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呛奶咳嗽进行预防,要注意避免让婴儿吃奶吃得过急、在孩子哭闹期间尽量避免吃奶,吃奶后要竖起拍背,打嗝,这样能够避免呛奶和吐奶,就能够有效避免呛奶引起的咳嗽。
如果是由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引起的咳嗽,要遵医嘱用药进行治疗。
如何避免新生儿呛奶
如何避免新生儿呛奶。几乎大部分的宝宝都试过呛奶,有的因为喝得快,有的因为喂奶的姿势。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父母们都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去控制避免宝宝呛奶这一现象,下面就跟着我一起学习如何避免新生儿呛奶。
如何避免新生儿呛奶11、喂奶姿势正确
人工喂养的宝宝,在喂奶瓶前需避免宝宝平躺,应采取斜卧位,让奶瓶的底部高于奶嘴,可一定程度上防止宝宝吸入奶瓶时有空气进入,而发生溢奶。
2、选择适当时机喂奶
喂奶时机很重要,不要在宝宝大笑或者哭泣时强行喂奶,否则会引起呛奶。也不要在宝宝很饿的时候喂奶,可能会因吃的太急而更容易发生呛咳。如果感觉孩子已经吃饱后,也不要盲目强迫再喂,否则很容易发生意外。
3、控制喂奶速度
在选购奶瓶时,注意挑选奶嘴孔适中的.产品,如果奶嘴孔过大,宝宝吸吮时,奶水会成线流出,如果没及时吞咽,可能出现呛咳,选择成滴状的奶嘴孔才更合适。
4、喂奶时观察宝宝
在用奶瓶喂服宝宝时,要注意观察脸部表情,有无出现奶嘴溢出奶水,或者口鼻发青的情况。如果宝宝一声不吭,且面色发青,很有可能是因呛奶出现的窒息,这时应及时停止喂奶,酌情考虑送医,并且请教医生如何正确的喂哺。
5、喂奶后及时排气
宝宝吃完奶后,最好将其直立抱在肩头,并且轻拍背部,帮助宝宝打嗝以排出胃内多余气体,之后再缓慢放在床上。但注意喂奶后千万不要让孩子以趴着的姿势入睡,以免睡眠中发生猝死,应仰卧睡觉且垫高头部。
宝宝喝奶粉发生呛奶怎么办?
1、刺激后背脚心
当宝宝出现呛奶后,首先要轻缓拍背部,帮助奶液吐出,也可刺激宝宝的脚心,让孩子自己吐出奶水。在刺激后背和脚心之前,需将宝宝身体侧卧,或者扶起上半身,这样让呼吸道顺畅,避免吐奶时受阻,发生窒息缺氧危险。
2、清理口腔呕吐物
通常呛奶后,口腔中会存在奶块或奶液等呕吐物,为了避免呕吐物影响宝宝呼吸,应该及时清理干净。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沾温水,缓缓擦拭宝宝口腔,之后再喂服一点温开水,让口腔保持清洁。
相信看了本文家长们掌握了不少防呛奶的小妙招,为了避免宝宝因呛奶引发窒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喂奶姿势和控制喂奶速度,切记不要操之过急。如果宝宝意外呛奶,也要及时处理,清理呼吸道受阻呕吐物。
如何避免新生儿呛奶2几乎100%新生儿都会有呛奶经历
食管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推进食物和液体由口入胃;二是防止吞下期间胃内容物反流。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绝大多数在8—10个月时症状消失。
明白了婴幼儿器官构造的功能特点,为何会呛奶就不难理解。呛奶来自各种各样的因素,比如喂奶姿势不对,吸奶时吞咽过多空气、吸入奶量过多等。
新手妈妈如何正确喂奶?
现在很多年轻妈妈都不会喂奶,孩子呛奶简直成了家常便饭,其实喂奶是个很讲究的技术活,新手妈妈尤其要注意掌握喂奶时机、姿势、速度等。
1、合理控制喂奶量。新生儿胃容量约为30~60ml,后随年龄而增大,1~3个月时90~150ml,l岁时250~300ml,故年龄愈小每日喂食的次数应较年长儿多。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稠厚含凝乳块的乳汁排空慢,水的排空时间为1。5~2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
2、母乳喂养时,宝宝应斜躺在妈妈怀里(上半身成30~45度),不要躺在床上喂。人工喂养时,宝宝不能平躺,取斜坡位,瓶底高于奶嘴,防止吸入空气。
3、妈妈泌乳过快,奶水量多时,用手指轻压乳晕,减缓奶水的流出。人工喂养时,奶嘴孔不可太大,奶瓶倒过来时,奶水应成滴而不是成线流出。
4、妈妈的乳房不可堵住宝宝鼻孔,一定要边喂奶边观察宝宝表情,若宝宝的嘴角溢出奶水或口鼻周围变色发青,应立即停止喂奶。近几年也发生过妈妈半夜喂奶时疲倦打瞌睡,导致乳房堵住宝宝鼻孔的悲剧,新手妈妈一定要谨防。
5、喂完奶后,将婴儿直立抱在肩头,轻拍婴儿的背部,帮助其排出胃内气体,最好听到打嗝,再将其放到床上。
6、尽量不要在宝宝哭泣或欢笑时喂奶,更不要等宝宝已经很饿了才喂,很容易因为吃得太急容易呛;家有老人的一定要注意,孩子吃饱了不可勉强再喂,没有反抗能力的婴儿很容易因此出现意外。
新生儿怎样不会呛奶
新生儿怎样不会呛奶,新生儿呛奶这个问题是很多妈妈并不陌生的问题,如果新生儿频繁的呛奶也会带来一定的严重后果,所以需要妈妈们帮助宝宝避免呛奶。为大家分享新生儿怎样不会呛奶。
新生儿怎样不会呛奶1建议妈妈在给宝宝喂奶时要选择正确的姿势,最好是以坐立的姿势来给宝宝进行喂奶,不要躺着给宝宝喂奶,因为躺着喂奶很容易导致宝宝发生呛奶的现象,对于吃奶比较着急的宝宝,可以在宝宝吃完奶后,妈妈拍拍宝宝的后背,等着宝宝打嗝以后再让宝宝以侧卧的姿势躺下。
同时在给宝宝喂奶时,要多注意观察宝宝的情况,妈妈在进行母乳喂养时,很容易导致乳头堵着宝宝的嘴或者是鼻子,对于这种现象有可以会造成宝宝窒息。所以妈妈们除了要保证宝宝的饮食,还需要时刻观察宝宝的脸色,如果出现溢奶时一定要及时的停止喂养。
妈妈在每次喂完宝宝之后,都要及时的给宝宝拍嗝,最好是听到打嗝声再停止动作。婴儿床的头部要高15度,确保无呛奶隐情,再让宝宝平卧休息。不当的睡姿极易引发危险,甚至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一般妈妈们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护理,宝宝才可以健健康康的长大。
新生儿多大不呛奶
首先,因为宝宝的器官在慢慢发育,所以在宝宝三个月大的时候,呛奶的症状会慢慢减少。但是很多的时候,新生儿呛奶的情况并不是自身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妈妈喂奶姿势有问题,喂奶的姿势应该是让宝宝头部略高,整个身体呈45度的倾斜状态。如果身体过于平,很有可能导致宝宝喝的奶粉从鼻子中流出来,出现呛奶的症状。
其次,家人还需注意宝宝喂奶一次性的量,如果一次性喂的量过多了,很有可能导致呛奶。而且,妈妈喂奶也不可以过于频繁,要平均2到3小时一次。
还有,需要关注宝宝的消化能力,如果宝宝有消化不是很好的话,也会导致宝宝出现呛奶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帮助宝宝,促进宝宝消化。可以用手或者是其他柔软的物体为宝宝做按摩,宝宝喝完奶后也不要一直躺着,可以让宝宝做一些幅度比较小的运动。
新生儿怎样不会呛奶2新生儿预防呛奶护理
1、喂奶时机适当:
不在婴儿哭泣或欢笑时喂奶;不要等宝宝已经很饿了才喂,宝宝吃得太急容易呛;孩子吃饱了不可勉强再喂,强迫喂奶容易发生意外。妈妈的乳房不可堵住宝宝鼻孔,一定要边喂奶边观察宝宝脸色表情,若宝宝的嘴角溢出奶水或口鼻周围变色发青,应立即停止喂奶。对发生过呛咳婴儿、早产儿,更应严密观察,或请医生指导喂哺。
2、姿势体位正确:
母乳喂养宝宝应斜躺在妈妈怀里(上半身成30-45度),不要躺在床上喂奶。人工喂养宝宝吃奶时更不能平躺,应取斜坡位,奶瓶底高于奶嘴,防止吸入空气。
3、控制速度:
妈妈泌乳过快奶水量多时,用手指轻压乳晕,减缓奶水的流出。人工喂乳的.奶嘴孔不可太大,倒过来时奶水应成滴而不是成线流出。喂完奶后,将婴儿直立抱在肩头,轻拍婴儿的背部帮助其排出胃内气体,最好听到打嗝,再放婴儿在床上。床头宜高15度,右侧卧30分钟,再平卧,不可让孩子趴着睡,避免婴儿猝死。
新生儿怎样不会呛奶3新生儿呛奶的处理方法
轻微呛奶处理方法:如果是轻微呛奶,婴儿会自己调适吸入和吞咽,一般不会吸入呼吸道,家长可以观察宝宝的呼吸情况和脸色就可以了。如果婴儿吐奶量多,应立即将婴儿的脸转向一侧,以免向后流入呼吸道。然后,用干净的手帕绕在手指上,伸入婴儿口腔,将奶水等残渣清理出来,最后,用棉签帮婴儿清理鼻孔。
呛奶窒息处理方法:如果出现严重的呛奶,出现婴儿无法呼吸的情况,家长应立即抢救。
如何预防宝宝呛奶
确保喂奶时机适当,不在宝宝哭泣或欢笑时喂奶,不等宝宝很饿了才喂。姿势体位正确:母乳喂养宝宝应斜躺在妈妈怀里(上半身成30~45度),不宜躺在床上喂奶,人工喂养宝宝吃奶时更不能平躺应取斜坡位,奶瓶底高于奶嘴,防止吸入空气。
速度控制:妈妈泌乳过快奶水量多时,用手指轻压乳晕,减缓奶水的流速。人工喂乳的奶嘴孔不可太大,倒过来时奶水应成滴而不是成线流出。
作为第一次当母亲的宝妈,经验不足可以多多请教他人,并且上网查阅资料。任何事情心急都不会做成的,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将宝宝照顾的越来越好,当宝妈们发现宝宝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健健康康成长并且长大成人,心中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将油然而生。
宝宝呛奶是很常见的现象,但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呛奶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宝宝呛奶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生理原因
婴儿的胃是呈水平位。胃存量相对比成年人要小得多,如喝得过多没排气就会出现呛奶现象,奶嘴原因,如果奶嘴孔洞较大,尤其是一些十字洞的,吸入奶水量太多就易呛奶,感冒:宝宝如果感冒了,鼻子呼吸会不畅,影响吞咽而致呛奶。
?胃食道逆流
如果宝定有胃食道逆流的话,也易出现呛奶现象。吸吮能力弱的宝宝呛奶几率也高,如 早产儿、 唇颚裂或心脏病等患儿都易呛奶。
?喂奶姿势不正确
除了上面的原因,另外喝奶姿势不正确也会呛奶。所以哺乳时应注意哺乳姿势 .注意让宝宝把乳头全含住,不要让宝宝吃得过急,以防空气吸入,导致呛奶。如果宝宝出现被呛后可以选择用勺喂点水就能好。
?减少呛奶的守则
适量喂食,不要过量喂食,同时喂过奶后为了防止吐奶,可以让宝宝竖着趴在肩上,然后轻拍宝宝后痛。 喂奶不可过急,要慢慢来,同时喂奶过程中让宝宝吸一会可停下来歇歇,让宝宝顺一下呼吸。另外就是喂完后不要让宝宝马上平躺,这样也是很易让宝宝吐奶的,同时吃奶后不要晃动宝宝。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