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口感爽滑、色泽透亮,是很多人喜爱的一种食物。
银耳,也称白木耳、雪耳,与黑木耳外表类似,颜色不同,但都属于食用菌类,是一种健康的食材。食用菌既不同于动物性食物,也不同于植物性食物,日常适当摄入,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
1、银耳具有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特别适合减肥人群或者有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食用。
泡发煮好后的银耳,体积大,热量低,饱腹感强,如果是在两餐之间,或者临睡前肚子有点饿需要加餐时,银耳羹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不过吃的时候最好不要加糖,否则会额外增加热量,对控制体重不利。
2、银耳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属于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但对身体有着很多的好处。
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胃蠕动,缩短有害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加快肠道内容物的排泄,对预防便秘和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益处。
银耳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还可在肠道被细菌酵解,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作为肠道细胞和有益菌的能量来源,对改善肠道菌群有帮助。
银耳中的膳食纤维还可吸水膨胀,增加食物在胃部的占有空间,减少进食量,有利于减肥。
3、银耳的银耳多糖结合水的能力很强,对于补充水分、缓解干燥和滋润消化道都是有好处的。
有些人觉得银耳吃起来有种黏糯的感觉,就认为是银耳中含有胶原蛋白,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其实,银耳中并没有胶原蛋白,
银耳是滋阴润燥的圣品,它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还有铁、钙、镁等多种矿物质及植物胶和黏液质,对人的皮肤有较好的滋润作用,还能够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
每100克干银耳的热量为200大卡,单看的话觉得它的热量好像还挺高。但是银耳经水发炖煮后,会大量吸收水分,100克干银耳足够炖一大锅银耳汤了。所以综合来看,吃银耳的热量是较低的。我们知道银耳口味淡淡的,所以很多人会往银耳中放冰糖调味,但其实银耳不放糖才是比较好的,因为糖会增加热量,也会对血糖不利。
吃银耳不放糖是个好习惯,如果觉得口味太淡,可以添加一些大枣、桂圆,更能够补益身体。需注意,银耳汤做熟后要尽快食用,不可久放更不可过夜,因为久放后银耳中的天然硝酸盐会被还原成有害的亚硝酸盐,喝了隔夜银耳有可能导致中毒。
银耳汤老少皆宜,更适合爱美的女性喝。银耳性润而腻,风寒咳嗽及湿痰壅盛者慎食,大便泄泻者也要少吃。
希望本回答能够帮到大家,记得点赞哦!
秋冬天是特别适合吃银耳的季节。10几年前,因为身体原因,我开始吃银耳,慢慢地,既体会到了吃银耳的好处,也琢磨出了很多美味的银耳食谱。在我日常晒出的美食中,银耳的出镜率挺高的。
秋冬季节,经常出现皮肤干燥,甚至瘙痒、脱屑,有些人擦点身体乳就缓解了,有些人怎么擦也是干干的,皮肤看起来像蛇皮,一片一片的。
天气寒冷,体液蒸发少,所以秋冬天喝水不多也不一定会渴,但如果真的渴起来,喝水又常常不解渴,反而往厕所跑得勤。
还有的人,秋冬天大便变干燥了,排便没有以前顺畅了。
这些问题,都是干燥在作祟。
说起干燥,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喝水。但是喝水通常解决不了秋燥。中医认为,解决干燥的问题,应该滋阴。
号称“平民燕窝”的银耳,有媲美燕窝的滋阴效果,却有着青菜一般的价格。而传统的段木银耳,也大多是在秋天丰收。秋冬天正是吃银耳的好时节。
银耳的作用是滋阴润燥,那么,它对身体的好处就显而易见了,就是缓解身体阴虚、干燥的问题。
银耳在清朝后宫大为流行,皇帝妃嫔们都视它为日常保养品。慈禧太后更是银耳的忠实的粉丝,每天早起,梳洗过后,小厨房的太监就要把新鲜出炉的银耳羹端到她面前。抛开政绩不谈,慈禧太后着实是一个爱美容、会养生的女人。
当我们吃了一些燥热的食物,也可以喝些银耳羹,来预防干燥对身体的危害。比如,麻辣火锅、麻辣小龙虾、烧烤、炸串、煎饼等,都是性质燥热的食物,
1、普通银耳先泡发3-4小时,然后在煮3小时左右,煮至出胶(如果买到了质量较差的银耳,煮了四五个小时还是煮不出来胶质,那就不煮了,这样的银耳食用价值也不是很大)
2、金燕耳本草银耳干品煮20分钟即可,20分钟就可以煮出胶质了。
3、另外金燕耳的冻干不用煮,冲泡五分钟左右搅拌均匀就可以食用了。
扩展资料:
要达到最佳养生效果,做法很关键。首推的是冰糖银耳红枣汤。红枣补血,银耳富含胶质,能使肌肉结实骨骼强壮。做法是:银耳二两、红枣五、六粒、冰糖适量,银耳在冷水中浸泡约六小时以上,放入水中,小火炖四小时。加红枣、冰糖,中火煮滚三五分钟,冰糖化了即熄火。
鸡蛋炖银耳属于补脾食疗食谱之一,对改善症气血虚弱、皮肤晦暗等症状十分有帮助。鸡蛋有养心安神的功效,加上银耳的生津滋阴,补中益气。原料是鸡蛋3个、银耳2朵、南瓜1个。锅内加适量水,倒入银耳用小火煮熟。南瓜切去1/3,装入煮好的银耳。再倒入鸡蛋液,盖上切去的南瓜,上锅大火蒸30分钟即可。
参考资料:人民网-银耳的功效与作用 银耳的最佳吃法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