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诗词当然要懂点格律和韵律,也当然要懂点平仄。然而关于平仄的说法太多了,太学究了,一般人是很难弄明白的,就是一些名家大师恐怕也未必就真的把平仄弄明白了。比如,要是把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放到网上查验一下平仄,问题就很大,有的网站竟然说有多达九处不合平仄。又例如,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经平仄查验,竟有八处平仄不合。再来一例,苏东坡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有两处不合平仄。如此说来,不光我等有文无化之人与大诗人大文豪相比近乎目不识丁竟也可与他们一比平仄,岂不是令人窃笑不已啊!然而,纵使如此,还有一班学究学阀可饶不过我们。他们不敢招惹那些诗词大官人,却对我等对那些诗词大官人趋之若鹜高悬杀威棒,但凡有丝毫逾越所谓格律韵律加平仄之举便遭厉声呵斥,谓我等刁民坏了规矩。
就因为害怕被扣上违规乱距的大帽子,我就开始规规矩矩学古诗词格律韵律加平仄。虽然愚笨有加,写不出什么好诗来,但有时却感稍许不平不忿,就是古诗词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平仄的呢?据说唐代以前的诗词好像不太讲究平仄,就算是讲好像也没那么严格,不然怎么解释刚才说的李白、王维和苏东坡违反平仄规矩呢?笨寻思一下,对了,他们这些文坛大官人已经创造了不少新的格律又怎么会不懂平仄呢?我猜可能是和他们的性格有关系吧,一个个的放汤不羁,怎么会把不入眼的平仄当回事呢?再说了,就算不合平仄,有谁敢炸翅说他们的不是呢?不想混了吧?怎么轮到我们小人小物稍有差池就吆喝来吆喝去的呢?不过一想到这些迎立潮头的唐风宋骨,我霎时找到了不小的安慰和得意。平仄出点毛病不算啥事,只要可以借着古诗词发点感慨也就可以了。诗言志,诗抒情,诗造像嘛,万一有人欣赏呢?可不能错过机会啊。再说了,谁不都是知道自己有毛病但还想将就一下呢?边学边练嘛,成就都是在不断的挫折中获得的嘛。
因着这些胡思乱想,我也写了几首古诗词。自我欣赏之余,想到可能会有人欣赏
谢谢邀请!我谈一下格律诗的平仄问题。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所谓平仄:平指平声;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
现代汉语言也分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是
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同古代汉语相比较,现代汉语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到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古代的入声字归入到上声、去声关系不大,反正都是仄声字。而归入到阴平、阳平就需要辨别,否则就会把这些仄声字误认为平声字了。这些归入平声的入声字,虽然不多却,却需要记住。
律诗一般只能押平声韵,所以对句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出句最后一字可平可仄。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相反就叫相“对”;上联对句的平仄与下联出句的平仄相同的叫相“粘”。该对的不对,该粘的不粘,就叫“失对”、“失粘”也叫“拗”。
平仄在本句中,交错使用,在本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对,本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平仄又相粘,这就构成了律诗的平仄格律。
下面我举例,就会看得更明白:
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为例:
好雨知时节
仄仄平平仄
当春乃发生
平平仄仄平
随风潜入夜
平平平仄仄
润物细无声
仄仄仄平平
野径云俱黑
仄仄平平仄
江船火独明
平平仄仄平
晓看红湿处
平平平仄仄
花重锦官城
仄仄仄平平
1、鸡翅中要炸六分钟才熟。
2、炸鸡翅时应该用小火炸制,炸制六分钟即可捞出,捞出后需要在回锅用大火再炸制一次,这样炸出来的鸡翅外酥嫩的。炸制鸡翅前需要先用刀划开口,用盐、酱油、姜片、葱段、花椒、辣椒面、八角、料酒腌制3-4个小时,腌制的时间越久,鸡翅越入味。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