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这种情况可能是先天发育不良引起的脐疝。如果宝宝脐疝不明显,主要是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尽量避免宝宝剧烈的哭闹,一定要保持大便的通畅,可以采取腹带包扎按压的方法。如果宝宝脐疝比较明显,而且逐渐增大,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所以新生儿期间可以给宝宝采取注意观察。
宝宝的诞生让每个初为父母的家庭都欣喜不已,不过在高兴之余,也意味着我们多了一分责任。
新生儿出生后的护理是尤为重要的,尤其是脐带护理。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聊聊怎么才能护理好宝宝的肚脐,其实很简单,只要做到以下五点即可。
第一点,了解脐带脱落的时间
首先我们要清楚一点,那就是新生儿脐带的残端是一个比较开放的伤口,在没有干瘪之前,里面有着丰富的血液,如果处理好的话,很容易就会造成细菌感染。
正常情况下,在宝宝出生后的48小时以内,脐带就会干瘪。一般2周左右的时间,脐带残端就会自动脱落。
在这个时间段里,新手父母只要耐心的等待即可,同时要保证宝宝的腹部干燥清洁,尽量不要沾水。洗澡的时候,可以购买脐带贴,将肚脐护住。
第二点,消毒脐带
一般出院后,医生都会开消毒酒精给宝妈,并且告诉宝妈如何护理宝宝脐带。不过总有糊涂的宝妈会忘记,这边小编再次来告诉大家该如何消毒脐带。
消毒前清洗双手,保证手部干燥,然后用消毒棉签或者棉花沾取75%的消毒酒精,轻轻围绕宝宝脐带根部进行消毒,将分泌物和血迹擦干,每天2次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动作一定要轻,不要来回反复擦,而是顺着一个方向擦拭。
第三点,注意尿不湿的高度
在给新生儿换尿不湿的时候,新手宝妈一定要注意,不能让尿不湿高过脐带。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脐带的残端和尿不湿发生摩擦,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在宝宝便便后,要及时更换尿不湿,防止污染到脐带,同时也能减轻红屁股的发生几率。
第四,防止衣服和被子的摩擦
在给宝宝选择衣服和小被的时候,尽量选择柔软透气的。这样可以防止衣服或是被子与宝宝腹部摩擦,造成血痂弄破导致出血。
第五,不要用手抠
假如宝宝的脐带在2周以后还没有脱落的话,各位家长先不要着急,更不能说是拿手去扣。
正确的做法是观察脐带有没有红肿或者化脓。如果这些现象都没有的话,可以用酒精给宝宝擦肚脐,这样既起到了消毒的作用,同时也能激素脐带的脱落。
如果肚脐的分泌物增多且有粘液的话,那么宝妈就要谨慎一些,最好带去医院就诊。
以上就是护理新生儿脐带需要注意的5点,各位宝妈一定要谨记哦!
1 婴儿脐疝的病因
俗称“气肚脐”,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2 婴儿脐疝症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儿,有的宝宝在幼儿期仍然存在,这也是宝宝的常见病。脐疝气的发生,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宝宝肚脐的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脐疝气。婴儿脐疝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cm,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回纳人腹腔,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以上为典型脐疝。肿物较大时,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为创伤所致。
3 婴儿脐疝的诊断判断宝宝得了脐疝气,爸爸妈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宝宝脐疝气鼓出的这个宝宝摸上去非常柔软。看上去外表呈一球形或半球形,像核桃大小的肿物。
2、宝宝哭闹得越厉害,腹压就越高,脐疝气也就鼓得更大更明显,安静或卧床时可消失。
如果宝宝脐疝气鼓起的小包包在5cm以下,那么家长不用特别担心。脐疝气可随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而自然痊愈,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约有80%的宝宝在1岁以前痊愈,90%的宝宝会在2岁以前痊愈。
提示:
宝宝在2岁后仍有脐疝气的话,妈妈就应格外注意了,需请医生诊治。
4 婴儿脐疝的治疗一般来说,在宝宝的脐疝气按压后可以复位。但是,当脐疝被卡在脐部较长时间后就有可能发生了嵌顿,无法用手送回。这样的情况需要紧急就医处理。因为肠壁受压,血液流通不畅,就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大多数脐疝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一岁内自愈。因此2岁前,除非嵌顿,可观察等待。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如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cm者,宜手术治疗。沿脐口1cm处,沿脐作半圆形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显露腹直肌前鞘,疝环及疝囊,正中切开腹白线,游离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切除部分疝囊后,给予缝扎,然后将两侧腹直肌鞘缘(即腹自线)间断缝合,最后缝合皮肤。若2岁以上幼儿仍见有脐疝,直径超过2cm者,应去医院手术修补。如无手术条件,可试用粘贴法:用2条4cm宽胶布,其中一条开一横行小孔,将另一胶布一端剪窄,使其能正好穿过小孔。用75%医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后,将胶布粘牢固定,使脐部下陷,两侧缺损缘相接触。注意局部清洁,一周后更换胶布。
疝气的种类是比较多的,其中脐疝是比较常见的疝气,脐疝通常是新生儿才患有的,新生儿脐疝如果能够早期发现的话,那么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法按压回去,如果发现的晚恶化了,可能就需要手术了,接下来我们具体了解一下新生儿脐疝的症状吧。
新生儿脐疝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新生儿脐疝比较常见,那么新生儿脐疝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新生儿脐疝一般会导致肚脐的部位出现柔软性的隆起或者是突出,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孩子在出现啼哭或者是剧烈的咳嗽时突出可能会比较明显,在安静时一般会出现缩小或者是消失,新生儿脐疝在早期的时候可以先进行观察,如果超过两岁以后不能自愈,需要进行手术。
如果脐疝患儿突然出现腹痛的症状,需要及时就诊,确认是否是脐疝出现嵌顿的情况。如果经常出现嵌顿的患儿,父母可用扣子放在脐环上,再用纱布包裹住,最后用胶布固定。要注意的是,胶布应采用医用胶布,宽度大约在五厘米左右,长度要比患儿的腰围长十厘米左右,胶布一周要更换一次,固定时要注意别裹太紧,防止起泡糜烂。
新生儿脐疝怎么办
新生儿脐疝不治疗也是会严重的,那么新生儿脐疝怎么办呢?
对于大部分的新生儿脐疝都能自行痊愈,但还是有一小部分患儿需要通过手术来进行治疗,手术的时间最好等患儿到了两岁以后再进行。手术医生会在患儿的脐部凸起物的下方一厘米处切开一个小口,露出两侧的腹直肌前鞘,然后将疝囊给切除下来,如果有肠道外露的情况,应该将肠道放回腹腔内。切除完成后,要将切口给缝合住,再用无菌纱布包扎创口。
要知道脐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儿,有的宝宝在幼儿期仍然存在,这也是宝宝的常见病。脐疝气的发生,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宝宝肚脐的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脐疝气。
婴儿脐疝怎样揉回去
婴儿脐疝可以用一定的技巧揉回去,那么婴儿脐疝怎样揉回去呢?
如果宝宝出现了脐疝的现象,这多是因为宝宝平时爱哭闹或者咳嗽、便秘所引起的腹内压增高,导致了肠管和大网膜等腹腔内容物向肚脐处突出导致的现象。
如果宝宝有了脐疝这种情况,做家长的一定要平复宝宝的情绪,可以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家长用手轻轻的揉脐疝,慢慢的往回推送,要是家长觉得手法无法掌握的话,也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让医生给帮忙推回去,因为要是自己推的方法不对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嵌顿,要是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嵌顿肠道的坏死。
为什么医生不让用脐疝带
如果婴儿发现有脐疝,很多医生不让用脐疝带,那么为什么医生不让用脐疝带呢?
脐疝,就是民间所说的“气肚脐”,其实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缺陷。胎儿时期,有三根脐血管通过脐孔。宝贝出生后,断脐的时候,脐血管切断扎闭,然后逐渐纤维化,并且与脐孔部皮肤组织愈合。对于小宝宝来说,这里是一个天生的薄弱区。又因为双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尚未合拢,脐孔附近组织张力较松软,当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就从这个部位向外突起,形成脐疝。
而脐疝带主要是心理治疗大于实质性治疗,脐疝带绑不住,小孩肚子胀、肚子饿,腹围都不一样。而且小孩经常哭闹、移动,怎么能固定在肚脐压住不出来。小孩以腹式呼吸为主,腹部收缩后,一个空间出来,哭闹的时候、胀的时候,空间又出来了,绑的意义不是太大。
小儿肚脐突出叫脐疝,俗称气肚脐
指导意见:
脐疝是因为小儿腹肌还没有弹性,当他过度用力时,比如大哭\比如便秘时用力便便,肚脐就会受压外突,这种情况很常见,但决对不是小孩子都这样,不过即便发生了也不用担心,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腹肌越来越有弹性,这样情况基本是可以自愈的.此外,我们可以用外力帮助他痊愈,方法:找一个一角硬币,消毒后将一面放些棉花,然后缝在一个纱布里,再找一个宽些的松紧带,把包好的硬币棉花向下按在小儿肚脐上,用松紧带固定在宝宝腹部.平时注意不要让宝宝用力哭,也尽量避免他便秘,会好的.
应该是正常的,如果你担心的话,那可以去医院看一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