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脚内翻症状,可能会出现前足内收、跟骨内翻等症状,部分的患儿也可能伴有骨关节畸形、高弓足等症状。
该疾病可能是受到父母的遗传引起的,也可能是患有先天性足发育畸形而产生的。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得了脚内翻,可以配合医生通过X线检查的方式进行诊断。
1、足尖着地
着地的症状:一般是足尖着地,脚跟不着地,总是爱跳,足尖向内翻,下肢肌张力高,脚从脚趾开始肿到整只脚形状如萝卜很痛无法站立。对以后的走路有很大的影响。
2、剪刀步、内翻足畸形
剪刀步、内翻足畸形症状:走路呈剪刀步,其关节弯曲,不能像正常孩子行走。剪刀步大多是脑发育不全导致的,是脑瘫的症状之一,即因分娩时因窒息引起的大脑损伤、缺血缺氧性脑病或先天发育异常、感染等引起,是痉挛性麻痹的一种表现,即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
剪刀步的症状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足下垂及内翻,行走时双膝互相摩擦,甚至两腿完全交叉,呈典型的“剪刀式”步态。是痉挛型脑瘫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表现形式。
小儿马蹄内翻足是临床最常见的小儿足部畸形,其特点是足的前半部内收、内翻,跟骨内翻、跖屈、跟腱挛缩呈马蹄畸形等。新生儿发病率为1‰~4.5‰,男女之比为2:1,单侧多于双侧。该病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先天性、后天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出生后即可发现畸形,因此诊断不困难;后天性马蹄内翻足一般可由脑瘫脊柱裂、外伤等疾病引起。
3、踮脚尖、不能自主下蹲
踮脚尖、不能自主下蹲症状:踮脚尖、不能自主下蹲症状:走路会踮起脚,用脚尖走,不能独立自己蹲下来,必须靠人搀扶,不能自理,会走但是停不稳,孩子有肌张力增高、异常姿势、肌力弱、平衡差。
4、单侧畸形、右足跟不能着地
单侧畸形、右足跟不能着地症状:单侧畸形跟正常人不一样,走路右脚后跟不能着地,脚尖走路,姿势比较难看,不能长久站立,走路时跛行。
5、形内翻足交叉畸形
形内翻足交叉畸形症状:两教相交成内翻足,不能走路,非常的困难。典型的症状是足内侧软组织紧张,前不能外展,足跟紧不能背伸。
6、剪刀步、交叉迈步
剪刀步、交叉迈步的症状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足下垂及内翻,行走时双膝互相摩擦,甚至两腿完全交叉,呈典型的“剪刀式”步态。是痉挛型脑瘫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表现形式。
7、左手垂腕畸形
左手垂腕畸形:左手畸形跟正常人不一样,不能拿东西,也不能用力,伸指头比较的困难,左手基本不能用了,有很多小孩子都是先天性的。
8、扭转痉挛手脚及头向后扭转、不自主抖动
扭转痉挛手脚及头向后扭转、不自主抖动症状:扭转痉挛主要是躯干和四肢的不自主痉挛和扭转,但这种动作形状又是奇异和多变的。起病缓慢,往往先起于一脚或双脚,有痉挛性跖屈。一旦四肢受累,近端肌肉重于远端肌肉,颈肌受侵出现痉挛性斜颈。
9、内翻足畸形
内翻足畸形症状:小儿马蹄内翻足前足宽而厚,伴有内收畸形,患足1-5趾短缩,跟骨内翻,足跟窄小,足下垂或伴有空凹畸形,患足外侧缘向外成明显弧形改变,患肢肌肉萎缩,足部活动功能障碍,站立时足背中外部着地负重。
10、行走不稳、下蹲时两脚跟不能同时着地
行走不稳、下蹲时两脚跟不能同时着地症状:小孩走路不稳,容易倒,脚后跟不着地,足尖向里撇。走路总一只脚垫着,下蹲时脚掌不能完全着地,只有脚趾部着地。
人们的身体结构,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的整体的造型,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运动的能力,足内翻的症状使人们感觉到很痛苦,影响到人们的运动的情况,要及时到专业的科室进行治疗,尽量恢复到健康的状况。
足内翻的症状
足内翻属于生理异常,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想及时发现必须要知道:
1、出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跖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X线摄片,患足正侧位:出生后,X线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4、根据三条线估计畸形:1)在正位片上测定跟距角,若小于30°,表明足部无内翻。2)测量第一跖骨纵轴和距骨纵轴所交叉的角,正常为0°—20°。3)X线侧位片测量距骨纵轴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于30°,则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跖骨与距骨纵轴交叉所成的角大于15°,表明距舟关节半脱位(Simon15°定律)。
足内翻的治疗方法
足内翻在孩子越小的时候治疗效果越好,所以一旦确诊,必须及时治疗。
1、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治疗,效果愈好。治疗方法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而不同。
2、手法矫正法:一般适宜6个月以内或较轻型者。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愈好。由医师教会母亲或带领患儿,先矫正足前部内收,再矫正距骨下关节内翻,然后矫正踝关节的跖屈。手法应轻柔,以免损伤骨骺。每种矫正位置保持10秒钟,每次10—15分钟。每日运算元次,一般主张喂奶前进行。
3、石膏管形外固定矫正:适应于3月—1岁每2—3月更换一次。
4、手术治疗,适用于6个月以上,手法无法矫正者。术式按年龄而异。 (1)足内后侧软组织松解术,适用于6个月至6岁患儿。 (2)足外侧柱缩短术,适应于畸形严重3岁以上患儿,在足内侧、后侧软组织松解术同时,行跟骰关节骰骨或跟骨楔形切除,或行跟骨外侧楔形截骨术。 (3)三关节融合术,适应于12岁以上畸形严重之患者。
足内翻能治好吗
足内翻让家长们操碎了心,不过大家也不必绝望,现在足内翻是可以治疗的。
足内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大多为单侧脚部畸形,但也可以是双侧的。畸形明显时,小孩一出生时就能发现,如果能及早治疗,效果比较好,但治疗后畸形还是有可能复发,所以要定期随访到骨骼成熟为止。十五岁以后的患儿,可以通过三关节融合手术治疗,手术后一直用石膏固定至脚部跟距、距舟、跟骰三个关节融合为止。
发现足内翻,应从出生后7-10天开始治疗,愈早愈好。早期以手法按摩矫正为主,3个月后需行长腿屈膝石膏管形矫形术,1岁以后(现有主张6个月后)需手术治疗。术后需加用矫形支具(如“丹尼斯布朗”夜用支具,或者FooTek足下至上矫形鞋),定期门诊检查,直至14岁以后,以防复发。
1.新生儿足内翻
新生儿足内翻与先天性马蹄足外观相似,多数为一侧,足呈马蹄内翻但足内侧不紧,足可以背伸触及胫骨前面,经手法治疗1~2个月可完全正常。
2.神经源性马蹄足
神经改变引起的马蹄足,随儿童发育畸形逐渐变的明显,应注意肠道和膀胱功能有无改变,足外侧有无麻木区,特别注意腰骶部小凹或窦道及皮肤的色素改变,必要时应行MRI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脊髓栓系。肌电图及神经传导功能检查对了解神经损伤有帮助。
3.脊髓灰质炎后遗马蹄足
出生时足部外观无畸形,发病年龄多在6个月以上,有发热史,单侧多见,伴有腓骨长短肌瘫痪,早期无固定畸形,大小便正常,可有其他肌肉瘫痪。
4.脑瘫后马蹄足
围产期或生后有缺氧史,大多于出生后就发现异常,马蹄足畸形随生长逐渐明显,但在睡眠中可消失或减轻,一经刺激畸形更明显。马蹄为主,内翻少,无内收,畸形多为双侧性或同侧上下肢,双下肢交叉步态,下肢肌痉挛明显,常伴有智力减退。
5.多关节挛缩症
马蹄足呈双侧性,足畸形为全身多个关节畸形的一部分,全身大多数肌肉萎缩、变硬,脂肪相对增加,马蹄足僵硬不易矫正,髋、膝关节常受累。
全身多个关节畸形的一部分,全身大多数肌肉萎缩、变硬,脂肪相对增加,马蹄足僵硬不易矫正,髋、膝关节常受累。
? ?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足,以后足马蹄、内翻、内旋,前足内收、内翻、高弓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出生后,一侧或双侧足显示程度不等,内翻下垂畸形轻者足前部内收、下垂足跖面出现皱褶,背伸外展有弹性阻力至小儿学走路后畸形逐渐加重,足部及小腿肌力平衡失调健康肌挛缩加之体重影响。
? ? ?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一种儿童常见畸形,严重影响儿童骨与关节的生长发育,可能是骨科领域内最常见的、需要特别治疗的先天性畸形。在我国由于医疗资源得不足造成大量晚期病例,传统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由于治疗时间太晚,手术创伤较大,足部组织损伤较大,往往造成关节僵硬,远期的功能结果多存在很多问题,影响足踝部的活动。
? ? ? ? 首先采用按摩的手法以及石膏固定对疾病进行前期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则可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治疗时一般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常用的手术方法有软组织松解术、跟骨楔形截骨术、软组织松解术、肌腱移位术、截骨矫形术、跗骨部三关节融合术、截骨矫形术等。
? ? ? ?三个月之内的患者,大多数倾向于保守治疗,进行手法按摩。将内翻的脚向外侧搬动,尽量实现背伸,拉伸后侧的肌腱和挛缩组织,牵引到一定程度后,佩戴支具来固定。一岁以后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来治疗,最常用的手术就是后内侧的广泛松解,将挛缩的组织松解,用石膏固定,建议三岁到六岁做胫前肌腱的转位,来恢复外翻功能。也可以适当选择胫前肌腱转位来辅助后侧松解,进行马蹄足的手术治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