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动不动就哭,这跟孩子的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可能是孩子比较内向,有问题不会表达或倾诉,比较敏感的孩子也会动不动就哭。家长要个与孩子更多的关爱,要多了解孩子的需求,遇到问题要鼓励孩子说出来,要让孩子多跟同龄小朋友接触,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
一个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如果遇事——特别是小事——动不动就哭。通常有三种原因,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第一,玻璃心。一碰就“碎”。根源是自尊心强,心理却很脆弱。稍有小事不如意——根本不是个事的事,在这样的孩子的眼里仿佛就是大事。要是说他一句——还不是批评,只不过是意见相左,就感到很受伤!哭!大哭!伤心地哭!这也是心智尚不不成熟的表现。有得救。
第二,任性心。根源是成人太宠溺。什么都由着他,遇事只会采取哄的方法。特别是孩子一路,无论对错,立马哄。久之,哭就成了孩子满足需求、赢得胜利,解决问题的法宝。哭成了可以混战对错,躲避惩罚的杀手锏!好用!比如,需要一颗糖,不马上给——哭。需要一根小吸管,不马上给——哭!过期饮料饮料不能喝——哭!意相左,必哭。无论对错,无论可否。只在意自己是否如意!这类孩子,对“延迟满足”,非常不能忍受!对“商量”尤其没有耐心!对“不顺其意”尤其忤逆,哭仿佛是他对“逆意”的条件反射!归根结底,宠溺是祸源。任性病,都是父母长辈无原则旳宠出来的。就教育而言,“宠”绝对是坑害孩子第一条!
第三,表达弱。多少事,只要学会表达就能解决。两个方面会让孩子失去表达的机会。第一,哭就能解决问题,还表达什么?第二,哭就可以解决问题,还表达什么?前者,成人一遇孩子哭,就各种安慰和满足,不请孩子说出来不满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解决问题。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后者,孩子不用表达,成人就迫不及待地“心神领会”,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孩子的“不开心”问题。孩子形成了以“哭”解决问题的惯习!哭,从“能”(可能)解决问题,到“可以”(现实)解决问题。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丧失了孩子表达能力提升的机会。
如何解决?很简单。
第一,对付“玻璃心”,首先是适当的呵护,感受尊重、关爱和理解。比如拥抱安慰可以让情绪安定下来。但不能止于呵护,因为呵护玻璃心不是目的。呵护之余,更要锻炼孩子的心智,磨练孩子的意志。比如鼓励孩子坚强、勇敢。和孩子一起进行游戏,进行一个需要付出毅力和勇气的活动,比如攀爬、冒险、穿越活动等。教会孩子遇事自我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事小事,这难不倒我,这我可以做到,我绝不放弃,我绝不退缩,我要挑战我自己……其中,成人的榜样和引导尤其重要!
第二,对付“任性心”。没啥说的,放弃宠溺,延迟满足,让孩子明白,不是什么时候你想怎样就怎样,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你若哭,不妨哭一会儿去,能“商量”就“商量”,不能,不妨哭一会儿。也给孩子指导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也给孩子机会,让孩子找到办法——除了哭,解决问题或获得需求满足的办法实在是多了去了。你给孩子机会,他自己一定能找到。成人引导的必要性,一定是在孩子安定情绪,停止哭泣之后。而不是一哭就立刻介入。
第三,对付“表达弱”。就是要给给孩子表达的机会,锻炼孩子表达的能力。即使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哭,不妨也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来。问四个问题:(1)你为什么哭,哪里不好,说出来我听听。(2)应该怎么办?你说说,我们一起解决。(3)也听我说说,我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4)你感觉这件事情,你解决得怎么样?给孩子点赞!鼓励下一次做得很好!日积月累,必有大改观!请注意,四个问题必在情绪安定,哭声渐熄后。否则不要急于介入。情绪激动,哭声不止,不妨先让他哭一会儿。以哭宣泄狂风暴雨般的情绪是必要的。怒云不止雨,静气可安心!心安而后可教也!
哭,是孩子宣泄情绪的最原始方式,但哭也是人宣泄情绪的最低端方式。应该让孩子学会用更好的、更积极的、更可接纳的方式,去表达情绪情感、表达需要,表达不满。更要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告别无谓的哭泣!
孩子动不动就哭,往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够,使其缺乏安全感
虽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有着天然优越条件,孩子与生俱来就依赖父母、信任父母。可如果孩子在单亲、留守的环境中长大,父母长期缺席,或是给孩子的关爱很少,那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变得患得患失,也就容易形成“玻璃心”。
2.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其产生挫败感
现在孩子们的压力都比较大,从小就要上很多的兴趣班,父母们更是“望子成龙”心切。可如果父母不能客观认识孩子的优势、劣势,而一味提高自己对孩子的要求,使其不断产生挫败心理,就会变得自卑、敏感,无法正视挫折,只能通过哭的方式发泄情绪、博取同情。
3.孩子本身心思细腻敏感,太在乎他人评价
每个孩子生来的性格就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心思粗犷,凡事不往心里装;有的孩子却敏感细腻,一点点小事都会令他们烦恼。这样的孩子很难接纳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遇事悲观,经不起一点挫折,太容易否定自己。
孩子心思敏感又爱哭,父母该怎么引导?1.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是关键,使其直面困难
“成长型思维”就是要让孩子相信并愿意通过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去迎接困难、解决问题。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父母就必须从几方面下手。
比如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建立、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压力的合理释放及正确的自我认知等,只有这些都做好了,孩子才能有勇气、有能力去直面困难,这才是关键。
2.多加陪伴和鼓励孩子,使其逐步建立自信
当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和勇气时,就好比战士没了士气,就很容易失败,而孩子安全感、勇气的最大来源就是父母。
如果父母能多加陪伴和鼓励孩子,在孩子遭受困难后少一些斥责,多一些鼓励,并及时帮孩子寻找原因、调整状态,多为孩子注入一点积极正面能量,那孩子的自信就会逐步得以提高。
3.帮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循序渐进改进自身
一些心思细腻敏感而又自卑的孩子,极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也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这就需要父母帮孩子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我们都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要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看待成败。只有明白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扬长避短,才能逐步提高自我。
4.当孩子哭泣时,父母切忌斥责或贴标签
父母在听到孩子哭泣后,不然就是心疼,不然就是心烦,而对于那些动不动就哭的孩子来说,此时父母越心烦、越生气,越不利于孩子“成长型思维”的培养。
所以此刻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急着斥责,更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下“爱哭鬼”“懦弱”“无能”等标签,否则孩子更难走出困境。
其实,孩子每一次情绪的宣泄,都是内心情感和需求的表达,我们要学会珍惜这种机会,多去了解一下孩子的内心,斥责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唯有悉心倾听、耐心引导、多加鼓励,才能让孩子走出阴影,敞开心扉。
2岁宝宝整天哭哭啼啼
2岁宝宝整天哭哭啼啼,两岁的宝宝经常会出现无缘无故哭闹的现象,很多家长都会不以为然,认为是宝宝淘气,天性在作怪,那么你知道2岁宝宝整天哭哭啼啼是什么原因吗。
2岁宝宝整天哭哭啼啼1如果两岁半的宝宝动不动就哭,主要考虑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常常属于比较敏感体质的孩子,精神比较脆弱,通过动不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要及时的给孩子进行安慰,不要进行简单的粗暴打骂。因为如果这样,会加重孩子神经敏感的症状。这种情况,孩子属于特殊气质体质。等孩子大了以后,这种情况慢慢会得到好转。
2、表达方式不恰当。因为两岁半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孩子常常通过哭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表达,或者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孩子会养成动不动就哭的习惯。家长可以给孩子慢慢指导,让孩子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具体方式。
2岁宝宝整天哭哭啼啼2两岁的宝宝无缘无故哭闹是比较常见的,其中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宝宝的天性所导致,有可能是宝宝在撒娇淘气,还有一部分就是身体不舒服所致,最常见的就是宝宝耳朵内不舒服,很多家长在给宝宝洗澡时,都不注意宝宝耳朵的清理,很有可能是污水进入宝宝的耳朵内引起不适,这种现象家长从外部是无法发现的。
两岁的宝宝出现哭闹的现象,家长首先要学会安抚宝宝,可以抱一抱宝宝轻轻拍一拍,都会让宝宝的心情缓解一下,从科学的.角度讲,宝宝是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亲人们的怀抱,如果这样做后,宝宝哭闹的现象依然不见好转,家长可以带宝宝去医院看一下,看是否是因为疾病而导致的宝宝哭闹不止。
两岁的宝宝正处于身体发育高峰期,家长一定要保证孩子的营养全面,同时不要忘记对宝宝智力的开发,可以多给宝宝听听歌曲,尤其是那些旋律优美的,不仅可以让宝宝精神状态好转,还能促进宝宝脑细胞的发育,让宝宝的智力以最快的速度发育,赢人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两岁宝宝无故哭闹的原因比较多,但一定要引起家长重视,最好可以带宝宝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宝宝是因为天性而撒娇,这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但如果宝宝是因为出现了疾病而哭闹,家长们便可防患于未然,在宝宝病情未加重时进行及时的治疗,给宝宝以健康的身体。
2岁宝宝整天哭哭啼啼31、家长要了解2-3岁这个年龄阶段小孩的特点,当宝宝哭闹时,家长尽量安慰她,她不愿意做的事,比如把尿,等一会再把尿,即使真尿在裤子里,也没事,家长要有平常心。
2、家长鼓励宝宝把不想这样做的事情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自已想要怎么做的事也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2-3岁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是困难的,在家长适当的帮助下,是可以做得到的。
3、家长最好不要批评或体罚宝宝,否则她会更变本加厉的哭闹起来。
4、家长对于白天宝宝哭闹,不要姑息也不要惩罚宝宝。以平常心对待,这是宝宝成长中的一个过程。家长可以转移宝宝注意里,给以宝宝安慰。
5、小床是2-3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最不喜欢的地方。上床表示着要离开玩具、离开妈妈,以前宝宝自我意识还不强,没有意识到这些,所以以前对小床不反感,现在一想到这些宝宝就会不高兴、就哭。
2-3岁的宝宝白天哭闹的话,爸爸妈妈要冷处理,尽量以平常心对待,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还不会语言来表达自已想要的意愿,所以时常用哭闹来表示。宝宝哭闹了,家长可以多给宝宝安稳,不要体罚宝宝。
莉莉(化名)是一名90后宝妈,每次提起已经5岁的儿子时,总是忍不住想暴揍一顿。原因是孩子的性子就是遇到任何事总是动不动就哭,而且还是个十足的“手机族”。每天下了幼儿园就是拿着手机各种玩,一训斥就各种哭闹反抗,最后不得不以莉莉的妥协收场。
随着孩子长大,会逐渐形成属于他们的性格和习惯。这些性格习惯多数源于家长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家长在面对孩子身上的“陋习”时,首先要思考是不是自己所影响,同时他们的某些行为,其实是在对家长进行“心理求救”,如果你的孩子已中招,那么家长得赶紧“治”。
?
孩子这些行为,是在对家长进行“心理求救”
孩子的行为反应他们的“心理诉求”,当孩子具有某些心理需求在家长那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选择用别的方式来代替。比如孩子在断奶后,他们会通过寻找其它安抚物的方式帮助自己入睡。所以在发现孩子具备某些“怪异”的行为后,家长要予以重视。
孩子总是磨蹭拖拉,缺的是“目标”
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表现出“迟迟不想做、总是不愿意做、做得很慢”的态度,那表明孩子根本不想做这件事,对这件事没有兴趣。相反,如果孩子做事很积极很努力,那么这件事里一定有孩子想要达到的“目的”。孩子总是磨蹭拖拉,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内心缺乏“目标”所致。
?
孩子玩手机成瘾,缺的是“陪伴”
孩子小小年纪就离不开手机,整天抱着手机各种玩。如果你家孩子是这种情况,家长要反思是不是你平时缺少“陪伴孩子”。孩子在得不到家长的陪伴和关注时,只能把自身注意力转化到手机身上。
还有一种是家长经常自己爱玩手机,总是打着陪伴孩子的名号,结果自己在那玩手机,让孩子一个人玩。家长这种忽略孩子的行为,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也会想要看看手机里究竟有什么那么让家长感兴趣。
孩子总是动不动就哭,可能缺乏“安全感”
孩子遇到任何事就哭:东西被抢了就哭、受到不公平待遇了就哭、想要什么东西就哭、表达不出来也哭……。总之就是家长经常会发现,孩子动不动就哭,有时候会哭得家长很烦,这种烦人的哭闹可能是平时家长的习惯性伤害孩子所致,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
?
孩子胆小怕事,缺的是“自信”
孩子在外胆小怕事,家长要反思是不是平时总是在家里说教、打击孩子。有时候只是一句无心的话,却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心理伤害。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就很容易在外表现出胆小怕事的性格,面对什么都不自信,内心非常自卑。
?
面对孩子出现的“性格问题”,家长需做好如下几点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性格的问题。有些问题家长适当的引导即可在孩子长大后慢慢改变,但有些性格问题,家长需找到问题的根源,找对合适的方法解决。
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优秀存在,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制造优秀的榜样。你希望孩子放学回家后能够少玩手机少看电视,那么家长也不要一下班就躺着玩手机打游戏;你希望孩子能够养成自律的习惯,那么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演示自律是什么样的。
只要家长做好了言传身教的榜样,那么才能影响孩子成长家长期盼的模样。“想要要求别人,先做好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大程度上家长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样子。
?
尽量避免吼叫、打骂的教育方式
吼叫、打骂这种暴力行为的教育方式非但不会让孩子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还会把孩子推向暴力和叛逆的深渊。而且暴力型教育方式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尽量避免吼叫、打骂的教育方式。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孩子不是说每天待在孩子身边,让孩子一个人玩,而家长在旁边玩手机打游戏。这样的陪伴非但不叫“陪伴”,反而还会对孩子造成一种负面影响。孩子无法从家长“低质量”的陪伴中感受到爱,而且还会因为家长的“忽视”感到伤心落寞,甚至有样学样地模仿家长的不当行为。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指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爱、并能从这场专注的陪伴中学有所获。高质量的的陪伴不仅是增进亲子关系的润滑剂,还是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和性格发育的基础。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