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是好事还是坏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发烧后对身体是有一定好处的,可以起到锻炼身体免疫力的作用,也可以杀死体内的有害细胞。但是如果持续高烧不退,可能会影响到神经系统的发育,甚至可能会出现惊厥的现象。
新手父母在护理孩子的时候,发现孩子发烧就特别慌张,其实宝宝发烧并不是坏事,是正常的免疫反应,如果父母护理得当,那么孩子的高烧就会慢慢退下去。
如果宝宝高烧超过39.5℃以上,精神差,嗜睡或伴随其他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不要过于捂宝宝手脚冰凉会觉得特别冷,但人会错以为这时候就要多穿衣服捂住,让宝宝觉得暖和。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把宝宝捂严实了,宝宝不但没有觉得暖和,反而会让宝宝不容易出汗,身体的热量不容易散发,而导致高烧退不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宝宝多加一件薄薄的外衣就好,不要捂得太热太多。
用温热水治疗用温热水给孩子身体的每个部位清洗干净,包括:洗头、洗脸、洗澡、洗脚。然后快速把孩子身体各部位擦干,把孩子放被子里暖10分钟左右,然后给孩子换上干净、干爽的衣服、袜子、鞋。每天给孩子喝2~3次温热水,直到退烧为止。
退热贴、退烧药宝宝全身很热,可用退热贴,贴在额头、腋下、大腿根部,或温水擦浴/洗浴,喝足水促排尿排汗,以帮助散热。
通常腋温超过38.5℃,遵医嘱口服退烧药降温,但是如果宝宝精神状态不好,超过38℃就可以用药了。
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发热了,也不需马上吃退热药物,因为发热可限制病原体生长、繁殖,也是一种对抗感染的有益机制。
陪同观察孩子在陌生环境下会感到害怕,需要父母在身边安慰。父母自己要镇定,然后才可以让孩子尽快安定下来。如果医生建议留院观察,父母可以24小时轮流照顾,有什么特殊情况,可以马上去找医生来诊治。
重要提示:宝宝发烧,虽然手脚冰凉,但主要还是体内发热散不出去,所以家长千万不要误以为要给孩子手脚升温。
结语宝宝发高烧还出现手脚冰凉,大人有时候会慌张,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我们做好护理,注意宝宝退烧降温就好。
许多家长发现宝宝发烧后,急于给孩子退烧,其实,单纯的发烧是不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只要父母给宝宝多喂点开水,补充体内液体量的不足,然后经常给宝宝搓搓手,搓搓脚,促进血循环就可以了,另外在饮食上吃得清淡一点,不要多吃荤菜。
孩子发热严重吗?是不是孩子一发热,就要立刻去大医院看病,一定要打吊针、用抗生素?这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发热是怎么回事
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神经系统的发育有所差异。孩子越小,机体发育越不成熟。当周围环境温度比较高、穿衣服比较多、脱水(喝水太少、大量出汗或拉肚子等)、剧烈哭吵,甚至房间内空气不流通、比较闷热时,都会引起发热,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同时,小孩子的免疫力比较弱,比成人更易受到外界病毒、细菌的侵害,发热更常见。
一般地说,发热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由感染引起,医学上称之为感染性发热。实际上,感染后发热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发热是机体对外界细菌、病毒侵入的一种防御反应。另一种是非感染性发热,即发热不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如风湿热、药物热,打预防针后出现轻度发热等。
最常见的导致孩子发热的原因是感冒。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成人差,感冒的频率也会比成人高一些,特别是在春季、冬季和季节交替时。通常,学龄前儿童每年可能会患4~8次感冒。
当孩子感冒,发热时,家长应仔细观察。若孩子在热度升高时,变得萎靡不振、不想吃饭,而一旦热退,就活蹦乱跳的,基本上没什么问题。若孩子热退以后,仍然萎靡不振、手脚冰凉,或伴有拉肚子、小便时哭闹等情况时,则一定要去医院就诊。
正常体温
1岁以内的宝宝正常 腋下体温应为36℃~37℃,只有超过37.4℃才可以认为是发热。但是,宝宝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波动,例如在傍晚时,宝宝的体温往往比清晨时要高一些。只要不是持续在37℃以上,就可以认为宝宝是正常体温。这时不需对宝宝采取任何措施,注意休息即可。
低烧
如果宝宝体温在37.4℃~38℃之间,则可以认为是低烧。造成低烧的原因很多,如感冒、接种某些疫苗(像我家宝宝,只要接种流感疫苗,肯定会发烧)等。这时也不需要着急,多让宝宝休息,多喝水,增加机体的代谢。如果持续低烧,比如超过36小时,或者有其他症状,则应去医院检查。
高烧
如果宝宝体温在38℃以上,则可以认为是高烧。婴儿发烧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达到38℃,甚至39℃以上的体温, 此时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看看到底是什么问题引起的高烧,是炎症引起的,还是病毒引起的。这两种情况在验血单上的表现不一样。如果白细胞数量正常,而另外一项(忘了叫什么了,医生会告诉你的)超出正常值,那么很有可能是病毒引起的,这时就不要随便吃消炎药了,因为消炎药是对付细菌感染,对病毒根本不起作用。如果是白细胞超出正常值,那很可能就是炎症引起的,医生会对症下药的。
用药效果不好立刻换药
有些孩子在吃了一天的药后,热度不退,家长心急如焚,再次去医院就医,坚决要求医生换药。实际上,药物吃进去或者肌肉注射、静脉滴注进去,要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需要一段时间。时间没到,就说这药无效,肯定是没道理的。通常,一种药起码要用一个疗程。若仍然无效,再换药也不迟。
发热会把脑子烧坏
有些家长担心,发热会把孩子的脑子“烧坏”。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回事。大家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些小孩子因为高热不退而“变傻”,便误以为是高热把脑子“烧坏”了。
实际上,这些孩子是因为患脑炎或其他疾病而导致的智力下降,发热只是疾病的一个表现而已。更何况,大脑组织是蛋白质结构,要把蛋白质破坏、使脑细胞受损,起码要烧到42℃以上,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么高的热度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当然,有些发热对智力确实存在一定影响,最典型的是高热惊厥。有些小孩子特别敏感,稍微有点发热就“抽筋”。若反复“抽筋”,就会影响脑细胞功能、影响智力。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样,且只有持续“抽筋”,没有处理才会损伤脑细胞。
发热有没有必要验血
接诊发热的孩子,医生一般都会开一张验血单,让孩子去验血常规。这时候,家长心疼了:我们家宝贝,让你戳一针,要出血,多疼啊,最好不要验血。
实际上,血常规检查结果对医生判断病情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示孩子发热是病毒感染引起,还是细菌感染所致。尽管大多数发热患儿为普通病毒性感冒,但也有少部分是由细菌感染引起,抑或是普通病毒性感冒数天后,并发细菌感染。若医生把所有患儿都当成普通病毒感染来治疗,肯定会耽误部分孩子的病情。反之若医生把所有患儿都当做细菌感染来处理,滥用抗生素,对孩子更不利。因此,若医生开单子让孩子去化验,家长们即便觉得心疼也得去,因为这样对孩子有好处。
孩子发热时要这样做
1.适当减少衣服,帮宝宝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孩子一发烧,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烧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孩子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打个比方,如果正常情况下宝宝穿两件衣服,那么发高烧的时候就穿一件就可以了。如果是在干燥寒冷的北方冬季,在室内要适当减少衣物,但是在去看病的路上,还是要注意保暖防风,等到了医院之后再减少衣物,帮宝宝降温。注意,如果宝宝已经出汗,那么最好不要立即脱衣服,以免宝宝着凉伤风,加重病情。等汗液蒸发以后,应当帮宝宝减少衣物。
2.吃上退烧药
如果宝宝的体温在38.5℃以上,那么应该立即给宝宝吃上退烧药,吃退烧药不会影响到医院之后的'各项检查。市场上常见的退烧药包括泰诺林、美林、布洛芬等。其中,泰诺林比较温和,一般在吃药之后1个小时才会逐渐起作用。泰诺林里面有个滴管,方便喂服。1岁以内的宝宝大概一次用量0.8ml。如果宝宝体温在39.5℃以上,也可以选择见效更快的美林和布洛芬。任何一种退烧药在一天之内都不要服用超过4次,否则会伤害宝宝的身体。
3.检查
检查之后,确定病因,这样做家长的也就心里有底了。然后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就可以了。
物理降温,还是吃退烧药
在看过医生、确定病因之后,建议尽量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帮助宝宝降低体温,这也是现在很多儿科医生的建议,因为这种降温方法是最安全的。
一般的物理降温方法是
用37℃左右的温水为宝宝进行擦浴,主要集中在腋下、大腿根、腿弯处稍微用一点儿力,宝宝的皮肤微微发红即可,千万不要用太大的力量给宝宝擦,因为婴儿的皮肤是很娇嫩的,避免擦伤宝宝。
擦浴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
不建议使用酒精给宝宝擦身体,那样对宝宝皮肤刺激太大,要是长时间使用酒精的话,还肯能造成酒精中毒。
那什么时候吃退烧药呢?宝宝晚上睡觉或需要较长时间好好休息的时候,如果体温还是38.5℃以上,可以给他吃下退烧药,因为这时宝宝需要充足的睡眠,不停的擦浴会影响宝宝休息。
因此,退烧药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帮宝宝降温的方法,不要轻易使用。而且,任何一种退烧药在一天之内都不要服用超过4次,否则会伤害宝宝的身体。
要“吊盐水”、吃消炎药吗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感冒、发热一定要“吊盐水”,用消炎药,否则病好不了。还有些家长总是要求医生给自己的孩子用最好、最贵的药。实际上,最好、最贵的药并不一定对孩子最有用。这不是钱多钱少、贵与不贵的问题。而是如何对症下药的问题。
感冒是不是要用消炎药?答案是,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坚决不用。抗生素不杀病毒,当发热乃病毒感染所致时,用抗生素不仅没效果,还可能造成肝肾功能、听力等方面的损伤,得不偿失。
特别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的年龄、体重、器官发育状况不同,药物种类、剂型、剂量的选择都不尽相同,绝不是“人小一点,药量少一点”那么简单。孩子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切莫擅自给孩子用药,更不能像到餐馆里点菜一样“点药”。
还有些家长偏爱“吊盐水”,觉得上次孩子发烧,“吊了盐水”就好了,这次也要求“吊盐水”。实际上,“吊不吊盐水”,要具体论证分析。我们的原则是,如果一种疾病能够口服用药,就不打肌肉针:如果能够打肌肉针,就不选择静脉输液。
为什么要尽量避免输液
1.大多数药物口服以后,吸收非常好,且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缓慢入血,不良反应最轻、最安全。静脉输液则不同,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不良反应会在短时间内发生,严重的会迅速危及生命。
2.口服用药可避免因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导致的一些交叉感染。
3.打肌肉针、静脉针有一定痛苦,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
4.一天3次或4次口服用药可使全天的血药浓度稳定在较高水平,疗效更好。静脉输液无法做到这一点,除非一天24小时都在输液,否则一旦停用,血药浓度马上下降。
5.口服用药既简单,又便宜,输液不仅要花很多时间,费用也贵。
宝宝感冒发烧其实是好事,因为宝宝在出生的时候会接触到外界的病毒,这个时候宝宝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和外界的病毒作斗争,从而引起宝宝发烧感冒的现象。每次宝宝感冒好的时候,宝宝的抵抗力就会增加一些,所以发烧感冒对宝宝来说是好事情。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很安全的,因为有妈妈子宫的保护,但是在宝宝出生之后就只能靠自身的抵抗力去保护自己了。宝宝在出生前六个月的时候抵抗力是很高的,从六个月之后抵抗力会越来越少,所以一般宝宝会在出生六月的时候生病。家长在照顾生病宝宝的时候都会不知所措,因为宝宝太小了,不知道怎么照顾他,也不知道怎么给宝宝喂药,所以就希望宝宝不生病。但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宝宝就是靠生病才让自己的抵抗力一点一点增强的。宝宝出现发烧的情况,就说明宝宝的身体是有病毒感染的,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和这些病毒作斗争的时候,就会出现宝宝高烧的情况。如果宝宝的抵抗力能好一些的话,那么病毒慢慢就会消失,但如果宝宝的抵抗力不强的话,就需要去医院看医生吃些药,这样宝宝才会好。宝宝从出生之后不可能一直是健康的,肯定会经历发烧感冒这些情况的。但是通过抵抗这些病毒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就会越来越好,抵抗病毒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虽然宝宝在生病的时候是很痛苦的,但是生病之后宝宝之前的免疫系统用增强了一些,对宝宝来说真的是好事。我家孩子在小的时候也经常感冒发烧,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特别难过,因为宝宝生病的时候很难受,我又帮不上忙。不过好在宝宝的抵抗力越来越高了,所以我的顾虑和担心也少了一些。
有人说儿童发热会自愈,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
有许多迷信的父母,一旦宝宝有一个小疾病,就不需要吃药看医生,它可以自我治疗自身治疗。就像一个常见的发烧,不要服药,不要吃药,让宝宝不能抗拒。事实上,这句话太坑了。发烧,基本上是人类免疫的实施方案。但是,如果你看着婴儿的脸,你会烧掉碳红色,你仍然不急于控制体温,带来的伤害太大。这是因为宝宝的各种器官太弱,高热了,会导致器官高负荷的高成本,一次严重,高烧。因此,只要婴儿发烧,就是正确的治疗方法之一。
发烧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这个想法真的很棒,看着宝宝不舒服,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吗?尽管体温机制是免疫系统受到外部致病菌的刺激,但触发其自身的启动。但是此时,让我们这么多,即使病原体被杀,身体力量如何生活,身体健康会更弱,而其他疾病也不寻找?发烧不需要服用药物以取针,大多使用汗液。这里存在误解,出汗是发烧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表现,它在体内,而且没有与被子的厚厚的关系。人体不满意,但它被偏向于被子,在身体中引起热量。这不是犯罪吗?一旦你有很长一段时间,它会导致高温,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宝宝可以接受它,你可以洗个温暖的浴室,但如果婴儿感觉不舒服,不要把它撞到盆地。不要用酒精或冷水擦拭你的身体,一旦你的宝宝是,体温会上升。正确减少衣服,因为太多的磨损会导致散热缓慢,在房间里保持温暖,约25度是最合适的温度。必须喝大量的水,因为发烧后,水蒸发得非常快,易脱水。最好喝白水,或根据医生的建议补充其他饮品。
如果婴儿不到3个月,可以有其他疾病。高温和撤退,最后持续超过5天,估计它不普通冷。体温过高,已达到39度,无效。宝宝变成“蔫蔫”,吃不芬芳,睡觉,不要说话,不爱比赛。排尿的次数显着降低,表明脱水已经开始。上述症状仅仅是一般的现象,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宝宝的状态。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听医生的一切,去医院让医生,是它更加保证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