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窒息留后遗症的几率大吗

时间: 阅读:12810
新生儿窒息留后遗症的几率大吗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凌泉

凌泉

2025-10-13 21:48:03

缺氧窒息的后遗症取决于当时的损伤情况。如果有抽搐,拒奶,呼吸暂停,肌张力增高或消失等情况。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越长,后遗症可能性越大。建议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照一个脑部ct,同时要注意密切观察宝宝的智力及体质发育情况,如有条件定期复查,同时做宝宝的生长检测。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龙葵
    回复
    2024-05-11 02:02:10

  • 景天
    回复
    2024-05-11 02:02:10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不能正常呼吸,导致缺氧的一种疾病。新生儿窒息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下面将分别介绍。
    ?轻度
    轻度新生儿窒息症状包括过度觉醒状态、易激惹、兴奋和高度激动性(抖动、震颤),肌张力正常,拥抱反射活跃,吸吮反射正常,呼吸平稳,无惊厥。症状多在3天内逐渐消失,预后良好。
    ?中度
    中度新生儿窒息症状包括抑制状态、嗜睡或浅昏迷、肌张力低下,50%病例有惊厥发作、呼吸暂停和拥抱、吸吮反射减弱。足月儿上肢肌张力降低比下肢严重,提示病变累及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如表现为下肢肌张力降低比上肢重,则提示病变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如症状持续7~10天以上,可能有后遗症。
    ?重度
    重度新生儿窒息症状包括患儿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极度低下,松软,拥抱反射、腱反射消失,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差,前囟隆起,惊厥频繁,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重度患儿病死率高,存活者常留后遗症。

  • 龙葵
    回复
    2024-05-11 02:02:10

    儿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就诊患儿中有:2个月的婴儿不会笑,或四五个月的婴儿不会抬头、头竖不起来,或3岁多孩子走路不好,足尖朝下,足跟不着地,走路向前冲,走不稳,这些患儿中大多数母亲会详细陈述患儿有新生儿窒息的病史及不正常的分娩过程,如臀位产、足先露产、母亲有妊娠高血压或生前胎心不好或产前B超可见脐带绕颈、缠肢体或羊膜早破超过12小时甚至有的超过3天。有的母亲能回忆起孩子生后许久都没听到哭声,听产科医生讲孩子脸面发青,击打足心后才哭等等。以上是新生儿窒息的部分原因。

      新生儿窒息发生原因有许多,除上述外,母亲患有心脏病、严重贫血、孕妇经常阴道流血、产妇分娩时产力不足、胎儿在宫内缺氧、羊水被胎粪污染、怀多胎、有胎盘老化、胎盘出血、羊水过多、过少、脐带过长(超过50厘米)、早产、过期产(超过42周以上妊娠)或用产钳助产等等,这些因素都会使孕母血中氧浓度降低,使得胎儿缺氧,致新生儿生后没有呼吸,即新生儿窒息。窒息会导致孩子体内各种代谢紊乱,从而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循环、呼吸系统,而最后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但并不是每一个新生儿窒息都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病大概80%可问到有新生儿窒息的病史。据文献统计死亡的新生儿几乎近1/2是直接、间接与新生儿缺氧有关,重度新生儿窒息合并脑病的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要占1/3以上,所以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显得尤其重要。

      准妈妈们如何了解产前有否产生窒息,简单的方法是注意自己胎儿的胎动情况,如胎动太活跃,像是在宫内挣扎,令孕妇难受或是比平日活动少了许多,这些都是胎儿早期缺氧的先兆,可用侧卧位方法缓解胎儿缺氧,应立即向左或向右侧卧位(左侧卧位比右侧更好),取半卧位,勿平卧,因平卧时怀孕的子宫压迫孕妇体内的大血管,造成孕妇低血压,更加重胎儿缺氧。当孕妇情绪稳定,取卧位仍然不见效,应立即去医院(最好是较大的医院)产科检查。胎心是判断胎儿缺氧的重要方法,但孕妇是听不到胎心的,只能从胎动来估测胎儿情况,胎动能反映胎心,胎心快慢是与胎儿缺氧有直接关系的,这是孕妇在家中早发现及早防止胎儿缺氧最简易、最有效的方法。

  • 木槿
    回复
    2024-05-11 01:01:00

    你好。新生儿缺氧一分钟,对孩子的脑细胞及身体的各器官、组织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你的孩子治疗还是很及时的。做了脑部CT,报告在疑似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情况下,用了营养脑部的药物。目前医生并没有发现孩子异常,所以建议三个月以后,复查CT。
    先不要着急。你要做的事情,密切观察孩子生长过程中的异常。随诊!这样可以及时干预治疗,最大限度的让孩子恢复至正常。

因乳头小新生儿叼不住应该怎么解决

新生儿第六天抱孩子时不小心把下巴磕在肩上了会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