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健康早知道>儿科

新生儿眼睛黑眼球上有个小白点是怎么回事?

时间: 阅读:12330
新生儿眼睛黑眼球上有个小白点是怎么回事?
提问 回复

最佳回答

六月雪

六月雪

2025-10-13 09:26:03

新生儿黑眼球上有个小白点,要检查一下白点是在眼角膜表面,还是在眼角膜内部,如果在眼角膜表面的话,可能是异物,可以经常用生理盐水冲洗一下,慢慢会自行排出的,如果不能排出来,有可能是虹膜病变或者角膜皮样瘤,等孩子大一些,看一下是否有变化,再做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
    2024-05-20 15:15:16

  • 泠青沼
    回复
    2024-05-20 15:15:16

    您好,根据您的描述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首先去眼科查,其次要去耳鼻喉科看是否有听力问题。为什么要去耳鼻喉科呢?是这样的,有一种病叫瓦登伯革氏症候群,此种病因为2号染色体畸变,常见临床表现为蓝眼睛或两个眼睛一黑一蓝,也称虹膜异色症,并且两眼眼距较宽,但瞳孔间距离正常,又称为内眦外移,一般情况下这类孩子的视力不受任何影响,但,此病还伴随着单耳或双耳听力障碍,这种情况下家长就应该密切关注孩子听觉言语发育的情况。
    蓝眼宝宝伴随听力障碍的几率虽然只有9%~38%,但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听力问题,不能因为平时喊他都能听见而不去医院耳鼻喉科做正规的听力检查,因为我们的言语响度大致在50~60dB,且频率分布范围在250Hz~4KHz之间,一些轻度和高频的听力损失是很难在日常言语声中反应出来的,特别是对于小宝宝而言,他只能靠做出一些反应来回应,并不能直观地表达是否有听到声音。
    因此,蓝眼睛宝宝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去时刻关注孩子的听力问题,一旦发现孩子有听力损失就应该及时去助听器验配中心找专业的验配师佩戴助听器,早发现早干预,孩子只有听得见才能听得清才能发展言语,最终步入正常的主流社会。

  • 景天
    回复
    2024-05-20 15:15:16

    新生儿出生后瞳孔区有白色反射称为白瞳症(1eukocoria),其中最常见的即是先天性白内障,还有其它眼病也可造成。因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不同,及时正确的鉴别诊断是非常必要的。22%~30%的盲童是因先天性白内障而致盲。致病原因:如有阳性家族史,则与遗有关。此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其发病原因,有部分是全身疾患的并发病。即便是经过家系分析或是实验室检查后,仍有1/3病例不能查出病因。这类原因不明的白内障称为特发性白内障。病人没有其它的眼部异常,亦无全身疾思,可能系多因素造成品体混浊。推测这组病人中有1/4是新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突变所致。有部分与系统性疾病有关,但是由于系统病的表现很轻而被忽略或不能辨认。1.全白内障 晶体全部或近于全部混浊,也可以是在出生后逐渐发展,在1岁内全部混浊。这是因为晶体纤维在发育的中期或后期受损害所致。临床表现为瞳孔区晶体呈白色混浊,有时囊膜增厚,钙化或皮质浓缩甚至脱位。视力障碍明显,多为双侧性,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多见,在一个家族内可以连续数代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极少数为性连锁隐性遗传。2.膜性白内障 当先天性完全性白内障的晶体纤维在宫内发生退行性变时,其皮质逐渐吸收而形成膜性白内障。当皮质肿胀或玻璃体动脉牵拉后囊膜,可引起后囊膜破裂,加速了皮质的吸收,即表现为先天性无晶体。临床表现为灰白色的硬膜,有多少不等的带色彩的斑点,表面不规则,有时在膜的表面可看到睫状突和血管,后者可能来自胚胚血管膜。亦有纤维组织伸到膜的表面,故又称血管膜性白内障或纤维性白内障。单眼或双眼发病。视力损害严重。少数病例合并宫内虹膜睫状体炎。 3.核性白内障(nuclear cataract) 本病比较常见,约占先天性白内障的1/4。胚胎核和胎儿核均受累,呈致密的白色混浊,混浊范围为4~5mm,完全遮挡瞳孔区,因此视力障碍明显。多为双眼患病。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隐性遗传,也有散发性。 4.中央粉尘状白内障 在胚胎期的前3月因胚胎核受损所致,胎儿核不受影响。临床表现为胚胎核的2个Y字缝之间有尘埃状或颗粒状混浊,故又称为板层粉尘状白内障。如果胎儿核也受损害,在临床即表现为核性白内障或板层白内障。在裂隙灯下可见混浊区内有许多细小白点,混浊的范围约为1~2.5mm。多为双眼对称,静止不变,对视力的影响不大。 5.绕核性白内障 此种类型的白内障很常见,占先天性白内障40%。因为混浊位于核周围的层间,故又称为板层白内障(1amellar cataract)。通常静止不发展,双侧性。临床表现是在胎儿核的周围绕核混浊,这些混浊是由许多细小白点组成,皮质和胚胎核透明。在混浊区的外周,有“V”字形混浊骑跨在混浊带的前后,称为“骑子”。由于核中央透明,视力影响不十分严重。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晶体在胚胎某一时期的代谢障碍而出现了一层混浊。同时也可伴有周身其它系统疾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多,在文献上曾有报告在一家系垂直传代多达11代,在542人中有132人为绕核性白内障患者。 6.前轴胚胎白内障 此种类型白内障也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白内障,约占25%。在前Y字缝之后有许多白垩碎片样或白色结晶样混浊。这些混浊是胚胎期前4个月形成,由于混浊局限,对视力无很大影响,因此一般不需要治疗。 7.前极白内障 本病的特点是在晶体前囊膜中央的局限混浊,混浊的范围不等,有不超过0.1mm的小白点混浊;亦可很大,并占满瞳孔区,多为圆形,可伸入晶体皮质内或是突出到前房内,甚至突出的前极部分触及到角膜,称为角锥白内障(pyramidal cataract)。在角膜中央有相对应的白色局限性混浊。部分有虹膜残膜。前极白内障的晶体核透明,表明胚胎后期的囊膜受到损害,囊膜异常反应而形成一个白色团块,用针可将混浊的团块拔掉,保持晶体囊膜的完整性。双侧患病,静止不发展,视力无明显影响,可不治疗。 8.后极性白内障 本病特点为晶体后囊膜中央区的局限性混浊,边缘不齐,形态不一,呈盘状、核状或花萼状。常伴有永存玻璃体动脉,混浊的中央部分即是玻璃体动脉的终止区。少数病变为进行性,多数静止不变。很少有严重视力减退。在青少年时期,后极部的混浊向皮质区发展,形成放射状混浊,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9.缝状白内障(sutural cataract) 本病的临床表现是沿着胎儿核的Y字缝出现异常的钙质沉着,是3个放射状白线,因此又称为三叉状白内障(tri-radiate catarct)。由线状、结节状或分支样的混浊点构成Y字缝的白内障,绿白色或蓝色,边缘不整齐。一般是局限性,不发展。对视力影响不大,一般不需要治疗。常有家族史,有连续传代的家系报道: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合并冠状白内障或天蓝色白内障。 10.珊瑚状白内障 珊瑚状白内障较少见。在晶体的中央区有圆形成长方形的灰色或白色混浊,向外放射到囊膜,形如一簇向前生长的珊瑚,中央的核亦混浊,对视力有一定的影响,一般静止不发展,多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的隐性遗传。 11.点状白内障 日体皮质或核有白色、蓝绿色或淡褐色的点状混浊,发生在出生后或青少年时期。混浊静止不发展,一般视力无影响,或只在轻度视力减退。有时可合并其它类型混浊。 12.盘状白内障 本病由Nettleship等人在 Coppock家庭中发现数名先天性白内障,故又名Coppock白内障 ,其特点是在核与后极之间有边界清楚的盘状混浊,清亮的皮质将混浊区与后极分开。因混浊的范围小不影响视力。晶体的混浊发生在胚胎期的第4月,可能与晶体的局部代谢异常有关。 13.圆盘状白内障 圆盘状白内障比较少见。瞳孔区晶体有浓密的混浊,中央钙化,并且变薄,呈扁盘状,故名圆盘状白内障。由于晶体无核,中央部变得更薄,横切时如亚铃状。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14.硬核液化白内障 硬核液化白内障很少见。由于周边部晶体纤维层液化,在晶体囊膜内有半透明的乳状液体,棕色的胚胎核在液化的皮质中浮动,有时核亦液化。当皮质液化时,囊膜可受到损害而减少通透性,晶体蛋白退出后刺激睫状体,或是核浮动刺激睫状体,因此可有葡萄膜炎或青光眼发生。更多相关内容: /view/291147.htm

  • 徐长卿
    回复
    2024-05-20 14:14:06

    眼睛里面出现小白点,大多数是由于眼球局部球结膜水肿后引发,多见于轻微结膜炎。结膜炎是由于眼睛疲劳、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后导致感染,表现为球结膜上充血、血管扩张、滤泡增生、眼睛分泌物增多等现象,可引发眼睛酸胀、疼痛的不适症状。

    结膜炎的治疗主要是使用消炎抗生素滴眼液治疗,比如可乐必妥滴眼液,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不要熬夜、劳累,不要长时间的过度用眼,避免熬夜、劳累以后导致结膜出现充血,引发眼睛不适现象。同时要多洗手,避免过度揉眼睛,以免细菌或者病毒进入眼睛后引发产生感染现象。如果白点出现在上下眼睑内,有可能是腺管堵塞形成脂质颗粒或者是结膜结石。如果白点是出现在黑眼珠上,可能是角膜斑翳,多是由于炎症、外伤以后形成的瘢痕化。

新生儿手部畸形可以矫正吗?

新生儿会便秘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