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黑眼珠比较大,一般来说是正常的,但有些新生儿黑眼珠不仅大,而且有明显的突出,可能是先天性青光眼的症状,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孩子眼部清洁,给孩子用专用的脸盆和毛巾,并且定期消毒,在睡觉时不要给宝宝开灯,如果需要开灯,灯光不要太强,避免刺激到孩子的眼睛。
黄疸吧!
不要担心,新生儿大多数都有,喂点葡萄糖水,很快就下去了
多晒晒太阳,不过可别感冒了
小儿黄疸 黄疸,是指皮肤发黄,眼睛发黄、小便色黄的一类疾病:新生儿黄疸则指小儿出生后周身皮肤、双眼、小便都发黄为特征的疾病,中医称之为胎黄。
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是指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等。而假黄疸特指小儿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
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5天出现黄染,其色泽—般较轻浅,呈浅黄色,—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也不应超过7-10天。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它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即眼睛中发白的部分也出现黄染。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与小儿山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有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的转移酶,要在小儿小生后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间,新生儿体内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索而表现为黄疸。当这种转移酶成熟后,就会将多余部分的胆红素消除,黄疸也就消失了。所以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它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病理性黄疸则不然,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比较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新生儿肝炎的主要表现为黄疸,常常出现在新生儿期,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而就诊,在检查确诊后,经一定的治疗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并且预后较好。先天性胆管闭锁的病人出生时,外表均正常,在生后1—1周后,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其黄色较暗,略带棕绿色。西医称之为绿色黄疸,中医认为属阴黄范畴,其粪便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点。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限制,只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激素疗法,但本病预后较差,儿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内因肝功衰竭而死亡,仅少数患者存活较长。
中医一般将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阳黄是热毒实邪所为,其黄如桔色鲜明。阴黄为寒湿所致,其黄色晦暗。但临床发现仅用阴黄、阳黄尚不能全面反映其复杂病情,所以临床一般将小儿黄疸分为湿热型、热毒型、瘀滞型、脾湿型四种。
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也可使用茵栀黄注射液静点,每日1次
热毒型黄疸的发黄多在生后较晚的时间出现,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多有不同,应在婴儿出生后密切观察,其皮肤黄疸的变化。对于肤黄过早出现或逾期不退者和黄疸逐渐加重者,或黄疸退后复出者,应特别注意并及时就诊。当婴儿出现黄染时,还要注意观察小儿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颜色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及早治疗。
眼睛大小是和父母基因决定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某某明星肯定没有做过整形手术,因为她的童年照片看起来和现在很相似;但是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经历其他人从初生婴儿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你正在见证他/她的外表无意识地改变。
专家指出,“我们看到的黑眼睛是角膜和虹膜,白眼睛是巩膜。”眼球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眼球壁和内容物。其中,角膜和巩膜位于眼球壁的最外层(前1/6是角膜,后5/6是巩膜)。角膜是无色透明的,巩膜是乳白色不透明的。虹膜位于眼壁的中间层,虹膜中心的孔是瞳孔。新生儿黑眼睛多,白眼睛少,因为角膜和虹膜占很大比例,而巩膜较小。
专家认为,一个人的眼球大小在6-8岁后基本不会改变,这与成年人的眼球大小相似。成人眼球的直径通常为2.3-2.5厘米,但这种类型的固定式相对恒定的。例如,近视会延长眼睛的轴。
老年时,眼球中的晶状体失去弹性,变成老花眼。眼球中的晶状体混浊,出现白内障。所有这些都是眼球结构的变化。另一个例子是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他们由于眼眶组织增生而出现突眼,这也是眼球结构的变化。
既然眼越来越大,为什么有人会认为年轻时的大眼睛长大后会“变小”?这是由于不同年龄眼睛在脸上的不同位置造成的视觉误差。在婴儿阶段,孩子的头盖骨很小,眼睛的位置在脸的中间,也就是半个脸。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脸越来越长,成人眼睛的位置是脸的三分之一。因此,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眼睛会“看起来很大”
有的小宝宝生了一双大大的眼睛,特别是黑眼珠特别大,水灵灵的,甚是可爱,宝宝却经常哭闹不休、眼睛发红、流泪、怕光,经过儿童眼病专家的详细检查,才发现孩子得了先天性青光眼。
什么是先天性青光眼?
人的眼球是有一定压力(硬度)的,当眼压高出正常值,就会对视神经造成压迫,最终导致视神经萎缩,走向失明。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时期眼球发育障碍,眼球的前房角结构先天发育异常或残留胚胎组织,眼内房水循环机制发育不正常造成眼内压升高的一种眼病。
由于婴幼儿眼球壁正在发育,在高眼压下眼球可以长得异常大,外观黑眼球乃至整个眼球明显大,甚至状似“牛眼”。患儿可有怕光、流泪等症状。这个情况对于眼球已发育完成的成年人不会发生,其症状可为眼痛、头痛、虹视、恶心呕吐等。如果不及时治疗,不论成人还是孩子,其最终结局都是不可恢复的视神经萎缩与失明。
先天性青光眼临床表现
大多数的临床表现,在孩子刚刚出生时已经存在,属遗传性眼病。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能借助于基因突变而发生。初生不久就有临床表现,称为“婴幼儿性青光眼”,约占40%的比例。3岁以上、30岁以下才发病的患者称为“青少年性青光眼”,具体表现如下:
1、畏光、流泪及眼睑痉挛
早期角膜水肿导致的角膜刺激症状。
2、角膜雾状混浊
初期为角膜上皮或角膜上皮下水肿,引起轻度乳白色混浊。当角膜中间的基质层发生水肿时,混浊将更加明显。眼压降低后,角膜可逐步变透明。如果眼压长期不控制,导致青光眼的晚期,则会永久性角膜混浊。
3、眼球扩大
眼内压力继续升高,角膜水肿,眼球壁受眼内压力作用而扩张,使整个眼球不断增大,呈水“牛眼”的形状。
4、角膜后弹力层破裂
当角膜不断扩张时,角膜的后弹力层发生水平弯曲线状、树枝状破裂,眼内的房水从破裂处进入角膜基质层,近一步加重角膜水肿。
5、视神经乳头凹陷扩大
根据病程的长短,以及眼压水平的高低,造成不同程度的眼底视神经生理凹陷扩大。晚期的视乳头凹陷扩大且不可逆转。最后发展为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
先天性青光眼危害
儿童青光眼危害非常大,应及早手术挽救视力。
在高眼压作用下,除了眼球扩大、角膜水肿、混浊之外,巩膜(白眼球)的前部也会明显变薄,呈淡蓝色。同时,在眼球膨胀过程中,角膜感觉神经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反射性的眼睑痉挛,患儿眼睛紧闭不睁开。此时如果去眼科医院在麻醉的状态下进一步检查,会发现眼压升高达40-60毫米汞柱甚至更高(正常眼压在10-20毫米汞柱之间),眼底有视乳头苍白、凹陷、甚至视神经萎缩。
先天性青光眼如果延误治疗,将导致完全失明,成为盲童,而且这种失明与其他类型青光眼导致的失明一样,都是不可逆转的。
家长的重视,加上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手术,对于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的宝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经过手术治疗后,80%的患儿眼压可恢复正常,保住视力。术后需要定期到眼科复诊,及时了解孩子的眼压和视力稳定状况。
温馨提醒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角膜(黑眼珠)特别大,而且经常水灵灵的伴有哭闹,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早就医!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