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如果经常出现咬笔头的情况,一方面就考虑孩子是不会做题,或者是处于一个比较紧张的状态,平常的话也可以观察一下小宝宝。另外一方面当然就考虑孩子是出现了体内缺少微量元素的情况,可以先给宝宝去医院做一下微量元素检测,然后进行一下微量元素的补充。
来源丨美妈讲绘本
有网友做过这样一首打油诗:
爱咬东西是每个小朋友的天性,每个人在小时候都要经过一段“口腔敏感期”,简单来说孩子在那段时间对用嘴巴 探索 世界的热情特别高涨,所以吸手指,咬玩具,啃脚都是日常。
如果说3岁前的孩子爱啃咬,还符合正常的生理及心理发展,但是3岁以后的孩子还喜欢啃指甲,咬手,咬被角,履“教”不改,这种情况就可能是“口欲期停滞”。
这一系列的啃咬类行为障碍,一般都是在儿童期发病率最高。
心理学研究显示,这些“啃咬”的动作能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属于一种“行为退化”,能让孩子抑制焦虑。
当孩子没有成功度过口腔敏感期,比如1岁的时候孩子就爱嚼东西但总是被家长叫停阻止;或者后期因为外部压力,都会导致孩子心理退回到“口欲期”。
这种喜欢啃手指的小习惯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也有家长会疑惑,这样的小毛病要改吗?
答案是,当然要改!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小动作暗藏危害,影响身心的 健康 发展!
在啃食的过程中,指甲里的细菌很容易被吞进肚子里。
2007年,土耳其专家做过一项实验,挑选了59名实验对象来检测每个人口水中是否有造成腹泻或呕吐的细菌。
结果显示,76%会咬指甲的人测出阳性反应,而不要指甲的人中只有26.5%出现阳性反应。
可见,跟同龄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更容易患病。
而且指甲、甲床在啃咬下也会受到影响,严重就会造成甲沟炎、指甲变形等。长期啃咬指甲还会还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造成牙龈损伤,牙齿畸形和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等等一系列有碍 健康 的后果。
还有的孩子常常啃手、啃铅笔,啃着啃着就开始发呆。爱啃东西的孩子往往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专注力的培养。
也有的家长注意到孩子啃手指的坏习惯,想要帮助他们改掉,但是却采用了错误的方法。
比如给孩子爱咬的地方悄悄涂上辣椒水、黄连水等等,希望通过这些古怪的味道,让孩子放弃啃咬。
事实上,这种“厌恶疗法”是不可取的。这些奇怪味道的“睡”,不仅会对孩子的皮肤造成伤害,还容易刺激孩子,让他啃得更厉害,或者开始啃咬其他的东西。
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需要先搞清孩子爱咬东西的原因,再“对症下药”。
造成孩子喜欢啃咬的习惯,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去追寻。
生理上:
缺乏微量元素。
3岁以后,孩子还喜欢啃手、咬被子,有可能是体内缺锌、缺铁等原因。同时,还会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喜欢挑食、不爱吃饭的症状。
还有可能是感染蛔虫导致的“异食癖”。
在换牙期间,由于长牙的原因牙龈痒痒的,促使孩子咬嘴唇、磨牙龈等行为。
这些都需要通过医生的检查确定,切勿自行推断诊治。
心理上:
孩子感觉焦虑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当他们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就会不由自主去啃手指来发泄自己的焦虑、恐惧的情绪,来获得安全感。
这也是有的孩子为什么写作业遇见不会的题时,停下笔的时候,就会无意识把笔头、手指放进嘴里的原因。
缺乏安全感
父亲、母亲的角色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当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就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对于缺少安全感的孩子来说,吃自己的手指,会象征性地让自己找回在妈妈怀里吃奶,或者吮吸手指时的那种温暖、安全、被爱的感觉。
一旦这种习惯强化,就会使得吃手指头替代成为给予安全、温暖和被爱的自我安慰。
孤独感
当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闹的时候,孩子的手脚在运动,会有一种“肢体愉悦感”。
当自己独自在家时,或者缺乏运动时,啃手可能成为一种排遣的方式。
当我们了解原因,就要帮助孩子一起改掉他爱啃咬的坏习惯。
生理上:
如果是体内缺少微量元素,可以遵医嘱药物补充,也可以通过食补(如含钙的海带、虾皮;含铁的豆制品、动物肝脏;含锌的猪肉、牛奶等食物)
其他一些细菌的原因导致的,就按医生的建议打虫或者其他治疗。
如果是长倒刺造成的,就给孩子买一些孩子适合用的、滋润的护手霜,督促孩子多涂涂。
心理上:
分散注意力
天气晴朗、暖和的时候,让孩子出去玩、多加活动,多些鼓励。
让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多接触外面的新鲜世界。
为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他用 健康 的方式释放压力和焦虑,也让手脚肢体运动起来。
平时可以跟孩子多互动,聊一些彼此日常中发生的事,多些交流。
每天抽出固定的一段时间,不需要太多,一起约定讲绘本或者阅读。给他安定和安全感,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充盈他的精神世界。
“啃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特别自然的动作。虽然我们很困扰,但想要彻底戒掉,还是得用科学的方法,从细节入手。
希望爸爸妈妈们,能够温暖而有耐心,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小毛病”,让他们更加开朗,自信。
需要考虑习惯问题。需要及时矫正,以免影响到口腔和颌面关节发育。
????儿童心理科就诊
这种情况可以到儿童心理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厌恶疗法来纠正咬东西的不良习惯。
?缺少关爱
宝宝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从小缺少关爱宝宝的一种习惯安抚也有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钙铁锌引起的,一定要给孩子放松心情,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关键是给宝宝讲道理。
?缺铁缺锌
这种的话可能是受到了身体的寄生虫的感染。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孩子缺铁缺锌导致的啊。这样的话建议去检查一下微量元素是否是缺乏和是否是一些寄生虫的感染。
?寄生虫感染
如果是寄生虫感染的话首先就是应该是进行驱虫一些治疗啊。
?补充铁和蛋白质
建议多吃一些瘦肉和猪肝,蛋,贝类,大豆,豆腐和血补充铁和蛋白质和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注意日常卫生
注意日常的卫生。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小孩咬手指上,用玩具或者其他事情转移小孩的注意力,否则小孩看得到你的关心,会咬的更勤。
您好!
原因分析:
生理性原因
1.长牙发痒而引起的咬人行为。
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这种快速增长的生理因素,有时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感,如关节痛、肌肉酸等。长牙时期会因为牙龈粘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牙痒痒的现象,于是有不少小孩由于牙痒而咬人,他们有很强的咬东西的欲望而无法得到满足。
对策:给小孩一个可以满足咬的需要的替代品。
如毛巾之类的软物。还可以采用让小孩吃磨干棒、五香豆、兰花豆和青苹果等方式,来缓解小孩们的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同时应多给予一些纤维较丰富的新鲜蔬菜及水果,如白菜、菠菜、苹果、雪梨等,将这些蔬果切碎成丝或细粒状,也是让小孩有更多的咀嚼机会。
2.语言贫乏所致。
2岁的小孩在学会走路之后,随着他们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的需要快速的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言语贫乏,又不懂得怎样与人交往,所以他们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来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实现交往和表达意愿的目的。
对策:应让小孩学会使用语言。
当你的小孩因为心理不满而咬人时,要让你的小孩明白,当他生气和不安时,有比咬人更好的表达方式。他可以说,“我不要。”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的话,可以向你求助。比如小孩有时候咬人,其实是因为他很喜欢对方,想要和他做朋友而不知道怎样表达,这时家长就要告诉他:“我很喜欢你,我们做朋友好吗?”并且可以和小孩一起进行演示,这样小孩就学会了用语言和别人交流,而不是用嘴和牙齿去和别人交流。
心理性原因
1.咬人是一种发泄。
2岁的小孩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当他的心理感到不满时,就要通过咬人来发泄出来。比如,有时父母外出,没有带小孩一起出去,他就有一种不满的情绪要发泄。于是,当父母回家之后,他会用咬人来向爸爸妈妈宣泄。
对策:让小孩多玩安静的游戏,或者尽可能保证小孩睡眠的充分。
研究证明:强度刺激是引起咬人的最常见的因素之一,一个拥有安静的睡眠,并且睡眠充足的小孩一般较少用牙齿咬人。让小孩玩安静的游戏,保证他充足的睡眠可以平静小孩的情绪,当他们心理有不满时,也不至于极端地采取咬人行为。而且当小孩出现不满情绪时,也可以用安静的游戏进行转移,让他们可以尽快忘记刚才的不快。
2.出于好奇的模仿。
有时候小孩咬人是一种社会性模仿。小孩的好奇心总是特别强烈,当他们看到其他小朋友咬人时,会觉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会尝试着去咬人。由于这阶段的小孩模仿能力特别强,就会导致群体中的咬人事件频繁发生。
对策:
明确地告诉小孩,咬是不好的行为。小孩缺乏一定的是非观念,而由着自己的好奇心随意模仿,这时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明确告诉你的小孩:咬人是一种很不好的行为,爸爸妈妈,老师和同伴都不喜欢,还会伤害到别人,不是一个好小孩的行为,应该对小孩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当看到小孩有咬人的倾向时,就要用话语或眼神严厉地制止,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不希望他这样做。
特别注意:
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如小气、霸道、过强的表现欲等,就要引起特别的关注,以免影响小孩的性格形成。
如果发现小孩习惯性咬人,还是请儿科医生加以诊断为好。有的宝宝是由于药物治疗引起情绪不稳,可以通过调整药物进行改善。
你的态度:
1.反思,先预防。
如果你家的小孩遭遇被咬,不要以为只是因为小小孩之间发生的小争执所引起的,而忽略了此事,应当立即对他进行认真教育。根据小孩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来分析,让他知道咬人是一种错误行为,咬人会伤害别人,带给别人疼痛,不应该去模仿。这样就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2.耐心,重教育。
小孩发生咬人事件后,也不要过于担忧而去责怪小孩,应该认识到小孩咬人大多是属于婴宝宝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阶段性问题,还不属于攻击性行为。家长要耐心对待,帮助小孩分析原因,然后进行认真的教育,以免向不良的行为习惯转化。如果有可能,要带着他去向被咬的小朋友道歉,创造一个直观的氛围让他了解咬人带来的后果。
3.缓解,多关心。
防止小孩咬人的措施要在日常生活中做起。平时给小孩吃些面麺、饼干之类,以满足他的咀嚼欲的需要。还可以给小孩吃甘蔗之类的水果,让他缓解牙痒的需要。小孩在牙痒时,还可以咬咬其它织物。平时缓解了小孩在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咬人行为就会减少。
很多小孩在6个月左右时容易出现喜欢咬东西的现象,主要考虑和小孩出牙时牙床不适等因素有关。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小孩喜欢咬东西的原因,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小孩的行为习惯。
?牙床不适
小孩通过咬东西能摩擦牙根,缓解出牙时牙床不适的现象。父母可以选择冰镇后的磨牙棒给小孩咬。
?肠道寄生虫
如果不注意饮食的卫生,会导致小孩肠道内出现寄生虫感染,这些寄生虫还会在人体的肠道内产生一些代谢物和毒素,对小孩的大脑中枢神经造成刺激,导致小孩乱啃东西。
?口欲期
多数小孩在两周岁前有一个口欲期,这时的小孩比较喜欢探索自己的身体或口腔部位,经常吃手。
?情绪紧张
当小孩的情绪过于紧张、压抑时,也容易出现乱咬东西或吃手的现象,从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并缓解紧张的情绪。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