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只有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被检测到才会显示阳性。每一种病毒或者核酸检测的目标都对应着唯一的特征码,所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只有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被检测到才是阳性。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只检测到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才是阳性......
每一种病毒或者核酸检测目标的遗传物质都被提取并形成一个特征码。开始核酸检测后,首先对样本中的遗传物质做提纯,然后扩增,比如说RNA遗传物质里的碱基排列有一段是ATATA特征代码,是这种病毒特有的,那么检测系统就会对扩增后的遗传物质检测,看看是否有病毒的特征代码。如果没检测到,就继续扩增,直到找到病毒的特征码为止。例如,扩增35次找到病毒特征码,则CT值为35,核酸检测阳性。如果扩增35次还没有找到病毒特征码,则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
核酸荧光定量检测技术,是上世纪末产生的新的核酸检测技术,是在原有普通核酸扩增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长片段荧光探针,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同时具有了相对定量功能,减少了检测的假阴性和假阳性,对病原体检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缺点是不能有效的区分病原体的活性。他是在基因测序的基础上,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引物和探针,用于检测不同的病原体。
您好,我两周之前刚刚阳过,阳了一周后转阴,一直在家自我隔离,做的都是covid-19自我检测。
这种测试是针对新冠病毒而产生的自我测试盒,测试的过程是用棉签在口腔和鼻中进行剐蹭,然后将棉签插入测试液中混合10分钟,最后将测试液滴入上面图片所示的检测板中。如果咽喉或者鼻部有新冠病毒才会呈现出两道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positive。如果没有,就是一条杠。
关于我得新冠的过程可以在我的其他回答中看到,欢迎大家给我评论留言
P-hacking在科研中的危害很明显,那就是很容易引起假阳性,导致实验的不可重复性。可是悲催的是Megan L. Head等人研究发现P-hacking在现在已发表的科研论著中相当普遍[6]。
为什么为这样?发表论文和压力,现在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太看重SCI和影响因子了,大多数的东西都与这个挂钩。影响因子俨然成了评价科研成果大小的一个最主要的指标,而SCI数量成了一个科研人员科研水平的指标。
在这种条件下,科研人员不断的追求SCI数量和影响因子大小也就可以理解了。研究了半天,最终能发表是第一要素。可是有时候研究出来的结果一统计根据P值可能就意义了。此时可能就是无意思的变换统计方法,直到P值有意义。甚至有的人还会删除一些数据,或者改动数据,直到最后统计出来的结果满意为止。
有两种方式会引起统计结果的明显改变,一是选择样本不随机性。在样本入组时,有太多的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样本不是按照随机原则入组的。另外一个就是P值篡改,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和数据,选择那些会产生阳性结果的数据,不断的统计直到统计结果满意。
可以引起P值篡改的行为有:在实验统计时决定是否继续收集数据;记录了很多变量,但是统计后根据P值进行取舍;统计分析后发现结果不满意,然后删除一些变量再统计直到结果满意;统计分析后把一些指标进行合并或者拆分;统计结果发现P值有意义就停止收集数据。
因此可以看出,在统计时P-hacking有太多的人为因素参与,因此很易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阳性。这也就会引起实验结果的不可重复性。你做出了结果,在另外一个实验室或者地方就做不出来这样的结果,甚至自己再做一遍也得不到同样的结果。那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从小的说,从大的说P-hacking就阻碍了科研的发展。一旦假阳性结果发表了,就会持续很长时间。这种结果又不可重复,甚至即使能重复,早期发表的阳性结果比阴性结果更能吸引人。大家都把目光着眼于统计显著性上了,却忽略了事实的本质。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