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钙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多考虑是儿童多动症的现象,家长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检查。缺钙可以适当的补充钙质,补钙的同时可以服用维生素d类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平时也应多晒太阳,这样可以促进钙的合成,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物。
对于人体来说,有很多物质是不可或缺的,即使需要的量不多,但就是不能没有。就比如说钙,如果缺钙了就会引起骨质疏松,小腿抽筋,牙齿松动,腰酸背痛等。钙对于宝宝来说同样很重要,因为在爸爸的生长过程中都不断的需要有钙的参与,骨骼的生长需要它,长牙需要它……
当宝宝缺钙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导致睡眠障碍,夜间哭闹,出虚汗等情况,所以很多妈妈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都会第一时间考虑宝宝是不是缺钙了。
其实对于大部分的宝宝来说,爸爸妈妈有这种想法也算是多余的,试想,
6个月以内的宝宝每天400mg的钙就已经足够;6--12个月的宝宝每天约需要400~600mg的钙;1--3岁的宝宝每天600mg就足够支撑宝宝的需要了;4--8岁的宝宝每天约800mg就能正常维持宝宝的需求。可以肯定的告诉爸爸妈妈们,其实3岁以内的宝宝只要每天摄入足够的奶量,正常来说是不会缺钙的,因为奶水中含钙量还是比较高的,1ml奶就含有1mg钙,是宝宝非常理想的补钙食品,况且,还有部分钙会从其他食物中获取。
所以爸爸妈妈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宝宝是缺钙了, 宝宝缺钙的可能性是有,但是不是我们这样看看就可以判断得了的,如果真的想知道,最好还是去医院做个检查,要是宝宝缺钙了,及时给宝宝补钙就行。
怎么给宝宝补钙?
1.补钙从小做起
其实在生宝宝的时候医生就已经强调过,小月龄的宝宝只要每天吃的足够的奶量是不会缺钙的,所以在这一阶段,爸爸妈妈想的不应该是怎么帮宝宝补钙,而是怎么样宝宝吃足够的奶,这样就能从中获得足够的钙。
1--2个月的宝宝每2--3个小时喂一次奶,每次90~150ml左右,每天8~10次。3~4个月的宝宝每3~4个小时喂一次奶,每次150ml~180ml左右,每天5~6次。4~6个月的宝宝一般4个小时喂一次,每次180ml~240ml ,每天4~6次。6~8个月的宝宝4~6个小时喂一次,每次210ml~240ml,每天约4次。8~12个月的宝宝6个小时喂一次,每次210ml~240ml,每天3~4次。六个月到一岁以内的宝宝虽然已经开始添加辅食,但是仍然应该以奶为主。1--2岁以后的宝宝也每天应该喝400~600ml左右的奶。所以宝宝只要喝了足够的奶,宝爸宝妈们就不用担心宝宝会缺钙。
当然啦,在宝宝添加辅食的时候除了要注意铁元素的摄入,我们还可以让宝宝在合适的月龄多吃一些含钙丰富的食物, 除了奶制品,可以让宝宝吃一些鱼,豆制品等,这些都是补钙小能手。
2.补充维生素d
宝宝身体缺乏维生素d就有可能引起宝宝哭闹,烦躁,枕秃等,还有骨骼方面的疾病,比如说经常见的佝偻病就是因为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可以说维生素d在宝宝的生长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并且维生素d对于钙来说也相当于是一座桥梁,一座通向宝宝身体的桥梁。因为钙要进入宝宝身体时是必须通过维生素d的这条唯一通道的。换句话说,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d是没办法吸收钙的,补钙就不能单单补钙,还要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被称为阳光维生素,可以通过阳光的照射来合成,但是对于宝宝来说,通过阳光的照射来合成的维生素d是远远不足以满足自身的要求的,所以最好是额外补充。
建议在宝宝出生两个星期之后每天给宝宝补充400单位的维生素d,直到宝宝两岁左右,这时候的宝宝能跑会跳了,也经常到户外去活动,接触到更多的阳光,饮食中也会含有部分维生素D,即使不额外补充,对宝宝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但如果宝宝还是经常待在室内的话,最好还是去咨询医生是否继续额外补充维生素d。
早产宝宝还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调整每天补充维生素d的量,而不是单一的每天400单位。
同时,爸爸妈妈们平时最好也多带宝宝去户外活动,适当的进行阳光浴,阳光照射在宝宝皮肤上的时候就能合成天然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这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让宝宝适当的晒晒太阳就好,时间不要太长,尽量选择在一早一晚太阳没那么大的时候,以免晒伤宝宝。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不要让阳光直接照射到宝宝的眼睛,避免造成伤害。
3.适当补充钙剂
虽然说钙是很重要的,缺了不行,但是多了也不好,所以爸爸妈妈不需要自己在家里盲目的帮宝宝补钙。检查过后,如果宝宝真的需要额外补充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钙直接去额外合理的补充。
育儿的路上可以说很简单,也可以很难,但其实需要的更多的是爸爸妈妈的耐心和爱心经常关注着宝宝,陪伴宝宝一起成长,让宝宝身心更健康。
我是懒妈妈,多平台原创作者,你的支持是我的动力。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骨骼就象一座建筑物的钢筋支架一样,支撑着我们的身体。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主要是钙盐,它们赋予骨骼以硬度;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它们赋予骨骼以韧性和弹性。
小儿骨骼发育特点
小儿的骨骼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的骨骼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盐约占2/3;而小儿的骨骼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各占一半。
所以,小儿的骨骼特点是较柔软、富于弹性、韧性好,但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如长期用裤带或松紧带束缚胸部,则会影响胸廓发育,发生肋骨下部凹陷;不正确的坐立姿势、写字姿势及背书包姿势,都可能造成驼背或脊柱侧弯等。因此,在小儿发育时期,要特别注意小儿的坐、立、走等动作的正确姿势。
另外,在小儿生长发育的同时,骨骼也在不断地发育。骨骼最初以软骨的形式出现,软骨必须经过钙化才能成为坚硬的骨骼。在骨骼钙化过程中,需要以钙、磷为原料,还需要维生素D(为鱼肝油里的主要成分之一),以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小儿机体如果缺少维生素D,就会患“小儿缺钙”(即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从而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小儿生长发育时期,应让小儿多晒太阳,多给小儿吃些富含维生素D及钙质的食物,以防发生“小儿缺钙”。
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的因素
因素一:床垫起不到支持作用
孩子在发育过程中身体骨骼的大部位最容易变形,这就犹如ECUS西班牙总部技术人员形象的比喻:"中国的盆景是怎样造出来的,那就是在植物幼嫩期通过铁丝去固定它的造型而形成的。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一天有8-12个小时像盆景幼嫩期一样被固定吧!"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的脊椎像盆景一样的成长,选择一张同孩子一起成长并有支撑的小床垫,这才是解决之本。
因素二:同床睡影响幼儿骨骼发育
长此以往,同床睡会使孩子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一侧脸大一侧脸小),俗称歪脖子。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影响形成。左右交替哺乳或平卧睡姿,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但是如果发现宝宝在出生两周左右出现头面部总倾斜向一侧颈部,则需要警惕宝宝的一侧颈部是否有肿块,一旦有可以感触到的坚硬肿块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这种极有可能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因素三:牵手走影响幼儿骨骼发育
婴幼儿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尤其两岁以下孩子刚学会走路,家长长时间单侧向上牵领走,孩子重心易发生偏移,这对骨骼发育不利。另外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也易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如果领的途中孩子突然跌倒还可能会脱臼。牵手走应该注意左右手交换、轻轻领着孩子小手。
因素四:宝宝走路过早影响幼儿骨骼发育
由于儿童出生时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没有完全钙化,包围在骨骼外面的是一圈软骨,孩子一岁以内就学着走,由于站立不稳,就会向内或向外用力,导致两边软骨发育不平衡,时间久了,容易影响腿部骨骼发育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即常见的O型腿和X型腿。
因素五:不正确的坐立姿势影响幼儿骨骼发育
幼儿时期由于脊柱的两块椎骨之间的软骨特别发达,生理弯曲尚未固定,幼儿骨质比较柔软有弹性,很容易变形。帮助孩子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不要让孩子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以免引起骨骼变形,走路要挺胸抬头,预防孩子形成驼背。宝宝坐下时后背会凸起小鼓包,因为这个去就诊的家长可不少,以为脊柱上长了东西,其实,这是正常的椎骨的棘突,较瘦小的孩子更易显现。一周岁以内的幼儿,刚刚学会坐着,背部肌肉还不发达,所以坐起时很容易出现含胸、驼背,弯腰时后背会有一节一节的脊椎棘突隆起,这都是骨骼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脊柱的发育,这些表现会慢慢消失。
这些常见问题家长应注意
1 软床垫不利于脊柱发育
宝宝在发育过程中身体骨骼的大部位都很容易变形,过软的床垫无法给予宝宝的脊柱良好的支撑,不良的睡姿不利于宝宝骨骼发育。因此,在宝宝小时候给TA选择一张软硬适度有支撑的小床垫,这才是解决之本。
2 拖拽宝宝容易引起脱臼
有时候爸爸妈妈喜欢带宝宝出去玩的时候,两个人各拉宝宝一侧的手走路,或是荡秋千。另外,宝宝在刚刚学走路的时候,很多人喜欢拉着他的手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脱臼的情况,所以做这个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3 过早使用学步车不好
学步车是辅助孩子行走的稳定性工具,所以最好在宝宝10个月左右再开始使用。这时骨骼有足够的强度,宝宝有足够的站立意识和欲望,坐在学步车中,双腿可以前后移动,腿乏力支撑不住的时候会自然地坐下,不会引起腿部的发育障碍。但是如果过早使用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宝宝的腿部发育,而且容易形成罗圈腿。
4 同床睡容易造成脖子倾斜
宝宝跟妈妈同床睡时,会自然地长时间面向妈咪的一边入睡。长此以往,这种睡姿会使宝宝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可能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俗称 “歪脖子”。
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而形成。但如果发现宝宝在出生两周左右出现头面部总倾斜向一侧颈部,则需要警惕颈部是否有肿块,一旦有可以感触到的坚硬肿块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排除先天性肌性斜颈。
5 坐立姿势
年纪比较小的宝宝,尤其脊柱的两块椎骨之间的软骨特别的发达,生理弯曲还尚未固定,就会很容易出现变形。所以父母要多加注意,不要让宝宝长时间的保持一个姿势,以免引起宝宝的骨骼变形,要引导宝宝走路的时候要挺胸抬头,保持正确的坐、立、行姿势,这样才能宝宝驼背。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婴儿发烧时会抽搐。高烧是小儿惊厥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高烧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会导致小儿痉挛?
小儿惊厥的原因
一,高烧
高热性惊厥所占比例最高。高烧不是导致儿童痉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因为热性惊厥的病理过程是婴幼儿的脑神经不容易控制和“放电”的,所以不如成人脑神经稳定。体温急剧升高,脑细胞异常放电突然引起人事不畅、四肢僵硬抽搐、口吐泡沫、挂在眼球上、嘴唇发青等现象。
痉挛一般发生在高烧的24小时内,大部分全身抽搐。但是痉挛很短,大部分发生在6个月至4岁的儿童身上。
热性惊厥病在抽搐后暂时睡觉,大部分与脑膜炎、脑炎和其他问题不同,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二、癫痫
癫痫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痉挛意识和感觉有暂时性障碍。主要是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结合前大脑皮层受到刺激,引起过度的异常放电。
癫痫引起的小儿痉挛出现时,大部分孩子无意识,双眼紧闭或翻在半雪球上,紧闭牙齿,张嘴抽搐,头向后仰,嘴唇弯曲,蓝色身体弯曲,经常强直10秒到几分钟。
癫痫是一种有家族遗传病史的疾病。小儿癫痫的诱发原因有多种临床表现,应先查明病因,确定诊断。选择适当治疗的儿童,按照医生的指示及时服药,治疗或治疗绝大多数儿科疾病。
三、破伤风
破伤风一般是受伤后感染引起的。小儿破伤风一般是因为脐带消毒不彻底而引起的。
破伤风的典型症状是以肌肉紧张性收缩(肌肉强直,僵硬)为基础,发作性强痉挛首先受影响的肌肉是咀嚼肌肉,其次是面部表情肌、颈部、背部、腹部和四肢肌,最后是膈肌。
上述发作可能是轻微刺激(如光、声音、接触、饮用水等)引起的。
四、狂犬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大部分在3 ~ 6个月内,但目前也报道了个别潜伏期最长10年的狂犬病病例。潜伏期长度与年龄(儿童短)、伤口(头部和面部被咬发病初期)的伤口深度、入侵病毒的数量和毒性等因素有关。其他诸如扩张不彻底、创伤、寒冷、过度劳累等都可以提前疾病。
典型的狂犬病症状分为侵袭期、兴奋期和麻痹期。突袭机大部分患者出现感冒等症状低、食欲不振、恶心等。接着患者进入兴奋期后,出现了恐怖症、外风、发作性肱二头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困难、出汗等症状。痉挛会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下来,但发生迟发性麻痹尤其是迟发性磨砺费更为常见。眼肌、面部肌肉、咀嚼肌肉也会因斜视、眼球运动不平衡、下巴下降、无法闭上嘴、面部表情不足等而受到侵犯。
五、缺钙
除了儿童成人缺钙外,痉挛和缺钙引起的痉挛往往是局部的。例如大腿痉挛和脚抽筋等。通常缺钙在补钙后症状会得到缓解。因此,孩子们需要补充钙(多吃含钙的食物时要服用葡萄糖酸钙、钙等),多晒太阳,服用鱼肝油等。
六、那镁
一般来说,儿童缺乏镁的情况就像在街上遇到蜘蛛侠一样罕见。孩子的器官腹泻也能诱导体内已经不多的镁从代谢中排出。早产儿和牛奶喂养或长期腹泻儿童相对容易发生镁缺乏痉挛。
小儿惊厥的三种急救方法
1.用纱布手帕包在筷子或勺子里,塞进小孩子的上下牙之间,以免咬断舌头。牙齿咬得严严实实的话,不要强行撬开,可以用筷子从两边的牙齿缝里插进去。
2、保持呼吸道畅通。解开儿童领口,解开腰带,让孩子平躺,头部侧面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
3.刺破印重血或用手指再次按压印重血有时也能起到防止痉挛的效果。
当孩子因高烧而抽搐时,要让孩子睡在凉爽的地方,解开衣服,用冷水弄湿毛巾,放在前额、腋窝和腹股沟大血管里,加快机体的热量,降低体温。
除了高烧之外,低血糖、癫痫、脑膜炎、脑炎、细菌性痢疾等也会引起痉挛,最好去看儿科医生。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