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儿童脑炎传染吗?

时间: 阅读:14008
儿童脑炎传染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10-16 02:52:28

一般病毒性脑炎是不具备传染性的,但是如果是由于手足口病会是麻疹病毒所引起的,小儿脑炎也是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的,所以根据不同的病毒引起的脑炎传染性是有所区别的。儿童脑炎对自身大脑组织伤害是比较大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永久性损害,愈后效果不佳。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远志
    回复
    2024-03-31 15:15:51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31 15:15:51

    幼儿传染病有哪些

    幼儿传染病中,其中病毒性传染病包括有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

    细菌性传染病包括百日咳、猩红热、伤寒、副伤寒、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其他的病原菌包括有肺结核;还有一些皮肤传染病,包括疥疮、脓疱疮,以及经过母亲传染的疾病比如先天性梅毒。

    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做好个人清洁工作。外出或与小朋友共用完玩具以后,一定要勤洗手、多漱口。传染病流行期间,要尽量减少带孩子到密不通风的公共场所,尤其是不能到已经患病的小朋友家里做客。要鼓励孩子在天气良好的时候多进行户外运动,平时注意饮食均衡合理,帮助孩子有效的提高抵抗力

    幼儿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幼儿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染、直接接触和粪-口途径。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是麻疹、脊髓灰质炎、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等。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也可传播。

    脊髓灰质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痘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破损处传染;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及污染的物品传染;流行性腮腺炎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幼儿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传染病预防知识:一、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擤鼻涕时使用过的手纸。二、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三、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四、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五、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的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六、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七、避免到人多聚集的公共场所。

  • 龙葵
    回复
    2024-03-31 15:15:51

    “乙脑”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脑炎,是经蚊子传染的、夏秋季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源是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iphalititsB)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乙脑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在我国1940年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证实本病存在。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型,直径20~30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在脂蛋白囊膜表面有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鹅、羊等动物红细胞。抗原性稳定,但近年有报告以具有中和作用的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15株国内的乙脑病毒时,可将其分为4个抗原组。人和动物感染本病毒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其中猪与马是重要的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蚊子(三带稀库蚊等)叮咬传播,台湾螺线也可传播本病。
    3人群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多见,反复多次隐性感染或病后有较高免疫力。
    ④流行特征: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80%~90%病例集中于7、8、9月份。老少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80%以上。

    (一)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猪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家畜,由于它对乙脑病毒的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每年因屠宰而种群更新快。因此,自然界总保持着大量的易感猪,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蚊虫感染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因此除作为传播媒介外,也是病毒的储存宿主。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二)传播途径 本病系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现已被证实者为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此外,从福建、广东的蠛蠓中,云南和四川的中,已分离到乙脑病毒,故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流行特征]
    乙脑仅分布在亚洲。在我国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的地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但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流行季节略有上下,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当人体抗体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率明显高,可能系血脑屏障被破坏之故。
    病变广泛存在于大脑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且一般以间脑、中脑等处病变为著。肉眼观察可见软脑膜大小血管高度扩张与充血,脑的切面上可见灰质与白质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肿,有时见粟粒或米粒大小的软化坏死灶。显微镜下可见:
    血管病变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血管周围环状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软化灶。坏死细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脑实质肿胀。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
    胶质细胞增生 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坏死崩解的神经细胞附近。
    由于以上病变的程度及分布各不相同,故在临床上神经症状表现极不一致。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左右。整个病程分为三期:
    ①初期:病程第1~3天,有高热、呕吐、头痛、嗜睡;
    ②极期:病程第4~10天,头痛加剧,自好睡、昏睡至昏迷,惊厥或抽痉,肢体瘫痪或假直,有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深度皆迷病人可发生呼吸衰竭。颅内病变部位不同还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此期持续10天左右;
    ③恢复期:多数病人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语言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人留有失语、瘫痪、智力障碍等,经治疗在半年内恢复,半年后仍遗留上述症状称之为后遗症。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病毒初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再释放入血,多数人在感染后并不出现症状,但血液中抗体可升高 ,称之隐性感染。部分人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极少数患者,病毒通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脑炎症状。典型患者的病程可分四个阶段:
    (一)初热期 病程第1~3天,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二)极期 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
    1.高热 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月以上。
    3.惊厥或抽搐 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可表现轻度的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4.呼吸衰竭 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动度减弱、发绀,但节律始终整齐。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
    5.脑膜刺激征 较大儿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婴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囱隆起。
    6.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若锥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时,可发生眼球震颤、瞳孔扩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植物神经受损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7.其他 部分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博细速。偶有消化道出血。
    多数病人在本期末体温下降,病情改善,进入恢复期。少数病人因严重并发症或脑部损害重而死于本期。
    (三)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滞阶段”,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1~3个月以上。个别重症病人表现为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等。但经积极治疗,常可在6个月内恢复。
    (四)后遗症期 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根据病情轻重,乙脑可分为4型:
    1.轻型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体温通常在38~39℃之间,多在一周内恢复,无恢复期症状。
    2.中型 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偶有抽搐。体温常在40℃左右,病程约为10天,多无恢复期症状。
    3.重型 神志昏迷,体温在40℃以上,有反射或持续性抽搐。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强阳性,常有定位病变。可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后遗症。
    4.暴发型 少见。起病急骤,有高热或超高热,1~2天后迅速出现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如不积极抢救,可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
    乙脑临床症状以轻型和普通型居多,约占总病例数的三分之二。流行初期重型多见,流行后期轻型多见。

    完整版请看这里:/question/1767130.html

  • 祝由师
    回复
    2024-03-31 14:14:4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或动物是传染源,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以三带喙库蚊为主要传播媒介,流行于夏秋季。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急性期过后留有后遗症。一次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症状】 1、典型症状。 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在2~3日内逐渐加重,出现阳性脑膜刺激征。 2、分期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4~21日,一般为2周左右。 (1)初期:发热、体温在39.0摄氏度左右、头痛、呕吐、嗜睡、烦躁、发呆。 (2)极期:高热、昏迷、惊厥、瘫痪、呼吸节律不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脑膜刺激阳性、严重者出现脑疝、休克。 (3)恢复期:极期过后,发热渐退,神志转清,精神好转,可有反应迟钝,语言不清,轻度抽搐,肢体轻瘫,在半年内逐渐恢复。 (4)后遗症期:半年后仍有痴呆、失语、瘫痪、耳聋等症状。 【检查诊断】 1、病史。夏秋季节(多在7月、8月、9月),病前3周内有流行区旅居史。10岁以下儿童多见。 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清亮,蛋白略增,细胞数轻度或中度增加,糖和氯化物正常特异性IgM抗体检查、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荧光抗体检测血及脑脊液抗原等均可出现阳性,有早期诊断价值。 【分型】 1、轻型:体温38摄氏度~39摄氏度,嗜睡、轻度头痛,可有呕吐,多无脑膜刺激征。 2、中型:体温.39摄氏度~40摄氏度,烦躁、意识不清、浅昏迷、惊厥、呕吐、头痛、脑膜刺激征明显、腱反射先亢进后减弱。 3、重症:体温40摄氏度,昏迷、浅反射消失、反复惊厥、瘫痪、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 4、极重型:体温40摄氏度~41摄氏度以上.深昏迷、瞳孔散大或双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不整、软瘫。 【并发症】 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次为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大出血等。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应将患者隔离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内,注意神志、体温、血压、呼吸、瞳孔及肌张力的变化,仔细观察惊厥先兆,及时采取措施。注意营养,昏迷者鼻饲流食。 2、对症治疗。 (1)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如头部用冰帽。颈部、腋下及腹股沟放置冰袋,酒精擦浴及冷盐水灌肠等,必要时可给亚冬眠疗法。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每次0.5~1毫克/千克,肌注,每日4~6次。 (2) 注意处理引起惊厥的原发病。安定用于持续抽搐者,每次10~20毫克,肌注:或水合氯醛每次1.5~2.5克,稀释后鼻饲或保留灌肠;或苯巴比妥钠每次0.1~0.2克,肌注。 (3) 呼吸衰竭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注意吸痰,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应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每次3~6毫克,肌注或静注;尼可刹米每次0.375~0.75克,肌注或静注。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器。 (4) 治疗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次1~2克/千克,4~6小时静滴1次。 (5) 若出现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适当用抗生素,如青霉素10万u~8万u/千克/日,分2~3次静滴;妥布霉素3~5毫克/干克/日,分2次肌注或静滴。 (6) 需颅内减压时,可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1~2克/千克,快滴或静推,4~6次/日。在2次脱水药期间可用速尿0.5~1毫克/千克,稀释成20~40毫升,静推。 【中医药治疗】 中医治疗时,根据症状及脉象将本病分成几个类型,然后进行辨证论治。 此病应按卫气营血辨证治疗: 1、症见发热,头痛项强,恶心,呕吐,烦渴饮冷,四肢躁动,面色红赤,便干尿黄,且舌质红苔干黄,脉数大时为卫气同病型。适宜用清气透热的方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竹叶6克、薄荷(后下)10克、芦根15克、黄芩10克。如兼湿邪可加藿香、佩兰、滑石、茯苓、木通等。 2、症见身热夜甚,神昏谵语,抽搐厥逆,肌肤灼手,口唇干燥,且舌红绛或有出血点,脉细数时为热入营血型。适宜用清营凉血,开窍醒神的方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鼻饲紫雪散、安宫牛黄丸。 也可参考方药:水牛角10~15克(先煎)、生地20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玄参15克、竹叶10克、麦冬12克。 3、症见耳聋,痴呆,反应不灵,语言不清,且舌紫暗有淤斑,苔白腻,脉涩时为痰淤阻窍(后遗症型)。适宜用化痰通淤的方法治疗。 可参考方药:桃仁12克、穿山甲6克、僵蚕6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川芎6克、归尾6克、地龙6克、生地18克、沙参10克、竹茹6克、枳壳6克。 4、症见瘫痪,行动不便,行走困难,手足抽动,且舌紫暗,脉涩或弦时为经络淤阻(后遗症期)型。适宜用活血通络的方法治疗。 可用中成药:大活络丸。 也可参考方药:桃仁12克、红花10克、川芎6克、地龙6克、牛膝6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僵蚕6克、鸡血藤10克。 【验方治疗】 1、穿心莲15~30克,积雪草、铺地锦、红背草各60克,均用鲜品捣烂取汁口服,至症状消失3~4天停服。头痛加香蕉根汁30~90克。适用于急性期。 2、大青叶9克,鲜荷叶、淡豆豉各10克,西瓜翠衣15克,每日1剂。适用急性期。 3、沙参20克,花粉12克,板蓝根30克,菜菔子、郁金各9克,神曲6克,谷麦芽10克,每日1剂。适用于恢复期。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适用于恢复期和后遗症.分不同情况参考下列穴位。 1、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躁动不安等:取大椎、后溪、水沟、合谷、足三里。 2、上肢瘫痪:取臂月需、曲池透少海、合谷、足三里。 3、下肢瘫痪:取环跳、大椎、阳陵泉透阴陵泉、风市、委中。耳针根据运动障碍部位取穴,加神门、皮质下。 4、面瘫:取患侧翳风、地仓透颊车、下关、合谷。 5、吞咽困难:取廉泉、照海、天突、合谷、三阴交、皮质下、咽喉、交感。 6、失语:取大椎、涌泉、哑门、通里、百会、神门。 【预防与调理】 1、消灭蚊虫,隔离患者,人畜居地分开。对牲畜进行乙脑减毒疫苗接种,对易感人群进行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注射对象是流行区6月、7月龄至10岁儿童和非流行区迁人流行区的成人。预防注射应于流行季节,7月提前完成。 2、症期调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生。对重症患者应定时翻身,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防止吸人性肺炎。可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饮食。恢复期时,要使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定时作被动运动,按摩等。协助患者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训练上、下肢运动。 【预后】 本病病死率在10%以下,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高达15%以上,存活的重症患者可留有后遗症。参考资料:/medicine/dxnews/news_show.aspx?id=20070521000028

儿童脑瘫的早期症状?

不知能否接种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疫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