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贫血血象大多不会出现增高现象。
宝宝贫血通过化验血常规,一般主要是出现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数值的降低。血象一般主要指的是白细胞,大多通过血常规中观察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的数值有没有增高现象来判断血象是否出现增高。
除了易于检查高血象的成人,儿童也是高血象的高危人群。什么是高血压?它会引起什么症状?
血象高是怎么回事:
第一、生理性原因
2、剧烈运动后,白细胞也会增加。
3、在炎热或寒冷的环境中,白细胞会增加到一定程度。当人体处于正常环境时,血液图像将恢复正常。
第二,病理性原因
1、感染细菌,导致脓肿、肺炎、中耳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2、它也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症状,如荨麻疹。
3、大手术后严重的组织损伤。
4、出现过敏反应,如药物过敏和输血僵硬。
5、中毒反应,如农药中毒、金属中毒等。
6、患有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或身体肿瘤。
7、治疗血液疾病过程中引起的化学反应。
血象高会引起哪些症状:
除了生理原因引起的高血象外,人体内的高血象也可能是由病理原因引起的,即各种疾病或感染。因此,当检查一个人是否有高失血量时,他可能已经有一些明显的症状,如感冒、发烧、贫血、扁桃体炎和其他症状。
? ?也有一些朋友没有任何症状,如高血水平,精神头或感冒和发烧。此时,有必要考虑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问题。
宝宝贫血怎么办?贫血是指人的血液中单位细胞容积内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人体中的血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有差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个月至6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6~14岁小儿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120克/升,则判定为贫血。
婴儿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或萎黄,容易疲劳,抵抗力低等症状。
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由体内缺铁影响血红素的合成所引起,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普遍的问题,尤见于婴幼儿及生育年龄妇女。据统计,我国近40%的学龄儿童和托幼儿童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缺铁的主要原因有:
1、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相对不足
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时增加2倍。婴幼儿在4~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育龄妇女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铁的摄入和吸收不佳,也极易导致贫血。
2、铁吸收性障碍慢性贫血
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色素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吸收,吸收率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取决于胃肠道的溶解度等因素,多种因素可阻碍铁的吸收。
二、营养性巨幼红血球性贫血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维生素B12及叶酸的`摄入与吸收造成营养素巨幼红血球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都在核酸代谢中起辅酶的作用,若缺乏则导致代谢障碍,从而影响原始红血球的成熟。常发生于未加或者少加辅助食品、单纯以母乳喂养或淀粉喂养的婴儿,或反复感染及消化功能紊乱的小儿。
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叶酸缺乏除引起巨幼性红血球性贫血外,还有舌炎、口炎性腹泻等。
【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分为早期及晚期贫血一般发生于3~4个月以后者,主要由于铁缺乏所致。本病发生于早产儿,主要以面色、口唇、指趾甲苍白为特征。属于中医学的“血虚”、“萎黄”等范畴。祖国医学历代文献中虽无贫血这一名称,但与其类似的病证却有不少记载。如《灵枢?决气篇》中云:“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又如《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篇中有类似小儿贫血的记载,“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而母更有妊,使儿饮引乳,亦作魃病。令儿黄瘦、骨立、发落、壮热是其证也”。
症状与体征早产儿贫血大多发生于生后2~6周内,逐渐出现面色苍白,全身倦怠,无力,肌张力低,哭声低微,吸吮力弱,吮乳少,有时恶心呕吐、腹胀,有时大便稀。若贫血较严重,面色多虚肿,体重不增,肝脾可肿大,心前区可闻及Ⅱ级以上收缩期杂音。机体抵抗力差,易患上吸道感染、新儿肺炎、败血症等疾患。
【诊断标准】
WHO的诊断标准:综合国外资料,以Hb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为指标。
1、 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 6月龄至6岁小儿Hb<110g/L,6—14岁Hb<120g/L(均为海平面)。
2、 国际营养性贫血咨询组的标准。
6个月龄至10岁,Hb<110g/L;男11—14岁,Hb<120g/L;女11—14岁,Hb<115g/L;男15岁以上,Hb<130g/L;女15岁以上,Hb<120g/L。
【临床检查】
(一)血象
1、血红蛋白 一般以Hb低于同龄儿正常下限值作为贫血诊断依据。
2、红细胞指数 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HDW)。IDA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6%pg,MCHC<0.31.rdw正常值为13.4%±1.2%,ida时>16.3%被认为是铁缺乏最早期的血液学改变,对IDA诊断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
3、血片 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居多,中心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一般正常,在严重缺铁性贫血伴出血时可见升高,血小板计数在合并出血时增高,严重缺铁时降低。
(一)骨髓象 骨髓检查不是诊断IDA所必须的辅助检查,仅用于鉴别诊断时。表现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期红细胞体积均较小,染色篇蓝,显示褒奖成熟落后与胞核。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帖缺如。
(二)铁代谢检测
1、骨髓铁染色 正常骨髓中含有一定量含铁血黄颗粒,称为细胞外铁,反应骨髓的储存铁量,骨髓涂片经普鲁士蓝染色镜检可以识别定量,正常+~++。铁缺乏时,细胞外铁减少,IDE和IDA时可阙如,同时铁粒幼细胞也减少。骨髓铁染色是判断储存铁缺乏的特异敏感的指标,常用于与其他贫血的鉴别,如慢性病贫血(ACD)。
2、血清铁蛋白(SF) 是反应集体储铁水平较敏感的指标。ID时即下降,在IDE和IDA期下降更明显。SF浓度正常范围较很大,12~300μg/L,,低于12μg/L即可提示缺铁;但如果正常也不能排除本病,因为感染、肿瘤、肝病等可引起SF增高。
3、红细胞内铁蛋白(EF) 反映体内出帖情况,用放免法或酶联免疫法测定。在铁缺乏时下降,与SF变化一致,受肿瘤、感染、肝病等影响小。由于其在慢性病贫血和缺铁时都降低,且检验技术复杂,目前尚未常规应用。
4、血清铁(SI) SI浓度正常值范围很大,13~31μmol/L(75~175μg/dl)。缺铁时,SI降低,低于9.0~10.7μmol/L(50~60μg/dl)有意义,但有时也正常。其测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操作中铁污染,随年龄、性别及昼夜变化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单独用以诊断铁缺乏不可靠,应结合SF等其他指标判断。
5、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 TIBC反映血浆中Tf浓度,正常值44~80μmol/L(250~450μg/dl),缺铁时升高,>62.7μmol/L(350μg/dl)有意义。TS是SI与TIBC的比值,正常值33%~34%,IDA时降低,TS<15%提示红细胞生成铁缺乏,但不能肯定诊断;>20%~25%则可排除缺铁。
6、红细胞有利原卟啉(FEP) 铁与卟啉环的结合是合成血红素的最后一步。当细胞缺乏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形成血红素,造成未被利用的原卟啉过多堆积于红细胞内,使FEP增高,此时尚未出现贫血。FEP可作为IDE的典型表现,>0.9μmol/L,有诊断意义。FEP增高也见于ACD,铅中毒贫血和先天性原卟啉增多症,此时应结合其他指标与IDA进行鉴别。
7、锌原卟啉(ZPP) 用血液荧光技术法测定,与FEP一样是IDE较敏感的指标,但在ACD时也升高。
巨幼细胞性贫血通过检查才能发现,而检查是通过血象来观察的,那么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特点是什么呢?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人体内缺少叶酸,或者维生素b12所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常人通过正常的饮食,可以补充足够的叶酸和维生素b12,所以,常人基本上发病率不是特别高。但是,生长发育比较快的婴幼儿,孕妇或者消化系统存在疾病的病人,有可能会出现叶酸,b2的需要量增加或者摄入不足,从而会出现具有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特点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呈现大细胞正色素贫血,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多大于100fl。
通常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原因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储存铁减少甚至耗尽。血象特点有: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明显减少。红细胞形态在贫血轻微时表现轻微,贫血重时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MCH、MCHC均减少),镜下血涂片以小红细胞为主,.形态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甚至环形。血小板计数正常,慢性失血可有增多。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补铁后迅速增高。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