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二烯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的药物为处方药,用于女性避孕,防止意外怀孕的发生。
药物在服用期间需要进行定期的体检,如果身体出现异常反应,需要立即停止服药。如果出现视觉障碍、缺血性心脏病以及精神抑郁或者肝功能异常等症状时,需要停止药物的服用。
可能是时间太长了导致卵巢不排卵了吧?做一下相关的检查呀?避孕药有一定的副作用的。如果你担心避孕药的副作用,请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文章:
《避孕药被中国人误解了》
中国20—29岁的育龄妇女约有一亿,其中只有2.3%的人使用口服避孕药避孕,而欧美各国的使用率高达40%。”4月12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专家郑淑蓉教授在一个避孕与女性健康座谈会上披露了这组数据,同时谈到了目前对避孕药认识存在的几个误区:导致体重增加;降低女性生育能力;停药3—6个月后才可妊娠;导致胎儿畸形;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会增加患某些妇科癌症的风险等。
这些提法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在给予报道的同时,大家纷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该怎么看避孕药?
避孕药低使用率与高人流率
我国20—29岁的妇女中,人流率约为62%。,而荷兰的人流率为5.1%。。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2.3%和荷兰36%的避孕药使用率。
事实上,统计数据显示,人流率和避孕药的使用率正相关。在15—45岁的女性中,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典的避孕药使用率在20%—30%之间,人流率都在千分之十几的水平;排名最后的日本人流率高达84%。,其避孕药使用率比中国还低,只有1%。郑淑蓉教授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避孕失败的已婚妇女有56%使用避孕套,24%使用宫内节育器;而避孕失败的未婚妇女主要使用避孕套(71%)。研究表明,避孕药的可靠性比避孕套高10—15倍,比节育器高1.5—4倍。
这些数据说明了避孕药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计划生育科主任武淑英认为,避孕药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人“害怕”避孕药
但就是这个“最好的选择”,在我国却没能得到充分认同,为什么?
武淑英教授告诉记者,在我国,避孕药都是人工合成甾体类激素,主要包括雌孕激素。“我2004年开始做一个避孕药的临床试验,充分感受到人们对避孕药的抵触情绪。”武教授表示,当时很多人都在问:吃避孕药会不会增加体重,会不会导致乳腺癌和卵巢癌,会不会影响后代?对这些问题,武教授已经习以为常了。她遇到过一个44岁的教师,已经做了6次人流,但就是不肯吃避孕药。“和她一样,不少人宁愿承受人流的痛苦也不愿吃避孕药。”武教授摇摇头说,有时病人甚至以为她在推销药品,让她觉得很无奈。
说起中国女性不愿吃避孕药的原因,武教授认为其中之一是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规模推广宫内节育器,让人们形成了“节育器最有效”的观念,至今其使用率仍高达41.7%。有些医生在这方面都存在认识误区。不过从2000年以后,人们对避孕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她指出,影响避孕药使用率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人们对其“副作用”的错误认识。即使在发达国家美国,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女性对口服避孕药存在误解,有3/4的人认为它会影响健康。
避孕药变了
其实,与其说人们误解了避孕药,不如说是人们还在拿老眼光看它。德国著名妇产科专家伍思特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各国科学家的努力下,避孕药可谓“焕然一新”,纷纷采用新型孕激素、减少雌激素含量,使用较低剂量即可达到很好的避孕效果,而且副作用很小。
郑淑蓉教授具体阐述了这两个趋势。一、雌激素减少:1968年,30%的口服避孕药中雌激素含量超过50微克。而现在所有畅销品牌的雌激素含量都不超过35微克。武淑英教授指出,目前避孕药的雌激素含量普遍为20—30微克,其副作用比含量为35—50微克的低50%以上。二、孕激素改良。上世纪70年代,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均有一定的雄激素活性,会导致肥胖等副作用。1981年,首个新型孕激素地索高诺酮诞生,其雄激素活性大大降低。此后,孕二烯酮等新型孕激素相继出现。
武淑英教授指出,口服避孕药可靠、不影响性生活,能改善月经紊乱,预防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停药后可立即恢复生育。“现在使用的主要是短效避孕药和紧急避孕药,长效避孕药副作用较大,已经不用了”。一项针对20—49岁欧洲女性的调查表明,87%的人认为避孕药使用简便,72%的人不担心意外怀孕,56%的人说月经量减少,46%的人痛经减轻,44%的人说对性生活有益。可以说,对其优点了解得越多,越倾向于服用口服避孕药。
“避孕药副作用”其实是误区
在出现这两个重大变化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所谓的避孕药副作用?
增加某些妇科癌症风险:武淑英教授告诉记者,关于这一点,人们主要是担心雌激素。但是,目前避孕药的雌激素含量已经很低,而且,雌激素是否致癌还没有定论。事实上,郑淑蓉教授指出,研究发现,服避孕药时间越长,子宫内膜癌发生率反而越低,且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可持续15年;服避孕药5年能降低50%的卵巢癌发生率,停药后这种保护作用还可持续10年。
增加体重:以前的避孕药增重,主要是因为孕激素具有雄激素活性,而新型避孕药中的孕激素对雄激素受体没有亲和力,不会增重。伍思特教授指出,只有少数女性服用避孕药后会略微增重,但长期服用后,这一现象都会消失。
停药3—6个月才可妊娠:这种观点只是针对已被淘汰的长效避孕药。对短效避孕药来讲,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没有任何临床研究证明需要停药3—6个月再妊娠。“如果想怀孕,只要停服避孕药即可。”伍思特教授说。
导致胎儿患病、畸形:研究发现,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怀孕生产后,后代出现先天性心脏缺陷和肢体短小的风险与没有服过避孕药的妇女的孩子相比,基本没有差别。
降低女性生育能力:郑淑蓉教授告诉记者,其实,避孕药能有效防止异位妊娠,阻止下生殖道感染发展为盆腔感染,对保护女性生育能力有好处。
导致闭经:郑淑蓉教授指出,研究发现,只有不到1%的人停用口服避孕药后出现无排卵或闭经现象,原因可能是避孕药对下丘脑的抑制引起的。
指出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后,伍思特和武淑英教授还表示,80%的有痤疮的妇女在服药6个月后痤疮消失了,皮肤也更加红润。不过,口服避孕药确实存在一些风险:35岁以上吸烟或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会增加静脉血栓、心肌梗死和卒中的患病风险。另外,有全身性疾病和肝炎、肾炎、心肌炎、糖尿病等疾病,40岁以上,患癫痫或抑郁症,月经异常和处于哺乳期的女性也最好别选择这种避孕方法。
不提倡使用紧急避孕药
除了这些,避孕药还有没有其他禁忌?4月17日,记者到北京几家大药房询问避孕药的销售情况,发现每家店里紧急避孕药都卖得最好。对此,武淑英教授指出:“我们不提倡经常使用紧急避孕药。”很多年轻人认为房事后服紧急避孕药方便又安全,殊不知它可能导致月经不规律、出血和恶心等现象,不能作为常规用药,只能应急用。她说,临床上一般推荐使用短效避孕药,从月经第一天开始吃,连续吃21天,停一周再进行下一周期,效果好,副作用很小,适合18—40岁的女性。
武教授最后提出:月经量多、月经不调、痛经的女性应服短效避孕药;月经正常但需要长期避孕的可以使用宫内节育器;有多个性伙伴的妇女最好采用避孕套。她告诉记者,2004年的试验开始时,不少受试者都有抵触情绪,可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发现月经规律了,痛经没有了,连皮肤都好了,纷纷转变了看法。她说:“关键是让她们了解实情,然后自己去看、去选。”而避孕药的副作用,则包括容易恶心、肠胃不适、头痛、乳房压痛、体重微增、神经紧张、情绪低潮、月经不来、皮肤易有褐斑和粉刺等现象。此外,避孕药也可能会造成癌症,如乳癌、子宫颈癌、肝脏腺瘤。
因此,医师建议,有如脑血管或心脏冠状动脉、高血压而未治疗、糖尿病并有血管问题、大于35岁且抽烟、已怀孕或可能怀孕、肝脏疾病、肠吸收不好等情形的人绝对不能服用避孕药。而有偏头
(一)发病原因
经典的Virchow理论认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许多静脉血栓起源于血流缓慢的部位,如小腿腓肠肌静脉丛、静脉瓣袋等,临床上发现肢体制动或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血栓,这些都提示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与脉冲型血流相比,静态的流线型血流容易在静脉瓣袋底部造成严重的低氧状态,缺氧使内皮细胞吸引白细胞黏附并释放细胞因子,继而损伤静脉内皮层。血流淤滞造成活化的凝血因子积聚,并不断消耗抗凝物质,凝血-抗凝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因此血流淤滞是血栓形成的又一因素。
血液中活化的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沿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栓。如没有活化的凝血因子,即使存在血流淤滞和血管损伤,血栓仍不会形成。同样单有活化的凝血因子,也无法形成血栓,活化的凝血因子很快会被机体清除。因此静脉血栓是在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而血液成分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因素。体内凝血-抗凝-纤溶3个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任何使凝血功能增强、抗凝-纤溶作用抑制的因素都将促使血栓形成。
1.年龄
深静脉血栓(DVT)可见于任何年龄层者,但统计显示,随年龄增大,发病率逐步增高,80岁人群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年龄对深静脉血栓发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年龄增加,DVT的易患因素也随之增加。实验表明,老年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活性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减弱使血液在比目鱼肌静脉丛和静脉瓣袋内淤滞较重,因此DVT的发病率较年轻人高。
2.制动
临床上常能见到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患DVT,尸体解剖发现卧床0~7天的病人DVT的发病率为15%,而卧床2~12周者,DVT的发病率达79%~94%。卒中病人中,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为53%,无下肢麻痹者,DVT发病率只有7%。在长途坐车或坐飞机旅行的人群中,DVT的发病率也较高。小腿肌肉的泵作用对下肢静脉的回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制动后静脉血回流明显减慢,从而增加了DVT发病的风险。
3.静脉血栓史
有23%~26%的急性DVT病人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DVT病人血液常呈高凝状态。
4.恶性肿瘤
统计发现,19%~30%的DVT病人合并有恶性肿瘤,肺癌是最易引发DVT的一种恶性肿瘤,其他如泌尿生殖系统和胃肠道系统恶性肿瘤也容易并发DVT。有时,DVT可以作为恶性肿瘤的信使,当无明显诱因下发生DVT时,应警惕可能患有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引发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恶性肿瘤释放促凝物质,提高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肿瘤病人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和血小板计数常高于正常,而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C蛋白及S蛋白浓度却低于正常。另外,肿瘤的手术治疗及化疗也是导致DVT的重要因素。乳癌、淋巴瘤、浆细胞病等化疗病人中DVT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这可能与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诱导高凝状态、抑制纤溶活性、肿瘤细胞坏死及静脉插管等因素有关。
5.手术
手术后天VT高发病率显示手术是DVT重要的易患因素,病人的年龄、手术种类、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都影响DVT的发生。其中手术类型尤为重要,普外科手术术后DVT的发病率在19%左右,神经外科手术在24%左右,而股骨骨折、髋关节成形术、膝关节成形术则分别高达48%、51%和61%。手术中用核素扫描已能发现约有半数病人在下肢有125I标记的纤维蛋白原沉积,其余的在术后3~5天均能发现纤维蛋白原沉积,但这并不表明DVT术后马上发生。有统计显示,腹部手术后有25%的病人在出院后6周内发生DVT。手术引发DVT的原因包括围术期的制动,术中术后体内凝血、抗凝及溶栓系统的异常,以及静脉血管的损伤等。
6.创伤
创伤死亡的尸体解剖发现62%~65%的死者有DVT发生。由于创伤可能导致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DVT。另外机体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促使血栓形成。
7.原发性血液高凝状态
常见于有基因突变或遗传性抗凝物质缺陷的病人,在所有DVT病人中有5%~10%是由原发性血液高凝引起的。正常人体抗凝系统包括抗凝血酶、C蛋白系统、组织因子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抑制因子等,抗凝血酶能抑制Ⅹa、Ⅸa、Ⅺa和Ⅻa因子,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肝素及肝素样黏多糖能促进其抗凝作用。C蛋白、S蛋白系统可使凝血酶和血栓调节素在内皮细胞表面结合,抑制Ⅴ因子和Ⅷ因子的活性。基因缺陷导致抗凝物质缺乏,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原发性抗凝物质缺乏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0.5%,这其中包括纯合子基因缺陷和杂合子基因缺陷。纯合子基因缺陷者发生血栓的比例较杂合子高得多。原发性血液高凝者DVT首次发生的时间常在45岁以前,往往在某些情况下(如手术、创伤等)诱发,且血栓容易反复发生,血栓的部位常不典型,临床上常可见肠系膜静脉血栓、颅内静脉窦血栓等。
8.产后
产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而国内妊娠期DVT病人较为少见。产后DVT的发生与血液呈高凝状态密切相关。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除子宫本身收缩外,与血液高凝状态直接相关。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体内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高凝状态,有可能导致DVT发生。
9.口服避孕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有报道口服避孕药易引发DVT,现已发现,患DVT的育龄妇女中有1/4与服用避孕药有关,调查还发现,育龄妇女停用避孕药后DVT引发的肺栓塞明显降低。避孕药易引发DVT的原因可能与凝血因子Ⅴ变异有关,使凝血因子Ⅴ降低了C蛋白的抗凝作用。避孕药中雌激素的剂量越大,越容易引起DVT,剂量>50μg的避孕药相对于剂量<50μg的避孕药形成血栓的危险性更大。第三代避孕药较第二代避孕药易引发DVT,因为第三代避孕药中的孕激素主要为去氧孕烯、肟炔诺酮或孕二烯酮,这些孕激素也易引起血栓形成。调查显示服用第三代避孕药的育龄妇女并发DVT的是不用避孕药的8倍。
雌激素还用于治疗男性前列腺肥大和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以及哺乳妇女的退乳。这些人中DVT的发病率也较高。雌激素有升高血液黏滞度、提高血液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因子Ⅶ和Ⅹ的浓度、增加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作用,因此容易形成血栓。
10.血型
已发现血型与DVT存在一定的关系,A型血的人最容易患DVT,相对而言,O型血患DVT的风险最小。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现发现不同血型的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某些结构不同,O型血内皮细胞表面的vonWillebrand因子明显减少。
11.人种
DVT在欧洲的发病率较亚洲高得多,虽然种族差异可能导致机体凝血、抗凝系统的不同,但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不同,同样也可能影响DVT的发生,调查发现美洲黑人DVT的发病率较同一种族的非洲黑人要高。
12.中心静脉插管
临床上中心静脉插管越来越多,使得DVT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尤其在上肢DVT的病人中有65%与中心静脉插管有关。静脉插管不仅损伤血管壁,同时在静脉插管的表面也容易形成血栓。导管的种类对DVT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聚四氟乙烯(PTFE)导管或表面涂有肝素的导管发生DVT的机会较其他导管小。导管的口径、静脉穿刺次数、放置时间及所灌注的药物均会影响DVT的发生。
13.肠炎
临床上常有报道肠炎病人合并肺栓塞。肠炎引起DVT的原因不清楚,只是发现这些病人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凝血因子Ⅴ、Ⅷ含量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升高。肠炎引发的DVT部位常不典型,如颅内静脉窦血栓等。
14.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常合并动静脉血栓形成、反复流产、血小板减少症及神经系统疾病等。这可能与活动期体内狼疮性抗凝血酶抗体及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有关。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病者也有类似情况。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中抗凝血酶抗体含量高的发生静脉源性肺栓塞的机会是对照组的6倍,而抗心肌磷脂抗体较高的是对照组的2倍。
15.其他
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心功能不全等是否是DVT的易患因素目前尚有争论,多因素统计分析认为肥胖、下肢静脉曲张及心功能不全不是独立的易患因素,这些病人易患DVT可能与相伴的其他易患因素有关。
以上15种易患因素中,绝大部分是血液成分改变呈高凝状态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Virchow理论中血液成分改变成高凝状态是DVT形成的决定因素。
拼音名:Saituoxiuanfen Xiruji
英文名:Tiotropium Bromide Powder for Inhalation
药品准字号:H20050268
生产厂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
药品类型:进口药品
药品说明
药品通用名:噻托溴铵粉吸入剂
药品规格:18μg
药品成分:本品主要成份为噻托溴铵。辅料:乳糖。
药品性状:本品为供吸入用的硬胶囊,内含白色粉末。
药品剂型:吸入粉剂
适应症:
功能主治: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维持治疗,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伴随性呼吸困难的维持治疗及急性发作的预防。
使用方法:临用前,取胶囊1粒放入专用吸入器的刺孔槽内,用手指揿压按扭,胶囊两端分别被细针刺孔,然后将口吸器放入口腔深部,用力吸气,胶囊随着气流产生快速旋转,胶囊中的药粉即喷出囊壳,并随气流进入呼吸道。成人:一次1粒,一日1次。对老年患者、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但对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CLCR<50ml/min)必须进行密切监控。 a) 噻托溴铵是非手性四价铵化合物,在水中少量溶解。噻托溴铵以干粉吸入给药。一般采用吸入途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沉积在胃肠道,只有少量药物到达靶器官肺。下面所述的药代动力学资料许多是用高于推荐治疗的高剂量得来的。
b) 活性成分的特性吸收:给年轻的健康志愿者吸入干粉后,测得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9.5%,提示到达肺的部分生物利用度很高。根据该药的化学结构(四价铵化合物)和体外试验结果可以推测,噻托溴铵在胃肠道吸收差(10-15%)。噻托溴铵的口服溶液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只有2-3%。噻托溴铵在吸入5分钟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由于其四价铵化合物的特性,食物不影响它的吸收。分布:该药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达72%,分布容积为32L/Kg。在稳态时,COPD患者吸入18微克的干粉后5分钟测得的血药峰浓度为17-19pg/ml,其后以多室模型的方式迅速下降。稳态的血药谷浓度为3-4 pg/ml。肺的局部浓度未知,但从给药方式可以看出肺的实际药物浓度较高。对大鼠进行研究表明,噻托溴铵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程度非常小,年轻健康志愿者静注药物后有74%的剂量以原型从肾脏排泄,从而证明了这一点。噻托溴铵是酯,经非酶方式分解为醇(N-甲基东莨菪醇)和酸(二噻吩羟基乙酸),两者均不能与毒蕈碱受体结合。在体外用人肝微粒体和人肝细胞进行的实验表明,一些药物(小于静注剂量的20%)经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及随后与谷胱甘肽结合成为各种Ⅱ相代谢物。体外肝微粒体试验表明,这一酶解通路可被CYP 2D6(和3A4)抑制剂、奎尼丁、酮康唑和孕二烯酮抑制。因此CYP 2D6和3A4包含在代谢通路中,参与了较小部分药物的消除。噻托溴铵即使在高于治疗浓度时也不抑制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YP 1A1、1A2、 2B6、2C9、2C19、2D6、2E1或3A。消除:噻托溴铵的终末消除半衰期在吸入后5和6天之间。年轻健康志愿者静注后总清除率为 880ml/min,个体之间变异性为22%。静注给予噻托溴铵后主要以原药的形式经尿液排泄(74%)。吸入干粉后有14%的剂量经尿排出,其余药物主要为在肠道未被吸收的药物,经粪便排泄。噻托溴铵的肾脏清除率超过了肌酐清除率,表明药物是分泌入尿液。COPD患者连续每日一次吸入,2-3周后达到药代动力学稳态,其后无进一步的药物累积。线性/非线性:静注和干粉吸入给药后在治疗范围内,噻托溴铵的药代动力学证明为线性药代动力学。
c) 患者特异性老年患者:正如所有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一样,老年患者噻托溴铵的肾清除率下降(年龄小于58岁COPD患者,清除率为326ml/min;年龄大于70岁的COPD患者,清除率为163ml/min)。这可能与肾功能下降有关。噻托溴铵吸入后经尿液的排泄由14%(年轻健康志愿者)下降到约 7%(COPD患者),然而,与患者个体之间和个体内变异性(干粉吸入后的AUC0-4增加了43%)相比,COPD患者的血药浓度并没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出现显著改变。肾功能不全患者:与所有其它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相同,肾功能不全时静脉注射或干粉吸入血药浓度均有增加且药物的肾脏清除率下降。在老年人中较常见的轻度肾功能不全(CLCR50-80ml/min),可以使噻托溴铵血药浓度轻度增加(静脉注射后AUC0-4增加39%)。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COPD患者(CLCR<50ml/min),静脉注射噻托溴铵后血药浓度加倍(AUC0-4增加82%),干粉吸入后的血药浓度亦增加。肝功能不全患者:肝功能不全对噻托溴铵的药代动力学无影响。噻托溴铵主要经肾脏排泄清除(年轻健康志愿者为74%),少量以非酶酯分解成无药理活性的产物。儿科患者:参见[儿童用药]
d) 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特性之间无直接相关性。 a)概述在共有906例患者接受噻托溴铵治疗1年的临床试验中,最经常发生的不良反应为口干。大约14%的患者发生口干。口干反应通常较轻微且随着持续治疗该反应会消失。
b)下表所列的是该种不良反应的报告率,这些资料来自患者接受噻托溴铵治疗1年的临床试验(根据WHO器官系统分级)所有列为常见的不良事件均指与安慰剂组相比报导发生频率超过1%至2%。上市后经验:已收到关于恶心、声音嘶哑和头晕的自发性不良反应报告。
c)关于个别严重和/或经常发生的不良反应 COPD患者抗胆碱能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口干。大部分病例口干症状较轻微。总的来说,口干发生在治疗后的第3至第5周。口干症状通常在患者持续治疗后消失。在906名患者用药1年的临床试验中,因口干不良反应而中止试验的有3名患者(占总治疗患者数的0.3%)。在用药1年的临床试验中,个别病例所报告的严重且持续的不良反应为便秘和尿潴留。尿潴留只见于有易患因素的老年男性(如前列腺肥大)。应用噻托溴铵后有个别病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房颤,通常见于易感病人。和所有吸入治疗一样,噻托溴铵可能引起吸入刺激导致的支气管痉挛。自发性不良反应报告的过敏反应包括血管性水肿、皮疹、风疹和皮肤瘙痒。
d)不良反应的药理学分类有许多器官系统和功能是受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的,因此易受抗胆碱能制剂的影响。全身性抗胆碱能作用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咽干、心率增加、视力模糊、青光眼、排尿困难、尿潴留和便秘。另外,吸入噻托溴铵患者可能发生上呼吸道刺激现象。口干和便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药物相互作用: 老年患者可以按推荐剂量使用本品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噻托溴铵为长效的抗胆碱能药物,它对五种胆碱受体(M1-M5)具有相似的亲和性。通过和平滑肌上的M3受体结合产生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扩张作用。这种作用具有竞争性和可逆性。体内、体外研究显示本品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可持续 24h的抑制乙酰甲胆碱诱导的支气管收缩作用。本品对支气管的扩张作用具有突出的定位选择性。毒理研究生殖毒性:大鼠吸入剂量达1.689mg/kg /d(按体表面积计算,约为临床推荐日剂量的760倍),对生育力未见影响。大鼠吸入剂量达0.078mg/kg/d(按体表面积计算,约为临床推荐日剂量的35倍),有流产,活胎数量和平均胎儿重量减少,胎儿的性成熟延迟的作用;兔吸入剂量达0.4mg/kg/d(按体表面积计算,约为临床推荐日剂量的 360倍),增加植入后的丢失。但在大鼠和兔吸入剂量分别为0.009和0.088mg/kg/d(按体表面积计算,约为临床推荐日剂量的4和80倍),未见这种作用。遗传毒性:本品细菌基因突变试验、V79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人淋巴细胞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微核试验、大鼠肝细胞程序外 DNA合成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致癌性:大鼠吸入本品剂量达0.059mg/kg/d(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日剂量的25倍)104周,雌性小鼠吸入本品剂量达0.145 mg/kg/d(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临床推荐日剂量的35倍)83周,雄性小鼠吸入本品剂量达0.002 mg/kg/d(按体表面积计算,相当于临床日推荐剂量的0.5倍)101周,未观察到致癌作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对于噻托溴铵来说,没有关于妊娠状态下用药的临床资料。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出与母体相关的生殖毒性。没有关于哺乳期妇女使用噻托溴铵的资料。根据对哺乳期啮齿类动物的研究,少量的噻托溴铵可分泌至乳汁中。因此,噻托溴铵不应用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除非预期的利益超过可能对未出生的胎儿或婴儿带来的危险。
儿童用药:尚没有儿科患者应用噻托溴铵的经验,因此年龄小于18岁的患者不推荐使用本品。
老年患者用药:老年患者可以按推荐剂量使用本品。
注意事项:
1、噻托溴铵作为每日一次维持治疗的支气管扩张药,不应用作支气管痉挛急性发作的初始治疗,即抢救治疗药物。
2、在吸入噻托溴铵粉末后有可能立即发生过敏反应。
3、与其它抗胆碱能药物一样,对于窄角型青光眼、前列腺增生、或膀胱颈梗阻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4、吸入药物可能引起吸入性支气管痉挛。
5、与所有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一样,对于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50ml/min)的患者,只有在预期利益大于可能产生的危害时,才能使用噻托溴铵。尚无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使用噻托溴铵的经验。
6、胶囊应该密封于囊泡中保存,仅在用药时取出,取出后应尽快使用,否则药效会降低,不小心暴露于空气中的胶囊应丢弃。
7、患者需注意避免将药物粉末弄入眼内。必须告知患者药粉误入眼内可能引起或加重窄角型青光眼、眼睛疼痛或不适、短暂视力模糊、视觉晕轮或彩色影像并伴有结膜充血引起的红眼和角膜水肿的症状。如果出现窄角型青光眼的征象,应停止使用噻托溴铵并立即去看医生。
8、口干,是由抗胆碱能治疗引起的,长期可引起龋齿。
9、噻托溴铵的使用不得超过一天一次。
10、本胶囊仅供吸入,不能口服。
11、未进行对驾驶和操作机器能力影响的研究。根据在推荐剂量下得到的药理学和不良反应特性,未有证据显示会影响驾驶和操作机器的能力。
贮藏方法:密封 生产厂商:AstraZeneca AB
通用名称:布地奈德粉吸入剂
是否OTC:OTC_否
药物剂型:粉剂
产品规格:0.1mg(毫克)/剂 X 200剂 X 1支 /支
功效主治:适用于需使用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以控制基础炎症的支气管哮喘患者 ;也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COPD),常规使用本品都保可减缓COPD患者FEV1的加速下降。 支气管哮喘 剂量应个体化。根据患者原先的哮喘治疗状况,推荐使用普米克都保的起始剂量和最高剂量如下:
无激素治疗或原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成人推荐起始剂量为200-400 ug/次,1日1次,或100-400 ug/次,1日2次。最高推荐剂量为800 ug/次,1日2次。
无激素治疗或原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6岁及以上儿童 推荐起始剂量为200-400 ug/次,1日1次,或100-200 ug/次,1日2次。最高推荐剂量为400 ug/次,1日2次。
原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岁及以上儿童 推荐起始剂量为200-400 ug/次,1日2次。最高推荐剂量为400 ug/次,1日2次。
在重度哮喘和哮喘加重期时,每天剂量分3-4次给予可能对某些患者有益。
注意:当哮喘控制后,所有患者都能减量至最低有效维持剂量。
维持剂量的剂量范围 :
成人 :1日100-1600 ug ;
儿童 :1日100-800 ug。尽管治疗开始后1-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获得最大效果,但通常在吸入治疗开始后24小时内,哮喘控制即能改善。1日剂量通常分为1-2次给予。
成人和患轻中度哮喘的儿童(6岁起),其所需维持剂量为1日100-400 ug者,可考虑1日给药1次。
质对未使用糖皮激素治疗和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能很好地控制住哮喘的患者,起始用药可1日1次。用药时间为早晨或夜间。若哮喘症状恶化,应增加给药频度和1日剂量。
普米克都保内的药物由患者吸入而到达肺中,因而指导患者通过吸嘴用力深度吸气是很重要的。为减少真菌性口炎,应指导患者在每次吸药后用水漱口。
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需维持治疗的哮喘患者根据表中剂量使用普米克都保将有益处。
对初始剂量反应不理想时,增加剂量可加强对哮喘的控制。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者成人的临床研究显示,同等剂量布地奈德经由都保吸入器吸入的效果大于由压力气雾器(pMDI)给药的效果。因而,当用本品压力气雾剂的患者改用都保吸入器,且哮喘控制理想时,最多可将原剂量减到一半。
如患者由吸入其他糖皮质激素改用普米克都保,开始时给予类似剂量,以后可考虑减量。
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者普米克都保可替代或显著减少口服糖皮质激素剂量,以维持或改善哮喘的控制。
最初,普米克都保应和患者常用的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剂量合用。
约1周后,口服剂量逐渐减至可能的最低剂量。
需特别强调的是,口服激素撤除的速度要慢。在许多病例中,普米克都保能完全替代口服糖皮质激素。在撤除时,尽管肺功能仍保持稳定甚至改善,某些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糖皮质激素撤除综合征,即关节和肌肉疼痛,疲乏和抑郁。对这些患者应鼓励其继续应用普米克都保,但应监测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客观体征。如有出现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征象,应暂时增加其全身糖皮质激素剂量,然后继续更慢地撤除。在应激时期或严重哮喘发作时,改用吸入的患者需要补充全身激素。若使用超过推荐剂量的普米克都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普米克都保的推荐剂量是400 ug,1日2次。口服糖皮质激素的COPD患者,若减少口服剂量,其普米克都保的用量应和用法用量;“支气管哮喘”的推荐剂量相同。
说明:本干粉吸入剂为白色至灰白色圆形颗粒,轻压后成为粉末状,填入特制的吸入气流驱动的多剂量粉末吸入器中。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薄荷通吸入剂
成份:薄荷脑,冰片,樟脑,水杨酸甲酯,桉油
性状:本品为吸有药油的棉纸蕊;气芳香
功能主治:散风开窍。为感冒鼻塞的辅助用药
规格:每支含量0.97克
用法用量:打开旋盖,用鼻吸入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禁用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3.用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4.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5.对本品才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包装:塑料筒装,每筒1支
有效期:18个月
执行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执行)WS-112333(ZD-12333)-2002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6891
说明书修订日期:2007年5月21日
生产企业:汕头市五环制药厂有限公 成分:吸入剂雾化异丙托溴铵(溴化异丙托品)ipratropium br 0.5mg,硫酸沙丁胺醇salbutamol sulfate 3mg
性状:每小瓶(2.5毫升)雾化吸入剂含:(8γ)-3α-羟基-8-异丙基-1αh,5αh-溴化托品(±)——托品酸盐一水化物(=异丙托溴铵一水化物 0.5毫克;(rs)-2-叔-丁基氨基-1-[4-羟基]-3-(羟甲基)苯基]-乙醇硫酸盐(=硫酸沙丁胺醇)3毫克,相当于沙丁胺醇碱2.5毫克。异丙托溴铵一水化物的分子式为c20h30brno3·h2o,分子量为430.4;硫酸沙丁胺醇的分子式为c26h44n2o10s,分子量为 576.7。雾化吸入液为无色或几乎无色的澄清液体。
类别:平喘药(antiasthmatic preparations)
药理作用: 异丙托溴铵是一种具有抗胆碱能(副交感)特性的四价铵化合物。临床前试验显示其通过拮抗迷走神经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而抑制迷走神经的反射。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止乙酰胆碱和支气管平滑肌上的毒蕈碱受体相互作用引起的细胞内一磷酸环鸟苷酸的增高。吸入异丙托溴铵后,其作用只局限于肺部而扩张支气管,并不作用于全身。
沙丁胺醇为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其作用为舒张呼吸道平滑肌。它作用于从主气管至终端肺泡的所有平滑肌,并有拮抗支气管收缩的作用。本药中的异丙托溴铵及沙丁胺醇协同作用于肺部毒蕈碱及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而产生支气管扩张作用,疗效优于单一给药。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对照试验显示,本药的支气管扩张效应优于其单一成分的使用,并且无潜在副作用。
适应症: 适用于需要多种支气管扩张剂联合应用的病人,用于治疗气道阻塞性疾病有关的可逆性支气管痉挛。
用法用量: 成人(包括老年人)及12岁以上儿童急性发作期通常1个小瓶的治疗剂量即可缓解症状,对于严重的病例,可增加到2个小瓶。维持治疗期每次使用1个小瓶,每日3-4次。雾化吸入剂必须通过合适的雾化器或间歇正压通气机给药,不能口服。 搜集整理
注意事项: 极少数病例报道,使用雾化吸入剂后迅速发生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支气管痉挛和口咽部水肿。
当雾化的异丙托溴铵单独或与肾上腺素β2受体激动剂合用雾化剂进入眼睛时,有个别报告出现眼部并发症(如瞳孔散大、眼内压增高、闭角型青光眼、眼痛)。眼睛疼痛或不适、视物模糊、结膜充血和角膜水肿所导致的红眼,视物有光晕或有色成像可能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征象。如果出现某些上述症状,应首先使用缩瞳药并请眼科医生会诊。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本药,应注意避免使眼睛接触到药液或气雾。建议患者通过口件吸入雾化剂,如果没有该装置,可使用合适的雾化面罩。有青光眼倾向的患者应注意保护眼睛。
有以下疾患,特别是用药剂量超过推荐剂量时,应在权衡利弊后,慎重使用本药:尚未有效控制的糖尿病、近期心肌梗塞、严重的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甲亢、嗜铬细胞瘤、闭角型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或膀胱癌颈部阻塞的患者。应用β2兴奋剂可导致潜在的严重低血钾,另外缺氧可加重低血钾对心律的影响。有囊性纤维变性的病人更易于出现胃肠动力障碍。
优思悦能把月经调好吗
优思悦能把月经调好吗,我们人体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有时候比较严重的,有时候是一些小毛病,我们就会自己到药店购买一些药,但也要遵医嘱,看说明不能乱服药,以下是关于优思悦能把月经调好吗。
优思悦能把月经调好吗1优思悦可以用来调整月经。
优思悦虽然是避孕药,但在调经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果调经,建议规律口服3到6个月,月经恢复正常之后,就可以及时的停药。口服药物期间,需要了解是连续口服,中间不能漏服。如果出现漏服要及时补服。补服不及时就会有不规则的阴道流血。
优思悦在调整月经周期口服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同的副作用。大部分女性可以耐受。但如果对副作用不能耐受时,就需要选择其它的药物进行治疗。
优思悦是属于短效避孕药,如果女性是按时按疗程服用,那么通常就不会出现月经失调。但如果女性在服用优思悦期间,由于反复出现漏服,而且又不按疗程服用或者是在服药一半后私自停药,那这时就会导致月经失调,出现不规则的阴道流血,甚至是在停药后出血长时间不干净。
所以短效避孕药既具有调理月经周期,治疗月经失调的作用。同时也有可能因为服药方式不佳,而导致月经失调表现,所以在服药期间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优思明是一种短效口服避孕药,调理月经非常好。这种药含有3mg的曲螺酮和0.03mg的炔雌醇,这是一种雌孕激素的复合制剂,如果是有月经不调的育龄妇女,完全可以用这种药物调经。可以在来月经的第五天开始吃,每天吃一次,连续至21天,停药后的3-7天就会出现撤退性出血。
在出血后的第五天,再开始下一个周期,这个时候有可能还有少量的阴道流血,对下一个周期的用药没有影响。调理月经最少需要应用三个月,一般要用六个月。
优思悦能把月经调好吗2用法用量
给药途径
口服
给药方案
如何服用本品
每天同一时间口服一片。如果漏服或服用不正确,失败率会升高。
为了实现最大的避孕效果,必须按照说明书正确服用本品。如果漏服,应在想起时尽快补服一片。
如何开始服用本品
告知患者在月经周期的第1天(第1天开始)或月经周期开始后的第1个星期天(星期天开始)开始服用本品。
从不同的避孕药片换用本品
在从其它避孕药片换用本品时,应在新的一盒既往口服避孕药预期开始的那一天开始本品。
·从避孕药片之外的其它方法换用本品
如果从透皮贴剂或阴道环换用本品,应在下次预期使用透皮贴剂或阴道环的时间开始本品。如果从注射剂换用本品,应在下一次预期注射的时间开始本品。如果从宫内节育装置或植入剂换用本品,应在取出日开始本品。
通常会在服用最后一片浅粉色片3天内发生撤退性出血。如果在服用本品过程中发生点滴或突破性出血,告知患者按照上面描述的方案继续服用本品。应告知患者这种出血通常是一过性的,没有意义;但是,要告知患者,如果出血时间延长,应咨询医生。
尽管根据说明书服用本品发生妊娠的可能性低,但是,如果没有发生撤退性出血,应考虑妊娠可能。如果患者没有遵守规定的给药方案(漏服1片或多片活性片或开始时间晚于应该开始的时间)
在首次未发生月经时,要考虑妊娠可能,并采取适当的诊断措施。如果患者遵守了规定的方案,但连续两次没有发生月经,应排除妊娠。如果证实妊娠,终止本品给药。
随着活性浅粉色片的漏服数量的增加,妊娠风险增加。如果在漏服后发生了突破性出血,通常是一过性的,不会发生重要后果。如果患者漏服1片或多片白色片,只要她在适当的时间开始新的浅粉色片给药周期,仍能够预防妊娠。
对于没有哺乳的产后妇女或在妊娠三个月后流产的妇女,开始服用本品的时间不要早于产后4周,因为这会升高血栓栓塞风险。如果患者在产后开始了本品并且月经尚未开始,应评估可能的妊娠,并告知患者使用其它的避孕措施直到已连续服用了7天的本品。
漏服药片的管理
若漏服1片浅粉色药片:
1. 在想起来时尽快服用漏服的`药片。下一片药物应在常规时间服用。这意味着在一天可能服用两片药物。
2. 如果发生了性行为,不需采用额外的避孕措施。
若在第1周或第2周连续漏服2片浅粉色药片:
1. 在想起来当天服用2片,并在第二天再服用2片。
2. 然后每天服用1片直至服完该包装所有剩余的药片。
3. 若在重新开始服药后7天内发生性行为,可能怀孕。必须使用额外的避孕措施(如避}孕套和杀精子药),作为那7天的备份。
若在第3周或第4周连续漏服2片浅粉色药片:
1.若您是第一天开始者:
扔掉该包装剩余的药片并在当天开始新的包装。
若您是星期天开始者:
继续每天服药1片直至星期天。在星期天,扔掉该包装剩余的药片并在当天开始服用新的包装的药片。
2. 若在重新开始服药后7天内发生性行为,可能怀孕。必须使用额外的避孕措施(如避}孕套和杀精子药),作为那7天的备份。
3. 本月您可能没有月经,但这是预料到的结果。但是,若您连续2个月没有来月经,联系医生,您有可能怀孕。
在任何一周,若连续漏服3片或更多的浅粉色片剂:
1.若您是第一天开始者:
扔掉该片剂包装剩余的药片并在当天开始新的包装。
若您是周日开始者:
继续每天服药1片直至周日。在周日,扔掉该包装剩余的药片并在当天开始服用新的包装的药片。
2. 若在重新开始服药后7天内发生性行为,可能怀孕。必须使用额外的避孕措施(如避}孕套和杀精子药),作为那7天的备份。
3.若您没来月经,联系医生,您有可能怀孕。
若在第4周,漏服4片白片中的任何一片:
扔掉漏服的药片。
继续每天服药1片直至服完该包装所有剩余的药片。
不需额外的避孕措施。
最后,若您仍不确定漏服如何处理:
任何时候发生性行为时都使用额外的避孕措施(如避}孕套和杀精子药)。
联系医生并继续每天服用1片浅粉色药片直到医生指导采取其他的处理方法对发生胃肠道紊乱者的建议
如果发生重度胃肠道紊乱,则吸收可能不完全,应采取额外的避孕措施。
如果服用活性药物后3-4小时内发生呕吐,可以按照漏服药进行处理。若妇女不想改变正常的服药计划,则需要从另一盒中取出药物补服。
如何改变或延迟月经周期
如需延迟一个周期,妇女应继续服用另外一盒本品,而不服用不含激素的白色薄膜包衣片。周期可随着服药者的意愿延迟,直至服完第二盒的浅粉色薄膜包衣片。延迟期间,妇女可能会出现突破性出血或点滴出血。在服用完不含激素的白色药片阶段后再恢复本品的正常服用。
妇女若要将月经期移至当周的另一天,可建议她根据自身意愿,缩短接下来的不含激素白色药片的服药期。间隔期越短,在服用第二盒药物时出现突破性出血和点滴出血,而非撤退性出血的风险就越高(正如延迟一个周期时一样)。
附加信息
肝功能损伤患者
肝病患者禁忌使用本品[见【禁忌】和【注意事项】]。在中度肝功能损害女性中,屈螺酮的平均暴露量大约是肝功能正常女性暴露量的3倍。尚未在重度肝功能损害女性中对本品进行研究。
肾功能损伤患者
肾功能损害患者禁忌使用本品 [见【禁忌】和【注意事项】]。
在轻度肾功能损害受试者(肌酐清除率CLcr, 50–80 mL/min)中,血清屈螺酮水平与肾功能正常受试者相似(CLcr, >80 mL/min)。在中度肾功能损害(CLcr, 30–50 mL/min)受试者中
血清屈螺酮平均水平比肾功能正常受试者组高37%。此外,在血清钾处于参考范围上限的肾功能损害受试者、以及伴随使用保钾利尿剂的女性中,有发生高钾血症的可能[见【药代动力学】]。
优思悦能把月经调好吗3注意事项
1、血栓栓塞疾病和其它血管问题
如果发生了动脉或静脉血栓(VTE)事件,停止服用本品。
使用COCs可升高静脉血栓栓塞风险。但是,妊娠导致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与使用COCs导致的风险相同或更高。在使用COCs的女性中,静脉血栓栓塞风险估计为3~9例/10,000女性-年。
VTE的风险在使用第1年中最高。根据一项大型、不同COCs的、前瞻性安全性队列试验的中期数据,与非COC使用者相比,风险升高幅度在COC使用的前6个月中最大。该安全性试验的中期数据表明,在最初开始COC或重新开始(≥4周的未服药间隔)同一或不同COC后,VTE风险最大。
使用COCs还升高动脉血栓风险,如卒中和心肌梗死,尤其是在具有这些事件的其它风险因素的女性中。
在中止COC使用后,口服避孕药所致的血栓栓塞疾病风险逐渐消失。
如果可行,在重大手术或其它已知有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的其它手术前至少4周以及术后2周,停用本品。
在不哺乳的女性中,服用本品不要早于分娩后4周。在产后第3周之后,产后血栓栓塞疾病的风险下降,而在产后第3周之后,排卵风险升高。
已发现COCs可以升高脑血管事件(血栓性和出血性卒中)的相对和绝对风险,不过,总体上,该风险在年龄较大(>35岁)、并且吸烟的高血压女性中最高。在合并其它基础风险因素女性中,COCs也可以增加卒中风险。
在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女性中,必须慎用口服避孕药。
如果有无法解释的视力下降、眼球突出、复视、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网膜血管病变,停用本品。并立即对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进行评估。 [见【不良反应】]。
有关含屈螺酮的COC的流行病学研究
在几项试验中,研究了使用含有屈螺酮的COC(优思明,含0.03 mg 炔雌醇和3 mg 屈螺酮)女性的血栓栓塞相对风险,并与使用含其它孕激素COCs的女性进行了比较。
在批准优思明时,发起了2项前瞻性队列试验,评估了静脉和动脉血栓栓塞和死亡风险。第1项研究(EURAS)表明,在优思明者中,血栓栓塞(特别是静脉血栓栓塞)和死亡风险与其它口服避孕药相似,包括那些含有左炔诺孕酮(也称为第2代COC)的药物。
第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Ingenix)也表明,优思明使用者中的血栓栓塞风险与其它COCs使用者相似,包括含有左炔诺孕酮的COCs。在第2项研究中, COC对照组的选择是基于与服用优思明的女性具有相似的特点。
另外2项流行病学研究、1项病例对照研究(van Hylckama Vlieg et al.)和1项前瞻性队列研究(Lidegaard et al.)表明,优思明使用者中的静脉血栓栓塞风险高于含左炔诺孕酮COCs 使用者,但低于含去氧孕烯/孕二烯酮COCs(所谓的第3代COCs)使用者。
然而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优思明组样本量很少(总数的1.2%),使得出的风险评估不可靠。在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对于使用避孕药品少于1年的女性,优思明使用者相对风险高于其它COC制品的使用者。但是,这些1年估计值可能并不可靠,因为该分析中包括了具有不同风险水平的女性。在使用1~4年避孕药物的女性中,优思明使用者的相对风险与其它COC使用者相似。
2、高钾血症
本品含有3 mg孕激素屈螺酮,它具有抗盐皮质激素活性,可能在高风险患者中有导致高钾血症的可能,这一作用与25 mg 螺内酯相似。在有促发高钾血症情况(即肾功能损害、肝功能障碍和肾上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中,不应使用本品。
对于因慢性疾病而每天接受有可能升高血钾药物的长期治疗的女性,在第1个治疗周期中应监测血清钾水平。可能升高血钾的药物包括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保钾利尿剂、钾增补剂、肝素、醛固酮拮抗剂和NSAIDS。
3、乳腺和生殖器官癌
当前有或曾经有乳腺癌的女性不应使用本品,因为乳腺癌是激素敏感性肿瘤。
有大量证据表明,COCs并不升高乳腺癌的发生率。尽管过去的某些研究提示,COCs可能升高乳腺癌的发生率,但是,近期的多项研究并没有确认这些发现。
一些试验表明,COCs伴宫颈癌或上皮内瘤样变风险升高。但是,关于这些发现与性行为和其它因素差异的相关程度仍存在争议。
4、肝病
如果发生黄疸应停用本品。类固醇激素在肝功能损害患者中的代谢很慢。如果有急性或慢性肝功能障碍,可能需要中止COC,直到肝功能标志物恢复到正常并排除与COC的相关性之后。
COC使用可伴发肝脏腺瘤。可归因风险的估计值为3.3例/100,000 COC使用者。肝脏腺瘤破裂可因腹腔内出血而导致死亡。
研究表明,在长期(>8年)COC使用者中,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升高。但是,在COC使用者中,可归因风险的肝癌低于1例/100万使用者。
在有妊娠相关胆汁淤积病史的女性中,可能会发生口服避孕药相关性胆汁淤积。有COC相关胆汁淤积史的女性在后来使用COC时可能再次发生胆汁淤积。
5、高血压
在高血压充分控制的女性中,如果血压显著升高,应监测血压和停用本品。如果血压未充分控制或高血压并伴发血管疾病的女性不应使用COCs。
在服用COCs的女性中,曾经报告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更可能发生在年龄较大并且长期使用的女性中,高血压的发生率随孕酮浓度升高而升高。
6、胆囊疾病
研究表明,COC使用者发生胆囊疾病的相对风险有小幅度升高。
7、碳水化合物和脂质代谢影响
在服用本品的糖尿病前期女性和糖尿病女性中应密切监测。COCs可能会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葡萄糖耐量。
在血脂异常未控制的女性中,应考虑其它避孕措施。在COCs使用中,少数女性会发生血脂的不利变化。
在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或有该家族史的女性中,使用COCs时的胰腺炎风险可能会升高。
8、头痛
如果服用本品的女性发生了反复性、持续性或严重头痛,应评估原因,如果需要应停用。
在COC使用中,可能会因偏头痛发生频度或严重程度升高(这可能是心血管事件的前驱症状)而立即停用COC。
9、不规则出血
在服用COCs的患者中,可能会发生非预期的(突破性或经间期)出血和点滴出血,尤其是在前3个月使用中。如果出血持续或在既往的规律周期后发生,应查找原因如妊娠或恶性肿瘤。如果排除了疾病和妊娠,随时间延长或换用不同COC后,不规则出血可消退。
在2项有关本品的国外避孕临床试验中,根据患者日记,8%~25%女性在每28天周期中发生了非预期出血。在1,056例受试者中,总计12例受试者(1.1%)因月经紊乱而中止试验,包括月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和子宫出血。
使用本品的女性可能不发生撤退性出血,即使她们没有妊娠。根据长达13个周期的避孕试验中的受试者日记,6%~10%的女性出现没有撤退性出血的月经周期。一些妇女可能会在服药后发生闭经或月经量少,尤其是原先存在这些情况时。
如果没有发生撤退性出血,考虑妊娠可能。如果患者没有遵循给药方案(漏服≥1片活性片或晚于计划1天开始服药),在首次月经没有来临时考虑妊娠可能,并采用适当的诊断措施。如果患者遵循给药方案,并且连续2次月经周期没有来临,应排除妊娠。
10、妊娠前或早孕中使用COC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妊娠前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中,出生缺陷风险没有升高。研究发现孕早期意外服用COC的病例中,没有发现致畸影响,尤其是所关注的心脏异常和短肢缺陷。
不应将口服避孕药进行撤退性出血作为妊娠试验[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1、抑郁
应对有抑郁病史的女性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抑郁复发并且达到严重程度应停用本品。
12、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影响
使用COCs可能会改变一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如凝血因子、血脂、葡萄糖耐量和结合蛋白。接受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女性可能需要增加甲状腺素的剂量,因为在使用COCs时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的血清浓度升高。屈螺酮可因其轻度抗盐皮质激素活性而升高血浆肾素活性和血浆醛固酮活性。
13、监测
服用COCs的女性应每年到卫生服务机构检查血压和其它适用的检查。
14、其它情况
在有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女性中,外源性雌激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血管性水肿症状。可能会偶尔发生黄褐斑,尤其是在有妊娠黄褐斑病史的女性中。有黄褐斑倾向的妇女,服用COCs期间应避免暴露在阳光下或紫外线辐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