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所描述的,如果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溶血的发生率是非常低的,约为5%。抗体可以从怀孕第16周开始进行检查,一定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劳累过度,不要太紧张了,要加强营养,平时注意多喝热水,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避免冷辣刺激性的食物,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充足的睡眠,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间血型不合而产生同族血型免疫反应的遗传性疾病,胎儿由父母新方面遗传来的显性抗原恰为母亲所缺少,此抗原侵入母体,产生免疫抗体,通过胎盘绒毛膜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凝集、使之破坏而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和生后短时间内出现进行性重度黄疸,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溶血病是不会改变胎儿血型的,治疗主要以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为主。
新生儿溶血病的患儿黄疸出现早,Rh血型不合的溶血大多数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明显黄染,并且迅速加重。ABO血型不合的溶血有40%黄疸发生在生后24小时内,有50%发生在24~48小时,还有10%可能发生在生后48小时后。新生儿溶血病除了新生儿黄疸出现早以外,血清胆红素水平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也是其特点。
在新生儿黄疸出现时和黄疸消退之后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主要是由于发生溶血时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所致。Rh溶血可有严重贫血,伴有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ABO溶血大约有1/3出现贫血。(3)胎儿水肿多见于重症Rh溶血,表现为出生时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力衰竭和呼吸窘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进而形成核黄疸。表现为手足徐动、智力及运动发育障碍、听力障碍和牙釉质发育不良等。如有母子血型不合,新生儿出生后及时监测胆红素,如新生儿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同时血色素或红细胞压积快速下降,Coombs和/或抗体释放试验其中一项阳性即可诊断。
溶血, 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体外,如低渗溶液、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或突然化冻、过酸或过碱,以及酒精、乙醚、皂碱、胆碱盐等均可引起溶血。
溶血症主要发生在分娩时,分娩时新生儿与母亲血型不合引起的,这种疾病的发病比较急,而且带来的危害非常大,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危及到患儿及母亲的健康,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大家要有全面的了解。
溶血症多发生于o型血的孕妇,丈夫为a/b/ab型血,可发生在第一胎,发病率一般为20%左右,病情较轻的患者会出现黄疸的现象,病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胎儿死亡,新生儿溶血症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扩展资料:
熊猫血顾名思义即稀有、宝贵的血液种类,是Rh阴性血型的俗称。在我国,Rh阴性血的人大约只占了1%,其余均为Rh阳性血。和ABO血型系统不同,Rh血型是根据血液中是否有D抗原,将血型分为两种。Rh阳性血(Rh+):自己本身的血液中有D抗原。Rh阴性血(Rh-):自己本身的血液中没有D抗原。
人体产生的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力正常的重要表现。机体会自动识别接触到的各种外界物质。如果识别出来不是自己身体原有的,就会针对这种抗原产生相应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并企图把这种外来物消灭掉。
Rh阴性血的人身体里没有D抗原。如果他们接触到了D抗原,身体就会产生抗D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企图把D抗原消灭掉。
人民网-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 它到底怎么发生的
-溶血
人民网-“熊猫血”妈妈生二胎溶血风险大增
新生儿黄疸怎么预防
新生儿黄疸怎么预防,相信很多宝妈应该都知道,刚出生不久后的婴儿会因为体内血红素的堆积而出现黄疸的情况。黄疸严重起来是会对婴儿产生很大影响的,所以准宝妈们应该要学会预防新生儿黄疸。下面我为大家分享一下新生儿黄疸怎么预防,感兴趣的朋友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新生儿黄疸怎么预防1一、新生儿黄疸怎么预防
1、看父母血型。
妈妈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者AB型血,新生儿出现黄疸的几率偏高。这种新生儿黄疸就是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因此,父母血型是影响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因素。当然,爸妈也无须太过紧张,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需要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2、多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
如苹果、猕猴桃、西红柿等食物。
3、注意饮食。
怀孕期间,孕妇要注意饮食有节,忌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吃太饱或者让自己太饿,并忌烟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二、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护理
1、孕妈注意饮食
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孕妈妈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使宝宝出生后出现胎黄,所以在妊娠期间,孕妈妈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宝宝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
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3、注意观察黄疸的宝宝全身症状
有没有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4、密切观察心率,心音
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5、注意保护宝宝的皮肤
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
新生儿黄疸怎么预防2一、新生儿黄疸多久能消
一般生理性的黄疸一个星期就自然退了。如果老是不退,就要考虑是否病理性的黄疸,是有体内炎症引起的,需及时就医。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黄疸会在28天之内消退的,短的十天半个月,长的2个多月都有,只要黄疸没有加重,一般不用过于担心。
新生儿黄疸可以给他喝点葡萄糖的,因为葡萄糖可以加速代谢有利于小孩退黄疸,再就是多给宝宝晒晒太阳吧,多晒太阳也是有利于宝宝退黄疸的,多带宝宝晒太阳,不是隔着玻璃晒昂,要让太阳真正的晒到身上,但是太阳太毒的时候不要出去晒,可以选择太阳光不强烈的时候带宝宝出去多晒太阳。
二、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等原因,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是在第2—3天开始,这时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足月儿在第10—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也持续较久,可延迟致3周—4周消退。虽有黄疸,但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好。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4、感染性黄疸
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5、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这种黄疸一般B超检查即可确诊。
此外,还有药物性黄疸。如由维生素K3、K4、新生霉素等药物引起者。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囊性纤维病等也可引起黄疸。
新生儿溶血症,这个看似陌生的名词,其实可能给宝宝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本文将为你深入解析新生儿溶血症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帮助准妈妈们更好地保护宝宝。
?严重黄疸、心肺衰竭的风险
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导致宝宝面临严重黄疸、心肺衰竭的风险,甚至可能面临换血的困境。这是每个准妈妈都不愿看到的。
?了解血型是关键
当O型血的妈妈与A型、B型或AB型的爸爸结合,而宝宝恰好继承了A型或B型血型时,妈妈的体内抗体可能会攻击宝宝的红血球,引发溶血现象。因此,了解血型,提前预防,是每个准妈妈的责任。
?机率约为5%至10%
新生儿溶血症虽然可能发生,但机率约为5%至10%。只要得到适当的照顾,大多数宝宝都能康复。因此,准妈妈们不必过于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守护宝宝的明天
为了宝宝的健康,了解血型,提前预防,是每个准妈妈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守护宝宝的,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