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新生儿黄疸可以给孩子服用茵栀黄,并且要配合多晒太阳可以有效的跟着新生儿黄疸的情况,一般一周左右就会黄疸消退的,如果没有作用的话,考虑很有可能是母乳性黄疸,建议家长也可以先一周左右的母乳我观察一下,如果还没有消退的话,最好是去医院进行蓝光照射治疗。
出生黄疸的宝宝是因为生理发育不成熟新生儿黄疸主要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胆红素生成较多、转运能力不足、肝功能发育欠完善、排泄胆红素能力欠完善,即新生儿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较弱,在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及酸中毒的时候容易使黄疸加重。
?黄疸分种类
黄疸分种类,注意区分治疗小宝宝的黄疸一天天不见好,妈妈真着急!新生儿黄疸算是宝宝出生后得的第一个病吗?为什么有的孩子黄疸时间特别长,有的孩子几天就没了呢。
?母乳喂养期间要忌口
母乳喂养期间,宝宝与妈妈息息相关。有的医生说黄疸厉害就不让吃母乳了,是为什么?宝宝得黄疸与妈妈有关吗?哺乳的妈妈要注意些什么?食物上有忌口吗?母乳性黄疸,暂停喂乳新生儿黄疸中约1%为母乳性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孩子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现引起黄疸的其他病理因素。
????黄疸治疗
如果考虑为母乳性黄疸,可以停母乳48-72小时,待黄疸消退一些后,可以继续喂母乳。若确定为母乳性黄疸且黄疸较重时应暂停喂母乳,若不是母乳性可适当喂母乳。母亲应注意少食含黄色色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桔子等,禁食辛辣刺激性及生冷食物。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临床上有60%的足月产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黄疸,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胆红素代谢异常,血中的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一种疾病,具体又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一般来说,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不需要治疗。但如果需要,新生儿黄疸治疗有以下中医治疗方法:
1.湿热熏蒸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连各6g,黄芩、竹叶、竹茹各3g,甘草、大黄各1.5g。腹胀明显加大腹皮、枳实;水肿加车前子、泽泻。
2.寒湿阻滞
治法:健脾化湿退黄。
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党参、炒白术各6g,茯苓、陈皮、泽泻、薏苡仁各3g,干姜1.5g。腹胀加木香、大腹皮;便溏加葛根。
3.瘀积发黄
治法:化瘀消积退黄。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柴胡各6g,生地5g,枳壳3g。腹胀加陈皮、大腹皮;胁下痞块加三棱、莪术。
4.胎黄动风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退黄。
方药:犀角散加味。水牛角1Og,茵陈、天麻各6g,黄连、山栀各3g。便秘加大黄;抽搐、神昏加菖蒲、羚羊角粉。亦可选用紫雪散、安宫牛黄丸。
小儿黄疸怎么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大多数新生儿黄疸都不需要治疗。但如果需要,新生儿黄疸治疗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光照疗法
光照治疗是一种通过荧光灯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疗法。光照治疗通常可以缓解新生儿黄疸,因为紫外光能把胆红素转变成一种更容易通过宝宝的尿液排出体外的东西。
2、换血疗法
如果新生儿黄疸比较严重或经过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宝宝就需要进行换血疗法。
3、其他疗法
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帮助宝宝减退新生儿黄疸。比如,确保宝宝能够吃到足够多的母乳或配方奶,这样就能多排便。如果对宝宝的新生儿黄疸有任何疑问,一定要请教医生,以确保妈妈选择了正确的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
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1、生理性黄疸
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由于胎儿在宫内低氧环境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过多,且这类红细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坏,胎儿出生后,造成胆红素生成过多,约为成人的两倍;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使胆红素代谢受限制,造成新生儿在一段时间出现黄疸现象。
诊断: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呈浅黄色,巩膜(白眼珠)以蓝为主微带黄色,尿稍黄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黄,2-3周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早产儿的生理性黄疸会出现得较早、较高,持续时间也较久,大约要满月才能消退。
应对: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孩子没有什么不适,一般情况下,不需治疗。
2、母乳性黄疸
因吃母乳而发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
诊断:孩子吃母乳,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
应对: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出现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继续用母乳喂养。
3、溶血性黄疸
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O、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诊断: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逐渐加重。
治疗: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严重者早期可进行换血治疗。
黄疸或胆汁淤积是体内胆红素潴留,血清胆红素增高,而使皮肤、粘膜和脑组织等其他组织染成黄色的一种临床征象。大家知道相关的知识内容吗?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别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胎黄)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胎龄12周时,羊水中已有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60%-80%的新生宝宝在出生后2到5天内会出现皮肤发黄的现象,是种正常现象。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病因
婴幼儿黄疸是体内胆红素浓度高的结果而胆红素主要是红血球的代谢产物,当红血球老化破坏时,血红素就会游离出来,经代谢后产生胆红素。胆红素通过血液运送到肝脏,经肝脏的代谢后,由胆管排泄于肠子内。当上述的代谢路径发生问题,造成血中胆红素的堆积,就会形成黄疸。
新生儿黄疸,有真有假,真黄疸是指病理性黄疸,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管闭锁等等。而假黄疸特指小儿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
小儿出生24小时以后发现黄疸,并能够在14天以内自然消失,没有其它症状,称之为生理性黄疸,有50%正常出生的小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对于早产儿来言,生理性黄疽的发生率要更高,可达80%。
生理性黄疸,大都在生后第3天出现。早者在生后第二天出现,迟者可在第5天出现黄染,其色泽—般较轻浅,呈浅黄色,—般2-3天消退。稍重者可延迟到出黄疸的5-6天后消退,而早产儿的黄疸,最多也不应超过7-10天。超过14天的黄疸为迁延性黄疸,或由它病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出现的顺序,一般先见于面部、颈部、然后遍及胸腹及四肢,巩膜——即眼睛中发白的部分也出现黄染。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是与小儿山生后体内胆红素的'代谢有关。有一种能够消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的转移酶,要在小儿小生后3—5天才能成熟,所以此期间,新生儿体内会出现过多的胆红索而表现为黄疸。当这种转移酶成熟后,就会将多余部分的胆红素消除,黄疸也就消失了。所以生理性黄疸是不需要治疗的,它是人生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病理性黄疸则不然,它是因各种病因引起。有些疾病还相当严重,可危及到小儿的生命。新生儿溶血是最常见的黄疸性疾病,它是由于新生儿与母亲的血型不合而导致胎儿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引起贫血、水肿、肝脾肿大、高胆红素血症。若体内大量的胆红素侵犯到人的中枢神经细胞核,其发生的黄疸就比较严重,医学上称之为核黄疸,其病死率较高,并且容易留有后遗症。最常见的治疗办法是换血。轻症可采用光疗,又叫蓝光照射,此法为治标之法,不能治本。因此,光疗不能代替换血,但可减少换血的次数。新生儿肝炎的主要表现为黄疸,常常出现在新生儿期,因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而就诊,在检查确诊后,经一定的治疗60—70%的病人可以治愈,并且预后较好。先天性胆管闭锁的病人出生时,外表均正常,在生后1—1周后,开始出现皮肤黄染,并逐渐加重,其黄色较暗,略带棕绿色。西医称之为绿色黄疸,中医认为属阴黄范畴,其粪便为灰白色是其另一大特点。由于外科手术技术的限制,只有部分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此外还可采用激素疗法,但本病预后较差,儿3个月后,肝脏开始硬化,6个月到2岁内因肝功衰竭而死亡,仅少数患者存活较长。
婴幼儿黄疸分类
生理性黄疸
是婴幼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 /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μ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
婴幼儿病理性黄疸:
(1)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
(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公升;
(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
(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
(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病理性黄疸
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常称核黄疸),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婴幼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常见的几种婴幼儿病理性黄疸
(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 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婴幼儿都会发生溶血。据报道婴幼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婴幼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 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少数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病理性黄疸不论何种原因,严重时均可引起“核黄疸”,其预后差,除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严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婴幼儿病理性黄疸应重在预防,如孕期防止弓形体、风疹病毒的感染,尤其是在孕早期防止病毒感染;出生后防止败血症的发生;婴幼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等。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如发现有病理性黄疸的迹象,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