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节的时候,我都会包很多粽子吃,包的比较多的有蜜枣的,八宝的等等,粽子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来制成的,糯米是比较硬的,如果提前泡制不好的话,做出来的粽子就不会那么软糯,所以一定要提前去泡制,另外,我在制作粽子的时候,一般会加入一些自制的桑葚酱,这样做出来的粽子颜色漂亮,而且也更加软糯好吃,接下来我就说一下具体的制作步骤,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糯米,桑葚酱,蜜枣,粽叶。
我是一个为了孩子吃的健康而努力学做饭的宝妈,两个月前加入,创造过单篇阅读量349万的成绩,积累粉丝3800人,感谢大家对
粽子在所有的节日食物中算是我最喜欢的之一了,远比元宵和月饼要爱吃的多。好吃的粽子就是要口感粘软绵糯,如果发硬那就是大大的败笔了,所以这次我们就来聊聊粽子的做法吧,分析一下怎么做才能粘软、不硬。
【包棕子怎样才能使米更软?】1、首先糯米要提前浸泡。
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了,以前每年我们家包粽子之前肯定都会提前一夜把糯米泡上,哪怕有时候耽误了,那至少也得泡3个小时以上才会包。如果没有这个时间给糯米充分的吸收水分,那么煮出来的粽子就没有那么软的口感了。
2、其次就是煮的时间不够。
煮粽子的时间一般得看所用的炉具和粽子的大小,一般家庭炉具水煮少说也是2个小时左右,如果米泡的时间不过夜或者粽子个头比较大,那就得3个小时以上了。普通粽子的四角形状本来就会比较不好煮透,所以煮的时间短就更容易变得“夹生”。如果用高压锅的话,建议可以是用沸水放进去开始煮,大约半小时左右就差不多了。
3、水要加够,粽子不能放的过多。
这两个原因都会让一部分粽子会露出水面,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受热、吸水的程度不够或者不均匀,煮出来的粽子就没那么软。所以煮粽子的时候水最好要一次加够,至少要没过所有粽子几公分,然后锅里可以用一个重点的盘子压住粽子,省的它们被沸水冲击的飘起来浮出水面。如果实在是水没加够,再添水的时候也要加开水进去,不要加冷水。
4、粽子包的不要太紧。
粽子如果包的太紧太结实了,内部的吸水膨胀的空间就很小,如果本身泡米的时间又不够长的话,这个粽子就很难彻底煮的软了。不过包粽子时候松紧程度的掌握,就是只可意会的事情了,很难描述的情况,做几次之后上手就有谱了。
基本上注意了以上几点,做出来的粽子应该都是比较粘软可口的了,下面简单叨唠一遍做粽子的步骤:首先把糯米摘挑一下,然后淘洗干净,提前一夜清水浸泡上,用新鲜苇叶开水烫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是干的苇叶就要提前泡水;然后就是准备搭配的馅料,当然白粽子也挺好吃的。馅料如果选择的红豆、花生之类的东西也要提前清水浸泡。如果是猪肉、排骨之类的,就要提前
端午节将至,又到了吃粽子的季节。粽子的种类很多,我们北方的粽子主要是由粽叶,糯米,红枣等制作而成。
材料:糯米1500克,红枣或者蜜枣200克
1将准备好的糯米提前一天泡上,粽叶用水煮过也泡在水中。
2准备好红枣或者蜜枣,清洗干净。还有一种做法是花生豆的,我吃着也很好吃,花生豆也需要提前泡制好。
3把糯米红枣放入粽子叶中,或者放入糯米花生豆,可以包粽子了,包成三角形状。粽子的包法我经历了两个年头才学会,因为一年才包一次
粽子是 端午节 的必备食品,虽然在超市就可以买到速冻粽子,但是,粽子还是自己包的好吃。包粽子要先泡米,那么,你知道包粽子的米要泡多久吗?下面我带你一一了解!
包粽子的米要泡的时间
糯米中的黏性存贮于细胞当中,若用水淘过马上就包粽子,即使上等糯米也不会很黏。糯米越泡会越黏,包的粽子越好吃。换句话说,只要泡米的 方法 正确,包粽子的米泡越久越好,至少要泡3个小时左右。
用清水浸没糯米,每天换2~3次水,浸泡几天后再包粽子,由于细胞吸水将细胞壁胀破,黏性成分释放出来,可使粽子异常黏软。只要每天坚持换水,糯米是不会变质的,但水量要足,否则米吸足水后暴露于空气中,米粒就会粉化。
包粽子用什么叶包粽子的叶子,南北各有不同,大多是根据当地的植物就地取材。老北京包粽子的粽子叶一般是苇叶,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称为粽叶。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一般来说,南方包粽子用的最多的叶子就是箬竹叶,也叫棕叶,是植物箬竹的叶子,北方则是用芦苇的叶子多一些。
怎样包粽子材料:糯米900克、去皮绿豆700克、五花肉400克、带皮花生300克、虾米2把、香菇8朵、咸蛋黄6-8个、酱油、糖、盐、五香粉、料酒适量、粽叶、棕绳适量。
做法:
绿豆要提早一天泡好;五花肉切小块,用盐、糖、五香粉、酱油、料酒提早一天腌好;糯米提早5,6个小时泡好后,滤掉水,用一点点生油和盐拌匀,放一旁;粽叶煮一下,然后抹干;香菇去蒂,切条。
然后按顺序,铺一片粽叶在桌子上,先放一层糯米在中间,然后放一层绿豆,接着把五花肉、虾米、咸蛋黄、香菇、花生放在绿豆上面。接着再铺一层绿豆、一层糯米。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