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6个月宝宝说了声哎呀算说话吗

时间: 阅读:6404
6个月宝宝说了声哎呀算说话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柳华

柳华

2025-10-17 00:37:22

6个月宝宝说了声哎呀,可能是算说话。在6个月到12个月左右开始学者说话,学会说话,说了声哎呀,可能是正在学习说话。

可以进行引导,每天教一个简单的词语,平时可以多进行交流,注意卫生清洁,每天擦拭身体,还可以适当添加辅食。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泠青沼
    回复
    2024-05-02 05:05:39

    想必生过宝宝的妈妈都知道,哪怕两个宝宝之间只差一个月,那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月大的婴儿大多只会翻身、抬头,两个月左右的婴儿才慢慢学会扭动,有的甚至还会咿咿呀呀地和家人唠嗑,那么二个月宝宝咿咿呀呀说正常吗?2个月的婴儿会唠嗑了正常吗?

    两个月大的宝宝咿咿呀呀说话正常。一般来说,三个月左右的宝宝才会咿咿呀呀说话,两个月大的宝宝开始说话也是正常的,这说明宝宝发育得很好,这也是宝宝引起家人关注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要多和宝宝说话,在宝宝发出声音时做出回应。

    两个月大的婴儿唠嗑是正常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注意大人说话声音的细节了,宝宝会说一些辅音,当叫宝宝名字时,宝宝也会有反应,而且宝宝还会通过不同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时候,家长们可以教孩子说一些简单的词语,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教的时候指向具体的个人或事物,让宝宝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清晰。

    两个月大的小宝宝,如果已经会咿咿呀呀唠嗑,说明语言发育比较早的,需要家长多点耐心陪伴孩子、回应孩子。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02 05:05:39

    婴儿学会说话

     婴儿学会说话,宝宝到了牙牙学语的阶段,爸爸妈妈就要重视教孩子说话了,父母的教育方法很有讲究,教育得当,宝宝自然学得更好,婴儿学会说话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婴儿学会说话1

      宝宝几个月会说话

     宝宝出生时的哇哇大哭,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语言表达。开始,他是用舌头、嘴唇、上颚和任何新长的牙齿来发出声音,头一两个月是“哦”和“啊”,不久之后,就能咿咿呀呀了。

     4-5个月:宝宝可能偶尔会蹦出第一声“妈妈”或“爸爸”来。这可不代表宝宝会说话了,爸爸妈妈先别激动,这时宝宝还没有真正把这些词和你们联系起来。要到宝宝1岁左右才能明白“爸爸妈妈”的真正意义。

     6-9个月:宝宝的会说的话更多了。当他喃喃自语或发音时,妈妈在一旁听着觉得很有趣,其实这是宝宝在模仿类似大人的语气和声调,也是学习说话的一种方式。妈妈可以给宝宝读书来鼓励他的牙牙学语,也可以多对宝宝说话,让宝宝多模仿,锻炼语言能力。

     12-17个月:这时宝宝已经能明白一些词语的意思,并能准确说出词语。宝宝甚至会练习变换声调,在提问题时,把语调升高,提出一个正确的疑问句式。这时候宝宝渐渐地意识到说话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在表达他的需要方面具备的强大力量。

     1岁半-2岁:宝宝词汇量可能已经多达200个了,其中大多是名词。宝宝还不能理解第一人称的使用方法,他会喊出自己的名字,提出要求。在18-20个月之间,宝宝学习词汇的速度为每天10个或更多。有的宝宝每一个半小时就能学会一个新词,妈妈可以给宝宝看一些新奇的东西并告诉宝宝物品的名字,宝宝很快就可以学会。

     2岁半:宝宝开始会会开始使用“我”和“你”了,尽管意识不强,他还是习惯用自己的小名来称呼自己。在两三岁之间,宝宝的词汇量会增加到300个词。他能把名词和动词连在一起,造出虽然简单但也完整的句子了,他使用祈使句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3岁:宝宝将能够持续地谈话,并根据谈话对象来调整语调、说话模式、用词等。宝宝能听妈妈给他讲故事,还能提出一些可爱的问题呢!

      宝宝为什么说话晚

     一般来说,1岁的宝宝能喊爸爸妈妈,还能说一些简单的词汇了。但是近年来宝宝发育迟滞的情况越来越多,很多宝宝2岁多都不能准确说话,家长初期不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自己的宝宝只要不是哑巴就可以了,但随着宝宝年龄渐长,看着同龄宝宝都能和妈妈对答如流才开始着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宝宝说话晚呢?

      1、生理原因导致宝宝不会说话

     有时候,可能是先天的生理性原因导致宝宝不会说话或晚说话。妈妈应检查宝宝的舌息带是否有粘连?宝宝听力是不是有问题?宝宝是不是生病了,比如脑瘫等。如果宝宝是因为生理性的原因不会说话,需要赶快给宝宝治疗,千万不要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

      2、语言环境导致宝宝不会说话

     语言环境指的是和宝宝说话的对象。如果妈妈偶尔才和宝宝说话,或者和宝宝说话的其他人很少;家人的口音很杂,方言,英文,普通话交错。通常,处在这三种不利语言环境下的宝宝开口说话会比较晚造。如果给宝宝提供的语言环境太过单调或太过复杂,宝宝没有得到有效的刺激,导致了语言发展的滞后。妈妈需要立即作出改变,应多和宝宝说话,暂时统一全家人的口音,让宝宝容易理解和模仿。

      3、交流方式导致宝宝不会说话

     有些妈妈过于“了解”宝宝,宝宝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就明白了宝宝的意思并满足她,这样不利于宝宝语言的训练,致使逐渐养成用手势代替说话的习惯,从而延缓了宝宝语言的发展。

      4、心理原因导致宝宝不会说话

     有些宝宝明显对学说话有厌倦情绪,怎么都不配合。对于这种宝宝,妈妈甚至要对宝宝任何的交流形式表示理解,并进行平行的交流。否则,这类型的宝宝还会减少和妈妈的任何交流,当有什么需求的时候,他不再愿意和妈妈表示,而是自己来,或干脆放弃需要。这样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宝宝学说话的环境

     1、进行听说话训练,刺激宝宝语言能力发展。

     2、让宝宝在童趣中学习语言,这样的语言环境会让宝宝有学习的欲望。

     3、采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宝宝说话,宝宝更能理解妈妈的意思,并作出配合。

     4、利用图画书进行语言训练,这样能让宝宝更能接受。

     此外,宝宝的模仿力是极强的,作为宝宝学习语言的第一任教师的父母,说话时一定要为宝宝做出表率,不说粗话、脏话,以免宝宝学到不好的“语言”。

      宝宝学说话的方法

     1、家长要有一个正确态度,不要伤害了宝宝的自尊心和学习的兴趣,不过份焦虑不要当宝宝的面表示他不会说话,“多么笨”。

     2、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家里总有人在说话给他听。在做家务或和宝宝玩时,不时地和宝宝说话,只要求他听,这对宝宝学说话也有用,听多了,无形中就说出来了。有的话要求宝宝作出回答,在回答不出时帮助他,多说几遍要他回答的话。

     3、从一个一个字开始教,每天有20分钟的教说话时间,大人和宝宝相对而坐,大人说一个字,如“花”,让宝宝看着你的嘴,即看你的口型,再鼓励他“出气”,吹出这个“花”的音。有一点表示就表扬。很多宝宝就这样学会说单字的。不过不要在宝宝生气疲惫时进行。

     4、空闲时和他一起看图画书,宝宝对色彩鲜艳的图画书兴趣很足。看一页,讲一讲,等待他模仿主要的那个字。同一个故事可以反复多讲,重点字更要多重复。

     5、对他讲话时提高嗓门儿,放慢速度,让宝宝能充分理解妈妈的意思。这对学说话有很大好处。

     6、多提问,自己作答,让宝宝熟悉问与答,他的“任务”是“回答”,无论答案如何,妈妈都要作出积极反应。

     7、尽量用简单句,把主要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要求他模仿时,也是从字开始:“我”,“吃”,“饭”,到简单句:“我吃饭”。先不学复合句,待以后说话熟练了再学。不要讲过长过高深的句子,宝宝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

     8、当宝宝有一点想开口的意思时,就马上表扬,鼓励宝宝接着说下去。

     9、帮宝宝“补说”。当宝宝对一个事物说出一个字时,例如“水”,妈妈可以告诉他“喝水”,慢慢扩展到“要喝水”。宝宝听多了补说后,慢慢就学会说完整的句子了。

     10、开始教他说话要用代称。如:妈妈,爸爸,奶奶,姥姥等。在宝宝两岁后要教宝宝学会使用“你”“我”“他”。

     宝宝学说话的小游戏

     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表达,还包括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宝宝能说出简单的词汇时,还不算是真正的语言。在这个时期,如果听到“不行”、“你好”等声音,宝宝就能摇头,并且能发出“爸、妈、不不”等咿呀声,还能用“哦,啊”等感叹词表达自己的感情。宝宝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时候,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简单游戏去提高他的语言能力。在游戏中学习,宝宝更能接受,学习的效率也更高。

      12-18个月:能说出3-5个词组的阶段

     1岁多的宝宝逐渐学会一些简单的词汇了,会说“爸爸、妈妈、饭饭”之类的词汇。这个时期重点在加强宝宝对词汇的印象。

     递玩具:宝宝在玩递玩具游戏的过程中,能学到组合词汇和语言的方法。

     1、准备球、玩具、书等物品,然后一样一样地递给宝宝,再从宝宝手中接过来。

     2、在递球的同时,应该对动作进行说明“妈妈给你红色的球”。这样一来,宝宝就能学会动作跟语言的协调。

     3、尽可能详细地跟宝宝说明动作。

     捉迷藏:通过捉迷藏游戏,可以提高宝宝对实物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1、在水杯内隐藏小的东西,或者在椅子或桌子底下隐藏球或书包,然后问宝宝:“球在哪里呢?”,并且告诉宝宝”原来球在桌子底下哦!”

     2、通过捉迷藏游戏,宝宝可以学会用语言理解实物与场所的改变,以及实物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18-24个月:能用几个词组造句

     这时期的宝宝掌握了用词组造句了,可以用动作和实物说明某个词汇或句子的意思(增强直观性)。同时也锻炼了宝宝造句的逻辑思维。

     堆砌积木:通过堆砌积木的游戏,宝宝能掌握“概念性的词汇”。

     1、准备3-4个积木,然后让宝宝跟妈妈一起堆积木。“哇,你堆得好高啊!”通过这个说明,宝宝就能形成关于高度的概念。

     2、沿着一条线排列积木,然后告诉宝宝:“这些积木好长哦!”在游戏过程中,宝宝可以通过眼睛认识长度的概念。

     模仿:通过模仿游戏,宝宝能掌握不同实物发出来的声音,而且能造出简单的句子。

     1、“小熊是怎么叫的啊?”“你能不能模仿青蛙的叫声呢?”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让宝宝模仿汽车、货车的声音,然后一边搬衣服或花盆,一边和宝宝说“从客厅搬到阳台吧!”

     2、宝宝跟洋娃娃玩游戏的时候,也应该用语言表达。此时,应该让宝宝知道每个动作和场所都有自己的名称。

      24-36个月:能表达自己体验的阶段

     在宝宝掌握了一定词汇与句子之后,可以逐步提高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从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开始。

     遮眼猜物:通过猜实物的游戏,可以提高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1、用篮子装袜子、腰带、球等各种物品。

     2、把宝宝的眼睛闭上,然后让宝宝用手抓篮子里的物品,并说出不用实物的触感。

     3、柔软、粗糙、光滑……在游戏的过程中,宝宝可以用各种词汇表达触感。如果才对 了,宝宝就可以睁开眼睛,并看着实物再次说出触感。

     角色扮演:通过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宝宝能学会在不同状况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并培养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和宝宝一起玩打电话的游戏、扮演医生的游戏或者扮演司机的游戏。

     2、经常玩模仿游戏,宝宝能掌握不同职业的名称和适用于该领域的语言。刚开始,宝宝只能掌握职业的名称,因此不要过于着急。

      婴儿学会说话2

      怎样教婴儿学说话

      1、尽早“对话”

     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它一定很开心。

      2、适当的语言刺激

     在跟新宝宝说话时,语音要轻柔,语速要放慢,还可以伴着优美的旋律。比如:妈妈可以给宝宝轻轻地唱儿歌;给孩子读诗歌,《三字经》等等。但是,妈妈一定要把握度,语言刺激不能过于频繁,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宝宝大脑和神经的疲惫,结果适得其反。

      3、使用“妈妈语”

     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

      4、做宝宝的“导游”

     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莫名其妙,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5、成为“朗读者”

     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孩子朗读、多给孩子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6、做游戏

     宝宝们天生就喜欢游戏,在游戏互动中,宝宝们能学到不少东西呢。爸爸妈妈们,在生活中要经常和宝宝一起玩游戏,制造欢乐氛围。比如,摸鼻子游戏,你和宝宝面对面坐好,让他看着你。你说身体的某一部位,让宝宝指出来。你问他:“妈妈的鼻子在哪里?”宝宝会用手指向你的鼻子。也可以让宝宝按照你的语言提示,指自己的身体部位。宝宝们在这种有组织的游戏中,自然能快乐的习得语言。

     以上是关于怎样教婴儿学说话 教宝宝学说话的方法的介绍。宝宝太小,学习能力自然有所限制,所以教宝宝说话时家长不能太心急。

      婴儿学会说话3

      婴儿在学说话前就能分辨情绪。

      “汪汪”实验

     “当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并不清楚将要学习哪种语言,”美国杨伯翰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斯。弗洛姆说。

     弗洛姆带领研究人员展开一项“汪汪”实验。他们挑选128名很少或从未接触过狗的婴幼儿,年龄从6个月到2岁不等。研究人员随机给他们播放温和或狂躁的犬吠声,同时向他们展示同一条狗的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中的狗表现出攻击性,另一张中的狗则流露出温顺友好的表情。

     当狂躁的犬吠录音播放时,大多数6个月大的婴儿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狗表现出攻击性的照片上。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2日援引弗洛姆的话报道:“6个月大的婴儿可以持续盯着一个方向,稍大的孩子只是瞥一眼照片便开始四处张望,好像在说‘哦,我明白了,这种叫声和这张脸相配。这个任务可真滑稽,我要看看这间屋子的其他地方’。”

      “万能”婴儿

     实验结果显示,6个月至2岁大的婴幼儿都能正确区分狂躁或温和的犬吠。但是年龄稍大的孩子与6个月大的婴儿反应方式不同。

     先前有关婴儿才智的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是分辨面部表情和语气的行家,不管这表情或语气出自人类还是猴子。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分辨能力逐渐丧失。

     传统观点认为婴儿携着“万能工具箱”出生,这使他们具有很大可塑性。随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不断增加,这些“初学者”开始精炼自己的能力并聚焦在与自身切实相关的事物上。

     弗洛姆说,但是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可能并未丧失这些能力,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60秒“课程”

     “情绪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认识的东西,”弗洛姆说。先前有实验证实,婴儿能够感受到贝多芬音乐中的情绪波动。

     既然婴儿能在一定程度上分辨情绪,弗洛姆计划下一步研究这种分辨能力可以维持多久。

     一篇还在审阅中的论文指出,婴儿的记忆力相对较短。一段60秒的“课程”,譬如“不要把叉子插进插座里”,仅能在孩子的记忆中停留一天。

     “但60秒‘课程’并不是家长通常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弗洛姆说,与之相反,家长们总是不断警告和提醒孩子“注意危险”,从而加固孩子的记忆。

  • 木槿
    回复
    2024-05-02 05:05:39

    宝宝出生后,宝妈日夜照顾。看着他懵懂的样子,希望宝宝能早一点听懂大人的话,多一点配合,就多一点省心。有些早熟的宝宝在四五个月大的时候会用不准确的发音吐出“妈妈”或“爸爸”,这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无限的欢乐。有些宝妈宝宝不禁好奇,自己的宝宝什么时候听得懂大人的话了?4个月的宝宝视力明显提高,开始观察手,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有时间我会观察父母的表情。我已经能理解宝妈的喜、怒、悲了。

    当它是一个普通的物品时,婴儿用眼睛看它或用手指它。这是因为大人经常用语言来描述与宝宝生活环境接触到的事物,让宝宝逐渐熟悉这种声音,并开始将其与事物联系起来。婴儿已经能够将感知到的物体与动作语言联系起来。理解大人的言语对宝宝的性格有重要意义,为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基础。因此,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交谈,把语言和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让宝宝通过视觉、听觉和感觉来学习语言及其用法。宝宝可以用妈妈的回应来回应,比如拥抱,说再见,已经可以理解了。

    6个月大的宝宝在理解成人词汇方面又经历了一次“进化”,理解的词汇越来越多,对捕捉父母脸上情绪变化的能力也更加敏感。丰富有趣的绘本可以通过不同的主题丰富宝宝的词汇量。有文字的图片更容易让宝宝理解,也可以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宝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绘本,平日和宝宝一起看,度过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父母自己带大的孩子和保姆带出来的孩子会有明显的差距。爸爸妈妈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对着孩子牙牙学语,所以孩子从小听到的语言比较多。这样的孩子比较好动,嘴巴也很健谈。

    和保姆一起长大的孩子会更老实听话。如果我们不和孩子说话,他们就不会自己学会说话。例如,如果一些孩子的耳朵和声带有问题,他们可能无法说话。孩子的语言能力,最初的学习是模仿别人。所以我们经常和孩子说话,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加强孩子的语言能力。我们在照顾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当孩子在哭的时候,妈妈可以通过和孩子说话来让孩子不哭。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当一个熟悉的人的声音传来,就意味着他们是安全的。我们多和宝宝沟通,让宝宝时刻感受到妈妈的爱,做一个坚强的宝宝。

  • 泠青沼
    回复
    2024-05-02 04:04:29

    按照幼儿语言发育规律来说,一般在10-11个月大的时候,都会叫爸爸妈妈了,但也有很多孩子以不均衡的发展速度掌握语言。

    你可以参照一下:

    如果听力正常,大多数孩子在100天之前(早一点的,在一个多月时)都能够笑出声;

    5个月时,大多数宝宝,在听到他们的名字时,会转头;

    一般在6~9月,孩子开始发出“咿咿呀呀”的学语声;

    在8个月时,多数宝宝能发出无意识的“爸爸、妈妈”的声音。

    不过,最让父母兴奋的,是孩子能有意识地说出“爸爸、妈妈”时,这一般出现在1岁左右,早一点的宝宝9个月就可以了,晚一点的一般在13个月时。

    在1~2岁之间,宝宝最早说的一般是“爸爸、妈妈”;他熟悉的人的称谓、名字;他最喜欢的玩具;以及他身体的部位。

    大多数孩子在接近2岁时至少掌握了50个词(注:这个“词”指word),并且可以把两个词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短语,如:“吃苹果”、“好多鱼”。

    但是,孩子之间存在差异,有少数听力和智力正常的孩子,在出生后第二年扔不说话。而且,男孩的语言发育通常比女孩要慢。

    满2岁的孩子能听懂你对他说的大部分语言,而且,在2~3岁这段时期,孩子应用语言的能力也在飞速发展。如果孩子在2~3岁还没有学会开口说话,需要及早预防言语发育迟缓的可能。

    2岁前,孩子开口说话,并不是语言发展的标志。

    经常有妈妈说:我家宝宝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爱开口说话。这是父母的错误认识, 孩子的语言需要协同发展,其包括: 游戏 及认知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参考下表)。



    妈妈长期照顾宝宝,与孩子形成默契。 通常宝宝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 不用任何语言交流,妈妈就会知道宝宝的需求,并尽快满足孩子。 但这 也造成了,很多宝宝在语言上的懒惰 ,宝宝心里想:瞅一眼妈妈就可以了,我还费劲说说话干嘛呢。

    14个月的宝宝,开始咿呀咿呀,父母就可以开始,有意识地开始引导宝宝,开口说话。比如,宝宝们都非常喜欢玩“球球飞”的 游戏 ,父母不断重复把球抛向空中。 游戏 时,父母就可以通过,对 游戏 过程的描述,帮助宝宝把听到的词汇发音,和看到的球",还有“飞”这个动作建立联系。



    我们在说“球球”时,晃动手中的球,或者用另一只手指给孩子看。手上不要有其他东西,排除干扰,确保孩子能清楚看到,妈妈所指的球。

    当开始做抛球动作的时,我们在发出“飞”的音。

    在说“球球——飞”的时候,放缓我们的语速,并且适当停顿,给孩子反应的时间。重复几天后,在某次孩子有兴趣,玩“球球——飞”时,父母说完“球球”后,把停顿时间拉长。孩子重复足够多次,听到父母的发音,看到发音的口型,此时 宝宝又有强烈让球球“飞”起来的想法,宝宝就会模仿父母,说出“飞”。


    在孩子说出“飞”后,父母配合把球抛起,。 孩子发现语言,可以支配父母的行为,这个奥秘。 一直需要依赖父母帮助生存的孩子,发现开口说话,能让自己拥有了主动权。 孩子对语言这个神奇的魔法,就会有强烈的兴趣,有开口说话的动机。

    体会过说话的便利性后,就为孩子开口说话打开了闸口 。孩子叫“妈妈“,就能获取妈妈的关注,说”出去“父母就会带孩子到外面玩。




    父母的配合,会强化孩子说话的动机,孩子说话不断得到正向反馈,促使孩子贪婪地,学习周围语言环境里的新词汇。父母也就不用再感叹,孩子”什么都听得懂,就是不爱开口说话。"


    经常有 父母进入一个误区,从引导孩子说话变成逼迫孩子说话。 比如,孩子嘴里“嗯嗯嗯”,小手伸长,想要父母手上的球。父母对孩子说:“这是球,你说球,妈妈就给你。”但孩子并没有配合说话,或者语言能力还没达到,孩子索要无果后,就开始哭闹。

    孩子开始哭闹,显然起不到,引导孩子说话的作用。 父母就要就判断孩子,是孩子没有理解父母的要求,还是没掌握这个词汇的发音,还是其他能力不足。



    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场景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比如,帮孩子换衣服。准备衣服时,就可以给孩子玩,对孩子说,

    “这是衣服,蓝色的衣服。”

    “妈妈的手,握着你的手”

    “宝宝的手手,出袖口出来喽”



    无论父母是在做家务,帮孩子洗澡,陪孩子玩 游戏 。父母都可以给孩子描述他看到的场景。 父母在具体环境中的语言描述,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把词汇和相关事物建立连接,降低孩子学习语言的难度。


    跟孩子描述身边发生的事情,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高质量陪伴孩子,还可以完成家务,增进亲子关系。 父母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所描述的是孩子正在观察,正在参与的,父母需要跟随孩子的注意力,而不要要求孩子听,父母想要的知道的。

    这个问题我曾问了专业的医生,孩子正处于语言输入期,多听才能多说。而且孩子的语言爆发期是没有过渡的,可能某一天就突然会叽里呱啦说了。重复规律性的听某个词会让孩子更快说出来,也更才符合记忆曲线变化规律。

    十四个月的宝宝不会说话,其实算正常,按儿童语言发展,儿童3岁前说话都算正常;

    一岁半到三岁是语言高速发展期,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

    我刚回答过另外的一个问题,跟你这个非常类似: “一岁三个月的宝宝还不会喊爸爸妈妈,但又爱讲,天天呱啦呱啦不知道说啥,怎么才能让宝宝开口说话?”

    然后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如何让宝宝开口说话?儿童语言训练的最佳方法》,感兴趣的可以去看这篇文章;



    这里没法黏贴复制,我从心理学的角度,简单重复一下我的观点:

    一、“天天咿呀咿呀的” 不是快要说话了,是在思考

    孩子早期的的语言倾向“自言自语”,是思维的外部表现,简单的说,就是孩子想什么,一定要在嘴里说出来;所以孩子自言自语,本质上是在思考,试图用语言来配合思考。

    二、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对思维发展滞后了

    正常情况是,孩子脑子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但目前很明显,嘴巴跟不上脑子,语言发展相对滞后了;不是说孩子语言发展不好,我是说思维发展超前了,语言发展没跟上;

    三、如何对孩子进行语言开发?

    常用的“图片指认法”是有效的办法,但效率不高;

    推荐的方法是 “注意力跟随法” ,家长多花点时间,操作非常简单,就是观察孩子,孩子注意到什么,就适时解释,进行语言输入,由简单的开始,慢慢的复杂;


    ***************************

    听力正常,会说“爸爸”,“妈妈”等词语。就不必过分担心!

6个月宝宝嗓子哑了吃什么好

6个月宝宝痰多是不是缺锌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