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利湿止泻颗粒的用法是口服,用量是一天3-4次。
具体的用量根据患儿的年纪不同会有所不同,一岁以下的儿童一次1/6袋至1/3袋,一至三岁的儿童一次1/3袋至1袋,三岁以上的儿童一次1袋至1.5袋。服用本药会导致大便次数增多以及水分丢失明显,如果患者有了脱水的表现,则应当立即去医院就诊。不建议自行用药,建议到医院面诊后,遵医嘱使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容易出现腹泻,尤其是在夏天肠胃疾病高发季,小儿腹泻更为常见,那么小儿腹泻吃什么药好?在这里家长们列举四种小儿止泻药,家长可根据小儿腹泻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一、小儿功劳止泻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五周岁以下一次2。5克,五周以上一次5克,一日3次。
二、儿童益生菌冲剂
功能主治:疾病、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导致的儿童及婴幼儿抵抗力下降;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营养消化吸收差;腹泻、腹痛、腹胀、便秘;饮食不当;水土不适。
用法用量:每日一至二次,每次一包;取儿童益生菌冲剂加入到适量温水或牛奶(37℃以下)中冲服。
三、丁桂儿脐贴
功能主治:健脾温中,散寒止泻。适用于小儿泄泻,腹痛的辅助治疗。
用法用量:外用。贴于脐部,一次1贴,24小时换药一次。
四、健儿止泻颗粒
功能主治:固脾止泻。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周岁以内一次6克,一至五岁一次6—12克,五岁以上一次12—18克,一日3次。
小儿肠胃比较脆弱,对于小儿腹泻吃什么药,一定要慎重选择,以上几种止泻药对小儿使用副作用相对较小,如果小儿腹泻比较严重的,还可以服用一些其他止泻药物,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糖浆。
四个月宝宝拉肚子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家长要对病因加以鉴别,如果只是简单的生理性腹泻或非细菌感染性的轻度腹泻,就不用过于担心,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即可。
若是腹泻情况比较严重,属于中度或重度腹泻的,或者是家长不能明确辨别病因,担心延误治疗时机的,我建议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治疗,谨遵医嘱。
另外,宝宝在腹泻期间,家长还要留心观察,及时给宝宝补充适量的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以防脱水,做好日常清洁护理等。
宝宝腹泻的常见分类及表现都有哪些呢?
生理性腹泻。常见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喂奶后在第二天排便5—10次,大便松散,有奶块或少量粘液 。除此之外,宝宝没有其它异常表现,精神愉快、食欲正常、睡眠安稳,体重正常增加,无脱水,大便化验结果也正常。
轻度腹泻。 宝宝大便每天约3~10次,呈现黄或绿色,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混有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或泡沫,有酸味,偶尔有恶心、呕吐。但宝宝精神状态好,体重轻度下降,体温大多正常,偶有低热,无明显脱水症状。
中度腹泻。这个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也可能是轻度腹泻加重所致。宝宝排便频繁,每天十次以上 。大便中水分增多,偶有粘液,表现出黄或黄绿色,有腥臭味。如果换尿布不及时,还会刺激臀部皮肤,导致表皮剥脱而发红。宝宝食欲低下,常伴呕吐。大部分还伴随有无规律的低热现象。
重度腹泻。宝宝大便次数每日可达十几次,甚至数十次,有发热、食欲差、呕吐表现,有中度或重度的失水和电解质丧失与酸碱不平衡的症状,宝宝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腹痛,皮肤苍白、干燥,眼窝、前囟下凹,哭时少泪或无泪,四肢发凉,尿量减少,严重的还可能会发生休克。
不同程度下的宝宝腹泻该如何应对?
针对由于饮食、天气以及生活习惯(尝试新食物或转奶)的改变等引起的生理性腹泻。家长不必担心,只要悉心照顾,加之宝宝消化系统功能逐步完善增强,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后,宝宝的便便就会好转的。
比如我家宝宝是混合喂养(母乳居多),从出生一直到4个多月,大便一直就比较稀,大便次数每天六七次,经常带奶瓣,但并无其他不良反应,4个月时候体重就增至16斤。其实刚开始我们也比较担心,但咨询医生时,医生说这是正常现象。
针对中度腹泻,家长不要过于担心,只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找到原因,合理调整饮食,恰当护理,好好调整,宝宝在2至3周内自然会恢复。
比如在宝宝喂养方面,要坚持母乳喂养,但哺乳妈妈要少吃油脂大的食物,喂奶前30分钟喝一杯温开水,稀释乳汁,尽量多给宝宝吃前奶,后奶的脂肪含量高,不利于宝宝吸收;人工喂养的宝宝尽量选择接近母乳,含有科学配比益生元的配方奶粉;宝宝喂养尽量定时、定量,不过早添加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做辅食,也不突然改变辅食的种类;如果宝宝要转奶,过程应该循序渐进,切忌速战速决,一般需要按照厂家推荐的转奶操作方法在2周内慢慢过渡。
另外要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腹部的保暖。每次便便后,都要用温水清洗宝宝的肛周,勤换尿布,及时处理粪便并洗手消毒,以免重复感染。同时适当为宝宝做被动操或俯卧、屈伸锻炼等,增强体质。
记得我女儿4个多月时候出现过一次中度腹泻,后来仔细核查原因发现是冲泡奶粉的水温度略低,吃了凉奶便拉肚子了,后来特别注意并加强腹部保暖,3天后便自己好转了,不得不说,小宝宝的肠胃真的很敏感。
但是婴幼儿腹泻病情变化快,宝宝的耐受力差,应谨慎对待。如果宝宝腹泻超过3天,病情仍不见好转,出现腹泻次数和量增加、频繁呕吐、明显口渴、不能正常吃奶、发热和大便带血等任何一种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加重。
如果宝宝一经发现就是中度或重度腹泻表现,家长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迅速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千万不可以自行用药。
家长还要做好腹泻宝宝的日常清洁护理
对于腹泻宝宝,除了要做好调整应对和用药治疗外,还需要家长格外细心的清洁照顾。由于宝宝排便次数多,排泄物会不断地污染所接触到的皮肤。而且刺激性较大,处理不当会发生红臀及尿路感染,加重宝宝不适感。
所以,宝宝每次排便后,家长最好用温水(尽量不要用肥皂或消毒液)清洗小屁屁,最好用柔软清洁的棉尿布,且要勤换洗多暴晒。如果小屁屁发红了,应将它暴露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然后涂抹一些透气性强且隔离效果好的护臀膏。
一、宝宝老拉肚子怎么办
1、调节饮食:
⑴轻型或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无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大便无粘液、脓血,化验无明显异常,或仅有少量脂肪球),应减少喂奶量和延长喂奶间隔时间,暂停或减少辅食。人工喂养者可暂给稀释乳、米汤等易消化食物,然后逐渐增加乳量。
⑵重型腹泻需输液时,应禁食6—12小时或更长时间。吐、泻好后,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地逐渐恢复饮食,轻症要3—4日,严重吐、泻者经5—10日方可恢复正常饮食。
2、加强护理:注意观察呕吐及腹泻物的性质并记录次数和量以及排尿时间和尿量。勤换尿布、勤洗臀部,预防尿路感染和尿布性皮炎。
3、控制感染:根据肠道感染的情况应用抗生素,主要是控制大肠杆菌。目前用药有复方新诺明(儿童片),2—6岁早晚各服1—2片(首次服加倍),6—12岁早晚各服2—4片或黄连素5—10mg/kg,分2次口服,也可用新霉素、痢特灵、吡哌酸等。中毒症状严重,可用氨苄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肌肉注射。用药2—3日无效,可更换或加用另一种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用新型青霉素Ⅱ或红霉素。
二、宝宝老拉肚子吃什么药好啊
止泻类:
保儿安颗粒:健脾消滞,利湿止泻,清热除烦,驱虫治积。用于食滞及虫积所致的厌食消瘦,胸腹胀闷,泄泻腹痛,夜睡不宁,磨牙咬指。
小儿腹泻宁合剂:补肾安神,健脾和胃,生津止泻。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泄泻,腹胀腹痛。
止泻辅助药物: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妈咪爱):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营养不良,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腹泻,便秘,腹胀,肠道内异常发酵,肠炎,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肠粘膜损伤等症。
蒙脱石散剂(思密达):成人及儿童急、慢性腹泻,用于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引起的相关疼痛症状的辅助治疗,但该品不作解痉剂使用。
肠胃调理、健脾类:
小儿肠胃康颗粒:清热平肝,调理脾胃。用于小儿营养紊乱所引起的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精神烦忧,夜寝哭啼,腹泻腹胀。
小儿香橘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用于小儿饮食不节引起的呕吐便泻,脾胃不和,身烧腹胀,面黄肌瘦,不思饮食。
三、宝宝老拉肚子是什么原因
1、生理原因
宝宝的胃不像大孩子和成人那样垂向下方,而是呈水平位。这样就会使得胃的容量变小,存放食物少。另外,由于宝宝食管肌肉的张力比较低,贲门比较松弛,关闭不紧,所以很容易被食物破门而出,导致吐奶。
这些生理性的吐奶,等宝宝再长大一点后,胃垂向下、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和内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渐渐增强,才不会吐奶。
2、病理原因
感冒、细菌感染、便秘、幽门狭窄、食管闭锁、肠闭锁、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都会造成宝宝异常吐奶。
3、喂养、护理不当
喂奶姿势不当、喂奶过快、奶量过多或两餐间隔时间太短;喂奶时翻动小儿过多;过早添加辅食;以奶瓶喂食时,奶嘴的洞口过大,造成奶汁流出过快,来不及吞咽等等这些喂养不当都会导致宝宝吐奶。
四、宝宝老拉肚子到底吃什么食物好啊
1、煮苹果。煮透的苹果有收敛的作用,每天给宝宝吃一个,有助于缓解宝宝拉肚子的情况。煮苹果时要隔水煮,或者加些冰糖,这样宝宝比较喜欢吃。
2、蛋黄膳: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和蛋白,用蛋黄放在锅内小火熬炼取油,1岁内婴儿每天一个蛋黄油,分2—3次服,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腹泻,并有补脾益胃止泻作用。
3、焦米汤:先把米粉或奶糕研成粉,炒到颜色发黄,再加适量的水和糖,然后烧成糊状就可以了。米粉加水以后再加热,它的炭化结构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
4、胡萝卜汤:胡萝卜是碱性食物,所含的果胶能促使大便成形,吸附肠粘膜上的细菌和毒素,是一种良好的止泻食物。
5、栗糊膳:用3—5个栗子,去壳捣烂,加水煮成糊状,加糖调味后食用,每天2—3次,有温中止泻作用。另外还有桔枣茶、胡萝卜汤等均有健脾止泻作用。
6、稀饭。当宝宝拉肚子时,多给宝宝喝稀饭,既容易消化,又有营养。宝宝拉肚子时不要吃过硬的食物。在熬稀饭时要熬的烂一些比较好。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