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者经早期治疗后可避免失明。如果发现视网膜病变在早产儿出生4周到6周,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许多情况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孩子们来不及看看美丽的世界走进黑暗的空间,所以要时刻检查,抓紧治疗为主。
婴幼儿时期的眼底病众多,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 为代表的儿童眼底病是目前儿童盲的首要原因,也是国际上公认的需要做筛查的新生儿眼底疾病。一旦诊治延误,患儿视力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甚至改变患儿一生的生命轨迹。在婴幼儿这个生命的特殊时期,孩子的生命力相对脆弱,ROP、新生儿眼底出血、视乳头水肿、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视神经萎缩、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弓形虫病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等眼病严重威胁视力发育、甚至是威胁生命,可能在短时期内迅速导致视力永久性丧失,及时治疗可能消除这种严重危害。但我国不同地域之间、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甚至我国整体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之间在新生儿眼底病的筛查上尚有差距。
婴幼儿眼底病主要有
婴幼儿眼底检查方法
直接/间接眼底镜
儿童广角眼底成像系统(彩照/FFA)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我国ROP筛查标准: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开始筛查,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
所以无论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是发达地区,都应该加强对视力危害最大的婴幼儿致盲性眼底疾病的筛查。
因此,在婴幼儿眼底筛查方面我们应该做的: 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效降低致盲率 。
?结膜炎症
宝宝出生后很多家长怕孩子着凉,所以家里室温往往较高,细菌也容易繁殖,加上新生儿会不自觉地用手揉眼睛,出现眼睛分泌物增多,眼结膜磨充血等,结膜炎症状,不是严重地细菌感染或是感冒发热发生,则分泌物增多,泪腺增多,眼球出血等症状会明显,还可以导致眼睑皮肤红肿。
?泪腺炎
新生儿泪腺炎是由于排泄类地泪道鼻管堵塞引起,由于鼻管下端地胚胎性残膜没有退化,阻塞鼻泪管下段,泪液和细菌集聚在位于内眼角皮肤里地泪囊里,从而激发感染,有4%地左右地足月新生儿有这种残膜存在,大多数可在四周、六周内自行恢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一双好的眼睛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事情,但是有一些早产儿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症状,比如视网膜病变,那么对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下吧。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原因
这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医学界认为它可能和早产与保温箱中氧气浓度有关。在1970年以前,一般认为是婴儿在保温箱中呼吸过高浓度的氧气所造成,但是在精细的调整氧气浓度后,发现除了高浓度的氧气之外,似乎与视网膜的成熟度有关,因而早产被认为是主要的致病原因。早产使得血管于成长过程中受到了阻碍,而保温箱中高浓度的氧气,使得尚未成熟的视网膜上的血管收缩、阻塞,因而产生不正常的血管增生与纤维组织。
人类眼睛视网膜上靠鼻侧的血管大约是在怀孕八个月时完全形成,但是颞侧的血管却是在出生后才完全长好。因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主要侵犯颞侧视网膜,此种新生血管相当脆弱而且容易出血,当玻璃体出血纤维化时,进而造成牵引性的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因为在早产儿照顾过程中,小儿加护中心一般会请眼科医师定期施行视网膜病变筛检,所以绝大部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即被检查出来。对于达到治疗标准的早产儿,目前有两种治疗方式,分别为视网膜冷冻治疗及视网膜镭射治疗。治疗原则是将冷冻或是镭射治疗施行在病变眼睛,没有血管生长的周边视网膜上。根据统计,视网膜冷冻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严重视力丧失比率达一半以上。视网膜镭射治疗是新近采用的治疗方式,不仅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和视网膜冷冻治疗方式相同。最重要的优点是施行过程中,对后极部的治疗较为方便,眼睛较少伤害,患者痛苦大为减轻。
因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缘故,现在进展至晚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病例已经很少。如果不幸进展至第四或第五期病变的视网膜剥离,就必须施行玻璃体切除术或是巩膜扣压术,使剥离的视网膜复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期第一期病变的特征是产生薄薄的白色线条,将视网膜前方没有血管的部分与后方有血管的部份分隔,使得在分隔线附近的血管,因受到阻碍而呈现过度分支的状态。
第二期病变是白色线条变宽变高,进而形成粉红色的突起,视网膜上的血管生长进入到突起中,此时没有造成视网膜剥离。
第三期病变是突起内的新生血管往视网膜外增生以及纤维化,玻璃体逐渐混浊。
第四期病变是由于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增生及纤维化的牵引视网膜,造成了部分视网膜剥离与结疤组织。
第五期病变是指病变进展至视网膜完全剥离。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2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由于新生儿的视网膜血管异常增殖所致的一类疾病,与接受氧治疗等因素有关。虽然人们对此病已开始有一些认识,但是仍然有家长乃至非专科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所以还有很多早产宝宝因为检查的时间太晚,以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期。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
1、早产、低出生体重
主要原因: 视网膜发育不成熟,有一个灰白色血管不能逾越的分界线,阻止血管正常生长。
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2、氧疗
(1)氧疗时间越长,吸入氧浓度越高,动脉血氧分压越高,ROP发生率越高,病情越重。用CPAP或机械通气者ROP发生率比头罩吸氧者高。患者一般均有出生后在温箱内过度吸氧史。
(2)浓度给氧后迅速停止,使组织相对缺氧,从而促进ROP产生,与吸氧时间知短无关。动脉血氧分压的波动对ROP进展起重要作用。
3、其他
(1)各种因素所致缺氧、酸中毒(pH<7.25)、贫血、输血、高胆红素血症、高钠血症、低血糖、低体温<35.6摄氏度、动脉导管未闭、脑室内出血、败血症、光照、应用黄嘌呤药物等。
(2)β受体阻滞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增加脉络膜血管紧张性,促进ROP的发展。
(3)母体贫血及多胎儿等。
(4)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CO2过低可致视网膜血管收缩导致视网膜缺血,最终形成ROP。
(5)种族:白人发病率高,病情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早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妇产科,新生儿科,激光医学科等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此外,还应建立早产儿眼科普查制度。
如果虹膜前后粘连已经形成,而且比较广泛,则可考虑抗青光眼手术。
ROP并非都无休止地从1期进展到5期,多数病变发展到某一阶段即自行消退而不再发展,仅约10%病例发生视网膜全脱离,因此,对1,2期病变只需观察而不用治疗,但如病变发展到阈值期则需立即进行治疗,所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阈值ROP是治疗本病的原则,目前国际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针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亦发展了一些内科治疗。
1、手术治疗
(1)冷凝治疗: 对阈值ROP进行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的连续冷凝治疗,可使50%病例免于发展到黄斑部皱襞,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后果,冷凝治疗通常在局麻下进行,亦可在全麻下操作,全麻可能发生心动过缓,呼吸暂停,发绀等,冷凝的并发症有球结膜水肿,出血,撕裂,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出血等,目前,ROP冷凝治疗的短期疗效已得到肯定,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2)激光光凝治疗: 近年,随着间接检眼镜输出激光装置的问世,光凝治疗早用ROP取得良好效果,与冷凝治疗相比,光凝对1区ROP疗效更好,对2区病变疗效相似,且操作更精确,可减少玻璃体积血,术后球结膜水肿和眼内炎症,目前认为对阈值ROP首选光凝治疗,国外多主张用二极管激光治疗,二极管激光属红光或红外光,穿透性强,不易被屈光间质吸收,并发症少,也有作者尝试用经巩膜的810nm激光代替冷冻方法,并发症明显减少。
(3)玻璃体切除手术: 巩膜环扎术失败及5期患者,只有做复杂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手术效果以视网膜脱离呈宽漏斗型最好,约40%视网膜能复位,窄漏斗型最差,仅20%,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得到部分或完全解剖复位,但患儿最终视功能的恢复极其有限,很少能恢复有用视力。
(4)巩膜环扎术: 如果阈值ROP没有得到控制,发展至4期或尚能看清眼底的5期ROP,采用巩膜环扎术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巩膜环扎术治疗ROP是为了解除视网膜牵引,促进视网膜下液吸收及视网膜复位,阻止病变进展至5期,但也有学者认为部分患儿不做手术仍可自愈。
2、内科治疗
(1)阈值前ROP的补氧治疗: 由于氧疗可诱导ROP的发生,曾经有一段时期禁止给早产儿吸氧,但这并非根本解决方法,而且还增加早产儿的病死率,随着血管生长因子在ROP形成中作用的确立,发现缺氧可诱导血管生长因子合成,提出补氧治疗以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抑制ROP发生,发展,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2)新生血管抑制剂: 尚在研制与动物试验中。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何预防
对早儿严格限制用氧,是唯一的有效预防措施,除非因发绀而有生命危险时,才可以给以40%浓度的氧,时间亦不宜太长。
此外,维生素已早期大剂量应用也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及早发现,及时施行冷凝或激光光凝,有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成功报导。另外,为了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后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生,活动期重症病例,必须经常予以散瞳,以免虹膜后粘连。
总之,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也必须要重视,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症状
1、活动期分为五个阶段:
(1)血管改变阶段:为 本病病程早期所见。动静脉均有迂曲扩张。静脉管径有时比正常的管径大于3~4倍。视网膜周边部血管末梢可见如毛刷状的毛细血管。
(2)视网膜病变阶段: 病变进一步发展,玻璃体出现混浊,眼底较前朦胧。视网膜新生血管增多,大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也可见于赤道部之前或后极部,该区域视网膜明显隆起,其表面有血管爬行,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视网膜出血。
(3)早期增生阶段: 上述局限性视网膜隆起处出现增生的血管条索,并向玻璃体内发展治疗,引起眼底周边部(大多数)或后极部(少数)视网膜小范围脱离。
(4)中度增生阶段: 脱离范围扩大至视网膜一半以上。
(5)极度增生阶段: 视网膜全脱离。有时还可见到玻璃腔内大量积血。
本病活动期病程为3~5个月。并不是所有病例都要经历以上的5个阶段,约1/3病例在第一阶段,1/4在第二阶段停止进行,其余则分别在第三、四、五阶段停止进行而进入纤维膜形成期。
2、纤维膜形成期,在活动期不能自行消退的病例,终于瘢痕化而形成纤维膜,因程度不同,由轻至重分为1~5度。
1度: 视网膜血管细窄,视网膜周边部灰白混浊,杂有小块形状不规则色素斑,附近玻璃体亦有小块混浊,常伴有近视。
2度: 视网膜周边部有机化团块,视盘及视网膜血管被此牵引而移向一方,对侧视盘边缘有色素弧,视盘褪色。
3度: 纤维机化膜牵拉视网膜形成一个或数个皱褶。每个皱褶均与视网膜周边部膜样机化团块相连接。皱褶905位于颞侧,105位于鼻侧。位于颞上颞下侧者甚为少见。视网膜血管不沿此皱褶分布,与先天性视网膜皱襞不同。
4度: 晶体后可见纤维膜或脱离了机化的视网膜一部分,瞳孔领被遮蔽。自未遮住起检眼镜检查可见眼底红光反射。
5度: 晶体后整个被纤维膜或脱离了的机化的视网膜所覆盖。散瞳检查,在瞳孔周边部可见呈锯齿状伸长的睫状突。前房甚浅,常有虹膜前后粘连。亦可因继发性青光眼或广泛虹膜前粘连而致角膜混浊,眼球较正常者小,内陷。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新生儿出生之后,整个身体疾病的筛查也越来越重视,这其中包括了眼底的筛查,尤其是对一些早产儿或者是有特殊情况的新生儿,尤其重视进行眼底的筛查。
在部分新生儿眼底筛查中,可能会发现视网膜有散在的白点,这种情况,原因还不是非常清楚。
绝大多数的新生儿,随着生长发育,有可能过一段时间再复查,白点慢慢就消失了,所以也不需要过度担心。
有早产,有吸氧史,最大的可能就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但就图中所示是三区的位置,而且病变比较局限,所以一般不要紧,只要定期复查即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