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应先到医院进行评估,达到治疗标准的,可以手术治疗,也可以选择激光、冷冻疗法,常规治疗后才能治愈,这种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决不能耽误。早产儿出现视网膜病变,建议进行激光光凝治疗、巩膜环扎术、玻璃体切除、氧气疗法。注意避免吃辛辣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多吃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以往曾称为Terry综合征或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但后者仅反映了该病的晚期表现。孕期34周以下,出生体重小于1500g,生后吸氧史,发生率约60%,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6%~82%。病因:未完全血管化的视网膜对氧产生血管收缩和血管增殖。正常视网膜血管约在胚胎36周发育达到鼻侧边缘,40周时达到颞侧缘。此期内暴露于高浓度氧,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刺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
病程分期:各期变化见表。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国际分类法
部位
Ⅰ区:以视盘为中心,60?范围内的后极视网膜
Ⅱ区:从I区向前到鼻侧锯齿缘的距离的圆形范围
Ⅲ区:余下的颞侧的周边视网膜范围,按累及的钟点数目计严重程度
第1期:在血管化与非血管化视网膜之间存在分界线
第2期:分界线抬高,加宽,体积变大,形成嵴
第3期:嵴伴有视网膜外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按增生量可分为轻,中,重
第4期:不完全视网膜全脱离
A,中心凹不累及;B,中心凹累及
第5期:漏斗状视网膜全脱离,前部及后部可分别开放或关闭
此外,视网膜后极部血管扩张、扭曲,称为?附加?病变,预示急性进展。
治疗:ROP一旦发生,进展很快,可有效治疗的时间窗口很窄,因此应对37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及时检查,对高危者应每周检查。在第2~3期可行激光或冷冻治疗,凝固无血管区。第4~5期,行玻璃体手术切除增殖的纤维血管组织,同时做光凝,以挽救视力。
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又称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病变。胚胎时期眼球的视网膜血管会随着怀孕周数增加,而开始由视神经处向周边发育,一般要到胎儿36~40周大左右才会发育完全。
假如提早出生的话,这个发育过程就会中断,而氧气的使用容易造成血管出现收缩反应、引起缺血现象,然后再诱发血管内皮增生因子释出,造成新生血管和瘢痕增生。
而引起玻璃体出血、纤维化及视网膜剥离,最严重的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常常会影响双侧眼睛。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不会表达视力上的问题,因此需要透过儿科医师与眼科医师密切合作,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检以发现问题,并且给予适时的治疗。
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区与分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可依其病变的部位、分期、侵犯范围加以评估,依血管的发育顺序可将病变的部位分为第一区到第三区。而依严重度可分为五期:
(1)第一期:周边视网膜在有血管区及无血管区之间有明显的白色分界线。
(2)第二期:分界处增厚,成脊状隆起加厚。
(3)第三期:脊状隆起加厚,并有不正常血管的增生,可能合并有视网膜血管的扩张。
(4)第四期:视网膜受玻璃体牵引产生部份之视网膜剥离。
(5)第五期:视网膜全部剥离。
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产生受许多因子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子是早产,目前在流行病学的统计报告中发现,出生当时的体重是最大的危险因子,周产数越小、出生体重越轻,罹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会也越高。
根据研究统计,出生体重小于1500公克者容易有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其中出生体重在1000~1250公克者,发展出第三期以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机率有8.5%,出生体重在750~990公克者为21.9%,出生体重小于750公克者则高至37%。
因此建议所有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或是怀孕周数小于32周的早产儿,在出生后4~6周时都应接受散瞳视网膜检查。而其他可能的危险因子还包括︰氧气的使用时间长短、氧气的使用浓度、合并有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疾病。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治疗90%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会自行改善,若第一次检查时无病变,但血管尚未发育完成,则2~3周后再检查,直到血管发育完成。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则称为第一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须在视网膜周边无血管区施行雷射或冷冻治疗:
(1)第一区出现任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2)第一区出现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但是无血管扩张。
(3)第二区出现第二期或第三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且合并血管扩张。
而第四、五期则需进行视网膜剥离手术,成功率约3成,但视力恢复不佳。
过去治疗方式的主流,是使用冷冻或雷射破坏周边未成熟视网膜,以减少不正常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产生。虽然成效不错,但对视网膜而言,仍是破坏性治疗,之后容易产生高度近视或斜视。
目前较新的治疗方式是使用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的药物进行玻璃体内注射,其效果与雷射相当,对视网膜伤害更小,而且在局部麻醉下就可以进行,可以避免全身麻醉所要承担的风险。
抗血管内皮增生因子药物会使部分不成熟的血管迅速回退,视网膜缺氧的现象改善,近9成病患接受治疗后视网膜上的新生血管会缓慢消失,但此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来了解。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