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脐疝气什么症状

时间: 阅读:14978
新生儿脐疝气什么症状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凌泉

凌泉

2025-11-04 16:44:02

新生儿脐疝气的症状主要是脐部整个向外突出,特别是新生儿在哭闹的过程中会比较明显,平时不用力可能会逐渐的消下去,宝宝在咳嗽的过程中也会导致脐部增大,平时最好不要让婴儿用力。

新生儿脐疝气通常是因为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3-14 04:04:20

    脐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分为新生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本文将对两种脐疝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多发于1岁以下小宝贝
    新生儿脐疝多发于1岁以下小宝贝,主要由先天发育异常导致,如脐环未闭或周围组织薄弱。表现为脐部半圆形隆起,大小如拇指,啼哭时稍增大,但症状多不明显。治疗首选非手术,如粘膏贴脐法,无效再考虑手术。
    ?多见于中年女性
    成人脐疝多见于中年女性,主要由后天因素如妊娠、肥胖等导致脐部组织薄弱。症状包括局部胀坠、腹痛、恶心等,严重可致休克。治疗多需手术,非手术方法效果有限。
    ?鉴别要点
    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发病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均有所不同。别混淆哦!
    ?温馨提示
    关心自己,更关心宝贝。了解脐疝,守护健康!希望这篇分享能为你拨云见日,让健康知识更清晰!

  • 祝由师
    回复
    2024-03-14 04:04:20

    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婴幼儿脐疝是一种发育缺陷,为婴幼儿常见疾病。婴儿脐疝指婴儿肠管自脐部凸出至皮下,形成球形软囊,易压回,较常见。约20%的足月儿存在脐疝,而早产儿的发病率高达70%~80%。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可能促使脐疝的发生。婴儿脐疝表现为脐部可见一球形或半球形可复性肿物。小儿安静卧位时,肿块缩小或消失,脐部皮肤松弛。哭闹、咳嗽、直立等使腹压增大时肿物出现。婴儿脐疝大多数可在生后1年内自然闭合,无须特殊治疗。闭合晚、疝囊较大,以及发生嵌顿者需手术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儿童脐疝可发生嵌顿(不能通过手法复位)或绞窄(嵌顿性疝内容物血供不足),甚至破裂。

  • 冉冉云
    回复
    2024-03-14 04:04:20

    脐疝俗称气肚脐,是婴儿最常见的腹部疾病之一。

    详解01

    婴儿脐疝的症状:
    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主要表现在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
    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可有冲击感。
    脐部有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即可诊断。

    02

    婴儿脐疝的发病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

    03

    婴儿脐疝的发病机制:
    脐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是胎儿的脐带所在处。脐静脉在脐的最上部,穿过腹壁,向内移行至镰状韧带下缘。出生后近脐部的一段脐静脉成为肝圆韧带。胎儿时的两支脐动脉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间,在脐两侧偏下部进入脐带,出生后退化成纤维性索条,被称为脐外侧韧带。
    胎儿的脐尿管位于下腹部的中线、腹壁与腹膜间,出生后退化成为脐中韧带。出生时脐带被结扎剪断,断面瘢痕形成。以上诸韧带间被疏松结缔组织充填,成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脐环包绕脐周,较坚韧,是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
    初生时脐环较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收缩,最终消失。脐环较大时,诸韧带间的空隙增大,腹腔内脏带着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形成脐疝。
    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儿及大脑性痴呆症患儿,脐周围的组织发育欠佳或较松弛,脐环较大,脐环的收缩及闭合较迟缓,是这类小儿好发脐疝的解剖因素。

    04

    婴儿脐疝的危害:
    1、危害宝宝的消化系统:宝宝一旦消化系统出现问题,营养吸收也会受到影响,进而会出现体质下降,无任何疾病抵抗能力,所以,宝宝的正常发育也会受阻。
    2、影响生殖泌尿系统:因小儿脐疝的疝内囊物长期压迫泌尿及生殖器官,会造成宝宝的生殖器官发育不良,进而影响宝宝的生育能力,甚至影响宝宝一生无法生育。
    3、危及宝宝生命:当脐疝被卡在脐部较长时间后就有可能发生了嵌顿,嵌顿后突出的包块不能用手回纳,局部逐步肿大、疼痛。因为肠壁受压,血液流通不畅,超过24小时就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从而危及宝宝生命。
    4、危害到宝宝心灵:在脐疝气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宝宝也会一天天的长大,在智商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身体与正常人不一样,这就会导致宝宝的精神会产生忧郁,开始自闭。

    05

    婴儿脐疝怎么办?
    正常情况下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婴幼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06

    1、非手术疗法
    一般无需任何处理。对个别爱哭闹,屡发嵌顿者可试用。
    (1)压迫法:用适当长度的9?10cm宽的松紧带,缝制成圆圈状,令婴儿平卧,还纳脐疝,将棉球(同疝大小)或半个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疝部,以松紧圈固定之即可。
    (2)胶布粘贴法:可将稍大于脐环的硬币、扣子或圆木片用纱布包好,压在脐环上,然后用宽胶布固定。胶布宽5cm,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操作时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使疝囊呈空虚状态,避免疝内容物膨出,便于脐孔的闭合。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个月,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每次粘贴时要使脐孔缩小,使之逐渐愈合。

    07

    2、手术疗法
    婴幼儿正常发育时,脐疝能很快消失,仅有个别病例需手术治疗,因此不应急于手术。
    适应证: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手术:疝较大脐孔直径在2cm以上;经1年的保守治疗没有治愈,年龄在2岁以上;已经嵌顿,内脏与疝囊有粘连;脐部疼痛,推测有大网膜粘连者。

  • 半夏
    回复
    2024-03-14 03:03:10

    1 婴儿脐疝的病因

    俗称“气肚脐”,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网膜或肠管即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脐疝。

    2 婴儿脐疝症

    疝气多发生于新生儿,有的宝宝在幼儿期仍然存在,这也是宝宝的常见病。脐疝气的发生,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宝宝肚脐的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脐疝气。婴儿脐疝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cm,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回纳人腹腔,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以上为典型脐疝。肿物较大时,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为创伤所致。

    3 婴儿脐疝的诊断

    判断宝宝得了脐疝气,爸爸妈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宝宝脐疝气鼓出的这个宝宝摸上去非常柔软。看上去外表呈一球形或半球形,像核桃大小的肿物。

    2、宝宝哭闹得越厉害,腹压就越高,脐疝气也就鼓得更大更明显,安静或卧床时可消失。

    如果宝宝脐疝气鼓起的小包包在5cm以下,那么家长不用特别担心。脐疝气可随宝宝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的加强而自然痊愈,之后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约有80%的宝宝在1岁以前痊愈,90%的宝宝会在2岁以前痊愈。

    提示:

    宝宝在2岁后仍有脐疝气的话,妈妈就应格外注意了,需请医生诊治。

    4 婴儿脐疝的治疗

    一般来说,在宝宝的脐疝气按压后可以复位。但是,当脐疝被卡在脐部较长时间后就有可能发生了嵌顿,无法用手送回。这样的情况需要紧急就医处理。因为肠壁受压,血液流通不畅,就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大多数脐疝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一岁内自愈。因此2岁前,除非嵌顿,可观察等待。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如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cm者,宜手术治疗。沿脐口1cm处,沿脐作半圆形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显露腹直肌前鞘,疝环及疝囊,正中切开腹白线,游离疝囊,还纳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切除部分疝囊后,给予缝扎,然后将两侧腹直肌鞘缘(即腹自线)间断缝合,最后缝合皮肤。若2岁以上幼儿仍见有脐疝,直径超过2cm者,应去医院手术修补。如无手术条件,可试用粘贴法:用2条4cm宽胶布,其中一条开一横行小孔,将另一胶布一端剪窄,使其能正好穿过小孔。用75%医用酒精消毒局部皮肤后,将胶布粘牢固定,使脐部下陷,两侧缺损缘相接触。注意局部清洁,一周后更换胶布。

新生儿脐疝气如何治疗

新生儿脐疝气怎么办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