝宝过敏的常见因素,最常见的有牛奶、鸡蛋、鱼虾蟹、花生等,其中以花生过敏最为严重,持续的时间最长。
4、衣着
孩子的衣着穿戴,与湿疹也有密切的关系。孩子的穿戴以棉布的为好。化纤和皮毛制品就比较容易引起湿疹。
5、气候
气候的变化,气温忽冷忽热,室内潮湿,孩子出汗较多,有时也可诱发湿疹。室温过高或过低,穿衣盖被过暖,经常和母亲合盖一床被子等都会引起湿疹。
6、灰尘
空气中的灰尘也会引起湿疹。
其他因素,例如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沐浴液、护肤用品,接触毛皮和化纤的用品,日光的照射,植物花粉等也会导致婴儿湿疹。
宝宝得了湿疹怎么办?
1、饮食注意
宝宝患湿疹期间,母亲尽量的少食或不食易过敏的食物,观察母亲吃鱼、虾、肉、蛋等食物后,湿疹会不会加重,如果没有明显的变化,母亲可以适量的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干性湿疹的宝宝要多喝水,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B的食物。清淡少盐的食物可以减少湿疹的渗出液。较大的婴儿发生湿疹可在日常饮食中选择一些有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芹菜、茭白、丝瓜、冬瓜等。
患儿的饮食要定时定量,最好吃母乳。如果患儿是吃牛奶,则要多加水少加糖,而且牛奶煮沸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如果采取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选择一些低敏配方奶粉,如水解蛋白奶粉,经过水解的奶粉可以将原来大分子的牛奶蛋白转变成小分子,降低了致敏性,尤其是父母过敏体质的宝宝,出生以后就可以选择这种奶粉。
添加辅食的时间应在宝宝6个月以后,并且添加的速度要慢,选择一些低敏的食物,如米粉、白萝卜、胡萝卜等,从一种、从少量开始,循序渐进,每添加一种新的食物,应观察一周的时间,如果没有皮疹的加重,可再添加另一种,不要多种食物一起添加,分不清过敏原,牛奶、鸡蛋、鱼、虾、肉等应较正常孩子晚添加1-2个月。
2、日常起居
在患儿睡觉前,家长应先将婴儿的两手适当地束缚一下,以防婴儿抓伤其皮肤。
要避免让有刺激性的物质接触孩子的皮肤,尤其是不能接触孩子的湿疹,也不要在患处涂擦油脂丰富的护肤品。禁止用肥皂和过烫的水清洗患处。
应保持适宜的室温,因为室温过高会使湿疹的瘙痒感加重。
平时要给孩子穿松软、宽大的棉织品或细软布料的内衣,不穿羽毛做的衣被、枕头,不穿化纤织物,去除感染病灶、肠道寄生虫。避免穿化纤织物,内、外衣均要忌羊毛织物以及绒线衣衫。婴儿的尿布应勤洗勤换。水温过高或肥皂可以加重湿疹的病情,忌用热水及肥皂之类的刺激物洗擦。
家长要避免婴儿在患病期间与患有单纯性疱疹的人接触,以免患儿并发卡波西水痘样疹。
避免再刺激,常见的外源性再刺激有搔抓、摩擦,肥皂洗,热水烫,用药不当等。对脂溢型湿疹千万不能用肥皂水洗,只需经常涂一些植物油,使痂皮逐渐软化,然后去掉。
孩子在饮食上要注意忌口。其中包括有牛奶、鸡蛋、鱼虾等发物,及辣椒、葱、蒜。不吃肥肉、煎炸的油腻食物。给孩子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食物以清淡为主。
有时精神刺激和紧张,也会造成湿疹的加重,所以要尽量避免孩子精神紧张,勿恫吓、打骂孩子,造成孩子惧怕心理。
3、安全用药
如红肿明显,渗出多者应选溶液冷湿敷,不可用油膏。红斑、丘疹时可用洗剂、乳剂、泥膏、油剂等。呈水疱、糜烂者需用油剂。表现为鳞屑、结痂者用软膏。对湿疹不严重的宝宝,只需局部用药,不能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引起皮肤损害或感染。
可给患儿口服0.2%的苯海拉明糖浆,给药的剂量应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2毫克计算,每天分3~4次服用。也可给患儿口服扑尔敏,给药剂量按每天每公斤体重0.35毫克计算,每天分3~4次服用。
对面积不大、病情较轻的湿疹,可在患处涂擦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如皮炎平软膏、复方地赛米松霜等),但由于此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而且不宜涂擦得太厚。
对脂溢型湿疹患儿,只需在其患处经常涂擦一些植物油(如茶油等),即可使痂皮逐渐软化脱落。
对有皮肤糜烂的患儿,可先用洁菌灵洗液清洗掉渗出液,然后在患处涂擦氯锌油(每天涂2~3次)。或者先用3%的硼酸溶液湿敷患处,然后再外涂氧化锌油剂(每天涂2~3次),待渗液减少后可改为只外涂硼锌糊,每天涂2~3次,直至痊愈。
有继发感染时,还可外涂一些抗生素药物,如新霉素软膏、百多邦等。
宝宝的皮肤很稚嫩敏感,在治疗湿疹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咨询医生、安全用药、细致护理。
小儿湿疹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发生与遗传、饮食、环境、接触物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小儿治疗配合度往往较差,临床治疗需要将患儿的依从性纳入考量,可酌情在中医、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案中选择适合患儿的治疗方案。
西医多外用激素
西医对小儿湿疹的治疗以内服、外用药物为主,具体结合患儿情况选择。
1.内服
主要为抗组胺类药物,如扑尔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也可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考虑抗生素(如头孢)、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甲泼尼松龙)等。
2.外用
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是目前临床用药的普遍选择。其中糖皮质激素是应用较多的首选药,具有显著抗炎效果,包括糠酸莫米松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等;免疫抑制剂包括吡美莫司乳膏、他克莫司软膏 等,但其临床应用安全性仍待验证。其他体表治疗方案还可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冷敷治疗,合并感染时可增加氯霉素氧化锌油。
中医治法多种多样
小儿湿疹在中医称为奶癣,认为多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外感风湿热邪,内外夹攻,造成气血不畅,通过皮肤发散出来。相较于西医,中医的治疗及用药更适用于小儿脆弱的皮肤屏障,刺激性小,副作用少。
1.内服
主要根据患儿辨证分型进行选择以及药材、剂量加减。如对于湿热型湿疹,对症应以清热止痒作为治疗原则,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进行治疗,组方包括柴胡、龙胆草、泽泻、黄芩、栀子、车前子等;脾虚湿蕴型则以健脾利湿、祛风止痒为主,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厚朴、苍术、地肤子、白鲜皮、陈皮、薏苡仁、茯苓、泽泻 等。也可辨证辨病选用中成药,常用有消风止痒颗粒、龙肝泻肝丸、参苓白术丸 等。
2.外治
中医外治小儿湿疹的方法则更为多样。且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而中药汤剂涩口味苦,患儿用药依从性通常较差,所以外治法可以作为主要或辅助治疗之法。可以选择一些外用的中成药,如复方黄柏液、甘霖洗剂、肤舒止痒膏 等,也可针对性地选用中药进行涂擦、外洗、干敷、湿敷等。
如急性期无渗出者可选三黄洗剂、岑柏洗剂外涂,渗出明显者可用黄连粉、青黛散外扑;亚急性期可外涂黄连膏;慢性期可选紫草油、甘草油外涂。急性或亚急性期可用黄连、黄芩、马齿苋等有清热燥湿止痒功效的中药煎液,或黄柏溶液等浸湿消毒纱布,拧至不滴水后对皮损进行冷湿敷。
熏蒸药浴对于低龄患儿来说也是效果较好的治疗方式 ,将中药药材煎制药汁予患儿进行熏洗,常用的药物有大黄、通草、苦参、马齿苋、蒲公英、地肤子、金银花等 ,对症选用。总之,中医的药物外治疗法要根据湿疹不同阶段、部位、皮损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药物。
中医非药物外治疗法也有很多,如针刺、拔罐、穴位埋线、艾灸等,还可以试试推拿 。在取穴上一般包括外劳宫、小天心、四横纹、曲池、风市、太冲等,手法包括揉、掐、推、捏 等,注意使用石蜡油、滑石粉等媒介减小皮肤阻力 ,避免造成患儿皮肤破溃此外,小儿湿疹时要避免小儿抓挠湿疹部位,以免出现局部感染的情况 ,对湿疹控制不利。要注意皮肤的清洁护理工作,保持皮肤处于干净卫生的状态。
很多反复的小儿湿疹都与饮食有关,所以家长要控制小儿的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远离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还可进行食疗,如用菊花、金银花、土茯苓、木棉花加冰糖,开水冲泡代茶饮,能清热祛湿、疏风解毒;绿豆、白扁豆加粳米煮粥,可清热利湿。
作者丨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皮肤科 杜垚森
来源丨《家庭医药》2022.04 第8期
编辑丨张越 黄子原(实习)
二审丨周游
终审丨刘慧英 张如贤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