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疝气通过体格检查就能够发现。比如腹壁、脐部、阴囊等部位出现肿块,而且肿块的大小会随体位或者是哭闹而发生变化。比如立位或者是哭闹时肿块会增大,平卧位或者是平静时肿块会缩小或者是消失。
新生儿疝气是儿科的常见病,这种疾病与腹壁发育薄弱有关系。
宝宝出生刚一周,我就发现,宝宝只要一哭闹,在他的右腹股沟处,就会出现一个肿块,看着非常吓人。去医院检查后才知道,原来宝宝是得了疝气。当时我以为疝气不是什么严重的病,结果医生告诉我,如果疝气不及时处理的话,容易导致肠管坏死,甚至危及性命。
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宝宝得疝气,竟然这么危险。所以我想把关于疝气的知识写下来,给那些还不知道的家长看看,以免因为不重视,耽误了宝宝的病情。
1、婴儿疝气是什么
婴儿疝气其实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但往往不会被立即发现,一般会在宝宝出生数天、数月,甚至数年,才会有明显的生理特征表现出来。
因为疝气主要出现在宝宝的腹股沟处,所以它的主要症状就是,在宝宝用力哭闹或排便时,腹股沟处,或生殖器官处,会出现一个肿包,而在宝宝恢复平静时,又会消失。因此有时会很难被家长发现,从而耽误了治疗时间。
2、疝气的危害
①因为疝气出现在宝宝的腹股沟处,所以它首先会影响宝宝的消化系统。会导致宝宝出现腹胀、腹痛、便秘、吸收能力差的情况,影响身体健康。
②其次由于腹股沟处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所以疝气会挤压宝宝的生殖系统,影响其正常发育,导致未来生育出现问题。
③最后,如果疝气长时间无法治疗,还可能会引起肠梗阻、肠管坏死等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3、如何护理
①首先家长要减少宝宝出现哭闹、咳嗽、便秘等情况,以免频繁让宝宝出现腹沟股处被肿物顶起的情况,既会引起不适,又容易导致肿物无法正常返回腹腔。如果宝宝的肿物嵌顿过长时间的话,就会出现肠管缺血坏死的情况,加剧宝宝的痛苦。
②家长要多让宝宝平躺休息,不要让他有剧烈的活动,或久坐久蹲等行为。另外当宝宝疝气下坠时,家长可以轻轻用手将其推向腹腔,避免肿物嵌顿,造成危险。
③家长可以多给宝宝补充些营养,平时多让他吃些养气的食物,比如说扁豆、山药之类的蔬菜,还有水果、鸡鱼肉蛋等。另外不要给宝宝吃太油太咸、辛辣刺激,或是海鲜类的食物,会加重病情。
④宝宝在3岁之前,疝气是有很大可能自愈的,所以家长不要急着为他动手术,只要用棉线束带,或者绷带压住宝宝的腹股沟管深环,也就是精索穿出腹壁的部位,减少疝气肿物的出现,使它慢慢自愈。
⑤如果宝宝3岁之后才被发现患有疝气,就要及时去医院治疗,通过手术解决疝气。在术后家长可以用小沙袋放置在宝宝的伤口上,按压24小时左右,防止腹部压力增大,影响手术效果。另外宝宝在术后,应该尽量卧床休息,家长别让他乱动。
在宝宝出生后,家长一定要非常关注他的身体状况,避免出现长时间发现不了,宝宝的疝气的情况,这样会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
由于脐部发育缺陷脐环未闭合,或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组织与脐环粘连愈合不良,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形成脐疝。
婴儿脐疝的症状
多发生在脐带脱落后的数天和数周的婴儿,此时脐带的切断处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肤覆盖。主要表现在脐部有肿物突出,哭闹时肿物增大,皮肤紧张很薄呈微青色,安静平卧或睡眠时肿物缩小消失。
脐部留有松弛的皱褶,用手指将疝内容还纳后,往往可以听到气过水音,并且可以触到组织坚硬的脐环,以手指深入脐孔内,可估计到脐环的直径,当小儿咳嗽、哭闹、用力时手指可有冲击感。
脐部有可复性肿物,哭闹时胀满,安静时消失,即可诊断。
婴儿脐疝的发病原因
1、发病原因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处,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形成脐疝发生的条件。各种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泻、过多哭闹等,皆能促使脐疝的发生。
2、发病机制
脐是腹腔最后闭合的部位,是胎儿的脐带所在处。脐静脉在脐的最上部,穿过腹壁,向内移行至镰状韧带下缘。出生后近脐部的一段脐静脉成为肝圆韧带。胎儿时的两支脐动脉位于腹横筋膜与腹膜间,在脐两侧偏下部进入脐带,出生后退化成纤维性索条,被称为脐外侧韧带。
胎儿的脐尿管位于下腹部的中线、腹壁与腹膜间,出生后退化成为脐中韧带。出生时脐带被结扎剪断,断面瘢痕形成。以上诸韧带间被疏松结缔组织充填,成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脐环包绕脐周,较坚韧,是由腹直肌前、后筋膜及腹横肌筋膜融合而成。
初生时脐环较大,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收缩,最终消失。脐环较大时,诸韧带间的空隙增大,腹腔内脏带着腹膜穿过韧带间的空隙,突出到脐环外,形成脐疝。
婴儿,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不良儿及大脑性痴呆症患儿,脐周围的组织发育欠佳或较松弛,脐环较大,脐环的收缩及闭合较迟缓,是这类小儿好发脐疝的解剖因素。
婴儿脐疝怎么办
正常情况下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婴幼儿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1、非手术疗法 一般无需任何处理。对个别爱哭闹,屡发嵌顿者可试用。
(1)压迫法:用适当长度的9—10cm宽的松紧带,缝制成圆圈状,令婴儿平卧,还纳脐疝,将棉球(同疝大小)或半个乒乓球的凸面对准脐疝部,以松紧圈固定之即可。
(2)胶布粘贴法:可将稍大于脐环的硬币、扣子或圆木片用纱布包好,压在脐环上,然后用宽胶布固定。胶布宽5cm,胶布经过的腰背部可内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操作时先将疝内容物还纳回腹腔,使疝囊呈空虚状态,避免疝内容物膨出,便于脐孔的闭合。一般1—2周更换1次,可连续贴用3—6个月,应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每次粘贴时要使脐孔缩小,使之逐渐愈合。
2、手术疗法 婴幼儿正常发育时,脐疝能很快消失,仅有个别病例需手术治疗,因此不应急于手术。
适应证: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手术:疝较大脐孔直径在2cm以上;经1年的保守治疗没有治愈,年龄在2岁以上;已经嵌顿,内脏与疝囊有粘连;脐部疼痛,推测有大网膜粘连者。
疝气,自脐部突出的疝称脐疝。临床上分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那么婴儿疝气症状都有哪些具体情况呢?
“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数在2-3个月时发现,也有迟至l-2岁才发现的,以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病率高。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通常在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下发生。
在小儿脐部形成向外突出一个核桃大小的肿物,外表呈球形或半球形,顶端有一小瘢痕,摸上去柔软是婴儿疝气症状之一。肿物的特点为可复性。在白天,小孩跑跳时肿物会由小变大,但是无明显痛感。晚上时会肿物缩小或者回纳人腹腔,并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折也是婴儿疝气症状表现。
但在哭闹、运动、咳嗽、解便后等情况,肿物变的特别大,摸上去较坚实,腹痛加剧并出现呕吐、腹胀、排便停止等情况均是婴儿疝气症状。在婴儿啼哭时腹压增高,该变化更为明显,皮肤也变得较薄。由于婴儿腹壁及疝环均较柔软,嵌顿甚为罕见。
婴儿疝气症状以上就是编者为大家介绍的,正常肚脐的形状应该是凹陷的,但是如果婴儿有一个凸凸的肚脐,除了可能有脐疝气的情形之外,也可能有其他合并症发生;若有其他异常情形,如发育迟缓、腹腔有肿块等均是婴儿疝气症状,就必须尽快就医诊治。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