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取决于宝宝被打的力量,如果力量不大,就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影响,也不会有异常伤害,而且如果孩子没有哭和不安等症状,这意味着身体没有受到损害,也不会有后遗症,如果有伤害的话,它可以被暂时观察到,实在放心不下,可以带宝宝去医院做一个全身检查。
你不会因这个而死亡
首先你得知道疫苗是什么东西!(一般是活疫苗和死疫苗联合运用) 疫苗是弱病毒-注射到体内后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来抵抗病毒! 是抗体抵抗病毒不是疫苗抵抗病毒!
注射疫苗各种原因可能不会产生抗体称为免疫失败! 是否有抗体一验就知道!不是说你注射疫苗了就一定能产生的!
如果疑是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伤害!注射的不是疫苗!如果这时候注射疫苗就会诱发没发作的病毒!该注射的是血清(血清是外源性的抗体!)直接能抵抗病毒!
最后你认真看下面文章再自己决定该怎么处理
狂犬病恐惧症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国上下对狂犬病如此“重视”。有关狂犬病的偏见和谬论流传得如此广泛,是造成中国目前狂犬病疫苗大量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方周末》9月8日24版刊登了《谁该打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恐惧症"与疫苗滥用》,作者严家新,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狂犬病检测中心研究员。我非常认真地拜读了这篇通俗科普文章。假设其结论都是基于目前国际公认的医学研究的话,我们能辨识一些传统谬误(其中是否不乏利益相关者对于大力推介疫苗的经济动因?),从其中获知几个基本结论。由于原文比较专业,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如果理解不当文责我付):
一,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是1-3个月,少数头面部严重咬伤的潜伏期可能短至7天,只有不到总数的1%的潜伏期可能大于一年。
二,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简单实用的鉴定方法是“十日观察法”。WHO认为,如果犬(或猫)伤人后,在10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则伤者不会被传染。
三,如果是在狂犬病流行的疫区,如果以前未接种过疫苗者,在开始“十日观察法”的同时,应立即注射疫苗(不能傻等10天,如果被观察的动物10天内真的挂了,那就绿了),然后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是否需要打后面的几针疫苗。
四,没有严格的科学证明鼠和兔会传染狂犬病。鸟类、爬行类、鱼类和昆虫不传染狂犬病。
五,正确的伤口冲洗可减少50%以上的发病率。
六,假设狂犬病毒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此时的疫苗仍可能有效。狂犬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在3-5天内,要么被清除,要么发病。在任何情况下,狂犬病毒都不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中长期潜伏。
七,人的狂犬病一旦发作,十天内必死无疑。有人长期怀疑自己有狂犬病症状,一定不是狂犬病。
八,只要在发病前全程接种疫苗,产生了有效抗体(注意:免疫失败不算),体内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毒“潜伏”,就不会再发病。
九,如果全程免疫过3-5针,保护作用可持续数十年。如果再次被咬伤,强化2针足矣。这一观点,比卫生部的规范标准低了很多。
十,我们目前的国家标准与WHO相比,明显疫苗滥用。这不但是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官方口径引导了全民的“恐狂证”。
这些总结还是太过专业,我再说的白一些吧:如果被猫狗咬伤抓伤,1,要第一时间冲洗,全程免疫(初次是3-5针,以后再不慎被咬,最多强化2针);2,观察肇事小家伙10天,如果它没事你就没事,后面的针也不用打;3,如果你无法跟进小家伙的情况,做完步骤1后顶多1年,肯定就没事了(根本不会有潜伏几十年的恐怖传言出现);4,如果小家伙10天内真的挂了,你第一时间做完步骤1,也有胜算;要当即赴医,不要令其发作(已发作就没戏了)。
再说的白一点,就是我真正想表达的,一般猫狗都是健康的,被咬伤后,要用科学的态度去面对,简单地科学处理就ok了。不能无视不处理,但也无需夸大,恐慌。恐狂症,恐狗症,邻里纠纷,社会矛盾,舆论的长期误导难辞其咎。是利益误导了公众,是无知导致了中国民众独有的将对猫狗的态度划分成爱恨极端对立两个阵营的这一特殊奇观。而猫狗的性命,则成了某些利益集团打着公共卫生安全这一华丽而正当的旗号的最可怜的牺牲品。
附录:谁该打狂犬病疫苗?"狂犬病恐惧症"与疫苗滥用
狂犬病恐惧症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国上下对狂犬病如此“重视”。有关狂犬病的偏见和谬论流传得如此广泛,是造成中国目前狂犬病疫苗大量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内目前人们最恐惧的传染病,除了艾滋病,就是狂犬病了。狂犬病恐惧症,简称“恐狂症”,现在成了几乎可与“恐艾症”并驾齐驱的一种非常流行的心理疾病。
最近,有关中国狂犬病疫苗被滥用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狂犬疫苗使用量达每年1500万人份,超过全球总用量的80%。如果完全不用疫苗,中国每年将有3万人死于狂犬病。这意味着99.8%的接种者在理论上原本可以不接种,其中至少1/3可能属于滥用。那么,哪些情况可能属于滥用?如何避免滥用?
恐狂症的最常见表现就是滥用狂犬病疫苗,在明显不该接种疫苗的情况下也接种,甚至反复多次接种后仍然忧心忡忡。恐狂症的流行显然是造成中国目前狂犬病疫苗大量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狂犬病是病死率最高而发病率较低的传染病,人们很容易反应过度。目前网络上或实际生活中有关狂犬病的不科学言论泛滥,各种奇谈怪论在“专家”和民众中都相当普遍地存在,使得一些与犬、猫有接触者(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者)长期处于恐惧之中,甚至发展成强迫症或“癔症”。有的人多次接种了疫苗,但仍每个月不远千里到武汉做抗体检测,担心“抗体一旦减少,狂犬病就会发作”。有的人自认病毒已潜入大脑,自己必死无疑,丢掉工作,成天上网查信息,在各种互相冲突的信息中无所适从。有的人怀疑疫苗是假的,怀疑疫苗中有活病毒,怀疑狂犬病毒能通过空气传播,怀疑护士,怀疑专家……成天在无尽的烦恼之中挣扎。
论及狂犬病,我们首先应当明确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狂犬病的风险与艾滋病没有可比性(后者尚无有效疫苗,相关的基本免疫机制尚不明了)。狂犬病的防治是一个在医学上早已基本解决的问题,狂犬病在全球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得到有效控制,每年狂犬病的死亡人数多年保持为0或接近于0。狂犬病100%可预防:无论是多么严重的暴露,只要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的方案进行处治,可100%避免发病。
在本文中,笔者将列举一些代表性的情况,说明应当怎样避免狂犬病疫苗的滥用。笔者将提供几条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帮助恐狂症患者尽快走出阴影。
潜伏期到底多长
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四十年?五十年?甚至终生?中国又要创造一个吉尼斯纪录?在中国的某些专业杂志甚至教科书上常有狂犬病的潜伏期长达数十年的记述。
中国的这些“病例”是否真的是狂犬病?由于均无实验室诊断依据,或者均无法证明未曾在近期发生新的感染(例如经某些特殊或罕见途径的感染),这些“病例”都未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甚至在国际上传为笑话,作为中国相关科学水平低下的例证。
国内外资料都表明,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是1-3个月,少数头面部严重咬伤的潜伏期可能短至7天,极少数病例(不到总数的1%)的潜伏期也可能大于一年。
目前国际主流科学界承认的狂犬病最长潜伏期是6年,美国学者1991年在专业杂志上报告了该病例。死者为菲律宾移民,移民美国后未曾离开过美国。由于在美国本土感染狂犬病的机会极少,而且经部分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证明,从死者脑内分离的狂犬病毒与死者来源国家流行的毒株相同,所以该报告以迄今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了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6年。
由于类似病例的数量太少,相关证据链也并不是十分完整,对该病例报告在相关学术界仍有异议。例如许多法国学者就认为潜伏期超过一年的病例即使有,也极为罕见,一年后再发病的可能性可忽略不计。对更长潜伏期的说法,他们都一笑置之。
在数十年期间曾被狗咬伤过的人在中国实在太多了,如果狂犬病的潜伏期真的有那么长,这么多人都应当接种疫苗,那么中国每年的狂犬病疫苗接种量还将增加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许多恐狂症患者都是被狂犬病超长潜伏期的传说吓傻了。
推广“十日观察法”
应当坚信: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中、美两国专家根据在中国的实地调查结果,联合撰写的相关论文已发表在2008年第3期的美国《媒介源人兽共患病杂志》上。但外观健康不等于真正健康,必须进行实验检验或采用“十日观察法”进行鉴定。在人被犬咬伤后,如能立即将犬处死,取脑组织进行检测,则可根据检测结果(病毒的有无)来确定被咬的人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如无条件当场处死动物进行检测,则可应用WHO认定的“十日观察法”:“如果犬(或猫)在10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则可终止治疗。”
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实验室在国内外未发现任何足以否定“十日观察法”的证据。该方法是判别狗(或猫)是否有传染性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也适用于中国。
需要注意的是,在狂犬病流行的疫区,以前未接种过疫苗者在开始“十日观察法”的同时,应立即开始暴露后预防,然后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是否可以节省后面的2针或3针疫苗。
现在城市养的狗或猫绝大多数是宠物,通常很少与外界接触,便于实行“十日观察法”。如果在中国“十日观察法”得到推广,不仅疫苗用量可大大减少(可能减少全部用量的一半),还能让绝大多数恐狂症患者更快地得到精神解放。
被鼠、兔咬伤怎么办
WHO的相关报告指出:“对北美洲和欧洲狂犬病流行地区成千上万的野生和住宅区啮齿动物的检查显示,很少发生啮齿动物感染狂犬病的现象,说明这些动物不是该病的贮存宿主。”“暴露于啮齿动物如兔和野兔后很少需要专门的抗狂犬病暴露后预防。”
我国文献报告中偶有鼠传人的狂犬病病例统计报告,但其致伤动物的确认均靠患者或其家属口述回忆,科学价值有限,而且总数也极少。
据笔者多年的资料收集和研究,认为WHO的上述观点也基本适用于中国。特别是在非重点疫区被鼠、兔咬伤,患狂犬病的可能性极小,通常不用接种狂犬病疫苗。
人被老鼠咬伤的机会很多——占所有动物伤人事件的3%-10%。如果此类情况下不接种疫苗,每年疫苗用量最多可能节约1/10。
关于鼠咬人后的处置,我国卫生部尚未出台相关的工作规范。对南方重点疫区的鼠主动伤人案例,建议在客观宣传关于鼠咬人引发狂犬病的概率极小的同时,由就诊者自己权衡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此外,鸟类(如鸡、鸭、鹅)、爬行类(如蜥蜴、龟和蛇)、鱼类和昆虫,都从来不会患狂犬病,因而也不可能传染狂犬病。
正确对待“间接传播”
狂犬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狗或猫抓伤或咬伤。WHO明确规定,暴露后预防分3级进行管理。对于I级暴露,即接触或喂养动物,或动物舔触完整皮肤,不需要采取预防措施。许多恐狂症患者担心的其他所谓“间接传播”方式,实际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通常可以不必放在心上。如果有的人因此而心理负担特别大,以至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也可预防性接种3针疫苗。接种后基本上就可高枕无忧——中和抗体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在此期间对所谓“间接传播”有足够的抵抗力。
应充分认识伤口清洗的重要作用。正确的伤口冲洗可减少50%以上的发病率。对于很多似是而非的“间接传播”,或非流行区的轻微暴露,伤口清洗事实上足以将非常微小的一点感染的可能性彻底去除,不必执意要求接种疫苗。
关于伤口处理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欧洲最早记载的狂犬病发生于公元900年的法国里昂:一头熊发狂后,一次咬伤了20人,然后逃到一条小河的对岸。被咬的人当中有14人游过小河追杀熊,可能因河水自然洗去了伤口中的病毒,这14人均未感染狂犬病毒;而未去追杀熊(因而也未清洗伤口)的6人后来都死于狂犬病(似乎见义勇为者都得到了好报)。
中枢神经里的病毒
许多“恐狂症”患者最喜欢提出这样的疑问:狂犬病毒进入神经细胞后,疫苗引发的抗体是否就不起作用了?抗体能否清除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病毒?
大量原有的和新发现的证据都表明,狂犬病毒的抗体不仅能中和掉外周神经细胞内的病毒,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彻底清除CNS中的病毒;狂犬病毒进入CNS后,在3-5天内,要么被清除,要么发病。在任何情况下,狂犬病毒都不可能在CNS(包括脑和脊髓)中长期潜伏。
人的狂犬病一旦发作,十天内必死无疑。所以任何一种症状,如果怀疑与狂犬病有关,则过了十天以后,该病人必然因狂犬病而死亡(至少也已进入重症监护室接受抢救)。如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则该症状肯定与狂犬病无关(应尽快转入其他专科进行处治)。有的恐狂症患者坚信自己已得了狂犬病,自称典型的狂犬病表现已持续了数月甚至更久。希望再不要有人这样给自己开玩笑了。
有大量实例证明,在病毒暴露发生几天甚至几个月后才进行处治也可能有效,说明抗体也可能将狂犬病毒从CNS中清除。
某些借助现代生命支持系统积极抢救而维持了较长时间生命的患者,在死后尸检时,发现全身(包括CNS)的狂犬病毒都被彻底清除干净,可以间接证明抗体可进入CNS,清除CNS中的病毒。
实际上疫苗接种失败多数都出现在第一针开始后的20天之内,主要是头面部被严重咬伤的患者。如果过了这个时间还未发病,以后再发病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狂犬病毒不引起大脑细胞形态的改变,狂犬病毒在人体内的行踪在发病前是无法检测的,只能根据症状判断大脑功能是否受损。“发病”前检测到足够高的抗体,就证明其大脑功能尚未受损,至少是未严重受损,他以后就不会再发病。
总之,只要在发病前全程接种完了疫苗,产生了抗体,体内(包括CNS内)就不可能再有狂犬病毒“潜伏”,就不会再发病。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基本未发现与此标准相违背的病例。这是又一个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有助于将“恐狂症”患者从对狂犬病的盲目恐惧中解放出来。
再次暴露后如何处置
一些最近发表的临床试验表明,已接受3剂至5剂狂犬病初次系列接种者,一定程度的免疫保护作用可持续数十年。无论此人体内是否有可检测到的抗体,再次暴露后接种2针,即足以引发出良好的免疫回忆反应(而且再次暴露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接种免疫球蛋白)。
几年前在德国有一个相关的生存案例。在一名器官提供者被确诊为狂犬病人之前,她的肝、胰和两个肾脏被分别移植给了4个人。这4人之中,只有接受肝移植的一人最终存活下来,其余3人都在移植手术后数周内死于狂犬病。进一步调查显示,该存活的肝移植接受者在童年时曾接种过狂犬病疫苗。此案例可以证明狂犬病疫苗效力的持久性。
WHO的最新规定是:无论是多久之前接种过疫苗,再次暴露后只需接种2针。
国内卫生部2009年有关再次暴露后处置的规定是:1-3年内打3针,过了3年需全程接种(5针)。
与WHO的规定相比较,可见再次加强接种超过2针就属于滥用的范畴。所以卫生部的规范应当修订。
目前国内狂犬病疫苗的包装都是5针一盒,不能拆散销售。有相当多的狂犬病门诊,对所有前来接种者,包括再次暴露后的接种者,都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每人接种5针。结果一年内一人打10针或20针的并不罕见,甚至出现职业养狗人因频繁被狗咬伤而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接种50多针的极端情况。这是最显而易见的疫苗滥用。
恐狂症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国上下对狂犬病如此“重视”。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狂犬病疫苗的头号生产国和使用国。如果相关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能通力合作,充分利用世界各国在狂犬病防治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坚决杜绝狂犬病疫苗的滥用,则综合测算,中国每年狂犬病疫苗的使用量有可能在现有水平降低一半以上,同时并不会增加狂犬病的死亡人数。
幼儿园检查乙肝抗体,80%的孩子没有抗体?我想这大概是出生在2015年以前的孩子居多吧。大约从2015年之后,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的几率还是挺高的。
为什么2015年之前出生的孩子基础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大多数都没有产生抗体呢?原因有三:
1、大约是从2015年开始(抱歉时间记得不是很准确),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剂量从原来的5ug调整为10ug,也就是原来接种乙肝疫苗的2倍,接种程序不变,依然为0、1、6接种。
2、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比较麻烦,一共要打三针,间隔半年,也就是在孩子刚出生24小时内打第一针,满月时打第二针,满6个月时打第三针,往往家长们第一针、第二针都能按时接种,但到了第三针很多人就把时间忘了,第三针不能按时接种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3、疫苗本身也是一种病毒,经过去毒后进入人体,与人体的免疫功能相博相杀,最终刺激人体产生对这种病毒的抗体,从而达到杜绝病毒再次入侵伤害身体的目的。而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时孩子很小,自身免疫力很弱,也就意味着疫苗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反应也小,刺激产生的抗体相对较弱,可能存在一段时间后就慢慢消失了。
针对以上可能导致未产生抗体的原因,建议如下:1、疫苗剂量的问题:疫苗接种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现象,现在新生儿出生后基础免疫接种的乙肝疫苗都是10ug,据我们在幼儿园入园体检中的发现,产生抗体的儿童明显增多,只是有些儿童的抗体比较弱,一般也建议他们适时加强一下。
2、严格按疫苗免疫程序和方法接种:
(1)、乙肝疫苗接种剂次:共接种3剂次,一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
(2)、接种方法:上臂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
(3)、接种剂量:a.重组(酵母型)每剂次10ug,不论产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阴性,新生儿均接种10ug.
? ? ? b.重组(细胞型)每剂次10ug或20ug,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产妇的新生儿接种10ug,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产妇新生儿接种20ug。
目前我们使用的都是乙肝疫苗重组细胞型。
3、给孩子接种疫苗前后一定注意相关接种事项(一般接种门诊都在醒目位置标示)
不管在哪里接种疫苗,家长千万要注意询问或仔细了解接种门诊的告知,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要做到:
? a.确保孩子接种疫苗前1周内无感冒、发热、腹泻等症状。
? b.1周内未服用抗菌、抗病毒药物。
? c.3天内未服用抗感冒、益生菌等药物。
? d.如已服用,请延后接种。
也就是说,在接种疫苗前确保孩子是非常健康的,这样接种后才能刺激身体更好地产生抗体。
新生儿拍嗝后,不需要竖抱十几分钟再放下,把宝宝的隔拍出来之后,发现宝宝没有什么其他状况就可以放下了。新生儿拍嗝是一个特别辛苦的事情,半个小时也没有办法把嗝拍出来。所以每次家长给宝宝拍嗝的时候,都会觉得手臂特别酸痛。有的时候会发现宝宝刚拍出来嗝,放在床上的时候就容易吐奶。这个时候家长就担心是不是自己太快把孩子放在床上导致的,其实是因为宝贝好不的肌肉还没有发育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只是把宝宝隔拍出来之后再竖抱十几分钟再放下,宝宝也还是会有吐奶的可能。所以对于这件事情家长不用过于担心,把嗝拍出来再放下就好了。但一定让宝贝侧躺在床上,如果这个时候宝宝吐奶的话不会把宝宝呛到。我记得在我刚生孩子的时候,每天最让我头疼的事情就是拍奶嗝。因为出生的小孩子喝奶是比较频繁的,可能半个小时就要喝一次,这个时候可能嗝还没拍出来,他就已经饿了。每天晚上要经历的过程就是拍嗝,把宝贝放下,然后他又马上吸奶,然后再拍嗝再放下。长时间导致我和孩子的爸爸都特别累。后来我和孩子的爸爸一致决定在宝宝喝完奶之后就不给他拍奶嗝了。慢慢的发现宝宝吐奶的现象也越来越轻了,保证宝宝躺在床上的时候没有任何危险就可以。一般来说宝宝在前三个月的时候需要拍奶嗝,但有的宝宝在一个月之后也不需要拍了。要看宝宝的情况而定,有些宝宝身体发育的比较好,就不会总是吐奶,有的宝宝身体发育的不好,就需要大人经常拍奶嗝。对于这件事情不必过于纠结,不要因为这个事情头疼,这是每个小孩子都要经历的。
当然有影响,而且还很大。很多人一次堕胎后就再也不能怀小孩了。堕胎的影响很大呀。
身体伤害
1.宫内感染
宫内感染是指在产前或产时,胎盘、胎膜、羊水或胎儿由于胎膜早破,来自阴道或宫颈中的细菌进入子宫所引起的感染。它可以持续至产后或从产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可导致母、胎严重感染,引起新生儿肺炎、败血症或脑膜炎。孕妇若为阴道分娩,则发生产后感染的危险性较低,若为剖宫产,则可发展为产后子宫内膜炎、腹膜炎、血栓性盆腔静脉炎、败血症,甚至死亡。
2.日后习惯性流产
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每次流产多发生于同一妊娠月份,其经过与一般流产相同。早期流产的原因常为黄体功能不足、甲状腺功能低下、染色体异常等。晚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为宫颈内口松弛、子宫哼形、子宫肌瘤等。宫颈内口松弛者于妊娠后,常于妊娠中期,胎儿长大,羊水增多,宫腔内压力增加,胎囊向宫颈内口突出,宫颈逐渐短缩、扩张。患者多无自觉症状,胎膜破裂,胎儿则可随之排出。 若流血时间过长、有组织残留于宫腔内或非法堕胎等,有可能引起宫内感染染,严重时感染可扩展到盆腔、腹腔乃至全身,并发生盆腔炎、腹膜炎、败血症及 感染性休克等,称流产感染。 戒色论坛 宣传
3.终身不孕
人流不是“小意思”,多次手术,子宫内膜遭受反复钳刮,使子宫壁变薄,内膜越来越少,会导致月经过少、妇科炎症、终身不孕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堕胎易引发各种感染。比如子宫内膜炎、附件炎、盆腔炎,造成子宫穿孔导致终身不孕。青春期的孩子各种器官没有发育成熟,非常容易因流产而导致慢性盆腔炎、月经异常、宫腔积血、手术后闭经等甚为严重的后果。因为手术总是有感染、出血、子宫穿孔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存在。此外,少数人工流产手术后可能发生月经失调、子宫腔粘连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不良后果,对今后的生育可能会有影响。所以,青春期少女应尽量避免做人工流产手术,但最根本的是避免婚前性行为的发生。更可怕的是,人工流产可导致终生不孕。尤其是曾多次施行人工流产术的人,更容易发生。由于反复地钳刮子宫内膜,使子宫壁变薄,内膜越来越少。导致月经过少,甚至闭经。受精卵着床而没有良好的“土壤”,使之不能发育成胚胎,因而终生不孕。
4.手术意外,危及生命
医生劝告,女孩子们千万别把堕胎当儿戏,否则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出血、妇科炎症、终身不孕甚至死亡。由于未婚先孕的女性流产大多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有的甚至在设备简陋、消毒差、医术低劣的条件下进行;或者采用许多不符合科学、危险性大的原始手段,企图强行将胎儿打下来。这些做法往往易于造成生殖器官炎症,子宫和其他内脏损伤,或大出血,甚至会危及生命。
5.腰痛、身体虚弱等病痛常随之而来
人工流产虽然是一种小手术,但传统的手术不能在直视下进行,往往因操作不慎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同时手术是经过阴道操作的,非常容易引起感染。具体来说,在做人工流产时可能会发生子宫不收缩,引起大量的出血;还可能引起人流不全需要二次刮宫;如子宫位置过度屈曲或哺乳期子宫,容易发生子宫穿孔;如患者宫腔血流不畅,可造成宫腔积血,表现为疼痛难忍;一些孕妇还会发生人工流产综合症,出现低血压、慢心率、大汗淋漓等。传统的人工流产后远期还会因刮宫时损伤了子宫及宫颈内膜的基底层发生宫颈、宫腔黏连,造成月经 血流不畅;或过度刮宫损伤内膜基底层而致闭经。由于急慢性盆腔炎,造成输卵管管腔变狭窄,易发生宫外孕甚至不孕症。每10接受危险堕胎的女人中,就有1至5人患上并发症,如脓毒、大出血、不育症、心理创伤,需要长期接受治疗。
多次流产的女性似乎心脏病的危险增加了。发表在最近出版的《英国医学会》杂志上的这份研究报告称,与没有流产过的女性相比,流产一次以上者因心脏病或真的心脏病发作而入院治疗的可能大50%。
心理创伤
【痛点1:心痛,阵痛后的偷袭者——】
“一股强烈的母性在我心中涌动,但我的腹中已经空了。”
“我的心一下空了,是那种被掏空了的感觉,泪水禁不住涌了出来,他抱住我,安慰说,’还很疼吧?过一会儿就好了。‘”疼?疼的是我的心啊。
【痛点2:冷眼——】
“独自去做流产,没有男人陪着,一定有问题。”
护士问我,‘你自己来的?’我说,‘是的’,我发现她对我的态度较之对别人的不耐烦中又多了点‘横眉冷对’。在医院碰到态度不好的护士原是平常事,我并未在意,但后来我听见她跟另外一个护士说,’瞧那女的,穿得挺好的,要么是第三者,要么是让人甩了,一个人来的。‘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那一刻真后悔没带结婚证,否则一定要拍给她看看。”
李薄冰怎么也没想到独自去做流产竟会受到歧视,有没有男人陪同,在这里成了一个微妙的暗示,因为人工流产不同于分娩,在人们眼里它总会隐含着一些原因或是背景吧。
【痛点3:“疼!忍着点!”——】
在这样的训斥下,我不敢放肆地叫喊。
“手术前我很紧张,小心地问医生:’很疼吗?’医生冷冷地甩过一句:’怕疼,早干什么去了?‘手术开始了,我感觉疼极了,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疼,现在知道疼了,忍着点,要说女人就这样。‘我不知道这是在安慰我还是在教训我,而我也就真的像做错了事情一样,羞愧得再也不敢喊疼了。她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自作自受。”马凌对半年前手术的情景记忆犹新。
【痛点4:术后,你可能遭遇的潜伏危害。】
不可否认任何一种中止妊娠的方法都有可能对生殖健康产生损害 。
“4年前我做过一次人工流产,当时先采用药流,但没有做干净,随后又做了手术。起初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好的反应。现在我们打算要个孩子,却一直未能成功,经检查我因上次的人工流产造成了宫颈粘连,所以才不孕。”张纤已经33岁了,她从未想过4年前的流产手术会影响她今天甚至是未来的生活。
有关部门曾组织对人工流产术后的女性做定期观察,远期并发症,如月经异常、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粘连及不孕症等等的发生率却占了16.6%,其中不孕症为1.6%。
【痛点5:心中永远的痛】
各位纵欲而不加任何防范的人们,你们想想,从胎儿的角度看,那惨痛更是无以言状,一个受精卵长成了胚胎,具有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带来的所有遗传信息,是双亲生命的延续。这无辜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见到父母一眼,就在机械手术下被绞得粉碎而化为血水。他(她)也是同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谁不是这样发育成型的呢?如果在那时我们也遭此劫难,就不会来到这世间。
这在你心中不是一个永远的痛吗?
堕胎的并发症可分为3类:
一、立即性(手术当中,或手术后3小时内)
- 子宫破裂、穿孔引起内出血及腹膜炎。
- 子宫颈闭锁不全、子宫腔粘连引起日后早产、不孕。
- 麻醉引起休克、呼吸衰竭或致死。
- 致死性的血栓、空气或羊水栓塞症。
- 堕胎生产出的胎儿仍存活着。
二、延迟性(手术后3小时到28天)
- 胚胎残留子宫而引起骨盆腔炎。
- 细菌感染,严重者引起败血性休克。
三、晚发性(手术28天以后)
- 日后月经不规则。
- 因骨盆腔炎、输卵管炎及阻塞,引起不孕、自然流产、子宫外孕等。
- 慢性骨盆腔疼痛。
- 日后怀孕易早产。
因堕胎而死亡,则以细菌感染、栓塞、出血或麻醉引起居多。
提醒:女孩子一定注意尽量不要有婚前性行为,否则会带来各种你意想不到的麻烦后果!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