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家庭访视,是社区医院的公作之一,生完孩子出院一个礼拜的样子,会有上门服务, 了解产妇孕期健康状况、孕周、分娩方式、孩子出生体重、有无窒息或产伤等。称体重等。产后14天 至28天再次上门,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的指导。
顺产新生儿出院回家后首次家庭访视一般应在一周内。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得知,分娩后的产妇及新生儿,在产妇出院后3到7天进行首次访视,第2次访视在新生儿28天时进行。高危产妇或者新生儿有异常的情况时,应增加访视次数。这项规则是为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在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
国家卫计委对妇儿中心的要求是宝宝在出生以后的3~7天,当地社区服务中心的儿保医生要去家里对新生儿进行访视。
产后14天至28天再次上门,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的指导。
访视内容:了解新生儿出生情况;观察新生儿面色、呼吸、哭声、吸吮力和大小便等情况;测量身长、体重和体温;检查皮肤、黏膜和脐部;检查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髋脱位、马蹄内翻足、唇裂或腭裂等先天性疾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新生儿初次家庭访视应在()
A.出生后3天内
B.出生后1周或出院后3天内
C.出院后1周内
D.15天内
E.满月时
正确答案:B
新生儿访视是儿童保健服务内容之一,是辖区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去新生儿家中随访新生儿和产妇,普及科学 育儿 知识,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的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处理和转诊。
一.访视对象和次数
1.辖区内居住的新生儿均为访视对象。
2.正常足月新生儿访视2次,时间分别为出院后7天内、生后28 30天。
3.对出生时有高危情况的新生儿,在得到该新生儿出院报告后3日内访视,并酌情增加访视次数。
4.对体重低于2000g、体温不正常、生活能力差的新生儿每天访视一次,必要时转诊,情况好转后每周访视1 2次。
二.访视内容
1.询问 向产妇了解围生期情况:孕期 健康 状况、孕周、分娩方式、孩子出生体重、有无窒息或产伤等;新生儿的吃奶、睡眠、大小便等情况;有无疾病征象;预防接种情况:询问是否接种了卡介苗和第一剂乙肝疫苗;新生儿筛查:询问在出生时是否进行了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若没有,督促家长尽快带孩子到出生医院或妇幼保健机构接受筛查。
2.观察 首先注意新生儿 的一般情况,如面色、精神、呼吸节律、哭声和反应性,有无嗜睡、烦躁、吸吮无力、黄疸、青紫、呼吸急促、反应差等异常表现;哺乳时母婴姿势、含接姿势及吸吮力;室内温度、通风卫生条件等。
3.体格检查 访视医生洗净双手按以下顺序检查:1)头面部:前囟及颅缝情况,有无血肿、唇腭裂、鹅口疮、眼外观有无异常、颈部是否有异常包块;
2)皮肤:有无黄疸、皮疹、硬肿等,颈部、腋下、腹股沟、臀部等皮肤皱褶处有无潮红或糜烂;
3)心肺:心脏有无杂音,肺部呼吸音有无异常;
4)脐部:脐带是否脱落,脐窝内有无异常;
5)外生殖器及肛门有无畸形;
6)四肢:活动情况如何,肌张力有无异常,有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4.测量及检测 1)测量体温,2)测量体重,评价其生长状况,3)补做听力筛查。
5.处理 1)发现鹅口疮、脐炎、尿布皮炎、皮肤皱褶处潮红或糜烂等,医生要及时处理;2)若发现新生儿出现任何不能处理的危险征象时,应协助家长将患儿立即转诊至当地有诊治新生儿疾病条件的医院;3)如果发现新生儿有心脏杂音、皮疹、颈部包块、畸形等征象时,也建议择期转诊。4)对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体重下降、“马牙”、“螳螂嘴”、乳房肿胀、假月经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三.指导内容
1.喂养 指导产妇掌握适当的哺乳方法,鼓励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足月新生儿按需哺乳,对吸吮力弱的早产儿,可将母乳挤在杯中,用滴管喂养。建议足月儿生后数日开始每天口服维生素D400IU至2岁,早产儿每日口服800IU,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应于生后补充维生素K。注意喂养姿势,喂养后的体位,预防乳汁吸入和窒息,预防意外伤害发生。
2.保暖 新生儿居室应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冬季室温应保持在22 26 ,湿度适宜。炎热的季节不可包盖过多,以免引起脱水、发热等不良后果。
3.护理 衣着宽松,质地柔软,保持皮肤清洁,脐带未脱落前,每天用75%的酒精擦试脐部一次,保持脐部干燥清洁。
4.预防疾病 注意保持家庭卫生,接触新生儿前要洗手,尽量减少探视,家人患有呼吸道感染时要戴口罩,以避免交叉感染。新生儿的一切用具要经常煮沸消毒,洗脸与洗臀部的毛巾要分开。对未接种卡介苗和第一剂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提醒家长尽快补种,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
5.促进母婴交流 母亲及家人多与新生儿说话、微笑和皮肤接触,让新生儿的手脚能自由活动,让孩子趴着训练抬头,促进新生儿感知觉和运动的发育。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