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耳失聪是否有得治?

时间: 阅读:11592
新生儿耳失聪是否有得治?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六月雪

六月雪

2025-04-18 02:50:11

如果是先天性的失聪很可能是家族遗传,或者在还是胚胎的时候由于一些因素造成的发育不健全,这种情况可能没办法治好。如果后期由于分娩或者某些疾病导致失聪,可以找到病因,积极治疗。对于先天性耳聋的孩子也是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尝试对孩子进行听力的恢复,佩戴助听器。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祝由师
    回复
    2024-05-17 08:08:04

      耳聋,医学上称为听力障碍。目前我国有单纯听力残疾者2000多万,新生儿先天性双耳聋发生率达0.1到0.3%。而且,不少患者是后天性聋,随着年龄增加,听力障碍患者比例显著上升,50岁以上人群为1/8,65岁以上老年人则高达1/3,70岁以上老人70%都有听力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交往和生活质量。

      目前,从技术上来讲,听力障碍问题已经获得解决,这得益于各种听觉植入装置的发明。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奥地利等国开发出质量非常好的听觉植入设备,基本可以满足各类中重度听力障碍人士的要求。主要有:电子耳蜗移植装置,可以完美解决严重先天和后天蜗性耳聋,目前在我国已经开展30000例。

      尤其是对2到4岁的小儿和语后聋患者,可以获得完全正常的听力和言语功能,获得和正常一样的生活。目前进口电子耳蜗移植费用29万到11万,如果纳入重大疾病报销或者医保范围或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将大大降低,从长远来看,一次性投入,可以解决为听障问题带来的后期投入,比如对政府来说,早期治疗耳聋,成年后,就无需专门针对聋哑病人的低保投入,目前我国免费为聋哑患儿提供约2000例左右的免费电子耳蜗手术。近几年,国产电子耳蜗也投向市场,效果也很满意,价格6到8万元左右。

      对有残余听力的患者,佩戴普通助听器不能满足需要的患者,可以选择振动声桥、振动骨桥、骨锚式助听器、半植入式助听器等,均可以获得几乎正常的听力,费用一般在12万到5万元不等,在我国大陆已经铺开,就连目前最先进的MAXUM植入式助听器,也将登陆我国。另外,对于蜗后性聋,可以进行听觉脑干植入(ABI),把芯片植入脑干听觉中枢,可以使患者获得听力,目前在我国香港已经开展。这些设备都需要专业的耳科医师手术安装。

      总之,依靠这些听觉植入技术,基本上解决耳聋问题,但是由于此类设备均为国外开发,所以价格很贵,如果获得政府或医疗保险的帮助,更多的听障人士可以获得这些高端的听觉解决方案

  • 山亭柳
    回复
    2024-05-17 08:08:04

    新生儿什么时候有听力?

    以前人们认为,新生儿刚生下来都是耳聋的。但随着科学发展,研究表明,胎儿听觉感受器在胎儿6—7个月时就已经基本成熟,超声显像可以观察到胎儿对外界声音刺激会有眨眼的反应。正常的新生儿一出生就有听觉定向能力。

    宝宝听力障碍常见吗?

    听力损失是全球最常见的先天性出生缺陷,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约占全部出生缺陷的 20%,发病率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婴儿期的听力障碍会对宝宝将来的语言学习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导致宝宝既聋又哑。

    家长如何尽早发现宝宝听力障碍?

    婴儿早期听觉能力有

    生后1个月 :突然给予声音刺激会出现惊跳反射、眨眼反射、觉醒反射、吸吮反射。哭泣或手脚舞动时,宝宝听到声音会停止当前的行为。在近耳处摇动声响玩具时,宝宝偶尔会慢慢地转脸。

    生后2个月 :睡眠中受到较大的声音刺激,可出现惊跳、睁眼、手足抖动。面对宝宝说话,他可以发出“啊 噢”等元音。

    生后3个月 :睡眠中听到声音,可出现眼睑闭紧、手指紧握等动作。电视机的声音可使宝宝转头或转动眼球。听到吵架声会出现不安,听到哄逗声、音乐声会有喜悦的表情。

    生后5个月 :能转头寻找耳边的闹钟声,能区别父母的声音、熟人的声音。对突然出现的人的声音刺激产生恐惧。

    生后6个月 :对他说话或唱歌,他会用眼睛看着你,可跟踪声源。能敏捷地寻找到发声的地方。

    如果听力正常,等到了一周岁时,就应该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例如来来、抱抱、再见等。再大一些就会模仿大人说出一些简单的话语。到了一岁半时,就会按照语言指令,正确指出自己的五官或自己熟悉的物品。

    如何检查宝宝听力障碍?

    听力筛查主要包括两种筛查方法:耳声发射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

    1. 耳声发射

    是指正常耳蜗在接受到外界的声刺激后会发出声音,这股声音经过听骨链、骨膜反过来传导到外耳道的现象。

    这种自发的声音可以通过仪器记录,从而评估耳蜗的功能。因为仪器需记录微小的声音,所以耳声发射检查会受到环境声音、外耳道状态、受试者配合程度的影响。对婴儿来说,在安静睡眠中进行这个检查更准确,可以避免孩子哭闹、吞咽等干扰实验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耳声发射仅仅能够评估耳蜗的功能,无法评估听神经的功能。不过,因为实验操作简便,普及度广,第一次听力筛查多为此项目。

    2.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检查

    用仪器给予孩子声音刺激,然后通过贴在孩子头部皮肤的电极片记录孩子听觉神经活动时的生物电活动,从而评估听神经、脑干听神经核的功能情况。

    这个检查也是在孩子安静入睡时更好进行。检查不会受到外耳道情况的干扰,是诊断听力障碍的常规项目之一。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缺陷是,能反应高频听阈的障碍,但对低频听阈的障碍容易遗漏。

    小结:耳声发射可以很好地筛查低频听阈的缺陷,所以将耳声发射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联合用于新生儿听力的筛查,可以全面掌握孩子的听力情况。

    美国儿科协会也强调了新生儿需要做听力筛查

    什么时候给宝宝做听力筛查?

    正常新生儿 :听力筛查一般在生后 48 小时至出院前进行。如果第一次筛查有未通过或者未进行,需在生后 42 天进行复筛。

    复筛仍未通过的孩子: 需在生后 3 个月时转诊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如何看待听力筛查的结果?

    作为新生儿的父母,在出院时需要记得查看医生出具的听力筛查结果表,上面会写有筛查的结果及复查的时间和地点,遵照医嘱及时复查即可。

    1. 初筛可能出现假阳性

    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不通过率是15%-20%,但你也不要担心,这里面绝大多数宝宝都是正常的。新生儿耳道内羊水和胎脂等残留物堵塞、环境声音干扰、中耳病变等都可能会造成假阳性结果。

    第一次筛查未通过并不一定代表就有听力障碍,需要进行复筛来明确。

    2. 初筛通过但有高危因素

    如果初筛通过,但是孩子存在高危因素,需要在生后三年内每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有些听力障碍是过了新生儿期以后才会出现,需要定期检测。

    3. 通过筛查也要注意观察

    宝宝听力障碍怎么办?

    如果觉得宝宝对声音反应迟钝或者迟迟不能开始说话,需及时就医检查听力障碍的可能。对于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最好在出生后 6 个月内开始,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振动声桥等手段帮助患儿听到声音,再通过专业语言康复训练来达到聋而不哑的目的。

    如何保护宝宝听力?

    1、不要让宝宝躺着吃奶

    宝宝的咽鼓管平直,躺着吃奶很容易发生呛咳,奶水呛入咽鼓管进入耳腔,引发中耳炎。不仅呛奶宝宝鼻炎、口腔疾病都很容易导致中耳炎。中耳炎在婴幼儿人群中非常高发,也是伤害宝宝听力的一大重要因素。

    2、不要随便给宝宝挖耳朵

    很多妈妈看到宝宝耳朵里面有耳屎,都耐不住心痒要给宝宝清理。事实上,宝宝耳朵里存在一些耳屎其实是有很大好处的。可以有效保护宝宝耳膜,缓解强烈声音对宝宝耳膜的冲击。而且,适量的耳屎还可以阻挡异物、飞虫等进入宝宝耳朵。

    3、不要强制给宝宝灌药

    让宝宝乖乖吃下又苦又涩的药是很难的。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家长用手捏着宝宝鼻子、趁宝宝张大嘴哭闹给宝宝强行灌药。强行灌药会导致药水呛入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和呛奶是有差不多一样的后果的。

    4、不要给宝宝滥用抗生素

    新生儿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是很弱的,因此也很容易感染疾病。家长为了让孩子快些康复,会给孩子吃各种抗生素。

    抗生素中的一些种类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对耳内神经细胞的损害尤其巨大,稍有不慎都会导致耳聋,称为耳毒性药物。

    5、避免家庭噪音

    家庭噪音,这可能是家长们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据检测,家庭中电视机所产生的噪音可达60至80分贝,洗衣机为42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50分贝。另外,室内敲打声、家人的高声吵架等均在范围之列。听力的丧失是渐进性的,不容易被发觉,而家庭噪音具有长期性、隐匿性的特点,所以,家庭噪音对宝宝听力损伤的危害不容忽视!建议家里噪声比较大的设备尽量不要同时开启,同时避免使宝宝长时间处于嘈杂的环境中,避开生活中常见的噪音污染源。

    作为非专科医生,没有专科经验,但可以从宝宝的听力发育情况入手,来指点家长如何自己发现自己的孩子听力是否有问题。下面是搜集到的信息:

    一、宝宝听力发育规律

    (1)0 3个月

     刚出生的宝宝,中耳里还有羊水残留,几天后才能被完全吸收,此时宝宝并不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但能听到较大的声响。

     如果突然出现60分贝以上的声音,宝宝很容易受惊吓,会全身抖动、眨眼、皱眉头、前臂急速屈曲、两手握拳、哭闹、喘气甚至停止进食。

     (2)4 6个月

     宝宝开始能辨别妈妈的声音。跟宝宝说话时,他可能会用眼睛注视你,或专注于听你的声音而停止其他动作,头转向声源,表现出对熟悉声音有感知的能力。

     (3)7 11个月

     宝宝能主动向声源方向转头,也就是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能力,听到妈妈哄逗的声音,可发出笑声,有的宝宝甚至会听从妈妈的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生活中,父母的某些行为会对宝宝的耳朵造成影响,甚至会甚至宝宝耳聋。我们一起来看看:

    擤鼻涕太过用力

    捏鼻涕这件小事也可能导致宝宝听不见。很多爸妈会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宝宝的两侧鼻孔,然后让宝宝用力擤,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宝宝鼻腔内的病菌因压力而侵入鼓室,从而影响听力。轻者,孩子耳朵会有堵感,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孩子耳朵痛,听力下降。其实,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是先压住孩子一侧鼻翼,然后擤出里面的分泌物,在压住另外一边鼻翼,擤出鼻涕。

    过度掏耳朵

    给宝宝掏耳朵是爸妈做的很平常的一件事。不过,我要提醒大家,给宝宝掏耳朵也容易掏出问题来。要知道,爸妈给孩子掏耳朵的工具非常重要。很多妈妈喜欢随手给宝宝掏耳朵,比如用发卡,用火柴棒,用木棒等。爸妈的不经意行为,会导致病菌进入宝宝的中耳腔内,从而引中耳腔感染,严重的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孩子耳朵确实要适当清理,但要注意力度,要轻轻的掏,也要注意工具,不要用过硬和不洁净的东西掏,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过多的噪音

    据调查,很多儿童因为噪音污染而导致听力疾病。孩子们经常在噪音下学习或者生活,听力会逐渐下降。高分贝的噪音是孩子听力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孩子的 健康 ,爸妈要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家庭氛围,如果发现周边有噪音,记得及时带孩子离开,或者捂住孩子的耳朵。

    游泳不注意耳朵的保护

    如今,很多小孩子都开始学习游泳。不过,因为游泳池内水不洁净,加上孩子们抵抗力差,这样的水侵入耳朵内后,很容易引起中耳炎。所以,如果爸妈们想带宝宝游泳,那么要做好保护耳朵的措施。

    用错了药

    一些药物也会对孩子听力造成影响,比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药物,如果孩子体质是过敏体质,那么很可能就会有影响,因此千万别盲目用药!

    宝宝从出生到3岁,一共要进行8次体检。其实体检并不神秘,只是检查一下宝宝的成长进度,保证宝宝的 健康 成长。

    心连心月嫂为各位新手爸妈列出了每次体检的主要内容,这样很多项目家长们在家就可以提前预习啦~

    第一次体检(出生后第42天) 此时,孩子体格发育有以下特点:视力:能注视较大的物体,双眼很容易追随手电筒光单方向运动。肢体:其小胳膊、小腿总是喜欢呈屈曲状态,两只小手握着拳。

    第二次体检(宝宝4个月时) 动作发育:能支撑住自己的头部,俯卧时,能把头抬起并和肩胛成90度。扶立时两腿能支撑身体。视力:双眼可追随运动的笔杆,而且头部亦随之转动。听力:听到声音时,会表现出注意倾听的表情,人们跟他谈话时试图转向谈话者。口腔:此时孩子的唾液腺正在发育,经常有口水流出嘴外。血液:4个月的孩子从母体带来的微量元素铁已经消耗掉,如果日常食物不注意铁的摄入,就容易出现贫血,要给孩子多吃蛋黄、猪肝汤、肝泥等含铁丰富的食品。但不能服用铁剂药物。“ 第三次体检(宝宝6个月时) 动作发育:会翻身,已经会坐,但还坐的不太稳。会伸手拿自己想要的东西,并塞入自己口中。视力:身体能随头跟眼转动,对鲜艳的目标和玩具,可注视约半分钟。听力:注意并环视寻找新的声音来源,能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牙齿:6个月的孩子有些可能长了2颗牙,有些还没长牙,要多给孩子一些稍硬的固体食物,如面包干、饼干等练练咀嚼,磨磨牙床,促进牙齿生长。由于出牙的刺激,唾液分泌增多,流口水的现象会继续并加重,有些孩子会出现咬奶头现象。血液:6个月之后,由母体得来的造血物质基本用尽,若补充不及时,就容易发生贫血。需分析贫血的原因,是饮食原因还是疾病造成的。尽早纠正贫血。在家时,注意观察孩子面色、口唇、皮肤黏膜是否苍白,如是,应考虑到贫血,并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第四次体检(宝宝9个月时) 动作发育:能够坐得很稳,能由卧位坐起而后在躺下,能够灵活地前后爬,扶着栏杆能站立。双手会灵活地敲积木。拇指和食指能协调地拿起小东西。视力:能注视画面上单一的线条。视力约0.1。牙齿:小儿乳牙的萌出时间,大部分在6-8个月,小儿乳牙的计算公式:月龄减去4~6。此时要注意保护牙齿。

    第五次体检(宝宝1周岁时) 动作发育:这时候的孩子能自己站起来,能扶着东西行走,能手足并用爬台阶,能用蜡笔在纸上戳出点或道道。视力:可拿着父母的手指指鼻、头发和眼睛,大多会抚弄玩具或注视近物。听力:喊他时能转身或抬头。牙齿:按照公式计算,应出6~8颗牙齿。乳牙萌出时间最晚不应超过一周岁。如果孩子出牙过晚或出牙顺序颠倒,就要寻找原因,它可能是由缺钙引起的,也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

    第七次体检(宝宝2周岁时) 动作发育:能走得很稳,还能跑,能够自己单独上下楼梯。能把珠子串起来,会用蜡笔在纸上画圆圈和直线。大小便:完全能够控制牙齿:乳牙20颗已出齐,此时要注意保护 牙齿。听力:大概掌握了300个左右的词汇,会说简单的句子。如果孩子到2岁仍不能琉璃的说话,要到医院去做听力筛查。

    第八次体检(宝宝3岁周岁) 动作发育:能随意控制身体的平衡、完成蹦跳,踢球、越障碍、走S线等动作,能用剪刀、筷子、勺子,会折纸、捏彩泥。视力:孩子到3岁时,视力达到0.5,已达到与成人近似的精确程度。此时宝宝应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我国大约3%的儿童发生弱视。孩子自己和家长一般难以发现。在3岁时如能发现,4岁以前治疗效果最好,5~6岁仍能治疗,12岁以上就不可能治疗。牙齿:医生会检查是否有龋齿,牙龈是否有炎症。

    定期给宝宝体检不仅能对孩子的营养保健有个及时的知道,还能及早发现病症,予以治疗。各位新手爸妈可不要忽视哦!


    我记得宝宝满一个月后去医院打预防针,医生都会说做体检的。我们是在省妇幼生的,最开始没在社区医院打预防针,省妇幼儿科打预防针必须先看医生,医生问清楚孩子的情况后再开针。

    当时体检时医生会拿玩具各种逗弄宝宝,观察她的反应。其中一个拿摇铃右耳边一下,左耳边一下,宝宝会听到摇铃声把头转过来转过去。我想这应该是测听力。检查后医生会有一个发育的综合评估,有问题会告诉你。我想最初几个月这个钱不能省,有问题急时开预治疗。

    哦!好像还做了一个专门用仪器按在头上测的,应该也是这方面的吧。总之各种母乳检查等,大医院还是很专业的,也很放心。

    现在大点一切正常就没去了,果然前几天流鼻涕没完全好,社区医院的小丫头说可打预防针,结果第二天高烧,几天才好。大医院医生相当严格这方面。

    儿童如果听力发生问题,日久就会影响其语言、智力和心理等方面的发育。家长和老师若能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临床治疗、配助听器或进行语言训练等,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儿童在语言、智力和心理等方面出现障碍。海之声听力专家认为,由于儿童的年龄小,不会表述,对于其听力障碍的早期症状,成年人很不容易发现。 我们曾经见到一位儿童患者,9岁时家长带来就诊,家长反映以前一直不知道患儿有听力问题,在幼儿园时老师反映该患儿比一般儿童反应慢,家长当时仍没有认识到是由于孩子的听力下降所致,直到9岁时患儿自己反映听不清楚老师讲课内容后才引起家长重视,这个时候采取干预措施不仅效果会打折并且对孩子的学习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如果听力真的出现了问题,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耳聋信号,家长或教师如能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这些早期听力障碍的信号表现有: 一、婴孩时期: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毫无反应。 3-6个月:不会寻找声源。 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中被提及的人或物。 9-12个月:不懂跟从一个动作的指示,例如:把球拿给我。 12-15个月:未能说出第一个单字,例如:爸、妈、灯、车。 15-18个月:对您在邻房的呼唤无动于衷。 18-24个月:未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 24-30个月:能说出的字少于100个。 30-36个月:未能运用4至5个字的句子。

    儿童听力障碍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政策,儿童言语发展最快的阶段是0-5岁,对儿童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错过这个时间,儿童的口齿、气息、理解力等后期是无法弥补回来的,早发现对儿童的后期言语康复至关重要;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出台的相对的政策,将新生儿的听力筛查项目列为必检项目。新生儿出身后72小时之内,进行听力筛查,通过了,不需要再复查,后期家长在家观察小孩对声音的反应情况;若没有听过,42天再进行复诊,若仍未通过需要3个月时再复查,若还是没有通过,需要转诊到三甲以上医院做进一步的听力检查,今早进行确诊,并做相关的干预措施,佩戴助听器,极重度听损的需要做电子耳蜗。

    儿童如果听力发生问题,日久就会影响其语言、智力和心理等方面的发育。家长和老师若能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临床治疗、配助听器或进行语言训练等,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儿童在语言、智力和心理等方面出现障碍。海之声听力专家认为,由于儿童的年龄小,不会表述,对于其听力障碍的早期症状,成年人很不容易发现。 我们曾经见到一位儿童患者,9岁时家长带来就诊,家长反映以前一直不知道患儿有听力问题,在幼儿园时老师反映该患儿比一般儿童反应慢,家长当时仍没有认识到是由于孩子的听力下降所致,直到9岁时患儿自己反映听不清楚老师讲课内容后才引起家长重视,这个时候采取干预措施不仅效果会打折并且对孩子的学习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如果听力真的出现了问题,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耳聋信号,家长或教师如能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这些早期听力障碍的信号表现有: 一、婴孩时期: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毫无反应。 3-6个月:不会寻找声源。 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中被提及的人或物。 9-12个月:不懂跟从一个动作的指示,例如:把球拿给我。 12-15个月:未能说出第一个单字,例如:爸、妈、灯、车。 15-18个月:对您在邻房的呼唤无动于衷。 18-24个月:未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 24-30个月:能说出的字少于100个。 30-36个月:未能运用4至5个字的句子。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争取早发现和早干预。

    早期听力障碍的信号表现有: 一、婴孩时期: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毫无反应。 3-6个月:不会寻找声源。 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中被提及的人或物。 9-12个月:不懂跟从一个动作的指示,例如:把球拿给我。 12-15个月:未能说出第一个单字,例如:爸、妈、灯、车。 15-18个月:对您在邻房的呼唤无动于衷。 18-24个月:未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 24-30个月:能说出的字少于100个。 30-36个月:未能运用4至5个字的句子。

    儿童如果听力发生问题,日久就会影响其语言、智力和心理等方面的发育。家长和老师若能早期发现孩子的听力问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临床治疗、配助听器或进行语言训练等,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儿童在语言、智力和心理等方面出现障碍。海之声听力专家认为,由于儿童的年龄小,不会表述,对于其听力障碍的早期症状,成年人很不容易发现。 我们曾经见到一位儿童患者,9岁时家长带来就诊,家长反映以前一直不知道患儿有听力问题,在幼儿园时老师反映该患儿比一般儿童反应慢,家长当时仍没有认识到是由于孩子的听力下降所致,直到9岁时患儿自己反映听不清楚老师讲课内容后才引起家长重视,这个时候采取干预措施不仅效果会打折并且对孩子的学习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如果听力真的出现了问题,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耳聋信号,家长或教师如能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这些早期听力障碍的信号表现有: 一、婴孩时期: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毫无反应。 3-6个月:不会寻找声源。 6-9个月:不会望向讲话中被提及的人或物。 9-12个月:不懂跟从一个动作的指示,例如:把球拿给我。 12-15个月:未能说出第一个单字,例如:爸、妈、灯、车。 15-18个月:对您在邻房的呼唤无动于衷。 18-24个月:未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 24-30个月:能说出的字少于100个。 30-36个月:未能运用4至5个字的句子。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17 08:08:04

    耳朵是用来帮助我们感知世界的,声音都是需要通过耳朵来传递的,如果听不到的话人生会少很多乐趣,但听不到很多也不是自己决定的,有可能是先天性遗传,或者是后天生病之类的,有些孩子有小儿耳聋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小儿耳聋吧。

    新生儿听力不正常表现

    听力能够帮助我们感知外界的事物,可有些新生儿听力不正常,那么新生儿听力不正常表现是什么呢?

    新生儿听力不正常主要表现是对于外界的声音没有明显的反应,比如在周边有响动的时候宝宝没有反应,或者在宝宝耳边拍手说话,宝宝也没有表情,没有扭头的动作。宝宝出生以后,出生的医院在生后3到5天一般会进行听力筛查,42天以后再次复查。新生儿听力筛查不通过的常见原因有:外耳道或中耳有分泌物,周围环境有噪音、肢体动作较多,都可以影响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不正常可能是遗传因素引起的,因此需要排查父母双方的家族中有没有耳聋的遗传因素。从客观原因出发,可能是由于在检测的时候,新生儿的状态不稳定所造成的。因此一定要进行多次筛查,最终确定。

    小儿耳聋是怎么回事

    小儿耳聋会导致小儿学习变得比较困难,毕竟听力也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那么小儿耳聋是怎么回事呢?

    小儿耳聋就是听觉传导通路上的一些器质性的病变,或者是功能性的(病变导致),一般来说,小儿耳聋还是器质性(病变)的更常见,那也就是说这个传导通路上的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都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这种听力的损失,我们统称耳聋,发生在小儿身上就叫小儿耳聋。

    造成小儿耳聋的原因很多,遗传、产伤、感染、药物应用不当、免疫性疾病、生理机能退化、某些化学物质中毒等都能导致耳聋。有些药物具有耳毒性,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利尿酸及抗疟药喹啉等。使用以上药物与是否出现耳聋,处于药物的剂量疗程有关,还与个体易感性有关。

    病变小儿耳聋是怎么引起的

    耳聋也分为很多种情况,其中一种就是病变小儿耳聋,那么病变小儿耳聋是怎么引起的呢?

    小儿耳聋绝大多数是先天性耳聋,少数情况下是后天性耳聋。先天性耳聋,有非遗传性先天性耳聋,是由于妊娠期母体因素或分娩因素引起的听力障碍,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产伤和新生儿黄疸为其发生的主要病因。母亲有梅毒、艾滋病或在妊娠期大量应用耳毒性药物等,均可以导致先天性耳聋。还有遗传性聋,继发于基因或染色体异常等遗传缺陷。后天性耳聋主要是孩子出生后,应用耳毒性药物或高热、某些疾病等导致。

    病变小儿耳聋跟某些病毒、细菌感染有关,比如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等,胚胎发育期、胎儿期(先天非遗传因素)以及出生后感染都可能会引起听力损失。细菌性脑膜炎同样会致内耳膜迷路(同脑膜一样为膜性结构)炎症增生造成内耳功能丧失,引起听力损失。

    小儿耳聋怎么办

    听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很大作用的,可有些孩子有小儿耳聋的情况,那么小儿耳聋怎么办呢?

    儿童耳聋发育关键期就在三岁的时候,如果他在3岁之前能够发现而儿童的耳聋,并且给予积极的治疗,不管是做手术还是戴人工耳蜗,还是戴助听器,或者是参加语训,很可能以后就把耳聋克服了,以后就不会出现这种耳聋状况。如果要是超过了三岁,这种耳聋就有可能会对他以后学习语言,包括适应生活学习都会造成很大的一影响。所以儿童耳聋一定要早发现,早期治疗对孩子来说实在是非常重要。

    目前,对于先天性耳聋的治疗,医学上是无法治愈的,只能采取辅助治疗措施,例如带人工耳蜗,帮助宝宝通过耳蜗倾听外界的声音。现在市面上的耳蜗价格,大致在几千块左右。质量好的耳蜗大致是上万到几万块。

  • 山亭柳
    回复
    2024-05-17 07:07:54

    如果检查出宝宝的听力有损失,家长不必灰心,宝宝听力受损的问题,通常医治可以增强听力。包括一些疾病造成的听力受损的问题也是一样,所以家长需要及时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现在针对改进听力损失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0-1岁的宝宝也可以通过佩戴助听器的方式,听到声音。
    宝宝听力受损,而且较严重者可以等到宝宝1岁后,进行电子耳蜗植入,它可以替代内耳将声音传送到大脑。但是需要注意如果佩戴助听器也没有帮助,那么,植入电子耳蜗,还是需要进行语言治疗,大概需要几年的时间,宝宝才能听懂话。
    新生儿听力有损失应该先去正规的儿童医院做筛查及干预,人的听觉中枢,言语中枢,概念中枢的发育都有最佳阶段,超过这一阶段,发育的可塑性就会明显变小,而这些中枢发育的适宜刺激就是声音。聋儿助听器佩戴越早,接受声音刺激就越早,这些中枢的开发也就越早。实践证明,早配戴助听器的聋儿在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方面的康复效果比晚戴助听器的聋儿要好的多。

新生儿肺炎需要治疗多少时间?

新生儿黄疸几天消退?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