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需要补充维生素d吗

时间: 阅读:4118
新生儿需要补充维生素d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凌泉

凌泉

2025-11-02 02:19:09

新生儿需要补充维生素D,一般在新生儿出生两周后就可以补充维生素D了,因为如果体内的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到概的吸收,还会导致佝偻病,所以要及时的给予补充,如果宝宝缺钙的话还要适当的补充钙制剂,平时母乳妈妈保证营养均衡,也可以让孩子的营养更加全面。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紫苏
    回复
    2024-05-10 08:08:15

  • 离亭燕
    回复
    2024-05-10 08:08:15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除了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之外,还需要注意宝宝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小宝宝在刚出生之后就需要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维生素D大家都比较清楚,是促进身体对钙质吸收的营养物质,一般情况下医生建议对新生儿进行维生素D补充,最好在出生之后的两个星期左右再进行。

    维生素D在宝宝的身体内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可以预防宝宝的骨骼出现畸形,还可以维持宝宝的身体发育和身体骨骼的健康状态,富含维生素D的天然食物比较少,并且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宝宝来说需要以母乳为喂养方式,并不能吃其他的食物。

    因此家长可以通过每天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制剂来进行补充,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宝宝的免疫功能提高,家长可以让宝宝每天进行适当的晒晒太阳,可以促进人体形成维生素D。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无论是喝奶粉还是喝母乳的都需要额外的进行维生素D的补充,每天需要补充的剂量是400单位,对于早产儿这种身体比较虚弱的小宝宝来说,要比其他的小宝宝更提前进行补充,这样才能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等到宝宝六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进行辅食的添加了,家长可以给孩子吃一些高钙米粉或者米糊,等到宝宝完全适应辅食的味道之后,再改变辅食的营养结构。想要宝宝的身体快速生长发育,就需要在辅食的添加上多花一些心思,做到营养均衡,多方面,这样才能让宝宝的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得到保障。对于年龄比较大孩子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多加运动,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

  • 景天
    回复
    2024-05-10 08:08:15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2022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2022,新诞生的生命每个人看见了都会心生欢喜,这是未来的希望和象征,他们非常的娇弱,需要更加细心的呵护,下面分享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2022。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20221

    1、 维生素A

    维生素A缺乏症是全球范围最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营养问题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儿童严重感染和死亡发生的最主要营养影响因素之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指出:维生素A缺乏被列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重点消灭疾病之一。

    2000年我国14省0-6岁儿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维生素A缺乏及边缘缺乏的发生率超过50%,6个月以下婴儿发生率接近80%,以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亚临床缺乏)为主,第九版《儿科学》已将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归为维生素A缺乏。

    通过对2006-2016年我国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检索和整理,共得到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其中0-6岁儿童的数据共涉及18个地区。由于不同地区的样本量、分布等略有差别,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只能作为粗略的参考,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的分级方法(血清视黄醇浓度<0.70μmol/L计算患病率):

    <2%,不构成公共卫生问题;

    2-10%(不含10%),轻度公共卫生问题;

    10-20%(不含20%),中度公共卫生问题;

    ≥20%,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此结果仅为血清视黄醇浓度<0.70μmol/L的情况,而按照《儿科学》的最新标准,如果涵盖0.70-1.05μmol/L这部分人群的话,大多数的地区均超过50%,有的地区甚至超过80%。从各地的流行病学数据来看,我国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维生素A缺乏形势依然严峻。

    维生素A在维护上皮细胞结构和功能、促进骨骼发育、维持视觉功能、抗感染、促进造血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婴幼儿期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一旦维生素A缺乏,儿童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身高增长受到影响。此外,维生素A缺乏的儿童更容易出现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严重缺乏则导致夜盲症、干眼症、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2 、维生素D

    对于婴幼儿而言,维生素D缺乏同样不容忽视。据国内流行病学数据统计:2005-2012年我国3岁以内儿童佝偻病发病率为20.3%。最新的各地区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婴幼儿维生素D的缺乏现状虽然较20年前有所改善,但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仍较多见。这可能与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很低(20IU/L),辅食中又不易获得有关。

    维生素D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就是促进钙吸收,维持体内钙磷平衡,促进骨骼发育。此外,维生素D还具有促进免疫功能、抗过敏等作用。婴幼儿期维生素D缺乏不仅会影响骨骼发育和健康,甚至会影响成年后的健康。近期多项研究表明,婴幼儿期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会增加成年期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

    推荐新生儿从出生后开始补充维生素AD,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的推荐摄入量(RNI),婴幼儿维生素AD摄入的最佳配比为:维生素A vs 维生素D为3:1,能够同时满足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两种营养素的科学合理的摄入量。目前市售的维生素AD滴剂(伊可新),0-1岁(绿色)规格含维生素A 1500IU,维生素D 500IU;1-3岁(粉色)规格含维生素A 2000IU,维生素D 700IU。每天一粒是安全的、有效的、合理的剂量,也是《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版)》推荐的预防剂量。

    3、 铁

    铁是儿童生长发育中重要的营养元素,《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指出将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控制在12%以下。虽然缺铁性贫血(IDA)的患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铁缺乏(ID)的发生率很高,在个别地区甚至超过40%,威胁着我国婴幼儿的健康。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A和一些呼吸酶的组成成分,参与体内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等重要生命过程;铁与红细胞的形成和成熟有关。

    铁缺乏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造成婴幼儿营养不良,甚至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同时,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会对婴幼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尤其是对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一旦发生损伤几乎无法逆转。WHO发布的《Comparative Quantification of Health Risks》指出,对于一个群体而言,血红蛋白每降低10g/L,智商(IQ)值会降低1.73点。缺铁不仅影响IQ,还会影响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指出:

    纯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应从2-4周龄开始补铁,1-2mg/kg/d,至1周岁;母乳喂养的足月儿4-6个月后需要增加强化铁的食物,必要时按照1mg/kg/d补铁。

    对于已经出现ID和IDA的婴幼儿,应按照元素铁计算补铁剂量, 即每日补充元素铁2-6mg/kg,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补铁2个月,以恢复机体储存铁水平。

    维生素A和维生素C能够促进铁的吸收,提高补铁的效果。

    4 、锌

    对于婴幼儿而言,锌也是较易缺乏的营养素。尤其是出生后4-6个月开始到2岁期间,由于母乳中锌含量的急速下降,以及辅食添加不足,更容易出现锌缺乏。据流行病学数据统计,我国约有30%-60%的儿童缺锌,WHO将我国划分为中度缺锌的国家。

    锌具有的催化、结构和调节三种功能,参与多种酶、蛋白质、核酸的合成以及酶的合成与激活,参与维持离子通道和生物膜的完整性,在儿童生长发育、学习认知行为发育、创伤愈合、味觉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锌缺乏会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偏食或厌食、皮肤干燥、免疫功能降低。

    研究显示,儿童腹泻与锌缺乏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WHO已向全球5岁以下急性或慢性腹泻患儿推荐补锌治疗,6个月以下每天元素锌10mg,6个月以上每天元素锌20mg,持续10-14天。

    婴幼儿出现锌缺乏的情况,可以按照每日补充元素锌1mg/kg,持续补充1-2个月。如果持续存在锌缺乏高危因素,建议每日小剂量补充元素锌5-10mg。

    小结

    出生后数年的营养和健康是实现儿童生存、发展和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婴幼儿期的营养不良可导致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后果,近期表现为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远期后果为影响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殖能力及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增加。

    WHO推荐的婴幼儿最佳喂养方式为从出生到6月龄的纯母乳喂养,此后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同时自婴儿6月龄开始,及时、合理、适量且安全地添加辅食和补充营养素。

    由于婴幼儿群体生长发育迅速和对食物供给需求的特殊性,婴幼儿期易缺乏的营养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铁、锌等,应及时、合理地补充,以满足婴幼儿的营养需求,维持良好的生长发育水平。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20222

    婴幼儿营养均衡原则

    婴幼儿期,孩子生长发育迅速。例如,足月出生的正常儿体重平均3.2千克,5个月之内就将增加1倍,1周岁时达到3倍。身高也是这样,足月出生儿平均为50厘米,长至1周岁,即为初生时的1.5倍。

    此外,婴幼儿的新陈代谢也远比成人旺盛。例如,婴幼儿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血液循环系统对养料的运输,各脏腑组织对养料的吸收及废物质排泄,呼吸系统对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等,都比成人紧张繁忙。孩子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快。

    与此同时,孩子体内各组织机能的发育也一刻未曾停止。所以,婴幼儿所需要的营养,相对的比成人更多一些。

    专家提倡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但是如果母亲乳汁少或没有乳汁,则要进行混合喂养。不能单一地食用奶粉或乳制品,必须使营养摄入达到供需平衡、搭配合理,以满足婴儿期对热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求。

    因此合理营养是保证他们生长发育、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宝宝营养既要全面也要均衡。合理营养是保证宝宝生长发育、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

    辅食也需要科学喂养

    父母应掌握较丰富的营养知识和烹调技巧,在婴儿断奶后精心制作膳食,以适应婴幼儿的胃口,给孩子提供充分合理的营养。但是,并不是说要给孩子吃价格昂贵的山珍海味、鸡鸭鱼肉,而是根据现有的条件,用科学的方法合理搭配和烹调食品,花钱不多还能使婴幼儿吃得好,得到充足的.营养,从而健康地成长。

    蛋白质需求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一切细胞和组织结构的重要成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中的肌肉、血液、膜、腱、骨骼、头发和牙齿等,都含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一种含氮的物质,它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蛋白质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氨基酸的重要性,食物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经胃和胰液中蛋白酶的作用,合成氨基酸后被机体吸收。

    婴幼儿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整个新陈代谢过程,都需要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还有调节生理的功能,婴幼儿正处于身体的生长突增阶段,蛋白质的质和量都对其有重要影响,一旦食物蛋白质供给失常或体内蛋白质新陈代谢发生紊乱,就会给生长发育带来严重的障碍,使孩子生病,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

    婴幼儿在生长发育时期需要9种必需氨基酸,即: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组氨酸。这些氨基酸在体内不能

    合成,只能由食物供给,多种食物混合食用时,各种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就能在体内互相补足,所以婴幼儿的饮食应该多样化。

    当蛋白质摄取不足时,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肌肉松弛、免疫力下降,出现贫血及水肿,甚至影响智力发育;如供给量过多,则大便秘结、食欲不振。

    蛋白质的吸收

    宝宝需要大量蛋白质,当蛋白质摄取不足时,会造成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

    婴幼儿对蛋白质的需求

    婴幼儿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因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千克体重每日需要蛋白质2.0~2.5克,人工喂养者需3.5~4.0克(幼儿需2.5~3.0克)。混合喂养的婴幼儿,动物蛋白质最好不少于蛋白质总量的一半。

    脂肪需求

    脂肪是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在身体里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能、减少体热散失、维持体温;保护脏器不致震动受损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供给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不仅如此,脂肪还是构成大脑的重要成分。大脑中除水外,约一半干物质是结构脂肪,而结构脂肪就是由脂肪、胆固醇、磷脂、糖脂等组成的。

    由于以上原因,婴幼儿食物中一定要有充足的脂肪。如果婴幼儿每天吸收的脂肪不够,日久就会造成体内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出现皮肤干燥、大脑发育不良、眼干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夜盲症。

    实际上,婴幼儿对于脂肪的需求相对于成人以及学龄儿童更多。周岁以内的婴儿每日每千克体重所需脂肪为4克左右,由脂肪供给的热能占膳食总热量的35%~50%,因此要保证供应充足。不过,婴幼儿也不应该过量摄取脂肪,否则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有研究表明,脂肪中含有维生素B1和DHA,都是大脑发育的重要组成元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足,就会引发脑损伤,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在为婴儿制作菜肴时,可以适当食用豆油、菜油、花生油或色拉油,不仅可以使饭菜更加可口,也可以促进婴幼儿的食欲。

    婴儿所需脂肪比大人多:实际上,婴幼儿对于脂肪的需求相对于成人以及学龄儿童更多。

    婴幼儿不要摄入氢化处理过的油

    虽然婴幼儿所需的脂肪量比较大,但是,在喂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摄入氢化处理过的油,如植物油加工的黄油、氢化花生酱、凝固的食用油以及用椰子油和棕榈油加工的食品等。这些虽然也含有脂肪,口味也很好,但是,对婴幼儿的身体却没有好处,还是尽量避免食用。

    糖类需求

    糖类又叫碳水化合物,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能源物质,它是膳食热能的另一种主要来源,是婴幼儿一切内脏器官、神经、四肢、肌肉等内外部器官发育及活动的强大动力。

    糖类在体内可以转化为脂肪,也可以转化成部分氨基酸,但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

    糖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其中单糖是糖类的基本构成单位,双糖和多糖分别是由两个单糖和几百个单糖分子连接而成的。

    婴幼儿大脑细胞的增殖和神经系统的发育,都需要大量葡萄糖;糖类也是维护心脏及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婴幼儿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糖类12克,婴幼儿饮食所供糖类的热量约占总热量的50%。

    保证婴幼儿身体糖类的供给,保持肝脏含有丰富的糖原,既可保护肝脏本身免受有害因素的损害,又能保持肝脏正常的解毒功能。同时,糖类还具有抗酮作用,能帮助脂肪氧化,使婴幼儿机体免于酸中毒。

    婴幼儿如果糖类供给不足,则导致婴幼儿血糖偏低,同时也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这势必要由蛋白质来补偿,使体内蛋白质消耗增加,导致蛋白质缺乏症,身体消瘦,没有力气,发育不良等。宝宝天生喜欢甜味,因此对糖水比较容易接受,但糖水应控制在4个月之前,过了4个月,就要减少糖水的供应。这是因为,一方面,糖水有助于帮宝宝补充碳水化合物,宝宝小的时候,体内刚好缺碳水化合物,因此前三个月可以给宝宝多喂糖水。但另一方面,当宝宝4个月之后,随着宝宝各项器官的发育,宝宝对碳水化合物已经不那么需要,如果再喂养糖水,会引起宝宝发胖。

    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20223

    如果想给宝宝补充丰富的营养,就不能给宝宝添加单一的食品,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种食品是能全面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的。在喂养宝宝的时候要保证食物的多样化,既有蔬菜类的又有动物性的食物。多种食物合理搭配,注意比例,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偏食的宝宝免疫力低下、体质弱,要各种营养齐全,才有利于宝宝的成长。

    换乳期的宝宝较容易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和钙、铁等矿物质。当家庭自制的食品不能强化这些营养的时候,妈妈可以去买一些食品厂的换乳期配方食品,这些食品大多是多种营养强化的,是为了增加营养而加入了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营养强化荆的宝宝食品。

    购买的时候也要根据厂家、食品说明来挑选,要买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

    9~10个月的宝宝有了一定的咀嚼能力,饮食逐渐变为以一日三餐为主,主要给宝宝喂主食、奶类、蔬菜、鱼、肉等混合食品。既要保证满足宝宝所需的营养,又要考虑宝宝的食量,如果量太大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喂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母乳充足,宝宝早晚睡觉前仍然可以喂一点。

    2、本月的宝宝,每天的辅食可以安排两三次。

    3、宝宝的辅食应该从稠粥转为软饭,并适当添加辅食,量也要比上个月增加。

    4、在宝宝吃早午餐时,要适当给宝宝吃点饼干、馒头等固体食品。

    肉的营养是很丰富的,而且味道很好,所以很多宝宝都爱吃肉,但是爱吃肉,不一定就健康,太偏好肉类而不爱吃其他食物,容易缺乏营养。为了宝宝的健康,必须要纠正宝宝只爱吃肉的习惯:

    1、尽量把肉和蔬菜混合在一起,并把肉切碎。

    2、把肉和蔬菜放在一起长时间煮熬,使菜混合了肉的香气、这样会提高宝宝对蔬菜的接受度。

    3、尽量选择低脂肉类,比如鸡肉、鱼肉,而且在烹饪的时候建议用油少的方式,比如用水煮、蒸等。

    宝宝不吃辅食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宝宝不饿,宝宝不懂得如何吃食物。有的是妈妈在宝宝玩儿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抱起宝宝喂食,还有可能是因为喂的量太大了,宝宝吃不下了。所以,妈妈喂养宝宝要耐心,不要n得快,而且要按照宝宝的食量喂养,不要喂太多的食物:不要总给宝宝吃一种食物,大人经常吃一样的东西也会倒胃口,所以饮食要有变化才能促进宝宝的食欲。

  • 离亭燕
    回复
    2024-05-10 07:07:05

    维生素D在钙的吸收和佝偻病的预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宝宝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需要维生素D的滋养。本文将深入探讨宝宝的钙摄入量和维生素D的补充,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宝宝的健康成长。
    ?宝宝的维生素D需求
    宝宝从出生开始就需要维生素D的滋养。最初的两周,每天800到1000单位的维生素D是宝宝成长的必需品,而三个月后,这个量会降至每天四百单位。
    ?奶是宝宝的主食
    对于一岁内的宝宝来说,奶是他们的主食,也是钙的主要来源。对于那些完全依赖奶粉的宝宝,他们的钙摄入量已经足够,无需额外补充。但如果摄入量不足,只需补充缺少的部分即可。
    ?母乳喂养的宝宝
    母乳中的钙磷比例恰到好处,使得宝宝能够轻松吸收和利用。从母乳中每天可以摄取200~300毫克的钙元素。然而,如果宝宝成长迅速或长期腹泻导致吸收不佳,那么补钙就变得尤为重要。
    ?确保宝宝的健康成长
    确保宝宝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是至关重要的。家长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补充维生素D和钙来保证宝宝的健康成长。

新生儿多长时间换一次尿不湿

新生儿多久不用侧睡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