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托莫西汀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疾病的恢复有帮助。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损伤,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儿童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例如频繁地眨眼、做怪脸、摇头、耸肩、腹部或者四肢抽动、做出咳嗽声、清嗓声等。在临床上中比较常见,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是短暂性,一过性的,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清楚,据研究数据表明,抽动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临床上对于轻微的抽动症,也就是不影响孩子的生活的话,这种情况并不需要特殊干预,轻微的抽动症大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会逐渐改善到恢复正常;但对于抽动症患儿已经明显影响到日常生活及行为的话,尤其对于大一点孩子明显能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其他小朋友的嘲笑,长期难免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等心理,如果孩子的症状确实比较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话,建议进一步面诊治疗,判断抽动症的程度以及是否需要进一步干预,最好由专业儿科医生来面诊。
生活中无需过多语言提示,也不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眨眼,清嗓子,注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尽量少看电子产品。尽量给孩子宽松的环境,不要轻易指责孩子,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表现,需要家庭和学校老师一起配合,如果发现孩子症状加重,必要时可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抽动症目前还属世界性难题,病因不明,但总体来说不外乎生理与心理两大因素,或由两者交织作用。生理原因可能有遗传、颈椎错位压迫神经、病毒细菌感染、微量元素失衡、免疫力低下等。心理原因有父母要求严格,环境不够友善,孩子性格敏感、要强或胆怯、心胸狭隘等因素。神经系统是人体反应最灵敏的系统,无论是生理或心理负担过重,神经系统难以承受,抽动都可能发生。
一、区分抽动症原因,对症采取措施
如何区分抽动症是生理或是心理原因导致?目前并无定论,但有一些共性可以参考。如果孩子明显比同龄人体弱瘦小,发育迟缓,神经系统不足以强大到支撑起与年龄相应的学习与生活要求,过于疲劳则易发生抽动。一个9岁的孩子,身高体重却和6岁的孩子差不多,她要承担起9岁孩子的学习生活任务,困难可想而知,所以她的抽动更可能是神经系统过劳而导致。
孩子发病年龄越小,生理原因可能性越大。还有患者检查发现颈椎错位压迫神经,通过按摩或正骨治好了抽动;也有患者感冒时,不爱运动者剧烈运动后症状加重;还有患者通过补充肠道有益菌群或微量元素减轻了症状。以上这些表现与生理关系更密切。
生理原因导致的抽动,对症治疗,加强营养与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神经系统变得强大,抽动自然会减轻。一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后自愈也源于神经系统的成熟强大。
心理原因导致抽动已是共识。海夫人《爱是最好的良方》问世后,给许多抽动儿童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和福音。许多家长转变后,孩子的抽动症奇迹般地好了。这些都一再证明了心理因素是导致抽动症发生的重要诱因,所以对抽动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疗途径。
父母提供宽松的教养环境能够疗愈孩子,另一方面对孩子暴躁、敏感、要强、心胸狭隘、胆怯的性格进行引导,让他们变得平和、豁达、宽容、勇敢,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抽动症状也能治愈。
二、对治疗抽动症的综合建议
孩子得了抽动症,家长非常着急,容易过分关注孩子症状,但过度关注不利于孩子康复,还会雪上加霜。请家长静心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抽动?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抽动严重?孩子的性格中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找到问题的根源才更有助于解决问题。
我所做的案例中孩子到底抽动症状如何,自始至终不作为了解的重点,我只关心孩子的性格,以及如何完善孩子的性格。解决了根本,症状的消除只是早晚。
在咨询中明显感觉到家长教育方式的刻板与无力感。家长的局限更多集中在对自身教育方式缺乏清醒认知。许多家长很重视教育,也读了不少 育儿 书籍,但遇到实际问题只会照本宣科,无法活学活用。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没有一本书能够包治百病,所以家长也要读适合自己的书,补充自己的短板。假如你是一把锤子,你肯定希望自己遇到的都是钉子,因为你只会钉钉子。人生漫长,需要我们扮演各种角色,学会十八般武艺,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游刃有余。学习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每一位家长的修炼。
就抽动症家长而言,读一读海夫人的书是必须,也请读一读完善自己性格的书,以自己的成长推动孩子的成长,合力的作用会产生巨大效果。你是巨人,站在你肩膀上的孩子决不会是矮子。
现在的家长大多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会给孩子讲道理,但成人所讲的语言与孩子能理解的语言不在一个频道上。比如一个4岁的孩子一到幼儿园门口就哭闹,不愿去幼儿园。家长千方百计地哄劝,无济于事,只好反复地对孩子说:“你放松、放松,别紧张!”可是一个4岁的孩子怎么能理解什么是“放松”呢?家长也看看孩子的书,看看里面什么样的话语会让自己的孩子轻松活泼,尝试着用孩子能懂的语言与他交流。
日常生活中,营造宽松、幽默、积极的家庭氛围是基础,宽容的家长培养出勇敢的孩子。请家长牢记: 你对孩子、 社会 、他人的所有不满、抱怨和抨击,都会成为孩子思想负担和紧张的来源。 年幼的孩子无法理解 社会 的黑暗和他人的恶毒,只会感到恐惧和紧张,启动防御机制,加重思想负担,所以他在 探索社会 时才会缩手缩脚。我们希望孩子勇敢,可是你总在渲染 社会 的黑暗和他的无能,他怎么可能勇敢?怎么可能大胆?为了孩子,请“口下留情”,在你的话语中“画”出美好一点的世界。
也请家长带动、鼓励孩子多锻炼,身体 健康 增强孩子的免疫力,运动不仅释放孩子成长的能量,也让他们体会快乐。家长可以经常给孩子按摩,手法不重要,让孩子感到舒服最重要。爱的表达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我爱你!”更体现在你为他准备可口的点心,按摩时愉快的交流,你对他成绩的衷心祝福,对他失败的体谅与接纳……当你对孩子更加体谅时,他也更能接受你少玩电子产品的建议。
三、阅读疗法治疗抽动症是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教育界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但自我教育的实践一直停滞不前,很大的原因是实行自我教育的个性化成本高昂。我们多年来提倡“因材施教”,但在学校现有的师生比及教学目标中,“因材施教”很难真正落地。
家长是“因材施教”最可能的实施者,但是父母的经验及教育技能的欠缺是实行的瓶颈。选择适合孩子的书籍让孩子自我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家长反复阅读海夫人的《爱是最好的良方》,就可以改变认知和行为,但孩子不能只读一本书,不同年龄、性别、性格的孩子要读的书都不一样,怎样让每一个孩子读最适合自己的书在世界上也属难题。
信雅悦读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自动推荐书单的系统,让每一个人都读最适合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书,包括抽动症患者。阅读让孩子突破了家庭教育的局限,不仅仅在父母现有的格局下思考、处事,它带给孩子更广阔的空间、更灵活的方式,是家长实施“因材施教”的得力助手。
假如家长能力、资源有限,请善用外界资源帮助自己。哪怕只是一个人,你也不是一座孤岛。 (如何使用自动生成书单系统,请参阅本公众号内文章“阅读疗法治疗抽动症的具体操作建议”)
抽动症虽然表现夸张,但并不可怕。灵敏的神经反应系统是指示灯,指出了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孩子自身的需求,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读懂了这种语言,我们不仅不会纠结于孩子的“病”,更会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培养出更加宽容、自信、积极、善良的孩子。
上海某大医院儿科主任跟我说,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活不用去管。你这种我孩子也经历过,我也焦虑过。带他去杭州医院找人看,当时就是眨眼睛,清嗓子。后来还有嘴部面部动作。给他吃了半年药,作用不大,以前吵他比较厉害,这事之后明显吵的少了,现在停药3个月了,偶尔还会有,就当么看见。比之前好点了。
儿童抽动症又名习惯性痉挛综合征、抽动综合征(ticsyndrome)、短暂性抽动障碍等,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肌肉抽动性疾病。
儿童抽动症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小儿抽动症
药物是临床上在治小儿抽动症时比较主要的一种手段,用于控制病情,帮助患儿恢复。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硫必利、可乐定贴片、氯硝安定、肌苷等。以上药物在治小儿抽动症时取得的疗效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鉴于孩子还处于生长阶段,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用药的时候务必要做到科学、安全,不可盲目自治。
二、心理治疗小儿抽动症
很多小儿抽动症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还是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这对孩子的一生造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治疗小儿抽动症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十分关键。常用于治小儿抽动症的心理疗法有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吗,不仅需要治疗师的配合,也需要家长的循循善诱。在治疗期间也要避免孩子出现过度紧张和疲劳的情况,以上都是需要密切注意的几个重点。
?
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可以治愈吗?
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
首先要经过正规的治疗才可以,绝大多数的孩子就能够康复,部分患儿病情至青春期之后即可以好转,但是也有极少部分的患儿可以带病至终生。
该病对生命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影响,而且对患者的心理也会产生许多影响。
治疗方面主要是药物治疗以及心理行为方面的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氟哌啶醇。心理治疗要找到引起孩子出现的紧张因素,然后进行对症的干预。
儿童抽动症轻微时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疗,通过积极干预即可,严重者需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1.积极干预:儿童抽动症症状轻微,不对日常生活、学习造成影响时,无需进行特殊治疗,但是应积极进行干预措施。常用手段包括调整儿童周围环境、饮食习惯等,尽量消除对儿童不利的心理因素。
2.药物治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氟哌啶醇、舒必利、硫必利、利培酮等药物。某些新型抗抑郁药,比如可乐定、丁苯那嗪、氯硝西泮、匹莫齐特、托吡酯等对本病症状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用药时首先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量至症状得以控制,然后再逐渐减少药量。
3.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支持治疗、心理行为治疗以及心理认知治疗,治疗目的在于消除儿童焦虑、抑郁等可诱发抽动症状的不良情绪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儿提高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