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生后几个月

时间: 阅读:10314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生后几个月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七里香

七里香

2025-10-22 01:54:15

宝宝出生到三个月了,一般就不属于新生儿了,在出生到三个月内属于新生儿,过了三个月就不属于新生儿了。在头三个月是孩子的猛长期,每个月会长2~3斤左右,抵抗力比较低,要注意保暖,要随着室内温度的高低给孩子加点衣服,每天要按时按量给孩子喂奶,喂完奶后要把孩子立下来,轻拍孩子的背部。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蓦山溪
    回复
    2024-05-07 00:00:41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07 00:00:41

    婴儿是指从出生到1周岁之间的宝宝,即12个月以内的宝宝,此段时间称为婴儿期,也包括新生儿期,即出生后28天以内的宝宝。
    宝宝在婴儿期,生长发育比较迅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阶段,其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特点,通常此时期的宝宝体重发育较快,身长、头围增长速度迅速,体重可达出生时的3倍,身长可达出生时的1、5倍,头围可增长12cm左右。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07 00:00:41

    ?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三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

    一,新生儿的发展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一个月的婴儿。新生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等,是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被称为生存反射。

    第二类无条件反射,由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等。他们会在出生后的4~6个月内自行消退。

    (二)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

    遵循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这一周期性变化的生活行为模式。

    (三)新生儿的心理发展

    三种见解:

    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

    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

    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

    二,婴儿及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

    大脑的可塑性,可修复性的新观点告诉我们,婴儿大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对婴儿身体和神经系统实施刺激,对促进其大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1.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a,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婴儿对世界的最初认识源于动作

    b,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

    c,动作的发展是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

    d,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手的抓握技能,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婴儿移动身体由被动转为主动,使行动具有了相当的主动性,明显的扩大了认知范围,增加了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普遍的原则和顺序,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

    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

    由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三,婴儿期的学习

    婴儿学习活动最早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主要表现如下:

    模仿学习,模仿是先天排定的婴儿的重要学习手段。

    条件反射学习方式,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最早的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对母亲抱起喂奶的姿势,做出食物性条件反射。将喂奶姿势变成乳汁即将到口的信号。

    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婴儿的这种学习能力是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研究方法所提示出来的,这种学习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四,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a,视觉技能的发展。主要有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

    b,听觉机能的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

    2.婴儿知觉的发展

    a,跨感觉通道的知觉。它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

    b,模式知觉。这种知觉能力是通过“视觉偏爱程序”(范兹设计的研究)揭示的。

    c,深度知觉。吉布森运用视觉悬崖装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约从6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但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1.婴儿的注意

    婴儿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将头转向声源)。

    婴儿注意的发展是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

    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

    2婴儿的记忆

    研究发现,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按记忆内容,可以把婴儿记忆分为

    情绪记忆,动作记忆,(12个月之前)

    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12个月之后)。

    (三)婴儿的加工整合信息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9~12个月的婴儿就能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别归类。

    8~11个月婴儿的问题解决过程经历三个阶段,1.无效尝试,2.有效尝试,3.无需尝试而直接成功。

    五,婴儿期言语发展。

    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机能,将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和语用的发展。

    (一)婴儿的发音

    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学话萌芽阶段。

    发音特点: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

    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始

    三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三岁看大)

    (二)婴儿词汇的发展

    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数量在50~60个之间,三岁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三)婴儿句子的发展

    单词句到多词句

    简单句到复合句(两岁左右)。

    (四)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

    1.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主要是利用手势

    2.婴儿与成人的言语交往,说出的是他所知道的东西和表达其愿望及要求的内容.

    3.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重在言语的表达策略和技能。

    (五)语法的获得

    1.5~2.5岁是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三岁的婴儿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也就是说儿童在出生后的头三年就基本掌握了人类的复杂语言。

    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

    1.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人类语言交往语言发展的生物性前提

    2.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基础

    3.儿童与周围人的言语交往是句法获得的必要条件

    4.对成人语言的学习和选择性模仿是句法习得的重要条件

    5.儿童自身主动而创造性的探索语法规则,不断的提出假设,检验和修正假设以后。获得正确语法。

    六,婴儿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婴儿的气质类型

    按活动特性分,巴斯根据婴儿对活动的倾向性和行为特征,将其气质划分为

    情绪性,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表现为愤怒,悲伤和恐惧。

    活动性,表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冲动性,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

    社交性,积极主动的与他人接触和交流。

    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把多种划分气质类型的维度归纳为5种,节律性,适应性,趋避性,典型心境与反应强度,这5个维度与亲子关系,社会化,行为问题密切相关,按这几种维度的不同组合把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

    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的不相同。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特征相符合、相适应。国外学者提出婴儿早期教育的“拟合优化模式”,用于描述环境因素与气质的互动作用。

    (二)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婴儿早期情绪是生物---社会现象

    A,婴儿兴趣的发展三个阶段

    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

    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一岁前后)。

    B,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是人际交往的纽带。婴儿的微笑是一种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转化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阶段。是生理反射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能够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能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

    C,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自发性的哭,不具有社会性的哭

    应答性的哭,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哭

    主动操作性的哭,从经验中学到的具有明显社会活动性质的哭,如打针与疼痛和穿白大褂联系起来。

    婴儿啼哭的五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D,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

    分离焦虑经历如下不同的发展阶段:

    1.最初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以及痛苦的求助,愤怒的抗议。

    2.第2阶段。在无人理睬,无法摆脱陌生环境,无从改善困境的情况下,愿望受到打击,在悲戚中尝受失望,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

    第3阶段,婴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下,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乎超脱分离焦虑困扰的状态,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

    婴儿处于分离焦虑阶段时,身心都会受到影响,睡眠不好,易受惊扰,食欲不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果这种状态过重,过长,会影响婴儿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E,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婴儿对环境需求通过相应的情绪发出信号,这种主动的情绪信号是先天的情绪感应能力,具有天然的沟通作用。

    激发母婴之间互动,良好的应答和互动作用,使婴儿身体得以健康成长,心理得到发展,从而体现出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适应性价值。

    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

    本能性的驱动力,心理社会性驱动力。

    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

    情绪的社会参照功能,是指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交往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二是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社会性参照能力对婴儿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使婴儿能够通过他人的表情信息解读他人的心理倾向,并据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b使婴儿获得安全感,利于调整自己的行为.

    c.促进婴儿对新异刺激的探索活动。

    d.有助于亲子情感交流,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

    (三)婴儿的社会性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依恋发展阶段

    发展心理研究者(鲍尔比)把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划分比例如下四个阶段。

    第1阶段,即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婴儿对人不加区分的积极反应,喜欢所有的人。

    第2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因而有选择的对人反映。

    第3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第4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因而能把母亲当做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需要离开自己的原因,并相信母亲爱自己,肯定会回来的,因此能够接受母亲的暂时离开。

    2.婴儿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和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连接,被称为无依恋婴儿。

    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

    3.早期教养对依恋的影响

    []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a,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b早期社会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

    []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

    反应性,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能给予积极回答和反馈

    情绪性,经常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社会性刺激

    4.婴儿自我的发展

    婴儿自我的发展过程

    哈特总结了各种有关研究,提出了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过程。

    主体我的自我意识:(8个月--1周岁)

    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发自我意识,在一岁前后婴儿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a,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b,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客体我的自我意识(2岁前后)

    约在2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表现在两个方面:a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从照片录像中认出自己)。b,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如用我表示自己。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大飞跃。

    促进婴儿自我健康发展。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有安全感。

    一贯的对孩子的需要做出敏感的反应,使他享受满足感。

    热情的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使他体验成就感。

    能够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规律性以及环境变化的可预测性,这有利于积极健康的自我发展。

  • 泠青沼
    回复
    2024-05-06 23:23:31

    新生儿主要指出生以后满二十八天之前的这个时间,这是一个婴儿成长的关键阶段,刚刚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在出生之前有妈妈身体的保护,有羊水、胎盘,也有肚皮,还有妈妈为其提供营养物质,有营养物质后慢慢长大,身体四肢及各个器官慢慢的发育长大。
    ?适应宫外环境
    处于新生儿阶段的婴儿,生活环境由宫内转化为宫外环境,要适应这个转变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个阶段的死亡率是人生当中最高的。
    ?母乳喂养
    婴儿处于新生儿阶段时,需要父母的悉心照料,在饮食上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尽量不要将婴儿带出到公共场所去,防止婴儿感染一些病菌。
    ??按需哺乳
    按时哺乳不适合新生宝宝,现在提倡的喂养方式为按需哺乳,就是说不受喂奶时间和次数的限制,随饿随吃。
    ??按时哺乳
    1—2个月后的宝宝,爸妈们可以把按需哺乳改为按时哺乳,这样可以让疲惫的爸妈得到一定的休息。例如上午6、9、12点,下午3、6、9点,夜间12点各喂一次奶,深夜就逐渐让宝宝习惯不吃奶,这样有利于妈妈和宝宝的夜间休息。
    ??喂奶时间
    每次喂奶时间不宜太长,以15—20分钟为宜。这样有规律的喂奶有利于婴儿消化系统有规律地工作。

母乳性黄疸停母乳后退了会反弹吗

新生儿白天睡不踏实怎么办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