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结是一种综合征,是由于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常伴有体温过低,甚至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冷损伤最为常见,称为冷损伤综合征。其特征是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指导:预防比治疗更重要,(1)搞好围产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降低早产儿的发生。(2)寒冷的季节和地区应该配备温暖设备。(3)新生儿,预热后毛巾包,搬到温暖的床上。(4)对高危孩子搞好温度监测。(5)积极的早期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不做出艰难的肿胀疾病。
新生儿硬肿症系指新生儿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伴有水肿、低体温的临床综合征。单纯由寒冷引起者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重症多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
病因
(一)寒冷损伤:本症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寒冷损伤是本症的主要原因。胎儿娩出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生后数日内如保温不当,产热不能抵偿散热时,新生儿即不能维持正常体温,随即出现寒冷损伤。
(二)感染:感染可诱发硬肿症。
(三)其它:如新生儿红细胞多。
症状
(一)体温不升:体温过低是主要表现,全身或肢端凉、体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下,严重者可在30度以下。
(二)皮肤硬肿:包括皮脂硬化和水肿两种情况。
(三)器官功能损害:轻者,器官功能低下。表现为不吃、不哭、反应低下、心率慢或心电图及血生化异常;重者多器官功能衰竭,可发生休克、心力衰竭、DIC、肾功衰竭及肺出血等。
检查
全身或肢端凉、体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下,皮肤变硬,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提起。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触之如硬橡皮样。皮肤呈暗红色或苍黄色,可伴水肿,指压呈凹陷性。累及部位依次为下肢、臀、面颊、上肢、背、腹、胸等。
治疗
(一)复温:
1.复温方法:
⑴轻-中度患儿,体温>30℃产热良好。
⑵重症患儿,体温<30℃或产热衰竭(腋-肛温差为负值),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34℃),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2.复温时的监护: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定时检测肛温、腋温、腹壁皮肤温度 及环境温度(室温和暖箱温度)。
(二)热量及液体供给:
补足热量及液体才能保证复温成功并维持正常体温。热量开始每日210KJ/kg (50KJ/kg),并迅速增至418-502KJ/kg(100-120KCcl/kg)。早产儿或伴产热衰竭患者可再适当增加,在低温时因糖耐量低下,代谢抑制,须严格控制葡萄糖输入速度,宜维持在6-8mg/min,以防止血糖过高,但有低血糖时可提高输入糖量。复温后糖耐量恢复应适当增加输入糖量至8-10mg/kg/min。如热量不足也可根据需要,添加静脉滴注脂肪乳剂。每日液体入量可按1ml/Kcal给予,重症伴有尿少,无尿或明显心肾功能损害者,应严格限制输液速度和液量。
(三)器官功能紊乱的治疗。
1.纠正休克,改善微循环。
2.DIC治疗。
3.争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4.肺出血的治疗。
(四)控制感染:根据感染细菌的情况,给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对肾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应慎用。
(五)肾上腺皮质激素。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综合征,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新生儿硬肿症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和低日龄组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包括三大主征,即体温不升、皮肤硬肿和多系统功能损害。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体温不升体温过低是主要表现,全身或肢端凉、体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下,严重者可在30度以下。体温过低分产热良好与产热衰竭两种不同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产热良好者腋温>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正值(在0-0.9度之间),大多病程短,硬肿面积小,属于轻型。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中产热衰竭者,腋温 <肛温,腋温减肛温差为负值,多为病程长,硬肿面积大,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属于重型。
二、皮肤硬肿这个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脂硬化和水肿两种情况。皮肤变硬,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提起。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触之如硬橡皮样。皮肤呈暗红色或苍黄色,可伴水肿,指压呈凹陷性。硬肿常为对称性,累及部位依次为下肢、臀、面颊、上肢、背、腹、胸等,而眼睑、手心、足底、阴囊和阴茎背部等处因皮下脂肪很少或缺乏,故不发硬。
三、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表现中轻者,器官功能低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