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贫血分级

时间: 阅读:2172
新生儿贫血分级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半枫荷

半枫荷

2025-10-13 11:56:41

儿童贫血分为低度贫血,中度贫血和高度贫血,您的孩子应该是属于低度的贫血,可以考虑饮食方面补充,平时多给孩子吃一些菠菜猪肝之类的食物,如果食物补充比较慢的话,也可以给孩子喝一些补铁的口服液,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孩子在生长发育期间,必须要及时补充。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芍药
    回复
    2024-05-09 01:01:47

  • 泠青沼
    回复
    2024-05-09 01:01:47

    女性在哺乳期的时候,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护理不当,会对健康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那么哺乳期牙痛怎么样治疗?哺乳期牙痛怎么合理用药?哺乳期牙痛的治疗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如果用药不当,对婴儿健康也是不利的,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吧。
    1、哺乳期用药原则
    如无证据表明用药的益处大于风险,应尽量避免用药;
    能局部用药,尽量避免全身用药;
    如必须用药,则应选择分子量大,脂溶性低、半衰期短、乳药/血药比值低,pKa值低的药物;
    对于大多数药物,婴幼儿在妊娠期的药物暴露量要明显大于哺乳期的药物暴露量,因此,对于大多数药物,如果在妊娠期可以使用,那么在哺乳期通常也可以使用;
    如哺乳期必须要使用可能对母乳喂养的婴儿造成影响的药物,则可在用药期间停止哺乳,停药5个半衰期后恢复哺乳(药物半衰期可参考药品说明书)。
    2、抗生素的使用
    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均为FDA分类B类),可以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只有微量分泌到乳汁,不影响哺乳,仅存在极小的可能性儿童对抗生素过敏或菌群失调引起腹泻。
    注意,甲硝唑:作为口腔科牙源可爱染最常用的药物之一,过去因体外实验发现对可引起基因突变,FDA分类为C类,但最新的资料显示甲硝唑对人类无致畸作用,现在FDA已将其列为B类,其对孕妇的使用已解禁。甲硝唑进入乳汁的量非常少,并且也没有通过乳汁导致不良反应的报告,但哺乳期使用甲硝唑会使乳汁的口感变差,哺乳期也尽量避免使用。2001年,美国儿科协会(AAP)推荐,如使用2g的剂量,应停止哺乳12-24小时后再哺乳;母亲局部使用甲硝唑,血清浓度很低,不影响哺乳。
    喹诺酮类(包括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不建议使用;
    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多西环素)不建议使用;
    3、止痛药的应用
    哺乳期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可待因;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4、麻醉剂的应用
    利多卡因(FDA分类B类)和甲哌卡因是相对安全的,哺乳期可以使用;
    麻醉药中添加的微量肾上腺素由于半衰期短,用量小,不太可能进入乳汁,因此哺乳期可以使用含有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
    目前牙科最常用的阿替卡因(FDA分类C类),哺乳期应慎用。
    5、漱口水的使用
    活性成分为氯己定、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或木糖醇的漱口水一般是安全的,哺乳期可以使用。
    附:FDA的孕妇用药分级
    FDA将妊娠期使用药物的安全性分为A、B、C、D、X五类,某些药物由于其危害性可因其用药持续时间不同,而构成不同的危害级别。现将FDA5个等级分类标准叙述如下。
    分类A: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妊娠3个月的妇女未见到对胎儿危害的迹象(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危害性的证据),可能对胎儿的影响甚微。
    分类B: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并未进行孕妇的对照研究),未见到对胎儿的影响。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表现有不良反应,并未在妊娠3个月的妇女中得到证实(也没有对其后6个月危害性的证据)。
    分类C:在动物的研究中证明对胎儿有不良反应(致畸或使胚胎致死或其他),但并未在孕妇中进行对照研究。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了对孕妇的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可应用。
    分类D:对人类胎儿的危险有明确证据,尽管有危害性,但孕妇用药后有绝对的好处(例如孕妇受到死亡的威胁或患有严重的疾病,应用其他药物虽然安全但无效时),仍然要用。
    分类X:在动物或人的研究表明它可致胎儿异常,孕妇应用这类药物显然是无益的。本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患者。
    6、母乳喂养好处
    1、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健康成长,母乳中特别是初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丰富营养,是任何乳制品不可替代的优质乳,婴儿能吮吸到母乳,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可谓是百益无害。
    2、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恢复身体健康。新妈妈通过生产,使身体、精神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产后能采用母乳喂养法,就能帮助产妇的子宫恢复减少女性私处流血,预防产妇产后贫血,促进身体康复。同时,还有助于推迟新妈妈再妊期等。
    3、母乳喂养有利于增强婴儿抵抗力、免疫力。有母乳中,尤其是初乳,乳中含有大量的婴儿需要的抗生素,能抗感染。抗病者是其它任何乳制品、食物不可完全具备的,是母乳独有的。因此,婴儿吮吸了母乳,就增强了婴儿的抵抗力、免疫力,让婴儿少生病或不生病。
    4、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消化和健康发育。由于母乳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且营养均衡、配比最佳,是其它食品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优点。因此,采用母乳喂养法,它有利于婴儿的消化,有利于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健康成长。
    5、母乳喂养有利于增进母子情感。俗话说,母子连心。新妈妈们通过婴儿吮吸母亲乳头的刺激,能增进母亲对婴儿的抚爱、关爱、疼爱之情,婴儿通过吮吸母乳,与母亲有切肤之温暖,切肤之亲近,既感到安全,又感到高兴。因此,母子之间的情感就在这微妙之中不断沟通与递进,不断增进和升华。
    6、母乳喂养经济实惠。母乳不仅对婴儿健康成长有利,对新妈妈恢复身体好,而且比其它喂养品成本低廉,经济实惠。
    7、母乳喂养方便快捷。母乳喂养的好处实在多,不仅经济实惠,而且方便快捷,是名副其实的随吃随有,很方便,很适合婴儿少食多餐的需要。因为婴儿进食不像大人,定时定量,婴儿是喊吃就要吃,慢了就哭闹不止,且无规律,如果使用其它食品喂养,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和条件,只有母乳喂养主能适应与满足。
    8、母乳干净、安全。母乳无可非议,它是喂养婴儿的最佳食品。它安全、干净、无毒,无任何副作用,是其它任何食品都无可比拟的,它是天下新妈妈与生俱来的为婴儿提供的“安全粮仓”。
    9、母乳喂养可降低减少婴儿过敏现象。由于母乳干净、安全、无毒,无任何副作用,且拥有天然的抗生素,抗病毒素等,故用母乳喂养,可大大降低和减少婴儿的各种过敏现象的发生。如果使用其它替代品喂养,就难免产生各式各样的过敏现象,导致婴儿吃不香、睡不安、生活不适,影响婴儿健康成长。
    10、母乳喂养可减少女性患卵巢癌、乳腺癌的机率。已有科学家经过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将母乳喂养和非母乳喂养的新妈妈进得比对,凡使用了母乳喂养的新妈妈患卵巢癌、乳腺癌的机率要大大低于非使用母乳喂养的新妈妈们。

  • 徐长卿
    回复
    2024-05-09 00:00:37

    中毒会引起消化、神经、呼吸和免疫系统急性或慢性毒性影响,通常导致肠绞痛、贫血和肌肉瘫痪等病症,严重时可发生脑病甚至导致死亡的现象。

    成年人铅中毒后经常会出现:疲劳、情绪消沉、心脏衰竭、腹部疼痛、肾虚、高血压、关节疼痛、生殖障碍、贫血等症状。孕妇铅中毒后会出现流产、新生儿体重过轻、死婴、婴儿发育不良等严重后果。而儿童经常会出现:食欲不振、胃疼、失眠、学习障碍、便秘、恶心、腹泻、疲劳、智商低下、贫血等症状。 铅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是多器官、多系统、全身性的,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常见表现有下面几种: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最易受铅的损害。铅可以使形象化智力、视觉运动功能、记忆、反应时间受损、语言和空间抽象能力、感觉和行为功能改变,出现疲劳、失眠、烦躁、头痛、及多动等症状。由于血脑屏障成熟较晚,中枢神经系统相对脆弱,加之排泄功能不够完善,容易受到铅的损害。儿童一次或短期内摄入大量铅化合物时,脑组织产生细胞水肿、出血、脱髓鞘变性、海马结构萎缩等。临床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如呆滞、厌食、呕吐、腹痛、腹泻、谵妄、抽搐、昏迷等前性脑病症状,严重者出现癫痫或死亡或留下严重后遗症。当儿童处于低水平的铅环境中,可引起脑细胞突触密度降低,树突分枝减少,其突触可塑性范围减少,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减慢,脑电图改变。由于铅在脑内分部不均一,造成其慢性中毒时症状不典型如患儿爱动运动失调,反应迟钝、智力发育落后等。铅中毒引起的智力发育落后,血铅水平每上升10μg/dl,智商将降低 6-7分。
    造血系统
    铅可以抑制血红素的合成与铁、锌、钙等元素拮抗,诱发贫血,并随铅中毒程度加重而加重。尤其是本身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儿童。
    心血管系统
    经过统计调查发现人群中的血管疾病与机体铅负荷增加有关。在铅中毒患者主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及脑动脉有变性改变,在因铅中毒死亡的儿童中亦发现有心肌变性。此外研究发现铅中毒时,能导致细胞内钙离子的过量聚集,使血管平滑肌的紧张性和张力增加引起高血压与心律失常。
    消化系统
    铅直接作用于平滑肌,抑制其自主运动,并使其张力增高引起腹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机能紊乱。完整肝细胞对铅毒性有一定保护作用,但急性铅中毒时肝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及细胞色素P450水平下降,以致肝脏解毒功能受损,出现病变。
    泌尿生殖系统
    长期接触可致儿童及成人慢性肾炎,由于肾脏代偿功能大,因此对铅的肾脏毒性作用常估计不足,铅使肾脏清除作用降低,进而加重铅在肾脏及其它组织中潴留。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如产生肾性高血压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随着时间的延长,肾脏损害加重,致肾小管的排泄及重吸收功能受损,出现氨基酸尿、糖尿、痛风,晚期出现肾功能衰竭。 铅具有生殖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作用。 铅对人类生殖功能影响与剂量有关,近来报道血铅印25-40μg/dl已可影响男性生殖功能,使精子畸形。即使时低水平暴露仍可影响宫内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造成畸形、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等危害。铅与钙在体内的代谢途径极其相似,在妊娠期为了满足胎儿发育和骨骼钙化的需要,铅由母体向胎儿转运的机会增加。孕妇体内的铅可以顺利的通过胎盘,作用于胚胎。孕妇头3个月如处于较大剂量铅暴露中可以引起死胎、流产、胎儿畸形。头3个月为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而此时血脑屏障尚未成熟,长期低水平的铅暴露会损害神经网络的早期形成和后期的成熟,这种影响往往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三个环节:即脑细胞的增殖、神经纤维的延伸和突触的形成。而突触的形成模式则于学习能力有关。
    免疫系统
    铅能结合抗体,饮水中铅含量增加使循环抗体降低。铅可作用于淋巴细胞,使补体滴度下降,使机体对内毒素的易感性增加,抵抗力降低,常引起呼吸道、肠道反复感染。
    内分泌系统
    铅可抑制维生素D活化酶、肾上腺皮质激素与生长激素的分泌,导致儿童体格发育障碍。血铅水平每上升100μg/L,其身高少1-3cm。
    骨骼
    体内铅大部分沉积与骨骼中,通过影响维生素D3的合成,抑制钙的吸收,作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引起骨代谢紊乱,发生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发生骨丢失时铅从骨中释放入血,对各大系统造成长期持久的毒害作用。 以上是铅对人体各大系统造成的损害。此外铅还可以引起各类营养素、微量元素丢失造成酶系统紊乱,继而引发相关生理功能低下。

    儿童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儿童铅中毒的诊断和分级主要依照血铅水平:
    Ⅰ、血铅<微克/升,相对安全(已有胚胎发育毒性,孕妇易流产);
    Ⅱ、血铅100~199微克/升,血红素代谢受影响,神经传导速度下降;
    Ⅲ、血铅200~499微克/升,铁锌钙代谢受影响,出现缺钙、缺锌、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有免疫力低下、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智商水平下降或体格生长迟缓等症状;
    Ⅳ、血铅500~699微克/升,可出现性格多变、易激怒、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运动失调、视力和听力下降、不明原因腹痛、贫血和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
    Ⅴ、血铅≥700微克/升,可导致肾功能损害、铅性脑病(头痛、惊厥、昏迷等)甚至死亡。
    对于Ⅱ以下铅中毒儿童,以健康教育,环境干预和特殊饮食调衡为主。Ⅱ~Ⅲ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以国家认定驱铅食品做驱铅治疗,才能使铅中毒儿童尽快康复。Ⅳ~Ⅴ应在于48小时内复查血铅,如获证实,应立即予以驱铅治疗,同时进行染铅原因的追查与干预。 注:世界发达国家儿童血铅<60微克/升为相对安全,国际血铅诊断标准≥100微克/升为铅中毒。

    通过华西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国内多家大型、权威科研机构的评审,卫生部也已明确该产品具有“促进排铅,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的“益童成长(力德希)排铅口服液”。其在排铅的同时,会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生化机能、抗疲劳、免疫力等提高,自然原存的疾病会被消除,由于身体恢复健康,抗病力增强,还起到预防疾病的发生。适宜于血铅含量超标者、接触铅污染环境者、免疫力低下者,尤其是儿童及婴幼儿。口服,0~3岁者, 2次/天,每次5ml(半支);

    3~12岁者,2次/天,每次10ml(1支);

    12岁以上或血铅含量在200μg/L以上者,3次/天,每次10ml(1支)。饭前半小时服用为佳。根据华西医科大学实验表明:“连续服用本品每四周,平均血铅含量降低40~60μg/L左右。为国内目前排铅效果最好的口服产品。”故排铅儿童可以此均值估算服用时间长短。益童成长(力德希)采用“排、阻、补”三位一体的科学排铅方案,有效降低儿童体内血铅含量指标,及时消除儿童铅中毒症状,同时充分补充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在儿童血铅检测筛查中发现大量的血铅含量超标的儿童,并不是单一的血铅超标,同时还存在“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缺乏,表现出“集体的微量元素失调”。大多数家长在为孩子补充钙、铁、锌等微量元素时不注重排铅,从而影响了钙、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仍表现出缺钙、铁、锌的症状;而少数为孩子排铅的家长又忽略了为孩子补充微量元素。针对这种情况,益童成长(力德希)推出了“排、阻、补”三位一体的驱铅方案。临床验证表明,“排、阻、补”三位一体的防铅方案能够有效地降低儿童的血铅含量指标,消除铅中毒症状,有效保护大脑,同时又能及时补充孩子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增强机体免疫力,是目前市场上最佳的铅中毒解决方案。

怎样判断新生儿冷热

新生儿泪囊炎好转表现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