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鹅口疮可能会出现红色斑点、烦躁不安、哭闹、喂养困难、低热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早进行治疗,还可能会出现脑膜炎、败血症等并发症。
出现上述症状,可能是由于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使用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的方式进行缓解,同时通过服用维生素C片等药物治疗。
宝贝口腔出现白色奶块状物,这是鹅口疮的表现。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常见于新生儿、慢性腹泻、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鹅口疮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口腔白色奶块状物
鹅口疮的典型症状是口腔黏膜上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会出血。严重时,口腔内如雪花般堆积,影响呼吸,孩子会烦躁不安、拒食。
?口腔护理
如果口腔护理不当,念珠菌容易入侵。保持饮食卫生,清洁餐具和食品,特别是奶瓶、奶头、碗勺等。选择容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增加维生素B和C的摄入。
?治疗鹅口疮
局部用药如制霉菌素和鱼肝油效果显著,也可口服抗真菌药物。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药品。
?预防措施
鹅口疮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使用过期或不干净的奶瓶、奶头等,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维生素B和C的摄入。
宝宝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妈妈有时候的粗心大意很容易让宝宝受到伤害。婴儿皮肤比较娇嫩,宝爸宝妈们更是要悉心护理。
婴儿鹅口疮有什么症状
婴儿鹅口疮主要症状是: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高起的斑片,周围没有明显红肿疼痛。擦去斑片后,下方粘膜呈红色创面。斑片面积不大,大小不等,可出现在颊、舌、腭等黏膜上。 在轻微感染时,粘膜出现颗粒状白色斑点。患儿在进食时会出现痛苦表情。如果不及时治疗,念珠菌感染会蔓延到咽部、牙龈、扁桃体等处,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啼哭,有时伴发热。
宝宝鹅口疮怎么护理好得快
1 局部用药 宝宝出现鹅后疮以后,家长可以用碳酸钠溶液给宝宝擦拭口腔,也可以给宝宝涂抹冰硼油。擦拭的时候动作尽量轻柔一些,不要过于用力,以免导致伤口扩张而造成更为严重的感染。可以每隔四个小时就给宝宝擦拭一次,一天擦3~5次左右。通常连续用药几天之后症状就会消失,但是鹅口疮容易反复发作,家长应该在病症消失之后再连续用药几天,可以起到稳固疗效的作用,防止鹅口疮再次复发。?
2 推拿治疗 推拿是中医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身体的某些穴位对于治疗鹅口疮也有一定的帮助。不过大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宝宝进行正确的按摩,以免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比较常见的按摩手法包括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肝经,清心经等。?
3 口腔护理 除了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治疗以外,平时也要注意保证饮食的清淡易消化,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而且还应该维持正常的肠胃功能,如果有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需要及时的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喝完奶之后要记得让宝宝喝一些水,避免奶水残留在口腔内,可以每天用纱布擦拭宝宝口腔,帮助起到清洁口腔黏膜的作用。
宝宝鹅口疮多久会好
主要看鹅口疮的轻重程度和宝宝的体质情况。 如果鹅口疮比较轻微,只有口腔内一小部分有,而且宝宝的体质比较好,抵抗力比较好,那么这个时候治疗起来就非常简单了。可以用稀释后的苏打水清洁口腔,也可以用碾碎的制霉菌素每天涂抹,一般经过三五天的时间就会明显的好转。 但是体质差的孩子鹅口疮是比较容易反复的,治疗时间就不太好确定了。在用药以后,发现鹅口疮已经消失了,这个时候建议在使用药物治疗三天的时间,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鹅口疮反复的可能性。
怎么预防宝宝鹅口疮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鹅口疮是什么样的?
鹅口疮的主要表现是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此外重症患儿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
鹅口疮是白念珠菌感染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污染的奶头和乳具获得感染。
鹅口疮重在预防,哺乳期注意妇幼卫生,哺乳前应清洁母亲的乳头,哺乳用具应每次煮沸消毒,并保持干燥。定时给婴儿清洗口腔,除去残余凝乳。冬季应保护小儿口唇,防止干裂,并应注意纠正用舌舐唇、用手背拭涕、咬手指、咬玩具等不良习惯。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内科 副主任医师 陈燕华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