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宝宝白天吃啥吐啥,可能是肠胃炎的原因所造成的,一般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消炎类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也可以配合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进行改善,对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饮食的清淡,不可以吃过于难消化的食物,比如五花肉。
呕吐是0-3岁婴幼儿常见症状之一,虽可单独发生,但随原发病症伴有其它症状及体征.可引起呕吐的病因有很多,接下来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三岁小儿呕吐的原因
1、 喂养或进食不当:新生儿期喂奶过多,奶的配方不当,吃奶时吞入大量空气;婴儿及幼儿一次进食量较多或食物不易消化。
2、消化功能异常: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果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及败血症等疾病时,在高烧、恶心、食欲减退的同时,常伴有呕吐。
3、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胃炎、肠炎、痢疾、阑尾炎等疾病,由于局部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呕吐,此时多会伴有恶心、腹痛及腹泻等其它消化系统症状。
4、神经系统疾病:脑炎、脑膜炎、头颅内的出血或肿瘤以及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能引起呕吐,以呕吐前无恶心并呈喷射性为特点,但往往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的其它症状,如头痛、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抽风、昏迷等。
5、精神因素: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造成的精神过度紧张或焦虑引发呕吐,再发性呕吐这种病有时也与精神因素有关。
6、中毒:包括各种中毒,如食物中毒、有毒动物、植物中毒及药物、农药中毒等,几乎都有呕吐症状,但不同的毒物中毒又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可供鉴别。
7、其他:内耳的前庭功能失调或美尼尔氏病(内耳膜迷路积水)呕吐比较剧烈,但多伴有眩晕、视物旋转;小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胃扭转、肥大性幽门梗阻等,此外,肠蛔虫症病儿发生肠梗阻或胆道蛔虫时呕吐也比较严重。
三岁小孩呕吐怎么办 ?
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表现
呕吐
乳食过量或恣食肥甘、生冷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以致乳食积滞胃中而引起呕吐.表现为,吐出物多,呈酸臭味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多厚腻. 治疗
可选用和胃导滞的中药治疗,如山楂、神曲、麦芽、谷芽、枳实、大黄等.也可以用含有以上成分的?7珍丹?,每次10~20粒(每100粒为1克),一日2次;或?小儿化食丸?,每次1丸(1.5克),一日2次.
饮食宜忌
食宜
吃一些消食化滞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煮水等.也可选用以下食疗方法:
1、.山楂100克,白糖25克.将山楂洗净去核,切碎,浓煎成汁,兑入白糖搅拌均匀.每次50毫升,一日3次,连服3日.
2、莱菔子50克.将莱菔子炒熟,碾碎成细末.每次服5克.温开水冲服,一日2次,连服5日.
3、青梅20个.洗净,去核,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20毫升,一日数次,连服3日.
4、萝卜1个.将萝卜洗净,切成碎块,捣烂,榨汁,隔水炖熟.每次15毫升,每日数次.
5、鸡内金(鸡的胃内膜)2个,面粉100克,盐、芝麻适量.将鸡内金洗净,晒干后用小火焙干,研成细末,与面粉、芝麻、精盐一起和成面,擀成薄饼,置烤箱内烤熟.每次2张,一日1次,连服3日.
食忌
暂时禁食会使胃肠得到休息,对恢复正常功能是必要的.至少1~2周内忌食生冷、冰镇及煎炸油腻、黏食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2、胃有积热
表现
乳母喜嗜油煎、辛辣食物,乳汁则蕴热,儿食母乳而致积热于胃;较大的孩子过食辛热食品,或感受夏秋湿热,蕴于中焦,皆可致脾胃升降失调,胃气因此上逆而发生呕吐.表现为,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唇干面赤,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
可选用清热和胃的中药,如藿香、黄连、石膏、竹茹、半夏等.也可以用中成药治疗,如?一捻金?,每次半袋~1袋(每袋1.5克),一日2次;或?7珍丹?,每次10~20粒,一日2次.
饮食宜忌
食宜
多食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包括: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制品;大豆、豇豆等制品;牛奶、鸡蛋、瘦肉和鱼肉,营养丰富而不生内热;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
、葡萄、山楂、乌梅、西瓜等维生素种类多的果类.也可以选用以下食疗方法:1、西瓜1个,白糖50克.将西瓜洗净,去瓜瓤,将瓜皮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汤,去渣,加白糖.以汤代水,频频饮之.
2、生姜50克,竹茹50克.将生姜切成薄片,与竹茹同置锅中,加水1000毫升,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30毫升,一日3次,连服3日.
3、野菊花30克.急火煎汤,去渣取汁,加适量白糖.以汤代茶饮,一日数次,连服3日.
4、瘦肉炒苦瓜.每日1次,佐餐食之.
5、黄瓜1根,胡萝卜1根,大白菜叶两片.全部切丝,调成凉拌菜.一日1次,佐餐食之.
食忌
忌食煎、炸、烤、熏、油腻的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干姜、胡椒,羊肉、狗肉及其他.
中药汤
3、脾胃虚寒 表现
乳母喜食寒凉生冷食物,则乳汁寒薄,儿食其乳则脾胃受寒;或孩子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寒,易受客寒;或孩子过食生冷瓜果,因冷生寒;或病程中过服苦寒攻伐之剂;或感受风寒之邪,以上均可发为呕吐.表现为,其病较缓,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为清稀痰水,或为不消化残余乳食,不酸不臭;时作时止,面色恍白,精神疲倦,4肢欠温.
治疗
可以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人参、白术、干姜、丁香、炙甘草等.也可以选用?小儿香橘丸?,一次1丸,一日2次;或?附子理中丸?,一次半丸~1丸,每日2次.
食宜
尽量采取母乳喂养,稍大的孩子应多食健脾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也可以选用以下的食疗方法:
1、小米锅巴研成细末适量,红糖适量,冲水.每次服10克,红糖水送下,一日1次,连服7日.
2、桂皮5克,山楂20克,红糖20克.先将山楂洗净,去核,然后与桂皮、红糖一起慢火煎煮,去渣取汁.每次服15毫升热饮为宜,一日3次,7天为一个疗程.
3、粳米50克,砂仁1克,胡椒20粒,精盐少许.将砂仁、胡椒研磨后用布包扎,先煮粳米,沸后再放入砂仁与胡椒,待粥烂后去胡椒、砂仁.一日1次,晨起空腹食之,连服20日.
4、白扁豆20克,芡实20克,莲肉20克,山药20克.一同研成细粉,加入白糖,作成饼,常服用.
(4)肝气犯胃型呕吐
合欢花粥:干合欢花20克,或鲜合欢花4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水煎煮成粥,分次内服。
(5)惊恐型呕吐
①龙骨汤:生龙骨30g捣碎,用水煎煮1小时,澄清去渣取汁,将所取汁加糯米100g,红糖适量,煮成稠粥,早晚服用。
②酸枣仁粥:酸枣仁15g,用纱布袋包扎,粳米50g,水煎煮成稠粥,取出纱布袋,加红糖适量,每日温服。
?
小孩呕吐的原因相关文章:
1. 小孩子一直呕吐是什么原因
2. 3岁小孩老是呕吐是怎么回事,怎么解决?
3. 宝宝突然呕吐是什么原因
4. 儿童饭后呕吐的原因
5. 2岁幼儿呕吐的原因
6. 婴幼儿呕吐的原因及止呕方法
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宝宝生病,不仅仅宝宝遭罪,家长也会跟着担忧。尤其是在夏季,很多宝宝容易出现疾病。宝宝可能会吃啥吐啥,甚至连喝水都会吐,很多家长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引起的。那么,宝宝吃啥吐啥喝水都吐怎么回事
?肠胃炎
夏秋季节宝宝最容易出现肠胃炎,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宝宝容易腹泻,还容易呕吐发热。尤其是出现了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引起的肠胃炎,会导致腹泻呕吐。这种情况下,一般宝宝病程比较短,发病过程在2~4天,具体要看疾病的严重程度,父母要带宝宝及时治疗,避免时间长了脱水或者营养不良。
?呼吸道感染
宝宝因发育不好,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流行性病发作期间。一旦出现感染,会造成气管炎、肺炎和流感。这些疾病的特点就是宝宝身体发热,并伴有呕吐的情况,甚至呕吐的非常严重,再加上宝宝的肠胃功能虚弱,进食的东西不易消化,容易反复呕吐。
?其它因素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脑炎,脑膜炎,神经系统疾病都可能造成宝宝严重呕吐,也有可能是因为受凉而引起的。很多宝宝夜间容易踢被子,吃大量生冷食物,这样会造成肠胃受刺激,从而导致腹泻、恶心呕吐。要及时的进行肠胃调理,才能有所缓解。
考虑是胃肠功能不好,消化不良的原因引起的。以下是可能的原因和建议。
?生冷食物、胃肠道损伤
宝宝吃东西吐的原因,与吃了生冷的食物,对胃肠道造成了损伤,引起了消化不良有关系。
?胃肠性感冒
如果宝宝生病感冒了,尤其是胃肠性感冒,会引起此现象。
?肠梗阻
看看宝宝有无腹胀现象,如果有腹胀而宝宝没有排气,肠梗阻也会引起宝宝进食呕吐。
?咽喉部炎症
咽喉部有不适,有炎症,进食刺激到会引起条件反射,出现呕吐。
?就医检查
建议带宝宝去医院面诊医生检查看看,明确原因对症调理。
宝宝吃下去的东西不一会就会吐出来,而且是吃啥吐啥,父母们也非常担心。宝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有很多,要按宝宝持续的时间和喂食的方式来分。有可能是宝宝吃的东西太杂,还有可能是喂食宝宝的方式不对,也有可能是宝宝有先天幽门肥厚或着狭窄。
原因分析:
1、 如果只是偶尔的几次,可能是,宝宝吃的东西太杂、太多,导致宝宝的胃部不舒适,吃啥吐啥。还有可能是宝宝感冒了,这种情况需要带宝宝去检查。
2、 父母还要留意自己的喂食方式,不要让宝宝睡着吃东西,把宝宝抱在怀里,并让他坐在喂食者的大腿上,一勺一勺的喂,量也不要太多,还可以轻轻抚摸宝宝的后背,要注意控制宝宝的每餐的量,和每天的餐数。
3、 宝宝的妈妈生病了,喂给宝宝的母乳不健康,妈妈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给宝宝提供健康的母乳。
4、 宝宝有先天幽门肥厚或狭窄。需要去医院做检查,如B超,如果是这种情况,需要给宝宝做手术。
宝宝吃啥吐啥,一般都暗示宝宝身体或着生活出现问题,需要留心观察,并细心照顾宝宝。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