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最大抽血量

时间: 阅读:3308
新生儿最大抽血量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六月雪

六月雪

2025-10-13 22:47:30

一般情况下,在孩子出生后三到五天或者是一个礼拜左右的时候,都会对孩子进行一个血液的检查,就是通过给孩子抽血来检查胎儿的身体是否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状况,或者是有一些什么今天性的疾病。正常情况下抽血是对孩子没有任何影响的,抽血以后可以适当的给孩子多喂一些白开水,这样就可以帮助稀释身体里面的血液。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02 23:23:13

  • 蓦山溪
    回复
    2024-05-02 23:23:13

    “带宝宝去医院采集足跟血,宝宝疼得哇哇大哭,看着真心疼,抽足跟血真的有必要吗?!”

    前几天,群里一个妈妈抛出这句话,不少妈妈也跟着回应:

    宝宝刚刚出生不久,各式各样的检查接踵而来,比如听力筛查、足跟血筛查等等。

    (孩子从出生到3岁之前 不仅体力脑力均发展较快,而且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最敏感,任何细微的环境变化都可能引起宝宝不适 ,通过检查可较为准确的了解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同时对一些疾病发出警报,及早干预治疗。)

    相信有不少妈妈有同样的疑惑,为何宝宝出生不久就要去采足跟血,采足跟血有什么用途呢?是不是非做不可呢?

    今天我就来给各位宝妈们好好说新生儿采足跟血这件事。

    新生儿采足跟血,也叫“足跟血筛查”,一般在宝宝出生3~7天之内,并且接受充分哺乳后,医院就会安排医护人员为宝宝采集足跟血。 随后,再将血液样本送到疾病中心进行检测。

    在做足跟血筛查之前,父母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还要留下父母的姓名以及联系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在发现异常时,可以第一时间告知家长。

    正常情况下,如果宝宝足跟血筛查没有异常的话,医院不会做特意说明。但是如果爸爸妈妈想知道筛查结果,可以直接询问医生,或是索要化验单。

    新生儿足底采血疾病筛查是通过分娩医院进行采集的,首先将血滴在特殊纸片上,然后再将血片送至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检测。

    新生儿采足跟血主要是针对一些发病率较高,而且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但是却有实验室阳性指标,能够确诊以及可以治疗的疾病。

    目前我国已列入筛查范围的疾病有:苯丙酮尿症(简称CH)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简称PKU)。

    1、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因宝宝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经食物摄入体内后,部分被人体用于蛋白质合成,其余部分被转化成其他物质。

    宝宝体内苯丙氨酸不能正常代谢,而蓄积在体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患病宝宝会逐渐出现头发由黑变黄、皮肤变白和眼睛虹膜变浅,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手部细微震颤、肢体重复动作等神经系统异常。

    尤其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宝宝尿液有非常难闻的老鼠尿味。此外,宝宝还容易有湿疹、呕吐、腹泻等。

    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治疗越早,预后越好。

    一般治疗都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既要保证宝宝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各种营养素的供给,又要避免摄入过多苯丙氨酸。

    ?2、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是由于先天因素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宝宝生长障碍、智力落后。

    新生儿主要表现为不爱动、不爱哭、反应差、爱睡觉、肌张力低下,此外还常常有喂奶困难、腹胀、便秘、生理性黄疸延长、体温低等。

    3个月后逐渐有特殊面容、特殊体态等表现,如颜面臃肿、舌头大而宽厚且常伸于口外、身材矮小。

    更严重的还会出现特殊发育:宝宝抬头、坐、走及出牙均较晚,前囟闭合迟,智力落后。

    宝宝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的,他们超级厉害,每个月都能学会一些“新技能”。

    此病只要及早发现,治疗十分简单,给宝宝补充甲状腺素即可。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几滴足跟血,它可能会改变宝宝的一生。

    3、足跟血参考的正常范围

    TSH促甲状腺激素正常范围:2~10mU/Lphe;

    血清苯丙氨酸正常范围:73~212微摩/升。

    有些妈妈可能会疑惑,反正都是做血液采集和检验,为什么采血部位要选择足跟部呢?抽手指或者其它部位的血不行吗?

    原因有二:

    1、抽足跟血对宝宝的伤害较小

    很多宝妈心疼宝宝在采集足跟血时疼得哇哇大哭,甚至担心宝宝会不会受什么伤害。

    但其实,在抽足跟血的时候,宝宝的痛觉相对于其它部位来讲,是比较不明显的,对于宝宝的伤害也会相对较低,宝妈们不用太担心。

    2、足跟部采血比手操作更简单

    实际上,筛查这些疾病并不是一定要足跟血,其他部位的血液也是可以的。

    不过,新生儿足部血供相对比较丰富,有利于医生寻找宝宝的血管,可以快速的采集到所需要的血量。

    而新生儿的手部一般是处于一种紧握的状态,若是要从手部抽血,就要强硬的掰开宝宝的手,对宝宝手部发育有影响。所以,抽足跟血是最合适的。

  • 南絮
    回复
    2024-05-02 23:23:13

    说到足底血,新生儿抽血真的很苦恼。新生儿取足跟血检查一些没有明显症状的早期疾病,可以通过验血检测出来。越早发现这些疾病越好,早期治疗可以避免延误病情。

    新生儿采集足跟血主要是检测是否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丙酮尿酸。

    每一个刚出生的宝宝都会在出生后72小时逃跑,说要取足跟血,但是很多家长都很疑惑,为什么要在出生时采血检查?这些担心是不可避免的。刚出生的宝宝一定要带他们去取血吗?我们来看看所有用粥煮的宝宝。那么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新生儿出生后采集足跟血有什么用?

    采集足底血液的时间。

    出生后72小时采集足跟血检查,出生后72小时采集足跟血检查。因为医院规定早产儿热会应该检查。这是一种低成本的疾病。

    一般来说,婴儿在出生后三至七天内收集。但是如果有一些原因,比如早产,其他疾病,或者是过早出院,最迟必须在20天内采集足跟血。

    采集足跟血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目的是检查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根据检测结果可以通过验血来检测,早期发现这些疾病治愈率还是挺高的。目前我国有先天性甲减和丙酮尿酸。除了这两个国家免费的项目外,还有几十个收费项目,属于自愿检查项目。如果宝宝已经足月,体重正常,其他项目就不用查了。

    这两种病都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如果不及时发现或治疗,会导致婴儿智力低下。

    为什么取新生儿的足跟血而不取其他部位?

    1.做这种检查一定要取脚后跟血吗?事实上,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的脚上有丰富的血管,所以医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血管来收集所需的血液量。而且,宝宝的手很细腻。如果在沉默状态下强行牵着宝宝的手,可能会影响宝宝手的正常发育。

    有些新生儿从脚底取血。他们考试做什么?为什么要打气筒?宝宝出生后,必须做足跟血液筛查,保护宝宝健康。如果宝宝第一次不合格,马宝应该不用担心,但必须重新检查,这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

    收藏后需要注意什么?

    夜间热敷抽血处,避免血液凝固。母乳喂养要按时做,24小时内避免洗澡。考试成绩要30天后才能出来。一般医院都会短信通知,也可以扫码查询。

  • 空青
    回复
    2024-05-02 22:22:03

    血常规化验单

    [英文缩写]blood?routine;?血RT。

    ?

    WBC?白细胞? ? 成人4.0-10.0? 10*9/L6个月-2岁婴儿11-12? 10*9/L新生儿15-20? 10*9/L? ?

    ?RBC? 红细胞? ? 成年男性4.0-5.5? 10*12/L女性3.5-5.0? 10*12/L新生儿? ? 6.0-7.0? 10*12/L? ?

    HGB?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

    HCT或PCV? 红细胞比积或红细胞压积?男性0.42-?0.49?L/L或42%-49%女性0.37-0.43L/L或37%-43%? ?

    ?PLT? 血小板? ?100-300? 10*9/L? ? ? ?MPV?平均血小板体积? 7-11fl? ?

    ?PCT? ?血小板压积? 0.11-0.28%? ? ? 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 82-95?fl? ?

    MCH? ?平均血红蛋白量? ?27-31pg? ? MCHC?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320-360g/L? ?

    NEUT%? 中性细胞比率? ? ?杆状核?0.01-0.05? (1%-5%)分叶核?0.50-0.70? (50%-70%)? ?

    LYMPH%? ? 淋巴细胞比率? ?(20%-40%)? ? MONO%? ?单核细胞比率?(3%-8%)? ?

    EO%? ? 嗜酸性粒细胞比率? ?(0.5%-5%)? ? BASO%? ?嗜碱性粒细胞比率? (0%-1%)? ?

    ?NEUT#? ? 中性细胞数? 杆状核0.04-0.5? 10*9/L? 分叶核2-7? ?10*9/L? ?

    ?LYMPH#?淋巴细胞数? ?0.8-4.0? ? 10*9/L? ? MONO#? 单核细胞数? ?0.12-0.8? ?10*9/L? ?

    EO#? ? 嗜酸性粒细胞? ?0.05-0.3? ?10*9/L? ?BASO#? ?嗜碱性粒细胞? ? ?0-0.1? ? ?10*9/L? ?

    RDW_SD? 红细胞分布宽度?SD? ?37-51%? ?RDW_CV? ? 红细胞分布宽度CV? ?11.5-14.5%? ?

    PDW? ?血小板分布宽度? 15%-17%? ? ? ? P-LCR? ?大型血小板比率?13-43%? ?

    ?

    3.中文名称、英文缩写

    (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

    中间细胞绝对值MO#,MONO#,W—MCC

    粒细胞绝对值GR#,GRAN#,W—LCC

    淋巴细胞绝对值LY#,LYM#,W--SCC,

    淋巴细胞百分比LY%,LYM%,W--SCR%

    中间细胞百分比MO%,MONO%,W--MCR%

    粒细胞百分比GR%,GRAN%,W--LCR%.

    血液化验问答总汇

    1.问:血常规检查包括哪些内容??

    ?

    答:血常规检查是医院中最常见的一项化验,用于对病人身体状况的一般了解和对疾病的初步判断和对治疗疗效的观察。血常规一般应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分类计数。但由于现代实验室中做血常规检查常使用多参数血细胞计数,一次测定可以得到多达十几项参数,所测定的项目除上述四个参数外还包括血小板和血小板参数、红细胞各项指数、白细胞分类结果等许多参数,甚至还有三个细胞分布直方图。所以血常规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含有多项红细胞参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等多达十余项指标的一组实验内容,较为常见的是含有16~18项参数的血常规化验结果。血常规具体各项目的名称、参考值、临床意义参考书中各项目的详细介绍。

    ?

    2.问:什么是血象??

    ?

    答:这是一个习惯的称呼,某些临床医生和病人习惯将血常规检查称为“血象”,在某些书中甚至专业书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医生说:“先去查个血象”,实际上这时候要病人做个血常规检查,这个血象检查指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就是人们所说的血色素)和白细胞分类等一些最常见的检验项目。

    ?

    3.问:为什么要常做血常规检验??

    ?

    答:在医院看病时,医生往往要求病人首先做个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虽不是什么特异性的实验,但由于血液不断的在全身循环,流经身体的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机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故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化即可协助判断肌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为具有诊断参考价值,所以,许多病人在病因不明时都要做血常规检查。另外,一些已经明确诊断或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也需要经常做血常规检查,这时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化疗、放疗及血液病等特殊病人中,血常规检查是个非常重要的和经常需要检测的观察指标。

    ?

    4.问:仪器化验和打印的血常规检验内容又多又复杂,如何看懂??

    ?

    答:现在在一般大中型医院做血常规检验,多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拿到的是列有十几项参数的化验结果。因为医院采用的仪器不同,打印结果的编排顺序也不一样。表1、2、3列出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细胞各项参数的中文名称、英文缩写(仪器不同,某些缩写也不同,仅供参考)、参考值、测定单位。

    ?

    ?

    ?

    5.问: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红细胞测定有何意义??

    ?

    答:红细胞是人体中最多的一类细胞,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细胞内所含有的血红蛋白进行氧与二氧化碳的交换。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每天有许多细胞因衰老而死亡,另有许多新生的红细胞取代衰老的,使红细胞数量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持身体新陈代谢的正常需要。机体发生出血、血液生成障碍、红细胞破坏严重或红细胞异常增生等问题时红细胞数量都可发生变化。此时需做红细胞计数以得到红细胞的确切数量。

      红细胞英文缩写为RBC。正常人红细胞因性别和年龄差异有所不同:

    ?

      男 性:(4.0~5.5)x10*12/L

      女 性:(3.5~5.0)x10*12/L

      新生儿:(6.0~7.0)x10*12/L

    ?

      (1)红细胞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而使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多,超过参考值上限或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比例失常。常见于以下情况:严重呕吐和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所致的脱水、尿崩症、晚期消化道肿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而使红细胞呈现相对增加。

    ?

      (2)红细胞绝对增加此为多种因素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如居住在高原地区;新生儿生理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使红细胞数量呈病理性增加;血液系统疾病之一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也属红细胞数量病理性绝对增加。

      红细胞数量减少可以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大量失血三种主要原因。

    ?

      (3)红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各种慢性疾病导致肌体长期消耗,如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病、内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

      (4)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

    ?

      (5)各种急性慢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手术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出血、溃疡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可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

    6.问:血红蛋白是用于评价人是否贫血的主要指标吗??

    ?

    答: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系统的载体,它具有易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特性,可将人体吸入的氧气从肺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再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后呼出体外。血液的颜色是红色的,这也与血红蛋白有关。

      血红蛋白确是用于评价是否贫血的一个重要和常用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医生常说的贫血和不贫血也多以血红蛋白测定值为主要依据。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具有基本相同临床应用价值,血红蛋白与红细胞还有特定的比例关系,如每升血液中有1.00×10*12个红细胞,相当于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为30克(30g/L)。可以通过这个比例关系分析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数量是否平行。如有较大的差异则说明红细胞的体积大小和形态有所改变,或红细胞内含的血红蛋白的量有所改变,此时应该注意MCV、MCH、MCHC等几个红细胞参数,他们也是分析判断贫血的几个重要指标。

    ?

    7.问:“你有几克血”是怎么回事儿,血红蛋白的参考值是多少??

    ?

    答:临床工作中经常听到有病人说“医生,我的血色素有几克?”;“我有几克血?”这样的问题。其实这里面所涉及的只是一个常用的测定项目:血红蛋白。血色素即是血红蛋白,是非标准的称呼,或者叫“俗称”,英文缩写可写为HGB或Hb。血红蛋白可以用“克”这一单位来计量,是表示单位体积血液中携带的血红蛋白量。惯用测量单位是每百毫升(分升)血液中含有多少克血红蛋白,而现在多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以每升(一千毫升)血液中有血红蛋白多少克为准。例如以前人们说“我的血色素是15克(15g/dl)”,而现在应该说“我的血红蛋白是150克(150g/L)”。血红蛋白参考值因性别和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异,国内较为公认的参考值如下:

    ?

      男 性:120~160g/L,最高不应超过175g/L。

      女 性:110~150g/L,最高不应超过165g/L。

      新生儿:170~200g/L。

    ?

      儿童的血红蛋白量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而接近于成年人,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血红蛋白比居住在平原地区的人偏高,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增高。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使用价值近似,血红蛋白的升高和降低可参考红细胞升高与降低的临床意义。

    ?

    8.问:什么是血色素,观察人的皮肤和眼皮能判断贫血吗??

    ?

    答:血色素是习惯称呼,现在统称为血红蛋白。

    8.问:什么是血色素,观察人的皮肤和眼皮能判断贫血吗?

    ?

    答:血色素是习惯称呼,现在统称为血红蛋白,是评价病人是否贫血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原因造成的血液丢失和减少,使得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时即为贫血。长期贫血的病人除了有具体的临床表现外,还可能在外表上有不同的表现。如皮肤颜色和巩膜(俗称白眼球)与血色素高低有一定关系,一些有经验的医生和人士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人的巩膜,眼皮、面颊、指端、嘴唇等部位初步判断是否贫血及贫血的程度,如发现上述部位呈现苍白色,没有健康的血色或粉红色,即疑及贫血问题,但最终的和准确的血红蛋白结果还必须由实验室测定后得到。

    ?

    9.问:表示贫血的红细胞参数有哪几项??如何用它们判断贫血类型?

    ?

    答:医生用于判断贫血的主要指标是血红蛋白浓度,除了血红蛋白外还可参考红细胞数量,如二者比例失调,还应进一步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传统上贫血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单纯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它们的分类方法是按照MCV、MCH、MCHC的不同而设定的,详见表4。

    ?

    表4?贫血的MCV、MCH、MCHC分类法

    贫血类型?MCH(pg)? ?MCV(fl)? ?MCHC(g/L)

    (参考值)? ?27~31? ? 80~98? ? ?320~360

    ?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32~50? ? >正常,100~160? ?正常,320~360

    正细胞性贫血

    正常,27~31? 正常,80~98? ?正常,320~360

    单纯细胞性贫血

    <正常,21~24? ?<正常,70~80? ?正常,320~360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12~29? ?<正常,50~80? ?<正常,240~300

    ?

      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因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妊娠期或婴儿期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常见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和海洋性贫血。

      单纯细胞性贫血,常见于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

    10.问:RDW是什么参数,它与贫血的分类有何关系?

    ?

    答:RDW是一个新的红细胞参数,它的全称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它的所表达的内容是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均匀程度,如果红细胞体积大小均匀一致,则该参数较低,在参考值范围以内。如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致,差异较大,则该参数高于参考值。参考值为:11%~14.5%。RDW作为一种新的红细胞测量参数。它只能出现在用自动化细胞计数仪测定的结果中。它同样可以作为贫血分类的指标之一,一般可以通过RDW和MCV这两个参数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具体贫血分类指标和常见疾病如下:

      (1)MCV降低,RDW正常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慢性疾病、轻型地中海贫血、儿童。

      (2)MCV降低,RDW升高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β-型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血红蛋白S病。

      (3)MCV正常,RDW正常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正常人属于此种情况。其他异常表现可有慢性疾病、慢性肝病、脾切除术后、急性出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等情况。

      (4)MCV正常,RDW升高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如早期或混合性营养缺乏、血红蛋白异常的贫血症、骨髓纤维化、骨髓发育不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5)MCV升高,RDW正常大细胞均一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前期、冷凝集素升高等。

      (6)MCV升高,RDW升高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部分镰刀状细胞性贫血。

    ?

    11.问:什么是红细胞压积,测定红细胞压积有何意义?

    ?

    答:血液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可以把血液分为两大部分,血浆和血细胞。如果将血液放在一个特殊的试管中(温氏管)按规定的时间和速度进行离心,最终使得红细胞完全压实在试管的底端,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密切,尽可能排除所有血浆,此时血浆会全部被挤出到血细胞的上面,这时红细胞所占全血的百分比就是我们所要得到的红细胞压积,即压实的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数(或百分比),也叫红细胞比积或红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压积还可用毛细管法和血细胞计数仪法测定。红细胞压积通常缩写为HCT或Ht,测定单位现在多用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占有多少升来表达(L/L)。

    参考值:

      男:0.40~0.50L/L(40%~50%)

      女:0.37~0.45L/L(37%~45%)

      红细胞压积的测定有助于了解红细胞的增多与减少,当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绝对值增高时,红细胞压积也会有相应的增加。血液浓缩时红细胞压积可达50%以上,临床上常用于了解脱水病人的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计算补液量的参考。红细胞压积降低于各种贫血有关,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不同,红细胞压积的改变并不与红细胞数量平行,需同时测定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并用于计算红细胞各项平均值才有参考价值。

    ?

    12.问:血液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

    ?

    答: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维持着人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成分之一,没有了血液,人的生命将不会存在。血液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血液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简单地说,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就是人们所说的血球)两大部分组成,将血液用抗凝剂抗凝处理后,放在离心机内离心或静置一段时间后就可发现血浆和血细胞明显分为两部分,血细胞因为分量较重被沉淀在底部,悬浮在红色血细胞上面的黄色透明液体就是血浆。

      血细胞部分是由有固定形态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部分组成的。

      血浆中含有91%~92%的水分,其他的主要成分是血浆蛋白、激素、营养物质、代谢产物、酶类、电解质、微量元素和血液气体等。

      如果血液不经过抗凝处理,让其自然凝固,血液也会分成两大部分,沉淀在下面的是凝固在一起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有形成分;浮在上面的清晰透明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清,血清中不含有血细胞和纤维蛋白原成分。

    ?

    13.问:血液是如何循环的,人有多少血液?

    ?

    答:血液是一种黏稠的红色液体,它流经人体的各个部分,从心脏出发,经过动脉到小血管到毛细血管,再到静脉,回到心脏,经过心脏将血液送入肺内,静脉血在肺脏的肺泡中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重新带足氧气变为鲜红的动脉血,再回流到心脏中,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一个成人大约有相当于体重的8%的血液在全身各个部位循环,也就是说如果体重为60公斤的人约有4.8公斤的血液。血液的比重约为1.060,因此4.8公斤重的血液约有4.5升。

    ?

    14.问:化验中要求的全血、血浆和血清有何区别?

    ?

    答: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的全部血液为全血;离心除去血细胞后所得到的淡黄色液体为血浆。

      如血液不经抗凝处理,让他自行凝固,则在抽血后的一段时间内,血液会自动在一系列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凝集,血液首先凝固成一个整体,再经过一段时间或用离心机离心,血液中凝固的部分会与一些清澈淡黄色的液体分离开,这些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内在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是未经抗凝处理过的血液凝固后得到的。

      抽血做化验中常遇到某些化验要求用血清测定、用全血测定、用血浆测定,即是指血液标本的三种主要处理方式和要求。

      血清多用于血液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测定;血浆多用于凝血等方面的测定;全血则多用在血细胞、血常规、血沉等方面的测定。

      血液的抗凝处理需要抗凝剂,选用什么抗凝剂应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进行选择。

    ?

    15.问:血液应该是鲜红的,为什么有时抽出的血是暗红的或黑红色的呢?

    答:前面说过血液有动脉血和静脉血之分。人体动脉多处于身体的较深部位,因此不易看到,动脉中流动的血液因含有较多的氧份而呈鲜红色,因此在动脉末梢部位如耳垂或指尖部取血或皮肤外伤后流出的血常显红色或鲜红色,此外略有贫血的患者血液也多显鲜红色。静脉一般分布在身体的表浅部位,如在肘部、手背、大腿和脚面极易看到,并且呈青紫色,静脉中流淌的血液为静脉血,静脉血因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而显得颜色暗淡。做血液化验时多从肘部静脉抽血,因此你看到的抽出的血液常为暗红色或黑红色,此时也可表明你的血液中含红细胞和血

    红蛋白较多。此外当血液浓缩时或患有肺心病的病人静脉血可呈黑紫色。

      在指尖等末梢部位取血时也有可能见到血液的颜色较深,类似于静脉血,这是因为它们多来源于末梢静脉一端,或血红蛋白浓度较高,或血液浓缩等因素造成。

    ?

    16.问:抽静脉血化验之前有哪些准备?

    ?

    答:提到化验,病人就会联想到抽血和疼痛,心情就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小孩还可能会大哭大闹。抽血固然会疼,但程度很轻。紧张甚至恐惧主要是心理作用。为保证化验结果的稳定和准确,病人应给予积极的配合,保持放松状态。

      抽血检查一般采静脉血,静脉血化验除特殊要求的项目以外,一般要求在上午抽血,抽血前尽量减少运动量,不要吃食物,保持空腹,可以喝少量的水,除某些必须按时服用的药物以外,尽量将其他药物移到抽血之后再服用,以免对某些实验结果有所干扰。如是住院病人,应在比较平稳的状态下,由医生或护士为您抽血。抽血前应尽量清洁抽血部位的皮肤。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据化验内容的不同及项目的多少来决定的,抽血量一般在2~20毫升,最多不会超过50毫升。经常听患者说“抽了这么多的血需要多少营养才能补回来呢?”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和紧张,因为这只占人体全部血量的0.5‰~3‰,不需要任何补充和特殊营养,人体完全可自动进行调整和适应。

      抽血后医生或护士会将血液分配在不同的试管内以适应不同的实验要求。

    ?

    17.问:采末梢血有何要求和准备?

    ?

    答:末梢血主要有耳垂取血和指尖取血两个部位,婴儿可在脚后跟取血。耳垂取血痛感较轻,但取血量较少,特别是耳垂较小的人比较难于取血。指尖取血痛感较明显,但采血量较多,特别是对于血常规化验,可得到较为稳定的测定结果。

      采血前应将皮肤清洗干净。在冬季寒冷的室外进到室内后不要立即取血,应使身体暖和以后,特别是应使采血的耳垂和手暖和起来。在采指血前不要用热水烫手,保持手指干燥,如指尖有伤口、甲沟炎、红肿或皮肤病应避开使用此手指。指尖采血一般用无名指,因无名指刺破后不会影响手的日常生活功能,当然也可用中指或食指,无特殊区别。采耳垂血时应将耳垂上的耳环等挂饰物取下,采血后不要立即挂上。

      采血后应用消毒棉块或其他消毒止血物品压紧针刺破处,不要触及脏物,不要立即浸水洗手。

    ?

    18.问:末梢血可用于哪些化验?

    ?

    答:末梢血因其取血方便,多用于一些简单易行,用血量少,测定快速的化验检查。较为常用的项目有血常规化验、血型、微量法或称快速血糖(使用血糖试纸条法)、微量法血沉(潘氏法血沉)、微量红细胞压积测定等。

      由于现代化测定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原来需用静脉血或用血量较大的项目也有了快速的微量法;这些项目也可使用末梢血,如与肝功能有关的谷丙转氨酶、胆红素、谷草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澳抗)等测定;与肾功能有关的肌酐、尿素氮和尿酸;与血脂有关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测定;某些酶类如激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胰淀粉酶、微量元素的测定等。许多新的可用微量末梢血进行快速检测的项目还在不断建立中。

    ?

    19.问:许多实验为何要求空腹抽血?

    ?

    答:空腹抽血已成为许多项化验检查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原因:

      (1)许多抽血化验项目的正常参考值均来源于正常人群空腹抽血的结果,经统计分析后得到的。

      (2)进食后可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可发生改变,因而不能得到准确的化验值,如进食含脂肪高的食物后可使甘油三酯明显升高数倍;食用高糖食物两小时内可使血糖迅速生高。在头天晚间进食后到第二天清晨,空腹时间达十小时以上,体内各种物质已达到相对稳定和平衡,食物性因素对血液成分基本没有影响,此时抽血可得到相对稳定准确的结果。

      (3)人体生物周期的变化,某些项目指标因采血时间不同,变化较大,如皮质醇分泌高峰在早晨,下午至晚间则逐渐下降,因此在同一时间测定的结果具有可比性。

      (4)人在早间运动较少,而进食、劳动、运动、工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使一些化验指标波动,有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不利于与以前所做结果的比较。

    ?

    20.问:耳垂血、指血、静脉血、动脉血各有何用?

    ?

    答:人体血液是通过心脏和动脉、静脉以及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进行循环的。人们在医院中进行抽血化验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静脉血和末梢血。

      静脉血一般采用肘静脉(俗称:胳膊血),用注射器穿刺抽血,抽血量根据化验项目不同及项目多少不同,抽血几毫升至几十毫升不等,一般常用于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甲状腺功能等生物化学及免疫学实验和绝大多数特殊实验。

      耳垂血和指血统称为末梢血,常自耳垂部或指尖取血,采血量较少,多在0.1毫升左右,常用于血常规检查、血型、快速血糖等简单快速的实验,但现在有许多医疗单位血常规检验也用静脉血来做,可获得更准确稳定的结果。

    动脉血因携带氧气,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能量,通常用于做血液气体分析。

    ?

    小儿贫血概论?

    ?

    ?

    ?

    [定义]?  

    贫血(Anemia)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是指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由于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此三项正常值国内外均有差异。因为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二者与红细胞压积不一定平行,故临床多以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作为衡量有无贫血的标准。须指出的是,由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与血容量有关。例如在血容量减少时(脱水),虽然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是正常,但可能已有贫血。此时单凭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就不能反映贫血的真实情况。

    [分度]?   

    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降低程度的不同而将贫血分为以下几度:血红蛋白在9-12克/分升为轻度,6-9克/分升为中度,3-6克/分升为重度,3克/分升以下为极重度。红细胞数在300万-400万/立方毫米(以下单位同)为轻度,200万-300万为中度,100万-200万为重度,100万以下为极重度。

    必须指出的是,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与红细胞数的减低程度在不同种类的贫血可不平行,例如在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的减低较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为显著,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量的减低则较红细胞数的减低为显著。

    此外,在诊断贫血时必须参照不同年龄小儿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的正常值作比较,才能较准确地判断贫血的程度,例如新生儿初生时,其血红蛋白量如为12克%,这与初生时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比较,则表明患中度贫血。  

    ?

小葵花益生菌冲剂新生儿可以吃吗

染色体三倍体异常原因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