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早产儿撤了呼吸机怎么办

时间: 阅读:12254
早产儿撤了呼吸机怎么办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食养人

食养人

2025-07-30 03:54:27

使用呼吸机的话,应该是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没有办法自主呼吸或者是出现了缺氧的症状而使用呼吸机这个时候撤掉呼吸机的话,那么就说明早产儿可以自主呼吸了,或者说已经改善了孩子缺氧的症状,说明孩子已经变好了,而不是更加危险了。如果孩子出现比较危险的症状,医院会向大人告知。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龙葵
    回复
    2024-03-31 01:01:04

  • 空青
    回复
    2024-03-31 01:01:04

    一。护理

      应按早产儿加强护理。置婴儿于适中温度的保暖箱内或辐射式红外线保暖床上,用监护仪监测体温、呼吸、心率、经皮测TcO2和TcCO2。还需监测平均气道压。环境温度需保持腹部皮肤温度在36.5℃或肛温(核心或深部温度)在37℃,使体内耗氧量在最低水平。相对湿度以50%左右为宜。经常清除咽部粘液,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液体进入量和营养,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液滴入,至能吸吮和吞咽时母乳喂养。

      二。供氧和机械呼吸

      为改善缺氧,减少无氧代谢,须供给足够氧气,轻症可用鼻塞、面罩或持续气道正压呼吸(CPAP)。如FiO2已达0.8,而PaO2仍在6.65kP(50mmHg)以下则需作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吸气峰压不超过2.9kPa(30cmH2O),平均气道压<0.98kPa(<10cmH2O),呼吸频率25~30次/分,吸气时间(I):(E)=1:1~2FiO2开始时高,以后渐减至0.4.撤除呼吸机时先以加强呼吸(IMV)过渡,每10次呼吸加强一次。也可采用高频率呼吸,用较小潮气量和较高通气频率进行通气,由于某种原因于吸气时间短,故吸气峰压和平均气道压道压均低,胸腔内压亦低,有利于静脉回流,常用的方法是高频喷射通气(HFJV),用鼻管插入新生儿鼻腔1.5~2cm左右,驱动氧压(工作压力)0.125kg/cm2,喷射频率150~300次/分,根据病情持续1~3小时后,与一般鼻塞法供氧交替治疗,至血PaO2能维持7.98kPa(60mmHg)以上,但不超过11.97~13.3kPa(90~100mmHg),则可改用鼻塞法。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PS已成NRDSP的常规治疗,天然PS(包括猪肺、牛肺PS)的第一次剂量120~200mg/kg,第二次和第三次剂量可减到100~120mg/kg,各次间隔约8~12小时,每次将计算出的剂量置于3~5mg/kg生理盐水中备用,将气管暂时脱离呼吸机,再以PS从气管插管直接滴入肺中,滴入时转动婴儿体位,从仰卧位转至右侧位再至左侧位,使药物较均匀进入各肺叶。如气管插管中有一小旁通道,则PS可从小通道中滴入,这样不致影响血氧饱和度的波动。用后1~2小时的呼吸窘迫症状即可减轻,如用合成的Exosurf,剂量为5ml/kg,内含DPPC67mg/kg,有效时间出现较晚,症状约在12~18小时才改善。不论天然或合成的PS治疗效果都是愈早用愈好。天然PS并不增加以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少数婴儿对PS治疗效果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①极低出生体重的肺不但功能不成熟,结构上也不成熟,伴有肺发育不良,②重度窒息儿反应极差③存在肺水肿(如PDA左向右分流量大),渗出液中的蛋白质多,拮抗PS.④伴有其他疾病如严重肺炎,故需寻找原因,另加治疗。

      四。恢复期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可用消炎痛,共用3剂,每剂间隔12小时,首剂0.2mg/kg,第二、第三剂的剂量根据日龄渐增,小于2天者各次0.1mg/kg,日龄2~70.2mg/kg,>8天各为0.25mg/kg.进入途径可静脉滴入,如果经心脏导管直接滴至动脉导管口则疗效更佳,也可口服,但疗效较差。消炎痛的副作用有肾功能减低,尿量减少,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停药后可恢复。若药物不能关闭动脉导管,可用手术结扎。

      五。抗生素治疗

      由于肺透明膜病不易与B族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鉴别,故多主张同甘共苦时试用青霉素治疗,剂量20~25万μ/kg.d,分3~4次静滴或肌注。

  • 紫苏
    回复
    2024-03-31 01:01:04

    PICU的大门缓缓打开,小娃静静地躺在床上,被推了出来。

    在ICU里呆了8天,小娃终于平安归来!

    续前文链接:

    只是一场小感冒,我一步步把小娃送进ICU

    序1

    在ICU门口接小娃的时候,我设想了3个场景:

    1、小娃看见爸爸妈妈后,欣喜若狂,抱住爸爸妈妈不停地撒娇;

    2、小娃非常委屈,不肯接近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要我了,我在里面好害怕啊!

    3、小娃回家后,又和大娃打打闹闹,你哭我喊乱成一团,家里又恢复幸福的烦恼。

    但实际上,我没猜中开头,也没有幸福的烦恼,迎接我的是第4种场景,一度让我感到绝望。

    序2

    有这么一个意识实验:把幼儿从父母身边抱走,放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喂养,这个小孩的意识会如何发展?这是一个违反伦理道德的实验,在现代 社会 不可能有人实施。但是,我却被迫做了这个实验,3岁小娃在ICU里呆了8天后,发生了很难接受的意识变化,让我最终明白:小娃不再是我原来的儿子。

    2021年9月17日 17:00

    我们刚看见小娃的衣服露出一小角,就开始激动地大喊:“LINLIN,爸爸妈妈来接你了!”,担架床完全推出来后,娃妈凑上去急切地说:“弟弟,想不想妈妈?!”

    我们完全没意想到的一幕出现了:

    小娃淡漠地躺在担架床上,任我们怎么笑喊引逗,他就静静地躺在那,不哭也不笑,连眼珠都没动一下,眼神空洞洞的,没有聚焦,仿佛这个世界的声音、事物和他没有任何关系。

    娃妈双手小心地把小娃抱下来,小娃即不顺从,也不反抗,一声不吭,任娃妈摆布,当时就感觉有些蹊跷。


    在办交接手续时,ICU医生介绍了一下小娃的情况:撤掉呼吸机后,小娃清醒过来,始终处于非常惊恐的状态,一句话也不说,医生一走近他,他的心率就急剧升高,护士喂他吃东西(我们买的牛奶小笼包之类),小娃也不张口,怎么哄都没用,最后只能输液补充营养。医生说这种情况叫ICU综合症。

    医生总结:小娃进ICU的时候,病情很重,但精神状态还不错;现在病治好了,但是精神状态却是比较差,请家属认真陪护,关心交流。

    听上去有点绕,但也没时间细想,抓紧时间把小娃接到普遍病房,安顿好,今天还是我陪护,娃妈先回家。

    娃妈向小娃说:“和妈妈拜拜”。

    小娃嘴角微微翘了一下,就自顾躺下保持高冷状态。

    医生交待:呼吸机的插管,对肺部属于异物侵入,在普遍病房主要是防控感染。


    住进12号床,12床比8床好,12床靠近门口,相当于床铺到门口中间的空白地带也归12床使用,总使用面积接近5平米,比8号床的3平米要宽敞不少,总归让人心情也轻松一些。

    但仔细观察小娃的状态后,我的心情可没法轻松。

    小娃的脸蛋遭大罪了,原来粉嫩的小脸蛋变得苍白干涩,出现了明显的法令纹,而且法令纹的下端嘴角附近,长了很多皱纹,就象化了浓妆的西方老阿姨(阿凡达里的西格尼.韦弗那种类型)。

    更严重的是,小娃的下嘴唇不停地发抖,是那种无法控制的抽搐。


    精神状态更让人难受:小娃的表情不止是冷漠,更是透露出非常恐惧的神态,有幼儿的朋友都知道,幼儿如果受到一般的惊吓,会大哭大叫,受到严重的惊吓,就会失神发呆,需要马上安抚才能缓过来。但无论我怎么安抚小娃,他就是持续保持那种恐惧。不会接话,也不回答问题,更没有眼神交流,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恐惧中。


    经过不断的尝试,得到的基本结论:

    小娃已经丧失了语言交流能力。

    语言能力只是表象,最让人担心的是:小娃的表现和脑瘫、自闭症的特征是一样的。

    我为什么知道脑瘫、自闭症?因为小娃是一个早产儿,一出生就进了NICU,所以研究脑瘫、自闭症是我做的必备功课。特别是脑瘫,我去过人民路儿童医院的康复中心,里面的脑瘫患儿,你只要看过一眼,就永远不会忘记,太揪心了,当场就想掉眼泪。

    小娃下嘴唇的发抖,是否由于缺氧、或支原体感染,导致脑部受损?


    越想越怕,晚饭开始了,考虑到小娃8天没有正常进食,奶奶晚上煮了白米粥。把小娃扶起来,他就是呆呆坐着,我把勺子伸过去,他就张嘴,这样喂了小半碗粥。

    我问他:“弟弟,还吃不吃?”

    小娃也不出声,等到我勺子伸过去,他嘴巴也不张的时候,他就自己躺了下去。

    喂完晚饭,接小娃出ICU的喜悦心情,已经完全被脑瘫、自闭的担忧压制,再次沉重起来。


    主治医生查房的时候,我说了小娃的状况,主治医生也尝试逗小娃,但没用。

    主治医生皱了下眉头:“ICU综合症多少都会有一些,家属要多关心,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3岁小孩,怎么心理干预?

    内心乱如麻。


    想了各种办法逗小娃说话,好不容易终于开口了,一开口就说了很多话,但却让我更害怕。严格来说,小娃不是在说话,是在说几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词:例如:“这边,咖咖,依可以,布布布。。。”之类的。没有语言交流,严重的自闭特征就表现为没有语言交流。

    越来越恐慌。


    到了睡觉时间,小娃倒是很快睡着了,但是每隔1-2小时就会醒过来,并且继续说胡话,我就不停地安慰他。就和住院第1晚在8号床类似,只不过当时是感觉累;现在是感觉累、心酸、绝望。

    真的是有了绝望心理,脑瘫、自闭,只要有一个实锤,小娃就将度过艰难的一生。

    “自闭症”、“中山三院”,这两个词混在一起,难道要中了墨菲定律的邪?

    又是一个不眠夜。


    9月18日

    早餐,奶奶准备了煮得很烂的面条,小娃的胃口比昨晚好了很多,张着小嘴等着我往里放面条。我当时还想过,问小娃‘还想吃吗’?如果他不回答,就不喂他,逼他说话。但看着小娃满是皱纹的嘴角,颤抖的嘴唇,真的下不了手。


    决定带小娃运动一下,一个是活活血,另一个测试他的运动协调能力。

    中山三院的儿科病房,是回字型结构,我计划先带小娃慢步走,再切换到快步走,甚至慢跑,运动方案已经设计好,受到护士姐姐训斥时的应对预案也已准备好。

    把小娃抱起来,先绕回字走廊一圈,边走边对小娃说:“一会我们下来走两步,可以吗?”,小娃不吭声,倒是在紧张地东张西望。

    第二圈,把小娃放下来,拉着他的小手,先带他走一会。

    结果意外就发生了。


    还没走几步,路过一个开着门的病房,小娃忽然一改软弱无力的状态,拼了命地往此病房里冲,身手之矫健,腿、腰、肩的发力,不象一个3岁娃,倒象他那个连狗都嫌的哥。我使劲抓住他,抱起来,说:“这不是我们的房间,我们房间在那边”。

    然后接着走,没两步又经过一个开门的病房,小娃接着往里面冲,求生欲爆表,我差点没拉住。再次把小娃抱起来,感觉到他全身都在颤抖,眼神里的惊恐到了极点。

    看到小娃这种状态,我是即难过又开心。

    开心的是:小娃的运动协调能力相当不错,脑瘫的概率显著降低;

    难过的是:小娃到底被惊吓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我尝试着解读小娃的视角:“这个世界非常恐怖可怕,那些大人都是坏蛋,不知道在我身上干了什么坏事,现在身旁的这个大人,虽然有点眼熟,整天对我笑,也不知道他安了什么心,我要逃离这个世界。那些敞开的门,可能就是这个世界的出口,我一定要钻进去”。

    当然这只是我的瞎猜。

    运动训练草草结束。

    小娃的下嘴唇虽然抖得很厉害,但可能和脑瘫没关系,出院后再找去脑外科或者康复中心诊断吧,至少没那么紧急了。(注:一周多后,小娃的肌肉抽搐现象消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抽搐?是胃管插得太久?不愿去想了)

    下一步,就要解决小娃的语言交流问题和自闭。

    按以下原则设计了测试内容:

    1、小娃只需回答1~2个字,或者是判断题;

    2、选择小娃非常熟悉、喜欢的事物。


    主要测试结果如下:

    1、小娃背对我时,叫他的名字。

    测试结果:小娃没有任何反应。

    2、简单的数学计算。

    测试结果:1+1=2,1+2=3,1+3=5,经多次提醒后,无法纠正1+3=5。

    3、最喜欢的 游戏 1:抓痒痒(我说一句“爸爸这里痒,帮挠一下”,小娃就会用小手轻轻给我挠,还会说:是这里吗,还痒不痒?)

    测试结果:小娃没有任何反应。

    4、最喜欢的 游戏 2:鼓嘴巴(小娃鼓起腮帮,我用手捏他脸蛋,小嘴会“噗”一声把气吐出来)

    测试结果:小娃没有任何反应。

    。。。

    。。。

    一轮测试做完,我的心情也低到了冰点:

    眼前的小娃,在血缘上是我的儿子,但在意识上,他不是我以前的儿子,不再是那个象小猴子一样爬在我背上挠痒痒揪头发的小暖男。

    小娃的记忆只剩下一些碎片,意识更是残缺不全。

    记忆和意识不是一回事。

    例如:“爸爸的脸”、“爸爸对我好”这些是记忆。

    而一看见我的脸,就知道“这是爸爸,他对我很好”,这是意识。

    小娃的记忆和意识就只剩下“这张脸好像有点熟悉”。


    换个说法可能大家就明白了:

    假设我不是小娃的亲生父亲,小娃是我抱养的或充话费送的。他从今天开始也会把我当成他的生父,同时会把他真正生父的一切全忘记。

    真正的亲情,一定是双方有共同的记忆,单方的记忆只能是单方的亲情。

    3岁娃的记忆和意识,要靠不断的迭代更新才能烙入脑中,这个被迫的实验证实:3岁娃只要被隔离8天,记忆和意识就会残缺,会忘记亲生父母,连自己的名字都会忘记。

    除了长叹一声,还有什么办法呢?


    午饭准备由娃妈和阿姨来喂,看看效果会不会好一点。

    以防万一,我不停在小娃耳边说,中午妈妈和阿姨过来哦,用语言间接强化他的记忆。

    果然效果不错,小娃一看见娃妈和阿姨就露出了高兴的神情,不停地说话,虽然依然是胡话,没有真正语言交流,但能看出小娃挺高兴。

    也许在他在想:“这个恐怖的世界终于看见两个好人,应该不会干坏事,我不怕了”。

    阿姨抱着小娃,娃妈在旁边喂饭,小娃吃得很欢。但是每咽一口饭,嘴角的皱纹就更明显,我的心情,就象黄连水里加了一把糖,甜了那么一丁点,但苦得有点奇怪了。


    娃妈认为小娃更亲近她,决定由她来陪护,换我回家带大娃。


    9月19日

    娃妈打电话:小娃依然无法交流,也睡不好,还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惊醒,说胡话。

    中秋小长假第1天,开始研究ICU综合症和自闭症的关系,用“ICU”、“自闭”两个关键字搜索,常用的搜索工具基本搜不到内容。再打开知网,搜到几篇文章,但都是关于自闭症患儿转入ICU后的护理问题。

    专业文献把ICU综合症简称为“谵妄”,但几乎全是针对18岁以上成年人的研究。也就是说,国内在“幼儿谵妄”+“自闭”的研究领域可能是空白。

    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有明确的案例证实:谵妄导致自闭,则一定会有对应文章发表。因为自闭症是先天、还是后天导致,仍有争议,不会遗漏这样的案例。

    这样的搜索结果,中性偏乐观。没有太多参考意义,只有自己去研究如何护理小娃。

    下午,娃妈和医生交流,认为小娃的感染已经基本控制住,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说话,是否回家护理会更好?医生也觉得小娃的“谵妄”很严重,换一个熟悉的环境可能有好处,就同意了,明天先拍个片,没问题就出院。


    9月20日

    片子显示:双肺纹理增粗。

    医生说肺没问题了,出院吧。


    我们还是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对于现在的小娃,哪还有什么“熟悉的地方”。

    打开家门,小娃就吓得直哆嗦,不肯进门。

    好不容易才把小娃安抚好,他就蜷缩在沙发上,一声不吭。

    下嘴唇还是抖,嘴角的皱纹还是很明显。

    抱进房间里,倒是会自己走路,但不敢走出房间,一直小心翼翼。

    和在医院里的表现没多大区别。

    小娃回家就能恢复记忆的愿望,就此破灭。


    9月21日-25日

    不纠结了,接受小娃的记忆、意识已经残缺的事实。

    在这种问题上伤心没有任何好处。

    记忆没了,就带他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意识缺了,就帮他重塑意识。

    就当小娃走失了8天,又重新找回来了,至少已经平安归来。

    小暖男Reload !

    按这个思路陪护小娃,感觉就顺利多了,不就是重回2年前小娃咿咿呀呀学说话的时候吗?

    进展开始加快。

    小娃能进行一点简单的交流,比如问他:听歌吗?他就很肯定地回答:听。

    小娃住院前,最喜欢3首歌“虫儿飞”、“butterfly(微笑姐妹版)”、“达拉崩吧(饭思思版)”,这3首歌的特点是都很魔性,听了停不下来。

    现在重新给他听这3首歌,还是很喜欢听:

    “再听一遍达拉崩吧好不好!”

    “好的!”

    这就是小娃能做的语言交流。

    除了自闭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家里逐渐恢复了一些生气。


    9月26日-10月2日

    小娃每天都有一些进步,下嘴唇终于不抖了,皱纹也开始不明显,慢慢变回粉嫩脸蛋。

    开始能听懂大人的指令,能按大人指令拿东西。

    说的话也开始有意义,但仅限于回答简单的问题。

    眼神终于愿意和大人对视一会。

    本来一切向好,但小娃多了一个爱好:不停地开、关纱窗门。

    难道是自闭症的“刻板”行为?

    这层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10月3日

    上午,娃妈说了一件事:

    小娃想玩哥哥的PAD,但哥哥不给,等哥哥被爸爸带走后。

    娃妈对小娃说:“哥哥走了,你去玩他的PAD吧”

    小娃回答:“我不玩了”

    “为什么?”

    “哥哥会生气的,我还是玩自己的吧”。

    娃妈对我说:“弟弟可懂事了”

    她完全没意识到这番对话的意义。


    这说明小娃在意别人的感受,这是典型的社交能力,3岁娃有这样的社交能力,基本能排除自闭症。

    下午,小娃对我说:“测个耳朵吧(体温),我不想去医院”。

    这是表达自己的诉求。

    自闭症风险完全消除!同时也意味着语言交流能力快速恢复。

    等这一天真的等得很苦,足足煎熬了2个星期。


    10月5日

    带小娃去 体育 中心活动一下。

    在儿童游乐区,小娃和同龄儿童有了互动,追逐、嘻闹、喊叫。

    跑得快,蹦得高。

    换了以前,我早就上去提醒他慢一点,注意安全。

    但今天,我和娃妈就在旁边乐呵呵地看着小娃撒欢。

    3岁娃,不就应该是这样吗!

    感谢所有关心小娃的朋友!

    愿天下的娃们远离病痛!


    2021年10月9日 广州

  • 徐长卿
    回复
    2024-03-31 00:00:54

    把握撤机的最佳时机当患者的整体情况和呼吸参数指标达到下列标准时可以撤机。(1)患者的整体情况的评估:当患者机械通气后,原发病得到了控制或好转,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动脉血气分析正常,其他重要脏器功能正常,各项生化指标正常,自主呼吸增强,咳嗽有力,能自主排痰,而且降低机械通气的各项指标后患者能自主代偿,无并发症发生,结合呼吸机参数达到规定标准时可以撤机。(2)撤机时呼吸参数指标:最大吸气负压>2.94kPa,潮气量8~10ml/kg体重,FiO2 40%,R 12次/min,PEEP≤0.49kPa,PaO2≥8kPa,PaCO2<6.7kPa[2]。

      1.2.2掌握撤机的方式当患者病情达到撤机标准时,酌情选用过渡撤机或间断撤机。(1)过渡撤机法:先逐步改变呼吸模式(IPPV-SIMV-CPAP)等待ASB+CPAP模式适应24h后再开始逐步脱机,开始时每天停用3~5次,30min/次,以后逐渐增到停用1~2h/次。在停用期间患者如无异常,再逐渐增加停用时间,直到连续2个白天患者能自主呼吸,才考虑撤机,撤机后予气管导管内吸氧。本组有18例患者过渡撤机成功。(2)间断撤机法:当短期撤机后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频率增快、PaO2<8kPa、PaCO2>7.33kPa等一系列症状时,立即恢复机械通气。采用逐小时撤机,以后视情况逐渐增加每日白天撤机的时间,逐渐减少晚上上机的次数和带机的时间,直至完全撤机。本组有6例患者成功进行间断撤机。

      2结果

      24例患者均成功撤机,撤机后患者自主呼吸均逐渐恢复正常,呼吸咳嗽有力,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

      3护理要点

      3.1撤机前的护理

      3.1.1撤机前的临床观察(1)呼吸监测:停机时吸氧2~5L/min,如患者安静、末梢红润、胸廓起伏状态良好、两肺呼吸对称,可继续停机,若患者出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或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潴留、心率较前明显增快、血压不平稳、烦躁不安等表现时,应立即上呼吸机,以避免呼吸肌群过度疲劳以致病情恶化[3]。(2)血流动力学的监测:连续监测ECG、BP、SpO2,若血压升高而呼吸加快,则提示PaCO2增高,若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心肌缺血时,可考虑PO2下降;当SpO2<90%时,应立即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旦血气分析示PO2<60mmHg,应重新接上呼吸机,并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来调整呼吸机各项参数;如果停机前后3min测动脉血气均正常且相差不大时,可继续停机。

新生儿六天不拉屎只放屁怎么回事

新生儿不喝奶一直哭该怎么办才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