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以内的宝宝基本每个月都要打预防针的。出生时、一个月、六个月打乙肝疫苗,二、三、四个月是脊髓灰质炎疫苗,这个可以口服糖丸也可以打进口疫苗,三、四、五个月是百白破疫苗,八个月是麻疹疫苗,一岁是乙脑疫苗,所以基本上每个月都需要打疫苗的。不同疫苗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建议一定要按时接种。
对于新生儿来说,从出生后就要不断接种各种疫苗,来预防一些容易发生的疾病,同时还能增加体内抗病毒的免疫力。但是新生儿接种不同的疫苗都会有不同的时间段,那么,一般新生婴儿什么时候开始打疫苗?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天内就会接种疫苗,一般刚开始接种的是乙肝疫苗和卡介苗。这些疫苗都是国家强制计划里每个宝宝都要接种的疫苗,从而降低相关病症的发病率,刺激宝宝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在一周岁以内的宝宝,一般是需要每个月都注射一次疫苗的,并且接种的疫苗在宝宝的接种本上都是会有详细记载的。但是如果宝宝出现发烧或者感冒等情况是,接种疫苗的时间是需要往后延迟的,要等宝宝感冒痊愈两三天以后,才能再次接种疫苗。
由于体质原因,部分宝宝在接种后会出现一些局部反应。一般是在在接种后的24小时左右,宝宝的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痛,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那么,家长就应该及时给宝宝多喝水补充水分,同时让宝宝得到充足的休息,这些反应一般会在2-3天内会自行消退。所以妈妈们也不需要做特殊的处理。
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在出生以后都应该意识到孩子每一个月都是需要打一次预防针的。家长要意识到在给孩子打预防针时,免费的预防针是一定要给孩子进行接种的,而对于自费的疫苗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体质进行考虑是否要给孩子接种。这当中自费的疫苗一般都包含了,像水痘和流感包括肺炎这样的一些疫苗都是需要收费的。家长就可以根据家里的经济实力进行考虑,是否要不要给孩子接种。
新生儿从出生每个月都要打预防针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在面临新生儿出生以后,都意识到,由于孩子每个月都是需要进行打预防针的。针对于不同月份大的孩子在打预防针的时候,每一个月的预防针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孩子在月份较小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预防针较多一些,但是等到孩子年龄稍大一些时,慢慢的孩子预防针就没有了。尤其是当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的预防针逐渐减少。
家长带孩子去打预防针而对于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打预防针时,更多的都会选择直接给孩子打免费的疫苗,却从来没有考虑给孩子打自费的预防针。因为想到自费的预防针里边只是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却不代表着孩子100%不会得这样的病。尤其是像在给孩子打了手足口病疫苗以后,才能够意识到在孩子面临着生长,1~2岁的时候,孩子还是会容易出现得手足口病的问题。
学校会查看接种预防本家长要意识到早早地给孩子进行接种,该打的疫苗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当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会发现去给孩子报名都是需要提前查看孩子接种的预防本,要查看一下孩子哪些针没有进行接种。然后再进行补针,家长到了孩子特定的年龄段时就一定要带孩子去接种预防针。
70年代中期,我国制定了《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为普及儿童免疫纳入国家卫生计划,并于198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效地降低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其主要内容为“四苗防六病”,即对七周岁及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以及及时加强免疫接种,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
1992年卫生部又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范畴。随着科技进步,计划免疫将不断扩大其内容。
扩展资料:
一、方案
1、出生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和第一针乙肝疫苗。
2、1个月月龄,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
3、2个月月龄,接种(服)第一次脊髓灰质炎疫苗。
4、3个月月龄,接种第二次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第一次百白破疫苗。
5、4个月月龄,接种第三次脊髓灰质炎疫苗和第二次百白破疫苗。
6、5个月月龄,接种第三次百白破。
7、6个月月龄,接种第三针乙肝疫苗。
8、8个月月龄,接种麻疹疫苗。
9、1.5~2岁,进行百白破加强接种。
10、4岁,复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11、7岁,复种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白破二联疫苗。
二、注意事项‘
1、接种的途径及剂量 不同的疫苗的接种途径、接种对象年龄及接种剂量有所不同。如果接种途径及剂量不当,不仅影响免疫效果,而且还会加重接种反应,甚至造成接种事故。因此在接种前应详细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2、疫苗禁忌证 WHO规定具有以下情况者作为常规免疫的禁忌证:
⑴免疫缺陷、恶性疾病(肿瘤、白血病)及应用放射治疗或抗代谢药而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不能使用活疫苗;
⑵接种对象正在患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疾病,应推迟接种;
⑶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者,不应继续接种;
⑷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如癫痫、婴儿痉挛等,不应接种含有百日咳抗原的疫苗。
3、预防接种反应
生物制品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接种后可引起有益的免疫反应,但也可产生有害机体的不良反应或变态反应。主要有以下副反应:
⑴一般反应
接种24小时内在接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有时可能同时伴有发热、头晕、恶心、腹泻等全身反应。这些一般属正常免疫反应,不需任何处理,1~2天内可消失。
⑵异常反应?
少数人在接种后出现并发症,如晕厥、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过敏性皮炎、血管性水肿等。这些反应虽然发生率很低,但其后果很严重,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⑶偶合病?
与预防接种无关,只是因为在时间上的巧合而被误认为由疫苗接种引起。
参考资料:
-儿童计划免疫
孩儿一出生就需要接种疫苗,为了预防疾病和确保他们的健康。许多家长现在知道疫苗是儿童的保护伞。刚出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接种3剂次,儿童一月龄、6月龄各一次,卡介苗出生时接种,根据疫苗接种手册的要求进行接种。按时接种,如有发烧感冒可以推迟几天。
虽然疫苗可以保护大多数人免受感染,疫苗只能预防特定病原体,疫苗接种不是一劳永逸的。疫苗也有一定的保护期。以乙肝疫苗为例。乙肝疫苗前三次注射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当检测到抗-HBS水平低于有效浓度时,必须重新种植。有些疫苗是收费的,有些是免费的,但我们国家负担不起这么多。这并不意味着无需接种自费疫苗,尤其是当婴儿进入幼儿园时。
当婴儿进入幼儿园时,他就进入了社会生活。幼儿园里有许多孩子。当人口众多时,流感传播的概率非常高。因此,在进入公园之前,最好每年给婴儿接种一次疫苗。父母也可以更加身心健康,但一旦流感发生,就会非常麻烦。手足口病疫苗,这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和潜在致命的传染病。它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此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十分必要。Hib疫苗是由纯化的Hib荚膜多糖和破伤风类毒素共价结合而成的Hib结合疫苗。Hib疫苗是目前预防Hib感染最有效的措施。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治疗效果逐渐下降,抗生素无法避免后遗症的发生,为婴儿接种疫苗以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