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怎么治

时间: 阅读:3761
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怎么治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夏枯草

夏枯草

2025-10-21 14:24:48

引起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原因有肝细胞损害,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疾病。治疗方面主要采取抗病毒、保肝祛黄、抑制肝脏纤维化等方面来治疗。建议带孩子去当地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出详细的检查的,要根据检查结果对症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04 00:00:37

    作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陈勇辉

    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约有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一周出现黄疸。轻度的黄疸属正常现象,5 7天可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最长可延迟到3 4周。那么, 新生儿黄疸有什么危害?

    但当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未结合的胆红素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急性胆红素脑病 。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减低、嗜睡、尖声哭、吸吮差,而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激惹,发热,惊厥,严重者可致死亡。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胆红素脑病时通常缺乏典型症状,而表现为呼吸暂停、循环呼吸功能急剧恶化等,不易诊断。

    若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不加以干预或干预不及时,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的损害可发展为慢性、永久性的神经毒性及后遗症,称为 核黄疸 。包括 锥体外系运动障碍 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 眼球运动障碍 和牙釉质发育异常。

    中国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研究协作组进行的大规模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高达收治患儿总数的4.8%。因此,新生儿黄疸,切勿疏忽大意。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因素有哪些?

    一、生理性因素

    新生儿有其特殊的生理特点,使得新生儿胆红素处于较高水平。总结有以下几点:

    1、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相对短,每日生成的胆红素明显高于成人,且血红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人的2倍。

    2、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可减少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早产儿胎龄越小,白蛋白含量越低,与胆红素结合的量也越少。

    3、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新生儿肝细胞内与胆红素结合的蛋白含量极微,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早产儿更为明显,造成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4、肠肝循环重吸收多

    新生儿肠蠕动性差,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而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酐酶活性相对较高,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再通过肠道重吸收,导致肠-肝循环增加,血胆红素水平增高。

    二、病理性因素

    除新生儿特殊的生理性因素外,某些疾病也会引起胆红素升高,导致黄疸。根据病因可分为以下三类:

    1、胆红素生成过多:如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导致的溶血、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形态异常等。

    2、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3、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肠道外营养所致的胆汁淤积、胆道闭锁等。

    三、母乳喂养性黄疸

    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3 5天由于摄入母乳量不足,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肝肠循环增加,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的新生儿,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母乳喂养性黄疸常有生理性体重下降 12%。 母乳喂养性黄疸的处理主要包括帮助母亲建立成功的母乳喂养,确保新生儿摄入足量母乳,必要时补充配方乳。

    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出生后的胆红素水平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在诊断高胆红素血症时需考虑其胎龄、日龄和是否存在高危因素(包括同族免疫性溶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窒息、显著嗜睡、体温不稳定、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症)。对于胎龄 35周的新生儿,目前多采用美国Bhutani等制作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或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光疗参考曲线作为诊断或干预标准。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95百分位时定义为高胆红素血症,应予以干预。

    一、光疗

    不同胎龄、不同日龄的新生儿有不同的光疗指征,另外还需考虑是否存在胆红素脑病的高危因素。出生胎龄35周以上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照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光疗参考标准(图2),或将TSB超过Bhutani曲线95百分位数作为光疗干预标准。出生体重 2500g的早产儿光疗标准亦应放宽,可以参考表1

    二、换血

    换血指征

    1、出生胎龄 35周以上的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可参照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推荐的换血参考标准(图3),出生体重 2500g的早产儿换血标准可参考表1。在准备换血的同时先给予患儿强光疗4 6h,若TSB水平未下降甚至持续上升,或对于免疫性溶血患儿在光疗后TSB下降幅度未达到34 50μmol/L(2 3mg/dl)立即给予换血。

    2、严重溶血,出生时脐血胆红素 76μmol/L(4.5mg/dl),血红蛋白 110g/L,伴有水肿、肝脾大和心力衰竭。

    3、已有急性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者无论胆红素水平是否达到换血标准,或TSB在准备换血期间已明显下降都应换血。

    三、西药制剂

    1、白蛋白

    可结合血浆中未结合的胆红素,使之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并加快胆红素转运,降低血浆未结合胆红素水平。

    适应证: 1、需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可考虑联合应用白蛋白,对有效降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有一定帮助;2、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当血清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值,给予白蛋白输注,可结合游离胆红素,降低血中游离胆红素进入血脑屏障的风险,缩短光疗时间。

    2、苯巴比妥

    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较低,苯巴比妥具有诱导酶活性的作用而增强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使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并且苯巴比妥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Na+-K+-ATP酶活性,增强胆酸的合成,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排泄。

    适应证: 1、有高胆红素血症家族史的新生儿,根据新生儿黄疸高峰多在4 6天出现,且苯巴比妥在口服2 3天后才明显发挥作用的特点,建议出生后24h 3d给药;2、苯巴比妥可增加胆小管的胆汁流量,可用于新生儿溶血症、G-6-PD缺陷症、继发胆汁黏稠的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辅助治疗。

    3、微生态制剂

    益生菌可通过参与胆汁代谢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促进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加速肠道内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并可降低粪便黏度,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肠道中的胆红素排出。

    适应证: 新生儿黄疸考虑光疗即可开始口服辅助治疗,特别是采用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

    4、丙种球蛋白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使用丙种球蛋白可封闭网状内皮系统的Fc受体,减少吞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破坏。

    适应证: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如果加强光疗后血清或血浆胆红素仍然继续上升,或在换血疗法阈值的34 50μmol/L(2 3mg/dl)之内,则推荐给予丙种球蛋白。

    四、中药制剂

    中医称新生儿黄疸为“胎黄”,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明黄、舌质红、苔黄,中药主要有茵栀黄和清肝利胆口服液。

    茵栀黄口服液

    作为传统的中药茵栀黄方剂,在亚洲地区作为新生儿黄疸的防治用药已有几个世纪,疗效显著。与退黄有关的成分是茵陈,主要适用于大便较秘结、肝胆湿热且热更重的新生儿黄疸。研究显示,对胆红素水平达到或超过 Bhutani 曲线低危区和中低危区分界水平(即第40百分位线)但尚未达到光疗干预标准的患儿,单独使用茵栀黄口服液(5mL/次,2次/天,用药5天)治疗,可提高不需光疗的概率或降低光疗的概率。

    清肝利胆口服液

    清肝利胆口服液主要适用于纳差、大便较溏烂等消化道症状明显、肝胆湿热且湿重的新生儿黄疸。清肝利胆口服液能促进黄疸的减退,但临床研究证据级别为低质量。

    有研究发现,清肝利胆口服液可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加速其分解和排泄,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常规用药。

    小结

    黄疸是新生儿早期常见现象,适度的胆红素水平有一定抗氧化作用,对机体是有益的,但过高的胆红素可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的损害。目前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2 3天就随母亲返回家中,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不足,又缺乏监测血清胆红素的条件,若出现严重的黄疸,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导致胆红素脑病。因此,家长应密切留意婴儿皮肤黄染程度,及一般表现,及早发现异常,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10):745-748

    [2] 《新生儿黄疸规范化用药指导专家建议》专家编写组.新生儿黄疸规范化用药指导专家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7):105-110

    [3]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11-120

  • 空青
    回复
    2024-05-04 00:00:37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生理性红细胞破坏过多、肝功能欠成熟等原因,可引起血液中胆红素的含量增加,出现黄疸现象。随着上述原
    因的逐渐消除,黄疸亦逐渐消退。这是一个生理过程。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以后逐渐减轻,14天内消退。早发性黄疸:出现早,多与出生最初几天吃奶时间短、胎便排出晚有关。迟发性黄疸:常在一周后出现,两个半月内慢慢消失,与母乳某些成分有关。只要孩子吃奶好,体重增加,精神好,可以观察,先不必治疗。若出现吃奶不好,
    精神不好,要及时上医院。

    黄疸先见于面、颈部,然后遍及躯干和四肢,巩膜亦可有黄染。部分新生儿的口腔黏膜也可能轻度发黄。黄疸多为浅黄色。

    病理性黄疸意味着婴儿患有某些较严重的疾病,如溶血病、败血症、胆汁淤积综合征,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应全面检查、分析,及早治疗。如出现下列情况,则应立即上医院: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足月儿皮肤发黄时间超过2周,早产儿皮肤发黄时间超过3周。

    3、皮肤或巩膜黄染较深,或呈黄绿色,或连同足底皮肤也明显黄染。

    4、生理性黄染消退后,又重新出现皮肤黄染。

    5、在皮肤黄染期间,婴儿伴有拒奶、少哭、多睡、呕吐、腹泻、两眼凝视、尖声哭叫以及抽搐等异常情况。

  • 紫苏
    回复
    2024-05-04 00:00:37

     bb-12益生菌是杆状细菌,不仅能帮助孩子调节肠道,而且能管理孩子的肠道。现在很多婴儿奶粉中含有bb-12益生菌,其能帮助肠道产生很多的活性益生菌,促进肠道消化和蠕动,提高孩子的身体抵抗力。下面由我跟大家分享下bb-12益生菌的作用吧。

    bb一12益生菌的作用

     BB-12是双歧杆菌的一种,是一种益生菌,有很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胃肠功能的调整,以及免疫功能的改善方面,在儿童的益生菌群应用循证医学指南中指出,BB-12可以应用于急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以及化疗以后的腹泻症,也可以应用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中。

     对于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预防早产儿的败血症,以及早产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也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新生儿炎症性肠病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改善免疫功能,调整新生儿湿疹,也起一定的作用。

     目前在婴儿奶粉中被广泛添加,它可以很好的帮助肠道产生大量的活性益生菌,有助于肠道蠕动和消化,这样的话,宝宝吃东西以后就会更容易吸收了,对宝宝身体抵抗力的提高也有好处。不过如果孩子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不需要额外给宝宝服用bb12益生菌,因为长期服用由可能产生依赖,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益生菌能帮助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同时也能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过敏、口臭、胃溃疡、肠炎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很重要。

    婴儿吃bb12益生菌有什么用

     bb12益生菌婴儿是可以吃的,假如小宝宝有便秘或是腹泻问题,能够给孩子吃点,但是最好宝宝三个月后才给孩子吃。bb12益生菌粉归属于一种过氧化氢酶呈阴性的杆状病菌,这类益生菌粉的关键功效是管理方法小宝宝的肠胃,具备调整肠胃的作用。

     现阶段许多婴幼儿奶粉上都有加上这类物质,它能够让肠胃造成很多的活性乳酸菌,推动肠道蠕动和消化吸收,尤其是长期便秘和消化不良的小宝宝能够适度的服用,并且孩子吃了后,也更非常容易让小宝宝消化吸收营养元素,进而能够让小宝宝人体抵抗能力也逐步提高,降低宝宝生病的概率。

     不过如果孩子没有什么特殊情况,不需要额外给宝宝服用bb12益生菌,因为长期服用由可能产生依赖,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 蓦山溪
    回复
    2024-05-03 23:23:27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导致胆道梗阻,引起胆汁淤积,胆红素直接入血或由淋巴液反流入血,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如果不及时治疗,胆汁淤积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和胆管破坏或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疾病类型
    根据胆汁淤积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肝外阻塞性、肝内阻塞性、肝内胆汁淤积3种,其中,肝外阻塞性又分为胆总管内阻塞和胆总管外阻塞。
    当前尚无有效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疲劳症状的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前需排除贫血、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和肾上腺功能不全及抑郁等疾病。

    日常生活应注意避免刺激,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足够的睡眠、有规律的锻炼、戒酒和戒咖啡等都有好处。


    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原因是什么?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婴幼儿出生后3个月中最常见的梗阻性黄疸原因,此外,还有细菌性败血症、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全垂体功能减退、胆汁酸合成缺陷或阻塞性胆结石等也会导致胆汁淤积性黄疸。


    黄疸一定是由胆汁淤积引起的吗?

    不一定,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表现,血清中的胆红素生成增多或者代谢减少都可能引起黄疸,除胆汁淤积的原因外,血清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增多,超过肝脏的摄取能力,可形成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受损,导致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摄取能力下降,以及对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减慢,也可形成肝细胞性黄疸。

    此外,先天性酶的缺乏导致人体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异常也可导致黄疸。

新生儿上颚发白怎么回事

新生儿多久可以练习抬头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