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是宝宝最近有炎症或者是病毒感染的情况。可以观察宝宝有没有感冒流鼻涕打喷嚏的情况,如果没有身体不舒服的症状,就不需要特别担心。有的话可以给宝宝吃一点抗病毒的药,或者是在医院进行治疗。平时要多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注意保暖,不要让宝宝受凉。
通常情况下,孩子感冒,90%以上属于病毒感染。既然如此,那么孩子感冒医生为什么做血常规呢?
其实血常规只是一项辅助检查,辅助就是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的相对指标,即血象高或是低,初步判断是病毒或细菌感染及其它炎症反应如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降低。比如白血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等。
同时血常规还能辅助判断贫血及其它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
但是这都是一些辅助检查,医生在分析判断疾病性质的时候,绝不会仅仅依据一张血常规报告下诊断的,还会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其它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判断。
那么如何看血常规的感染指标呢?(附表中国实用儿科学)血常规项目看似很多,其实,主要是红细胞、白血病和血小板这三大类。
白细胞总数:
这是判断感染的主要指标,其中白细胞最具有防御功能,它能中和或吞噬病毒或细菌,因此当孩子机体感染了病毒或细菌时,首先脱离正常值的就是白细胞。(细菌图)
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当然也有升高的情况,但是普遍是前一种情况。
而细菌感染时,通常情况下白细胞会高出正常范围或很高。
单独看白细胞还不能完全判断是什么性质感染,那么就要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极其比值了,同时还要看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的范围。
中性粒细胞及比例:
中性粒细胞主要是聚集、吞噬细菌的作用。因此,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与白细胞会同时升高。
淋巴细胞及比例:
当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主要是具有中和、吞噬病毒的作用,首先是产生相应的抗体,然后与之中和,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同时吞噬这些免疫物质。
同时,病毒具有抑制骨髓生成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使得中性粒细胞减少,与此同时白细胞也会相应减少,这就是病毒感染的血象特点。
因此,病毒感染时,往往血常规显示的是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而相对来说,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白细胞反而降低。(下图4-6天与4-6岁交叉点)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则有一个4-6天、4-6岁的血象交叉特点,即新生儿出生的4-6天,及儿童4-6岁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优势通常有一个交叉点,这就比较专业了,也就是说:
孩子出生时中性粒细胞占优即增高为主65%,淋巴细胞减少占35%,4-6天二者相等。
而婴儿期至4-6岁之前,以淋巴细胞比例占优势,即淋巴细胞增高占60%,而中性粒细胞减少占35%。
4-6岁二者又相等,6岁以后出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的交叉,即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65%,而淋巴细胞减少35%(下表)
总而言之,孩子的血常规具有其年龄特点,即在4-6天与4-6岁之间,通常淋巴细胞比例会较高60-65%,是正常情况,我们不要误以为是病毒感染。
就是说,看孩子血常规,是要根据年龄来判断的,掌握了这个特点,才能正确分析,而不能一味的去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与成年人一样的看就容易误判。
嗜酸性、嗜碱性和单核细胞:
这些细胞在婴幼儿时期都是很低的,而且变化不大。其中,嗜酸性仅有2-3%,嗜碱性仅有0.5%,单核细胞在儿童时期是5%。
总而言之,通常情况白细胞总数、结合儿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交叉点,初步可以判断病毒或细菌感染的特点,但是应该综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它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等分析,不能拿成年人的血常规值给孩子做分析判断。
如果血常规中白细胞和其他的基本正常,单纯淋巴比率高的话,不一定完全就是什么好大的问题的.因为在婴儿期白细胞中基本是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的,其比率要多于成人的参考值的,有的可达到80%.出现这种结果不排除检查的误差,要结合宝宝的临床症状来判断。
淋巴细胞正常百分比参考值是20%--40% 。淋巴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当绝对值高时,人体的免疫力就会低下,这个时期很容易感染一些疾病。引起淋巴细胞高的原因常见于病毒性的传染病如流感,需要注意的是要增强免疫力动能;至于用药方面不能盲目服用,如果在本身不知的情况下服用某些过敏性药物也会致使淋巴细胞增高, 所以要遵医嘱,正确的认知才可以积极预防疾病。引起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原因很多,如总白细胞数目下降,或淋巴细胞数目增多。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伤寒等。还要考虑其他项目指标。淋巴细胞白血病是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有广泛的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可能性不大,建议近期注意身体状况的变化,注意验血指标,及时门诊。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