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幽门狭窄手术最好在一个月左右进行,可以给孩子放心接受手术治疗。如果宝宝有明显的急流呕吐、黄疸、胃肠蠕动缓慢或右上腹有肿块,应及时进行诊断。如果诊断为先天性幽门狭窄,最好及时手术,一般建议宝宝如果没有其他感染、其他疾病,身体健康没有营养失调,可以进行手术,如果长期不治疗幽门狭窄,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一)发病原因
为了阐明幽门狭窄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多年来进行大量研究工作,包括病理检查、动物模型的建立、胃肠激素的检测、病毒分离、遗传学研究等,但病因至今尚无定论。
1.遗传因素在病因学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发病有明显的家族性,甚至一家中母亲和7个儿子同病,且在单卵双胎比双卵双胎多见。双亲有幽门狭窄史的子女发病率可高达6.9%。若母亲有此病史,则其子发病的概率为19%,其女为7%;父亲有此病史者,则分别为5.5%和2.4%。经过研究指出幽门狭窄的遗传机理是多基因性,既非隐性遗传亦非伴性遗传,而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性修饰多因子构成的定向遗传基因。这种遗传倾向受一定的环境因素而起作用,如社会阶层、饮食种类、各种季节等,发病以春秋季为高,但其相关因素不明。常见于高体重的男婴,但与胎龄的长短无关。
2.神经功能主要从事幽门肠肌层神经丛的研究者,发现神经节细胞直至生后2~4周才发育成熟,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神经细胞发育不良是引起幽门肌肉肥厚的机理,而否定过去幽门神经节细胞变性导致病变的学说,运用组织化学分析法测定幽门神经节细胞内酶的活性;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观察到幽门狭窄的神经节细胞与胎儿并无相同之处,如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是原因,则早产儿发病应多于足月儿,然而二者并无差异。近年研究认为肽能神经的结构改变和功能不全可能是主要病因之一,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到环肌中含脑啡肽和血管活性肠肽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组织中P物质含量减少,由此推测这些肽类神经的变化与发病有关。
3.胃肠激素有实验给孕狗服用五肽胃泌素,结果所生小狗发生幽门狭窄的比例很高。并发现孕妇在怀孕末期3~4月时血清胃泌素浓度相对很高。据此认为孕妇在怀孕后期由于情绪焦虑使血清胃泌素浓度升高,并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加以胎儿的定向遗传基因作用,引起幽门长期痉挛梗阻,幽门扩张又刺激G细胞分泌胃泌素,因而发病。但其他学者重复测定胃泌素,部分报告增高,部分却无异常变化。即使在胃泌素升高的病例中,也不能推断是幽门狭窄的原因还是结果,因在手术后1周有些病例胃泌素恢复到正常水平,有些反而升高。近年研究胃肠道刺激素,测定血清和胃液中前列腺素(E2和E2a)浓度,提示患儿胃液中含量明显升高,由此提示发病机理是幽门肌层局部激素浓度增高使肌肉处于持续紧张状态,而致发病。亦有人对血清胆囊收缩素进行研究,结果无异常变化。
4.肌肉功能性肥厚有学者通过细致观察研究,发现有些出生7~10天婴儿将凝乳块强行通过狭窄的幽门管的征象。由此认为这种机械性刺激可造成粘膜水肿增厚。另一方面也导致大脑皮层对内脏的功能失调,使幽门发生痉挛。二种因素促使幽门狭窄形成严重梗阻而出现症状。但亦有持否定意见,认为幽门痉挛首先引起幽门肌肉的功能性肥厚是不恰当的,因为肥厚的肌肉主要是环肌,况且痉挛应引起某些先期症状,然而在某些呕吐发作而很早进行手术的病例中,通常发现肿块已经形成,肿块大小与年龄的病程长短无关。肌肉肥厚到一定的临界值时,才表现幽门梗阻征。
5.环境因素发病率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以春秋季为主,在活检的组织切片中发现神经节细胞周围有白细胞浸润。推测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但检测患儿及其母亲的血、粪和咽部均未能分离出柯萨奇病毒。检测血清中和抗体亦无变化。用柯萨奇病毒感染动物亦未见病理改变,研究在继续中。
主要病理改变是幽门肌层肥厚,尤以环肌为著,但亦同样表现在纵肌和弹力纤维。幽门部呈橄榄形,质硬有弹性。当肌肉痉挛时则更为坚硬。一般长2~2.5cm,直径0.5~1cm,肌层厚0.4~0.6cm,在年长儿肿块还要大些。但大小与症状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无关。肿块表面覆有腹膜且甚光滑,但由于血供受压力影响而部分受阻,因此色泽显得苍白。环肌纤维增多且肥厚,肌肉似砂砾般坚硬,肥厚的肌层挤压粘膜呈纵形皱襞,使管腔狭小,加以粘膜水肿,以后出现炎症,使管腔更显细小,在尸解标本上幽门仅能通过1mm的探针。狭细的幽门管向胃窦部移行时腔隙呈锥形逐渐变宽,肥厚的肌层则逐渐变薄,二者之间无精确的分界。但在十二指肠侧界限明显,因胃壁肌层与十二指肠肌层不相连续,肥厚的幽门肿块突然终止且凸向十二指肠腔内,形似子宫颈样结构。组织学检查见肌层增生、肥厚,肌纤维排列紊乱,粘膜水肿、充血。
由于幽门梗阻,近侧胃扩张,壁增厚,粘膜皱襞增多且水肿,并因胃内容物滞留,常导致粘膜炎症和糜烂,甚至有溃疡。
(二)发病机制
幽门全层肌肉肥厚、增生,以环形肌为著,系肌纤维增粗和肌束间结缔组织增生所致。肥厚的肌肉组织逐渐向正常胃壁移行,在十二指肠侧,因胃壁肌层与十二指肠壁肌层不延续,所以肥厚部突然终止于十二指肠起端,使幽门呈纺锤状肿物,长为2~3cm,直径1.5~2cm,肌层厚达0.4~0.6cm。表面颜色苍白而光滑,坚如软骨。肿块随年龄增大。肥厚肌层将黏膜向内推压,并形成皱褶,致使幽门管腔狭窄,造成不全梗阻。胃排空受阻使胃蠕动增强,胃壁增厚,继发胃扩张。在十二指肠侧,因胃强烈蠕动使幽门管部分被推入十二指肠球部,使十二指肠黏膜反折呈子宫颈样。幽门梗阻后,奶汁潴留刺激胃黏膜产生充血水肿。
新生儿幽门狭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和护理。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护理方法:
1.喂养方面:对于患有幽门狭窄的新生儿,建议采用小而频繁的喂养方式,每次喂奶量不宜过多,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要确保奶瓶、奶嘴等喂养用具的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感染。
2.体位方面:在喂奶时,应将患儿头部稍微抬高,以利于食物顺利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同时,要保持患儿身体的平稳和舒适,避免剧烈晃动或颠簸。
3.观察病情:家长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大小便情况,确保排泄通畅。
4.给予支持性治疗:对于严重的幽门狭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在此期间,家长需要给予患儿充分的支持和关爱,帮助其度过难关。
总之,针对新生儿幽门狭窄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喂养、体位、观察病情以及给予支持性治疗等。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的意见。
它是由于幽门环肌肥大和增生引起的幽门内腔狭窄引起的机械性幽门梗阻。它是新生儿和婴儿的常见疾病之一,通常,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高度梗阻,上腹部呕吐可见胃蠕动波、幽门肿块触碰肥大等症状,据我了解到的最新消息里面,主要表现为消化道高梗阻症状,如呕吐,上腹部可见胃蠕动波及幽门肿块触碰肥大,呕吐是这种疾病的第一症状。
一般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婴儿出生后无症状,母乳喂养和排便均正常。出生后2~3周以上出现呕吐,少数病例出生后立即呕吐,偶尔呕吐,直至7~8周后,早产儿往往发病较晚。起初是进食后牛奶溢出,偶尔呕吐,次数逐渐增加,最后每次喝完后呕吐,呕吐通常在牛奶后几分钟出现,从一般呕吐到喷射,当它很严重时,可以喷到几英尺外,通常从嘴和鼻孔喷出来。
幽门狭窄的未成熟婴儿呕吐多不典型,为一般呕吐,无射血。呕吐是牛奶和胃液或牛奶凝块,不含胆汁,呕吐严重时(3%~5%)可呈棕色,后来,由于胃的逐渐膨胀和松弛,牛奶会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呕吐的次数似乎比以前减少了,有时,牛奶在牛奶后不会呕吐一两次。
然而,在下一次牛奶后吐出的量通常比进入牛奶的量多,两次一起吐出含有更多酸味的乳凝块。尽管经常呕吐,但呕吐后我仍然有强烈的食欲,表现出饥饿感,例如再次进食,可以像往常一样吮吸,如果呕吐严重,粪便会减少。几天排便一次,便会变得干燥坚硬,尿量也减少。?
最后,关于以上小孩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什么病怎样治疗的问题,今天就分析到这里。
你好!首先祝你孩子早日恢复健康!以下我来给你谈谈关于“先天性幽门狭窄”的问题。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幽门狭窄的治疗取得成功是本世纪外科的伟大成就之一。依据地理、时令和种族,有不同的发病率。
欧美国家较高,约为2.5--8.8‰,亚洲地区相对较低,我国发病率为3‰。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约4--5∶1,甚至高达9∶1。
多见于第一胎,占总病例数的40--60%。
……
2. 疾患危害
男婴较女婴容易罹患幽门狭窄,而第一胎男婴又较其他各胎男婴容易患此种疾病。幽门狭窄还具有家族流传的倾向。
患了幽门狭窄如果不加治疗,有导致饿死的危险。
此外,还有与呕吐相关的一些危险可能会发生--例如脱水。
……
4. 治疗方法
① 自助疗法:在获得外科治疗之前,喂婴儿吃奶的次数要比平常多一些,但每次喂食量要减少一些,让胃中少存一些未消化的食物。
② 医生治疗: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就是实施一次相当简单的外科手术。如果狭窄的情况很严重,医生会立刻对婴儿施行手术。
有时,在病情轻微的情况下,医生会给婴儿实施药物治疗,在每次喂奶前先给婴儿服药,目的是让幽门松驰一些,并在婴儿接受手术前增强其体力。
医生会在肿大的幽门外开一道很深的切口,这可以立即使幽门道扩张,足以让食物通过。在手术之后,喂食量逐渐增加,在48小时之内就可恢复正常的喂食量。
5. 预后转归
这种手术的成功率几乎是100%。婴儿在手术后即不再有进一步的喂食问题发生,这种疾病也不会造成孩子童年期或以后生命中的后遗症。
爱心提示:如有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对症下药。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采纳为答案。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