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时间: 阅读:10750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5-09-18 08:52:37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它属于遗传性的疾病。他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是这种病,有自愈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会自己好转。如果经常出现反复复发的情况,那就需要用药来治疗了。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免疫力比较低下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生,尤其在6岁以内。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14 01:01:16

    (1)与部位有关的(局灶性、局部性、部分性)和综合征 ①自发性(发病与年龄有关): a 良性儿童期中央-颞区棘波灶; b 儿童期枕叶阵发; c 原发性阅读癫病。 ②症状性: a 儿童期慢性进行性部分性持续状态; b 以特殊方式诱发发作特点的综合征,包括反射性、惊吓性、记忆或模式 刺激性、局部解剖综合征包括颞、额、顶及枕叶。 ③隐源性。 (2)全身性和综合征: ①自发性(发病与年龄有关):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良性新生儿惊厥; ·良性婴儿期肌阵挛; ·儿童期失神(小发作); ·少年期失神; ·少年期肌阵挛(冲动性小发作); ·觉醒时的发作(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其他全身的自发性未列归于上者; ·特殊激发形式诱发发作的。 ②隐源性或症状性: ·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症); ·Lennox-Gastaut综合征(林-戈综合征); ·伴有肌阵挛-起立不能发作的; ·肌阵挛性失神。 ③症状性: a 非特异性原因: ·早期肌阵挛性脑病; ·具有抑制爆发的早期婴儿性脑痫; ·其他未列归于上的症状性全身性。 b 特异性综合征,包括以发作为首发或主要症状的疾病,如艾氏(Aicardi)综合征、无脑回畸形、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等先天代谢异常疾病。 (3)不能确定为局灶性或全身性的和综合征: ①兼有全身性和局灶性发作: ·新生儿发作; ·婴儿期重度肌阵挛; ·慢波睡眠相对有持续性棘-慢波的; ·获得性失语症; ·其他未归于上的未定性的。 ②无明确的全身性或局灶性特点。 (4)特殊综合征: 与情景有关的发作: ①发热惊厥; ②孤立性发作或孤立性持续状态; ③发作仅发生于由酒精、物、子痫、非酮性高血糖等因素引起的急性代谢或中毒事件之时。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14 01:01:16

    到目前为止,致病基因明确的遗传性癫痫有10种,已明确的单基因遗传性癫痫有7种,可由10种单基因突变导致,其中,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的致病性最强,与临床关系最密切。多基因遗传性癫痫有3种,涉及6种基因。另外,已明确的癫痫易患基因有70多种。单基因遗传性癫痫有: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发性额叶癫痫、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伴听觉特征的部分性癫痫;多基因遗传性癫痫有: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儿童失神性癫痫、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
    癫痫病人每次发病,中枢神经系统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因为增加了神经元的不稳定性,还容易引起下一次癫痫的发作。因此,癫痫一旦确诊,应尽快进行治疗,以防病情进一步加重。

  • 远志
    回复
    2024-05-14 01:01:16

    新生儿惊厥是指宝宝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放电,表现为刻板样肌肉活动或自律性改变,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一种症状。

    什么是惊厥

    新生儿惊厥是指新生儿发生惊厥症状,是儿科临床上常见的急症。惊厥也叫做抽搐、抽筋、抽风、惊风,尤以婴幼儿多见。6岁以下儿童期惊厥的发生率约为4%~6%,较成人高10~15倍,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什么是新生儿惊厥?新生儿惊厥是指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因为发生异常的放电情况,诱发原因有原发性颅内病变如脑膜炎、脑血管意外、脑炎、颅内出血、肿瘤等,从而继发于缺血、缺氧、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等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一般的症状表现为刻板样肌肉活动或者自律性改变。

    新生儿惊厥的原因

    新生儿惊厥的原因可能是缺氧缺血性脑病导致,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败血症、破伤风等,以化脓性脑膜炎和败血症也会出现惊厥的症状。药物过量或中毒也会造成惊厥。此现象也可能是家族性良性惊厥。

    1、颅内疾病:缺氧缺血性脑病:占惊厥病因的60%—70%,惊厥多见于生后24小时内; 缺氧性及产伤性颅内出血:惊厥多见于生后2—3天;脑梗塞:多为大脑中动脉梗塞、惊厥多见于生后1—4天。

    2、感染:多见于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败血症、破伤风等,以化脓性脑膜炎和败血症为多。宫内感染的宝宝,惊厥见于生后3天内,生后感染的则多见于出生后1周后。新生儿高热惊厥罕见。

    3、代谢异常:低血糖,多发生于生后3天内;低钙血症,包括惊厥发生于生后1—3天的早发型及生后1—2周的迟发型;低镁血症,常与迟发型低钙血症并存;高钙或低钠血症;维生素B6缺乏症:惊厥见于生后数小时到2周,镇静剂无效;胆红素脑病;氨基酸代谢异常:枫糖尿症、苯丙酮尿症、高甘氨酸血症等。

    4、药物:药物过量或中毒:如兴奋剂、氨茶碱、有机磷等。撤药综合症:孕母用麻醉药,苯巴比妥类药物,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分娩后药物供应突然中断,常于生后6小时内发生惊厥,24—48小时恢复正常。

    5、先天性中枢性神经系统畸形:脑积水、脑发育不全、小头畸形等。

    6、家族性良性惊厥:为自限性疾病,惊厥发生于生后3天以内,发作频繁但一般情况良好,87%于数周至数月后自愈,13%发展为癫痫。

    7、其他:包括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高血压脑病等,或原因不明。

    新生儿惊厥的表现

    1、姿势的改变。

    正常的新生儿肢体常呈屈曲状态,但又非过分曲屈,腕、膝、肘、踝等关节的角度一般不小于90°,打开包被四肢常有不规则的舞动。如四肢各关节角度小于90°,说明肌张力增高,若四肢松软、伸直,全身成大字形,说明肌张力低下。

    2、面色改变。

    新生儿出现严重惊厥时,常伴有短时间的面色发白或青紫,有时可同时伴有口吐白沫。这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把握好最佳就医时机。

    3、眼神的改变。

    新生儿惊厥时,大部分会伴有短时间的意识丧失,表现为失神、瞪眼或斜视等。总之,新生儿惊厥时除肢体或肌肉抽动外,还会伴有神志、面色、肌张力等等的改变,爸妈只要仔细观察,不难识别。

    新生儿惊厥怎么办

    惊厥是大脑神经元暂时性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发作需将婴儿房床上侧卧,松开裤带和领口,在上下牙之间放一布垫,不可乱搬动婴儿,如果婴儿分泌物太多须用吸管吸出,注意婴儿的呼吸,确保呼吸畅通。

    1、正确放置患儿。将抽风婴儿放床上,侧卧可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解开领口,松开裤带。一定不要叫家人乱搬动婴儿,保持安静,要有专人守护在床边以防摔伤。

    2、防舌咬伤。抽风时牙关紧闭,为防止婴儿舌咬伤,可在上、下牙齿之间放一布垫,也可用压舌板外包纱布。牙紧闭时不要硬撬。

    3、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抽时不会咳嗽,不会吞咽,所以一定侧卧位使嘴里痰或分泌物自行流出。如分泌物太多则须用导管吸出,以免堵住气管引起窒息。

    4、注意呼吸。一般不论面色是否有青紫皆应给氧气吸入,以保护脑组织,勿使发生缺氧脑病。

    新生儿惊厥的检查

    新生儿惊厥的检查包括全面的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有血糖、电解质测定,色氨酸负荷试验,血液检查,外周血检查,脑脊液检查,颅骨X线检查,脑电图(EEG)判定以及头部CT及颅脑超声波检查。

    1、体检

    全面的体格检查是十分重要的,惊厥类型、头围大小、肌张力变化、黄疸程度、颅内压增高征等均有助于诊断。

    2、辅助检查

    (1)血糖、电解质测定 异常提示,相应的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等。

    (2)色氨酸负荷试验 口服色氨酸液,新生儿尿中出现大量的黄嘌呤酸,可诊断为维生素B6缺乏病或依赖病。

    (3)血液检查 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脑脊液呈血性,镜检见红细胞提示有颅内出血的可能。

    (4)外周血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加、C反应蛋白阳性、IgM含量增加,血沉加快等提示感染。

    (5)脑脊液检查 对诊断颅内感染、颅内出血有帮助。

    (6)颅骨X线检查 可见颅骨骨折、畸形、先天性感染的钙化点,头颅透照,可协助诊断硬脑膜下血肿及脑积水。

    (7)脑电图(EEG)判定脑部病变的严重性及性质。新生儿EEG异常有以下特点:①双侧同步棘慢波少见,惊厥放电倾向局限于一侧脑半球,好发于枕部及中央区,有时两半球同时放 电。②阵发性放电可见于无临床惊厥者,有临床惊厥者EEG有时可正常,故EEG正常不能排除惊厥诊断。③围生期缺氧或产伤所致惊厥,生后1周内EEG诊断 价值最大,此后即使发生为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EEG也可变为正常。

    (8)头部CT及颅脑超声波 对判定脑部病变的部位及性质有一定意义。


    新生儿惊厥的预防

    新生儿惊厥对宝宝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积极进行预防,是保护孩子健康的有效措施。需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加强营养,最好给宝宝母乳喂养,加强看护,不能随意拍打宝宝头部。

    1、加强护理和小儿体格锻炼。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多让小儿到室外活动,使机体能适应环境,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要注意营养。小儿除了奶类饮食以外,还应当及时添加辅食,比如鱼肝油、钙片、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以及各种矿物质,不能让小儿饥饿,以免发生低钙和低血糖性惊厥。

    3、要适当合理用药,防止小儿误服有毒的药品。

    4、加强看护。防止小儿撞跌头部引起脑外伤,更不能随意用手打小儿头部。如果小儿发生了惊厥,要让小儿侧卧,解开衣领用手帕裹压舌板或者把筷子放在上下齿之间,防止其咬伤舌头;要让小儿保持安静,禁止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如果惊厥的小儿发高烧,可以用凉水、井水或者30%-50%的酒精擦浴,或者用冷盐水灌肠,并且用安乃近滴鼻或者肌注退烧针剂。惊厥不止的,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饮食

    新生儿惊厥发作的可能性和小儿的年龄有关系,年龄越小,发病的机会就会越大。妈妈除了要细心照料孩子外,在饮食上也需要了解。新生儿惊厥饮食注意事项有以下五点:

    1、当惊厥发作时,不能喂水和进食,以免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惊厥缓解后可给予糖水或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汁质,如鸡蛋、牛奶、藕粉、面条等。

    3、惊厥新生儿不宜食用酒、醋、茶叶、咖啡、巧克力和可乐等兴奋性物质,以上几种兴奋性的物质,能够诱发惊厥的再次发作。

    4、尽可能避免间接吸烟,注意避免过度疲劳或过度兴奋,以免诱发惊厥发作。

    5、适当地补充奶类食物和添加辅食,可以选择给新生儿服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比如常用的有鱼肝油、水果、维生素B1及B6食物、各种矿物质等,避免新生儿处于饥饿的状态,减少低钙和低血糖性惊厥的发生几率。

  • 蓦山溪
    回复
    2024-05-14 00:00:06

    摘 要 :对癫痫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了几种孟德尔遗传与非孟德尔遗传的儿童原发性癫痫病的基因定位,。

    前者包括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良性家族性婴幼儿惊厥、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及全身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

    后者包括少年肌阵挛癫痫、 热性惊厥、 儿童失神癫痫、 少年失神癫痫及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棘波。

    关键词: 儿童;癫痫;遗传

    癫痫的病因较复杂 , 其中约 40 %的病人与遗传有关 , 在儿童癫痫中甚至更高。

    近 10 年 , 对癫痫遗传学的研究发现, 几种孟德尔式遗传的原发性癫痫是由离子通道改变所致 , 主要为钾、 钠离子通道位电压的改变 (voltage gated),现就已明确基因定位的孟德尔式遗传与非孟德尔遗传的儿童原发性癫痫基因定位情况综述如下 。

    1.1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 BFNC)首先于 1964 年报告, 通常发生在生后第 2 ~ 3 天 , 以全身性抽搐为特点,,发作时首先强直及眼部症状,继之发生阵挛或呼吸暂停,,每日发作多次, 查体无阳性体征 ,预后良好。

    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BFNC基 因 定位 于 染 色 体 20q13.3 , 称 BFNC1 。

    电压依赖性钾通道基因 (voltage -gated

    potassium channel) KCNQ1 ,其同源基因 KCNQ2通过定位克隆被发现 ,。

    基因定位在染色体 8q24 , 称BFNC2。

    KCNQ3 被定位于 8q24 区。

    1.2 良性家族性婴幼儿惊厥

    良性家族性婴幼儿惊厥 (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convulsion , BFIC)的特点为生后 3.5 ~ 12 个月之间有癫痫发作, 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9q 。

    1.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

    典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 (

    autosomal dominant nocturnal frontal lobe epilepsy , ADNFLE)的发作多有先兆,,如喘息、 发声,很易被误诊为夜间恐怖,易忽视家族倾向,各家庭成员的严重程度明显不同,外显率约 70 %

    临床上多以短暂的、 簇发的、 运动性夜间发作为特点,多在浅睡眠时发生。

    20q13 .2 连锁

    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CHRNA4)的ê4 亚单位基因被定位于同一染色体区,表达于前额皮层, 作为一个定位侯选基因,突变分析认为,已发现CHRNA4 的 DNA 序列变化是在M2 转移膜区一个丝氨酸被苯丙氨酸取代。

    M2 区的第二个突变导致了亮氨酸残基插入,因此并不是所有此病个体均是CHRNA4 的突变。

    1.4 全身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

    全身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generalized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 GEFS)首次报道是 在1997 年一澳大利亚家族,热性惊厥是指儿童复杂性热性惊厥发作,其可伴有无热惊厥和 6 岁后的热性惊厥 ,其它类型包括失神 、 肌阵挛发作 、 非强直性发作、 肌阵挛失张力癫痫 。

    GEFS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具有遗传异质性 , 可能有多个基因的突变。

    基因定位于 19q13 ,钠通道位电压的 β1 亚单位 (Voltage -gated Na channel

    β1subunit , SCN1B)基因也定位于此区。

    突变分析 确认在此病 SCN1B C ※G , 这个突变导致了有 β1 亚单位所致钠通道功能的调节下降,并使神经处于高兴奋状态。

    2. 1 少年肌阵挛癫痫

    少年肌阵挛癫痫 ( juvenile myoclinic epilepsy , JME)临床上多见于 3 ~ 12 岁的儿童, 常有肌阵挛发作 、 强直阵挛发作 , 30 %的有失神发作 , 且发作时间多于睡醒后不久 ,多数为终生发作。

    脑电图常呈弥漫性 、 阵发性棘慢波、 多棘慢波 ,常为 3 ~ 6Hz 。此患者阳性家族史的比例较高 , 其遗传方式不定 。

    Elmsile 等研究定位于 6p21. 3 的位点。

    JME 基因座在染色体15q14[ 10] (CHRNA7)

    ,编码 n 乙酰胆碱 (nAch) 受体的 α 7 亚单位。

    α 7 亚单位可在全脑表达, 是极重要的癫痫侯选基因之一 。

    另有学者证实 JME 基因座在染色体 8q24。

    2. 2 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 ( febrile convulsion , FC)至 少 10 %的病人有阳性热性惊厥家族史或其它的癫痫病史。

    基因分离分析已经提示是多基因和单个主要位点模式,存在遗传异质性 ,大家系中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性外显 , 而众多小家系则呈多基因遗传,并有与染色体 8q13 -21 和 19p13. 3连锁的证据 。

    2. 3 儿童失神癫痫

    儿童失神癫痫 ( 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失神发作 (除肌强直失神外)发生在 2 ~ 12 岁 ,6 ~ 7 岁为高峰 , 临床以突然的意识丧失 、 双眼凝视,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 , 持续 1 ~ 2 秒钟后意识恢复 ,继续原来的活动 , 发作频繁为特点 。

    其典型的脑电图示双侧、 同步、 对称 2. 5 ~ 4Hz 棘波或多棘复合波的发放 ,而背景正常。

    儿童失神癫痫并未显示来自于单基因缺陷的遗传方式 , 其表现型可能与染色体 8q24 有关。

    2.4 少年失神癫痫

    少年失神癫痫 ( juvenile absence epilepsy , JAE) 发病年龄在 7 ~ 17 岁,发病高峰为 10 ~ 12 岁,发作频率较儿童失神癫痫低,多伴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家族性少年失神癫痫及儿童失神癫痫、 少年肌阵挛癫痫,觉醒时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的家族集聚现象提示这些原发性全身性癫痫遗传倾向。

    少年失神癫痫与 谷氨酸受体基因 (GRIK1)相关联的等位基因 已经在 20 个家族中被证实。

    2.5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棘波

    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棘波 (benign partial

    epilepsy of childhood with centro -temporal spikes)是儿 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癫痫综合征,也就是Rolandic 癫痫 ,发作多与睡眠有关,发作时表现为口咽部异常感觉及运动性发作,可有口干或窒息感,运动发作表现为下颌关节不能张开, 舌强直性收缩 ,不能讲话 , 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语。

    属于复杂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伴 年龄依赖的 外显率, 家系一级亲属中伴局灶或广泛性脑电图异常者增多, 说明必然存在一个对局灶性或广泛性皮层高兴奋性均易感的遗传基础。

    分析证实70%的家系与染色体 15q14 有关。

    参 考 文 献 (略)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x线

新生儿吸痰的负压mmhg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