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坏死性肠炎

时间: 阅读:4930
新生儿坏死性肠炎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5-09-18 15:43:07

您在前面所说的新生儿坏死性肠炎这个疾病是儿科的危重疾病,这个疾病的病死率是非常的高的,风险非常的大,对于该疾病来说,一经确诊之后必须尽早进行手术的治疗,假如患儿现在已经确诊为该疾病的话,则尽早手术治疗为好了。就是这个情况了。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祝由师
    回复
    2024-05-15 15:15:30

  • 云胡不喜
    回复
    2024-05-15 15:15:30

    本病一般发生在体重低于2500克的早产儿,于出生时曾发生过窒息,或出生后曾患过呼吸困难、菌血症或腹泻等疾病的早产儿更易引发本病。

    本症的发病原因,可能和肠壁缺氧及肠道细菌感染关系密切,因缺氧时机体调整血流分布,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较多氧气,肠壁缺氧显得更重,再因肠壁受损,肠道细菌乘机侵入,可引起肠粘膜坏死,重者肠壁各层都可能坏死,甚至并发肠穿孔。

    本症无明显季节性,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换血等诱因者,发病多在生后2周内,以2~10天为高峰。因腹泻、败血症或无诱因而发病的婴儿则起病年龄较晚,在出生后3~4周甚或7~8周发病。

    本病症状以腹胀、腹泻、呕吐、便血为主,可分轻症和重症两种。轻症仅有轻度和中度腹胀,以腹泻和呕吐、便血为主,腹泻和呕吐次数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时大便颜色深,潜血阳性。重症者腹胀明显,甚至腹壁发亮,可看到肠型,腹泻和呕吐次数可多可少,便血量多,成为果酱样便或为黑粪。呕吐物呈咖啡状或吐鲜血。严重者腹壁红肿并伴有肌紧张。全身症状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出现神志萎靡、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有的病例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有的并发败血症。

  • 离亭燕
    回复
    2024-05-15 15:15:30

    【答案】:D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以腹胀、呕吐、腹泻、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动力性肠梗阻、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为特征。病理上以小肠和结肠的坏死为特征。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多见。
    腹胀常为首发症状,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而后出现全腹胀,进行性加重并出现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 空青
    回复
    2024-05-15 14:14:20

    NEC在医学上指的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和体重较低的新生儿。

    以下是关于NEC的详细解释:

    I.NEC的定义:

    NEC是一种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影响新生儿的小肠和结肠。该疾病的特点是肠道组织发生坏死和破裂,导致肠道穿孔和感染的风险增加。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是最容易受到NEC影响的人群。

    II.发病原因:

    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由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未能完全发育,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和肠道炎症的影响。

    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是NEC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肠道内有益细菌起到保护肠道黏膜的作用,但在NEC患者中,坏死组织和细菌的过度增殖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长时间静脉营养:NEC患者中,由于先天性肠功能不全或需要长时间静脉营养,肠道缺乏运动和营养摄入,进一步增加了患病风险。

    III.症状和诊断:

    食欲不振和呕吐、腹部肿胀和酸痛、黄疸或血便、呼吸困难和心率异常等

    IV.治疗和预防: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早期诊断对于NEC的治疗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进行临床评估,配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抗生素治疗、静脉营养支持、病情监测等。

    预防措施:预防NEC的关键在于降低感染风险和保护肠道健康。这包括在早产儿中实施母乳喂养,采取逐渐恢复肠道功能的方法,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过度营养和过度充气等。

    拓展知识:

    NEC的发病率在早产儿中较高,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它是新生儿重症监护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NEC的严重程度可以从Ⅰ到Ⅲ分级评估,Ⅲ级NEC最为严重,往往需要手术干预。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和护理有所改善,NEC仍然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

    NEC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它的病因复杂,包括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治疗NEC的关键。预防NEC的措施包括提供母乳喂养、逐渐恢复肠道功能、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怎么给新生儿喂鱼肝油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标准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