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只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且按时服用药物进行缓解,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康复,是比较好治疗的。
新生儿硬肿症主要会出现体温偏低、皮下脂肪硬肿等症状,并且随着疾病进一步的发展,可能会诱发肺炎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皮肤粘膜出血等并发症。
摘要:新生儿硬肿症是什么?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会发生皮肤改变,起初皮肤发凉、发硬,不易捏起。进而皮肤肿胀,压时有凹坑儿。新生儿硬肿症发生顺序为下肢、臀部、面颊、下腹部,再至上肢甚至全身。如果发现新生儿硬肿症,应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是什么
新生儿硬肿症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多发生在寒冷季节,多见于重症感染、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严重低体温、硬肿症者可继发肺出血、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致死。
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容易散热,综色脂肪是新生儿体内特有的组织,它的代谢是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急需产热时的主要能量来源,而饥饿时的能量来源是白色脂肪,如小儿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散热过多,棕色脂肪容易耗尽,体温即会下降,新生儿严重感染时体温也会不升,这些情况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变硬,同时低温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易发生水肿,结果产生硬肿。
新生儿硬肿症发生顺序
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常见于小腿、大腿外侧皮肤,严重时脸蛋儿皮肤亦可发硬。有时从鼻子和嘴里冒血沫子,呼吸微弱,这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现,要立即送医院抢救。患硬肿症的新生儿,由于体温过低,体内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因缺氧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出血,特别是肺出血,病情十分凶险,患儿常因不易抢救而死亡。因此,早期发现硬肿症,及时治疗十分重要。
新生儿硬肿症检查
1、血常规
末梢血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降低。若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或减少者,提示预后不良。
2、DIC筛选试验
重症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伴DIC时凝血活酶时间延长,3P试验阳性,FDP降低。
3、血气分析
由于缺氧和酸中毒,血pH值下降。PaO2降低,PaCO2增高。
4、血生化
血糖常降低,可有肌酐、非蛋白氮增高。
五硬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是新生儿常见的疾患之一。本病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好发于早产、体弱儿,或伴有其他疾患之小儿,常危及小儿之生命。本病证多见于西医的新生儿硬肿症。
一、病因病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护理不当,保温较差,复感寒邪而致。阳气不得温煦肌肤四末,则身冷肢厥、体温不升;阳虚则阴盛,气化不利;水湿停滞则见皮肤苍白肿亮;寒凝气滞,气血瘀阻则肌肤僵硬,色呈紫暗,口周及指端青紫。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常发生在寒冷季节,婴儿出生后1周左右,多见于早产儿及体弱儿,有明显受冻史或伴有感染病史。患儿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僵硬发凉,伴有水肿,不能用手捏起。体温不升,反应低下,不吃、不哭,气息微弱。严重者面颊、胸腹或全身肌肤僵硬、关节强直,口唇及指端青紫,或伴有肺炎、肺出血、败血症。
(2)本病水肿多局限在患处,一般不波及眼睑、阴囊、手足心等处,可与新生儿水肿症区别。后者常因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营养不良症或新生儿溶血症等引起水肿,但症状出现较早,多在生后数小时或1~2日内发生,水肿波及范围较大,手、足、背、眼睑、头皮、阴囊等处均可发生,且伴有相应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故能与本病相鉴别。
2.诊断结合临床体征并实验室检查:多数呈低血糖,红细胞压积升高。
三、辨证施治
1.阳气虚衰型
【辨证】体温不升,面色灰暗,僵卧少动,昏昏多睡,气息微弱,肌肤发凉发硬,苍白肿亮,按之凹陷,硬肿范围较广,唇舌俱淡。
【施治】益气温阳。
【方药】参附汤加减:人参(另煎)、熟附子(久煎)、桂枝、干姜、炙甘草各3g,黄芪、茯苓、丹参各6g。水煎服,日1剂。
【加减】水肿甚者,加大腹皮6g,木通3g;气息微弱,脉律不整者,加麦冬6g,五味子6g。
2.寒凝血涩型
【辨证】全身欠温,四肢发凉,硬肿范围较少,多见于面颊、臀、小腿等处,皮肤色暗发紫,或红肿如冻伤,面色晦暗,唇舌暗红。
【施治】温经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赤芍各6g,细辛1.5g,桂枝、木通、桃仁、红花、人参(另煎)、川芎、炙甘草各3g。水煎服,日1剂。
【加减】水肿者,加茯苓6g;呕吐者,加法半夏6g,陈皮3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四逆汤、生脉饮、参茸片(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2)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注射液(适用于寒凝血涩型)。
2.验方
(1)熟附子、茯苓、白术各4g,肉桂3g,白芍2g,生姜1片。
浓煎,分多次服,日1剂(适用于阳气虚衰型)。
(2)黄芪10g,红参、鹿角片、羌活、桂枝、当归、炙甘草各5g,麻黄3g,细辛2g。浓煎,分多次服,日1剂(适用于寒凝血涩型)。
(3)红花、丹参、川芎、赤芍、威灵仙、荆芥、防风、茯苓、大腹皮、地骨皮、枸杞子、山茱萸各5g,甘草3g。浓煎分服,日1剂(适用于寒凝血涩型)。
3.针灸疗方温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
4.外治方
(1)复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用热水袋等置于包被内温暖,或由人贴肉抱儿于怀,卧于棉被中,使患儿体温逐渐上升。有条件者可用暖箱,自26℃开始,每小时上升1℃为宜,4~6小时逐渐升至30~32℃,不宜升温过快,以免引起突然死亡。
(2)取当归、川芎、红花、赤芍、透骨草各15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
7.5g,丁香9g,肉桂6g,共研末,加羊毛脂100g,凡士林900g,拌匀,涂于纱布上,再用热水袋加温后敷于患部,每日换药1次。
五、调护
(1)注意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患儿衣被、尿布应清洁柔软干燥,睡卧姿势须勤变换。
(2)严防发生并发症。
(3)对吸吮能力差的新生儿,可用滴管滴奶,必要时鼻饲,或静脉点滴葡萄糖。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